•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论乔吉散曲意象的形成]乔吉的散曲

    [论乔吉散曲意象的形成]乔吉的散曲

    时间:2019-02-11 05:42:3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作为一个创作颇丰的散曲大家,乔吉散曲呈现的风格是多样的。意象是作家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结合而化成的物我相容的产物,分析一个诗人作品中的意象,就很能看出这个诗人的创作风格及其作品的美学特征。本文着力探讨乔吉散曲意象的形成,重点从对以往文学意象的继承与发展、散曲体例特征、元代社会环境、作者遭际及创作心态、传统文化精神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乔吉 散曲 意象 形成
      
      作为一个创作颇丰的散曲大家,乔吉散曲呈现的风格是多样的。明代李开先认为其作品“蕴藉包含,风流调笑。种种出奇,而不失之怪;多多益善,而不失之繁;句句用俗,而不失其为文”①。
      意象是作家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结合而化成的物我相容的产物,“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②因此,分析一个诗人作品中的意象,就很能看出这个诗人的创作风格及其作品的美学特征。同样,分析一个诗人的创作风格,从其作品内容着眼的同时,以意象为切入点更能抓住诗人创作风格的关键之所在。在乔吉的两百多首散曲中,意象可谓是纷繁芜杂。本文着力探讨乔吉散曲意象的形成方式,重点从对以往文学意象的继承与发展、散曲体例特征、元代社会环境、作者遭际及创作心态、传统文化精神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以往文学意象的继承与发展
      
      意象作为中国诗歌的基本元素,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它的沿袭代替是在所难免的。然而它的递相沿袭性很容易带来意象老化,所以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是很必要的。在乔吉的散曲中,尽管有很多意象都是继承前人,但在这基础上他又突破前人而有自己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富有个人特色的意象,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化故为新
      黄庭坚论诗时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③。洪惠则将二者解释为:“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④“夺胎换骨”之法即用前人之意而易其象;“点铁成金”之法即用前人象而易其意。其实,乔吉散曲中对前人意象的沿袭运用也是这两种方法。
      1.夺胎换骨
      如[南吕]《梁州第七•射雁》中描写雁飞:“写破祥云一片笺”,雁飞有序,往往排成“一”字或“人”字,因此人们就称雁飞为“雁字”,如苏轼“雁字一行书绛霄”,朱熹“落日天风雁字斜”。而乔吉把云彩比作彩笺,雁飞过云彩,宛如在彩笺上写下一行字迹。尽管都将雁飞比作雁字,可乔吉比喻极妙,绮丽中见奇警。
      2.点铁成金
      如“看秋潮夜海 金”([中吕]《满庭芳•渔父词》之十八)就化用了宋代廖世美《好事近•夕景》中的“落日水 金”,乔吉将落日映照海面的景观放在秋季,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的落日秋江图,比起廖世美之“落日水 金”句来,描写更为细致,别具一番风味。
      (二)以俗为雅
      当文人阶层在整体上是“天之骄子”的时候,文人们总是为自己画定一个“文化圈”,与世俗文化泾渭分明,表现在文学领域,得意者潇洒其志,失意者顾影自怜,但他们总是有意识的尊“雅”涤“俗”。但是,当“文人作为一个阶层在元代(起码是元代前期)旁落主流,整体上走向下层、走向民间”⑤,他们独立的文化圈一旦瓦解,他们尊“雅”涤“俗”的意识也便随之改变,“缀街市俚语为词曲”比宋代更盛。而乔吉散曲中最富特色的意象就是由这样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如[双调]《水仙子•咏雪》这首以夸张的笔墨来渲染大雪纷飞的壮观景象的咏雪曲,把典故意象与非常通俗的意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最后三句中,“面瓮儿”、“盐堆儿”、“粉缸儿”都是三个俗之又俗的意象,都用来喻雪,与“袁安舍”、“党尉宅”这两个典故意象以及“舞榭歌台”这个中国传统诗歌中比较经典的意象结合在一起,不仅不落前人窠臼,同时又显现了散曲的“俚趣”本色。
      
      二、散曲体例特征影响
      
      散曲通常分为“南”、“北”二类。元散曲家们创作的基本上都属北曲。正如郑振铎先生所指出:“当北曲成为金、元诗人们的主要诗体之时,南曲似还不曾攀登得上文坛的一角……金人南侵,占领了中国的中原和北部,于是中原的可唱的词,流落于北方而和‘胡夷之曲’及北方的民歌结合者,便成为北曲。”⑥正因为吸收了“胡夷之曲”及北方的民歌,北方民族粗犷质朴的气质融入散曲,所以元散曲向以“蛤蜊味”、“蒜酪味”为显著特征,并尊崇世俗化、民间化的自然本色。但脱胎于词的散曲仍带有母体所遗传的性质,在本色之余亦不乏文采之作。乔吉属元散曲清丽派的代表,其作品意象大部分清俊典雅,但也不乏曲词浅显、意象纯厚质朴之作。如[双调]《水仙子•怨风情》这首散曲,乔吉用“眉上锁”、“配钥匙”来形容思妇愁眉不展,块垒难消,比起宋代韩缜《凤箫吟》中的“锁离愁,连绵无际”之类,别具尖新活泼之感。在此曲中,乔吉用这一串非常通俗的意象却表达出了“山盟虽在,锦书难托”(陆游《钗头凤》)的意蕴。“蝎虎儿干害死,蚕蛹儿毕罢了相思”最能体现乔吉散曲意象中以俗为雅甚至避雅就俗的一面。在学术界此曲被普遍认为“尖新俏皮”“爽辣活脱”⑦,假若将曲中这些通俗性很强的意象换作文雅之词,势必会减色不少。
      
      三、元代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个作家的创作绝对会受到其所处时代的影响,而融会着作家主体意趣的意象也肯定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袁行霈先生就曾说过“(意象)还具有时代的特点”⑧。乔吉散曲意象明显地受到元代社会环境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质朴平实的审美风尚
      风尚是指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风气和习惯。“社会风尚走向质朴、平实,回归自然,元代审美风尚最为显著的特征也即在此。”⑨尽管乔吉属于“清丽”派作家,但其散曲中也有极质朴平实之作,明显受到元代社会审美风尚的影响,如[双调]《水仙子•嘲少年》这支小令大量使用俚语化方言化的意象,如“纸糊锹”、“肉膘胶”、“醋葫芦”等,构成了一幅讽刺意味极其浓的漫画,从中我们能真切地体会到当时的社会风气及一帮无赖少年的丑恶嘴脸。此曲意象朴素明快,语言不事雕琢本色自然。类似的作品还有如[双调]《水仙子•为友人作》、[双调]《折桂令•寄远》等。郑振铎曾给乔吉这些作品以高度的评价:“这些,才是六朝唐诗,五代宋词里所不曾见到的作风和辞藻;这些,才是元曲所独擅的光荣。”⑩
      (二)文人走向下层
      元代废止科举长达七十八年(1237―1315)之久,“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为以为胥吏,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11}。也正是因为他们“形”化民间,所以才一反过去的鄙视,对民间社会、下层百姓的生活充满同情和理解。乔吉是元代文人中“沉屈下僚,志不得伸”的典型。在他的散曲中有很多描写乡村田园的美好风光的作品,同时也有以同情的笔调来刻画的凄酸的渔父生活画面。如[中吕]《山坡羊•冬日写怀》中所描绘的渔父生活又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境界――“绿蓑不耐风霜透。投至有鱼来上钩,风,吹破头;霜,皴破手。” “风”、“霜”两个凄凉悲寒的意象并置在一起,给渔父的生活更渲染了一层凄苦的色彩,诗人悲悯同情的主观意绪明显浸润其中。
      “元代文人、官员多喜狎妓,成为一种时尚。”{12}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再加上与歌妓的密切交往,乔吉有多首赠怀歌妓的曲作,明显也受到这种“时尚”的影响。这些散曲中大量描绘女性服饰的意象与这种“时尚”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65首女性散曲(64首小令,套数1套)中,婉丽纤巧之意象构成了乔吉女性散曲意象的主体。在其笔下,有着美人的千娇百媚:淡眉蝉鬓、画眉弄妆、蕊黄当额、秀衫笑靥、春梦关情、翠钿压脸、风伴舞腰、凭栏魂消、金钗粉面、独倚江楼、红袖逐风、斜倚云屏、玉立秋风……也有着精美绝伦的服饰用品。正如周晓痴先生所说的一样,乔吉散曲“对艺伎群外貌美的客观描写,为元代的服饰与美容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真实展现了艺伎的部分生存状态”{13}。
      乔吉走向下层融入市井,在其散曲创作上还表现为将大量商贾行语引为意象。最明显的如《为友人作》中,乔吉用“勾肆儿”、“行货”、“等秤”、“历册”等商贾行语意象来描写相思恋情,反映出诗人对市井商贾生活的熟悉。
      
      四、作者人生遭际及创作心态的影响
      
      关于乔吉创作心态学术界已有非常详尽的论述,学者们大多认为在传统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难以克服的矛盾下,乔吉“欲有作为而不得,想要归隐又不能”,这种心态无疑会反映在其创作中。不管他啸傲山水,还是醉情风月,他内心的感伤苦闷与心酸无奈是不可避免的,于其散曲中则多表现在“梦”、“酒”、“魂”、“客”等意象上。
      乔吉散曲所有意象中,“酒”意象出现频率是最高的,有88次,分散在73首散曲中,占散曲总数的近三分之一。“酒”是千古不朽的诗题,历代都有诗人吟咏“酒”,而最著名的要数李白的“举杯浇愁愁更愁”。王星琦在《元曲与人生》中说:“酒、药、仙三者都是旨在沉醉的三种工具性存在物,沉醉的目的在于暂忘。”{14}乔吉又何尝不是“借酒浇愁”希冀暂忘呢?“人生一世刚图甚。句闲吟,酒频斟”([中吕]《山坡羊•无题》),“伴柳怪花妖,麟祥凤瑞,酒圣诗禅”([双调]《折桂令•自述》)。可见,“酒”是乔吉在现实生活中排遣内心苦闷的重要途径。
      而乔吉在心灵世界中排遣苦闷的途径则是“梦”和“魂”。他的散曲中“梦”意象共用56次之多。朱光潜曾在《梦的心理》中说:“用幻想镇住心理的天平的一端,以抵抗另一端所受的现实的重压。”{15}“梦”其实与“酒”具有相同的一点功效,那就是暂时地忘忧。极富才情的乔吉在严峻现实的逼迫下把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与希望都写进了作品:“白云梦”、“江南梦”、“醉梦”、“香梦”、“三生梦”、“好梦”、“天台梦”、“星槎梦”、“林泉梦”……他的“梦”意象也是他抵抗“现实的重压”的一种方式。乔吉散曲中的“魂”意象有18个,都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凉风醒醉眼,明月破诗魂”([中吕]《红绣鞋•书所见》),“沾衣花气,梦恼梅魂”([双调]《折桂令•登毗陵晚眺》),“梅魂不许春摇荡,和清愁一处装”([双调]《水仙子•楚仪赠香囊赋以报之》),“梦魂不到青云殿,酒兴诗颠”([双调]《殿前欢•里西瑛号懒云窝自叙有作奉和》)等等,飘逸、高洁、脱俗还有淡淡的忧伤是乔吉散曲中“魂”意象的主要特征。灵魂是超越肉体的,是肉体之外的独立存在,所以它是灵动的,可以超越现实。乔吉散曲中的“魂”就经常与“酒”、“梦”、“梅”、“诗”一起出现,共同构成他内心排遣苦闷的元素,“‘魂’这一意象,很好地表现出他对待理想有追求却不坚定的飘忽感……‘魂’字恰恰表现了乔吉笑傲当世却又不得不屈辱生存的矛盾心灵。”{16}
      
      五、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
      
      儒家思想赋予中国士人宗教般的使命感和形而上的历史责任感。么书仪在《元代文人心态》一书中就说:“接受儒学思想的中国文人,几乎都具有以道自任的强烈意识……这意识,使即便还未出仕的文人,也会有类似后世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类、充满自尊感情的社会使命。”{17}然而在元代这样一个尚武轻文的时代里,广大知识分子(特别是汉族知识分子)被逐出了仕途,作为长期依附于封建政治体制这张皮上的毛,他们一下子失去了归宿,“理想的执著追求和这种理想的现实条件下不可能实现,就会产生悲剧意识。”{18}所以在元散曲家笔下,无论是离经叛道还是推崇归隐,无论是否定功名还是游戏风月,都能让人窥见那洒脱不羁背后的悲酸。美好的理想与无情的现实产生剧烈碰撞,内心的幻灭感是可想而知的。乔吉终身未仕,他内心的创痛自然也是难愈的。在他的散曲中,随处可见“冷”、“寒”、“暗”、“残”等字眼,而“愁”意象(不包括“泪”、“啼”、“怨”等)就多达54个,“雨”意象(“云”“雨”合用的情况)多达34个,而在关于季节的意象中,写得最多的是“秋”季,关于“秋”的意象也多达38个,这些意象为乔吉散曲定下了忧戚悲愁的基调和衰飒阴暗的底色。
      
      ①(明)李开先:《中国戏曲论著集成》(第十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24页。
      ②⑧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13页,第56页。
      ③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23页。
      ④傅璇琮:《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2页。
      ⑤⑨{12}刘祯:《华夏审美风尚史•勾栏人生》,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9页,第47页,第729页。
      ⑥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29页。
      ⑦ 蒋星煜:《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705页。
      ⑩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93页。
      {11}(元)叶子奇:《草木子》,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7页。
      {13}周晓痴:《乔吉散曲论》,《湖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4}王星琦:《元曲与人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页。
      {15}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405页。
      {16}张淼:《苍天负我我负苍天――论元曲家乔吉的心态与创作》,《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7}么书仪:《元代文人心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
      {18}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参考文献:
      [1]沈德潜选注.唐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29.省略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热词搜索:散曲意象论乔吉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