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蒋介石两次秘密研制原子弹始末】

    【蒋介石两次秘密研制原子弹始末】

    时间:2019-02-21 05:33:5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1945年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代号“小男孩”;8月9日,美军向日本长崎市投下第二枚原子弹,代号“胖子”。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蘑菇云在日本广岛、长崎拔地而起,两座城市顷刻间被夷为平地。消息立刻传遍全世界,日本裕仁天皇受到极度惊吓,没过几天就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日本遭受美国原子弹轰炸后不久,美国政府为了炫耀武力,对同盟国印发了一份关于如何研制和使用原子弹的《史迈斯报告》。蒋介石收到这份报告后,决定秘密研制原子弹……
      
      秘密研制原子弹
      
      《史迈斯报告》只是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美国研制原子弹的经过,至于制造原子弹的重点细节则是蜻蜓点水般地一带而过。
      《史迈斯报告》是由国民党政府军政部次长俞大维主持翻译成中文的。蒋介石看完这份报告,不由得愣住了:原子弹真有那么大的威力?
      俞大维是从哈佛和柏林大学毕业的双料博士。面对蒋介石的疑问,他点了点头,说道:“我在柏林读大学时,曾经接触过爱因斯坦博士关于核裂变的一些论文,原子弹威力巨大,这绝对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蒋介石得到了俞大维的肯定后,突然想起自己办公桌的抽屉里还有一份李宗仁送来的报告。李宗仁当时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他在这份报告中坚称,他得到一份可靠的情报――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本陆军省曾秘密派遣一支技术人员组成的队伍到张家口采掘原子放射性原料,以供日本研制原子弹之用,人数多达70余人。
      李宗仁是蒋介石在国民党内部最重要的竞争对手,蒋介石虽然不信任李宗仁,但面对原子弹的可怕威力,也不敢轻视这份报告。蒋介石正要打电话给军统局局长戴笠,桌上的电话急促地响了起来。
      蒋介石拿起电话听筒,里面传来戴笠的声音:“总裁,我有一个重要情况报告!”
      戴笠手下的特务在半个月之前逮捕了一名日本人,此人叫石原茂光,自称是日本秘密研究原子弹的专家之一。石原茂光早在几年前就陪同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远田彦造来到中国,他们趁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无暇他顾的机会,屡次在东北、内蒙古等地采集可以制造原子弹的矿石。这批矿石后来储存在日军驻华北野战军的军火库中。利用这些矿石可制造“酸化铁原子弹”,这种原子弹的威力估计为铀原子弹的四分之一,破坏范围可达64平方公里。
      戴笠得到情报后,随即展开调查,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日本军方在战败前夕对这批可以制造原子弹的矿石进行了彻底破坏,一丁点儿有用的东西也没留给军统。
      戴笠最后说道:“据石原茂光交代,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远田彦造曾多次来到张家口勘察地形,采集标本,莫非那里有制造原子弹所需的矿石?”
      蒋介石听完戴笠的汇报,命令道:“雨农,你赶快派人到张家口展开调查,如果能找到可以制造原子弹的矿石,记你首功一件!”
      戴笠领命后,立刻打电话给张家口军统组负责人,要求尽快查清远田彦造当年在张家口的具体活动情况。
      10天后,一袋黑褐色的石头送到重庆(当时国民党政府还未还都南京),来人向戴笠报告说:“当年远田彦造曾3次到张家口,雇佣当地民工,在百灵庙一带挖掘过这种矿石。”
      戴笠将矿石交到俞大维手中。俞大维看着那沉甸甸的矿石,心里也连画问号:难道这东西就是制造原子弹的原料?
      俞大维亲自驱车赶到西南联合大学,找到物理系教授吴大猷。经过吴教授的鉴定,确定送到重庆的东西就是铀矿石。
      找到了铀矿石确实可喜可贺,可张家口的铀矿是否能够支持大批量开采,并为制造原子弹提供足够的矿物资源呢?
      俞大维和吴大猷二人带着这些疑问坐飞机直飞北平,然后驱车赶到张家口。经过实地调查得知,张家口百灵庙一带的铀矿资源丰富,只要开采得法,一年至少能提供6万吨优质的铀矿资源。
      蒋介石手捧俞大维送上来的报告,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他拍着俞大维的肩膀说道:“大维,你这个兵工署长很是称职,只要你能为党国制造出原子弹,我将亲手为你颁发青天白日勋章!”
      俞大维却不敢居功,向蒋介石推荐了吴大猷,因为吴大猷才是当时国内核物理学方面的权威。经蒋介石同意,由吴大猷牵头,联合了物理学家郑华炽、化学家曾昭抡、数学家华罗庚等全中国顶尖专家,成立了原子能研究委员会。俞大维还选定了李政道、朱光亚等一批年轻学子踏上赴美国留学的旅途,他们在异国他乡的任务是继续钻研神秘的核物理学。
      为了保证原子能研究委员会的正常运转,蒋介石拨发了10万法币的经费,俞大维还特意挪出一间大礼堂给原子能研究委员会使用。
      可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国民党前方军费吃紧,蒋介石权衡再三,给时任国防部部长的白崇禧发来了这样一条批示:“目前国库支应浩繁,外汇亦须节用,所请设立原子物理研究所一案,似应缓办。”
      国民党政府在大陆时期的原子弹研制工作,如昙花一现,很快便夭折在内战的“隆隆”炮声之中。
      
      形势紧迫
      
      1949年,原子弹计划搁置后不到3年,国民党军队在解放战争中节节败退,最后只得撤退到台湾。退守台湾后,蒋介石效法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等待时局变化,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反攻大陆”。可台湾不过是一座孤悬小岛,资源有限,反攻一事谈何容易?
      蒋介石在台湾虽然有“台美共同防御条约”当保护伞,但他认为“反攻大陆”必须有原子弹“撑腰”才行。
      经过蒋介石的外交运作,1956年3月,美国当局表示愿意把“和平利用原子科技”转移给台湾。在这份合作项目里面,包括了很多细节,比如邀请台方的军界人士参加美军核子防御训练班;美方愿意资助台方和平使用原子器材;美原子委员会愿意协助对台方应届的大学毕业生进行专门训练等等。
      蒋介石想要的是原子弹,可美国当局担心蒋介石一旦拥有原子弹铤而走险。如果是这样,美国当局势必会被拖下水。所以,美国政府只在“有限”的范围内为蒋介石提供帮助,这样做的目的一是维护“台美共同防御条约”,二是安抚蒋介石日益焦躁的情绪。
      台湾方面研制原子物理的工作在美国的帮助下,艰难地迈出了第一步。而此时,中国大陆的原子弹研制工作正进行得风生水起,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当年朱光亚等一批年轻学子来到美国学习核物理技术,虽然美国当局视原子弹技术为最高机密,对这批赴美的研究生设置了种种障碍,可工夫不负有心人,朱光亚等人最后还是掌握了铀矿石的加工、重水的提纯以及核裂变等技术的理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批留学海外的学子看到了民族复兴的曙光。朱光亚等人学成归国后,立刻投身到大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中去。
      大陆方面不断克服原子弹制作难关,研制工作一路推进。当这份秘密情报送到台湾的总统府后,蒋介石终于坐不住了,他找到美国驻台湾的“西方公司”(美国中央情报局驻台湾机构的代号),决定借助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力量,对大陆原子弹的研制和实验地点进行重点侦察,以确定大陆研制原子弹的真实情况。
      美国中央情报局对大陆研制核武器的进展情况也是异常关心,蒋介石提出联合侦察的建议后,台美双方一拍即合。“西方公司”派遣了代号为“黑猫中队”的U-2侦察机,对大陆进行秘密侦察照相。U-2第一次飞临大陆的上空,飞行员目测发现,大陆甘肃一个叫双城子的地方,是一处秘密的导弹试验场。
      果然,1962年2月21日,大陆首次成功试射“东风二型”导弹。不久,自台湾起飞的U-2侦察机又陆续发现,大陆正在新疆罗布泊等地区积极研制原子弹,并且即将进入最后的试爆阶段。
      大陆已经拥有攻击能力很强的“东风二型”导弹,如果原子弹再试爆成功,台湾反攻大陆不仅会成为一纸空谈,蒋介石在台湾的政权也岌岌可危。
      1963年9月,当时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委员的蒋经国,奉父之命访问美国。蒋经国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会晤时当面提出,如果美国同意,台湾方面将派遣300到500名突击队员,以空降方式攻击大陆的核武器设施,绝对不能让大陆拥有核武器。如果大陆的原子弹试爆成功,不仅台湾吃不消,美国政府也必然陷入极其尴尬的境地。
      蒋经国的一番陈词,戳到了美国总统肯尼迪的痛处。其实肯尼迪政府针对中国大陆的核武器,也是一直在搞小动作,他们曾考虑美苏联手,以军事或外交手段迫使中国停止发展核武器,但这一建议遭到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拒绝。肯尼迪总统虽然想纵容台湾方面突袭大陆,摧毁新生红色政权的核设施,但又担忧重演古巴的猪猡湾事件(1961年4月17日,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协助下,逃亡美国的古巴人,在古巴西南海岸猪猡湾向古巴革命政府发动的一次失败入侵)。在诸多顾虑下,美国政府并没有立即答应蒋经国的建议。
      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继任者约翰逊总统担心过度干预中国发展核武器,可能会刺激大陆更积极地介入越战,只好采取消极不作为政策,对蒋介石亟欲摧毁大陆原子设施的叫嚣也充耳不闻。
      台湾方面想摧毁大陆核武设施的情报早已被大陆方面掌握,随着大陆方面萨姆/红旗-2导弹的大量部署,台湾方面的5架U-2高空侦察机先后被击落。蒋介石知道,摧毁大陆核设施的计划已经不可能实现了。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伴随着一声惊雷,我国西部的罗布泊上空冉冉升起一朵巨大的蘑菇云,新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终于爆炸成功。
      大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梦想。
      
      核武梦再次破产
      
      大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台湾岛上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蒋介石看到台美双方的核物理研究还在进行毫无成效的实验,表现出了极度的焦虑与愤怒。
      1965年8月,蒋介石在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官员克莱因的一次密谈中抱怨道:“去年秋天,中共第一次核子试爆后,他们在报纸上曾警告台湾:不投降就要毁灭。现在第二次试爆已经成功,中共又说:台湾不是统一,就是灭亡……而事实上只要三颗原子弹,一颗用在台北,一颗用在左高地区,一颗用在公馆机场,就可以毁灭台湾了!”
      蒋介石的意思是想通过克莱因给美国方面传话,中共现有的核弹可以炸毁台湾,台湾已经不能再等,必须尽快拥有可以自保的核武器。
      克莱因思虑再三,说道:“美国政府对总统的心情,已有深刻的了解。不过,我认为中共用核弹来轰炸台湾一事,却言之尚早。”克莱因认为大陆对台湾的核威胁并不足惧,为抚平蒋介石内心的焦虑与愤懑,克莱因又给了蒋介石一颗定心丸,说道:“关于施用核弹问题,总统阁下可对大陆作相反宣传,如中共果欲轰炸台湾,大陆所有各大城市必将受到美国核弹的毁灭性攻击!”
      蒋介石对克莱因的答复显然很不满意,告诉克莱因:“人民要求的是生存。”
      为了应对大陆有可能对台湾使用原子弹,蒋介石的几个常驻官邸与行馆纷纷大兴土木,修筑钢骨结构及配备厚钢门,以防止大陆的核攻击,军队也不断操练防御核生化攻击的战术,台湾各地密集实施防空演习,空袭警报的“嗡嗡”声不绝于耳。
      山雨欲来风满楼。大陆成功试爆了原子弹,在东南沿海陈兵百万,伺机渡海攻台。蒋介石为了清除消极影响,决心加快原子弹的开发和研制计划。可当年国民党政府军政部派遣赴美留学的青年科学家已因国家前途未卜,早已天各一方,星散海内外。蒋介石想召集研制原子弹的有用人才,就一个字――难!
      蒋经国当时是台湾的“国防部”部长,接到蒋介石研制原子弹的指示后,立刻行动起来,于1965年4月1日成立石门科学研究院筹备处(中山科学院的前身),正式展开原子弹研究工作。筹备处的主任是唐君铂中将,工作人员仅有37人。
      中山科学研究院筹备处成立后,蒋经国亲自主抓筹备处的工作。中科院成立初期一共设了4个研究所,第一研究所主要负责研制原子弹;第二研究所的工作是研发火箭;第三研究所研究电子;第四研究所专门研发军用化学。此外,还设置了计划、设施供应、行政、主计等4个后勤支持组。不到4年时间,中科院的工作人员由最初的37人,扩增到377人。
      中科院第一任院长是原清华大学校长阎振兴,可是中科院的大小事务都由唐君铂全权负责,阎振兴只是拥有虚衔,台湾当局主要想倚重他在科技界的人脉。
      唐君铂在研制原子弹工作中显示出了过人的才能。他早在中科院筹备阶段,就按照10年兵工建设长期培养计划,大量派遣科技军官分别前往欧、美、以色列等国学习原子弹研制的科技。另外,他以中科院副院长的身份作掩护,多次前往欧美和以色列等国,秘密高薪遴聘高级顾问,并将其吸引到台湾,协助中科院的原子弹研发工作。
      台湾当局为防止大陆特工人员渗透侦察,中科院的防谍工作相当缜密严格,研制原子弹计划始终低调神秘。为防止泄密,研制原子弹的主要计划代号为“新新计划”。
      对台湾研制原子弹,美国一开始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唐君铂为了尽快研制出原子弹,常常穿梭于美国、加拿大及欧洲国家。他除了暗中收集最新的与原子弹相关的情报外,还不惜高价购置了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新式设备。就在唐君铂踌躇满志,以为快要研制成功原子弹的时候,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美国为推动与大陆关系正常化,从尼克松执政时期便逐步调整原先暗助与放任台湾发展核武器的政策。1975年4月,蒋介石去世。到1978年,即美中建交的前一年,由4名美国核武器技术专家组成的一个工作组,从美国飞抵台北,由美国驻台北“大使馆”领事李文带领,来到了桃园中山科学院核能研究所。
      当时台方是“参谋总长”宋长志作陪,美国人先是用英文讲话,意思是希望今后双方继续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加强合作,他们这次来是奉命拆除中科院内部分可用于制造原子弹的装置,拆除工作是情非得已,请大家鉴谅云云。
      宋长志、唐君铂等人没有多说话,只是低头聆听。美国核武器技术专家讲完话,花了大半天时间拆除并封存了“新新计划”中由美国人提供的所有设施和文件。
      蒋氏父子数十年耕耘的原子弹梦想就这样毁于一旦,台湾最终也没能研制成功原子弹。
      (压题图:1945年抗战胜利,蒋介石举杯庆贺)
      (责编 王 容)

    相关热词搜索:两次始末原子弹蒋介石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