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过滤机制分析 微博抽奖过滤机制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过滤机制分析 微博抽奖过滤机制

    时间:2019-03-01 05:35:3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过滤现象日益突出,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研究对象。文化过滤的产生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其内在的作用机制常通过具体的外显形式得以表现;尽管在具体文本中文化过滤程度各异,但它却是文学翻译中一种必然的文化变异现象。
      �关键词:文学翻译;文化过滤;《骆驼祥子》;外显形式
      
      一、引言
      �对跨异质文化文学翻译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文化互动现象的研究。然而,不同的语言所处的历史语境、现实语境、文化语境是千差万别的,这些语境实际上就构成了一种文化的“模子”,“文化模子的不同,必然引起文学表现的歧异(叶维廉,1987)。”同样,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受到自身本土文化的制约,会有意无意的采取各种策略对源语文本进行变形、扭曲,这样源文本信息就能进入目的语文化语境之中并发挥作用,达到文学交流的目的。
      �二、文化过滤的定义及理论起源
      �比较文学学者曹顺庆在对乐黛云、杨乃乔、金丝燕等多个研究者的定义基础上给文化过滤的定义做了总结:“文化过滤就是跨文化文学交流、对话中,由于接受主体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历史背景、审美习惯等原因而造成接受者有意无意地对交流信息选择、变形、伪装、渗透、创新等作用,从而造成源交流信息在内容、形式发生变异(曹顺庆,2005)。”由于东西方在价值原则上的分歧形成了不同的历史生活传统,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从自己的“文化模子”出发,去欣赏、理解来自别的“文化模子”的信息,从而导致交流信息歪曲、变形。
      �豪斯认为由于两种语言的语用、文化都不同,因此译者在语域、语言等层面上都需要作出改变(House,1997)。这个时候文化过滤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Katan强调文化过滤的运作和摹仿差不多,即依照三个原则:删减、变形和概括(2004)。当然,影响最大的是布迪厄所说的文学生产场。他认为,社会现象在文学中的反映不可能直接发生,而必须通过文学生产场的折射(1993)。乐黛云据此还做出了贴切的比喻,在文学生产场里,“场外的社会现象只能通过折射而不能直接在这个场内发生变形,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的折射变形一般,不可能和在场外全然一样”(乐黛云,2004)。从文化层面上来看,这种“折射”恰好反映了异质文化之间的过滤机制。
      �三、《骆驼祥子》伊文•金译:文化过滤的外显形式
      �老舍的作品《骆驼祥子》自问世以来已经被翻译过多次;其中伊文•金的译本Rickshaw Boy在众多译本中脱颖而出,深受美国读者欢迎。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就是译者的文化过滤作用机制。通过对比研究后的总结,我们发现伊文•金对原文的文化过滤主要以四种形式外显:
      �其一,情节改动。《骆驼祥子》是老舍用同情的笔触描绘的一幕悲剧,它揭示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希望的最终破灭。这是旧中国老北京贫苦市民的典型命运。但是伊文•金在翻译时,却让祥子抓住了命运的最后绳索,点燃了生活的希望,这是一个圆满的喜剧结局。老舍实际上正是想通过祥子的悲惨遭遇来描写当时北京下层社会市民的生活境遇,来批判社会的炎凉。但是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他们的理念是人文主义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除此之外,译文中还有很多其他情节也做出了改动。
      �其二,大段删节。老舍在原作中大段借用心理或环境描写等来烘托情节气氛。这对于“快餐文化”中的美国读者来说“过于沉闷”,况且它们的删减并无碍于故事情节发展的完整性,所以伊文•金将其一笔抹去了。
      �其三,增写添加。除了语言风格方面的添加,在整个情节构造上,译者对原作进行了许多增写添加。原作在描写祥子被虎妞引诱,发生关系时,其叙述风格十分含蓄内隐。因为“性”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个很忌讳的事。但是伊文•金在翻译时,增加了两段以更明确详细地描写两人发生关系的情景。这样的增写舍弃了旧中国封建、保守的文化传统,使小说更具开放、浪漫的色彩,以迎合美国读者的审美心理。
      �其四,阐释加注。《骆驼祥子》中大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和典故,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读来亲切自然、朗朗上口,使小说独具特色。但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美国人对于这些“特色”并不理解。如果硬译的话,会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困难。伊文•金在翻译中就利用阐释和加注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当王八的吃俩炒肉”、“黄天霸”、“先倒打一瓦”、“满太打油飞”、“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蜜供”、“腊八”等等,伊文•金在对这些独具特色的地方翻译时,花费了不少心思,篇幅有限,这里就不一一枚举。
      �总体来看,伊文•金对老舍原著的增删改写,都是自觉有意识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骆驼祥子》在处于两种不同的文化时,所经过的过滤机制是不可避免的,在美国的文化传统影响下,伊文•金按照美国的文化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和美国读者的审美情趣对原作进行改造,结果使这部小说美国化了,故事的人物性格也美国化了。
      �四、结论
      �译者作为源语文本的接受者,由于受本土文化的限制,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对源语文本进行有选择性的过滤。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文化过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机制,在目的语文本中会以不同的形式外显;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金译《骆驼祥子》只是冰山一角,其中外显的文化过滤形式,是为了适应目的语文化读者的需求而做的变形,是为了达到成功的文学交流而采取的手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任何文学翻译中我们都能找到文化过滤的踪影,不同的只是其程度强弱的问题,其体现出的各种外显形式,更加肯定了文化过滤在跨异质文化交流与对话过程中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1]House,Juliane.1997.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Model Revisited.Germany:Gunter Narr Verlag Tubingen.
      �[2]Katan,David.2004.Translating Cultures: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tors,Interpreters and Mediator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Bourdieu,Pierre.1993.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4]King,Evan.1945.Rickshaw Boy.New York: Reynal Hitchcock.
      �[5]老舍.骆驼祥子.天津: 天津出版社,1962.
      �[6]叶维廉.东西方文学中“模子的应用”,载《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叶维廉比较文学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7]曹顺庆.比较文学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8]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热词搜索:过滤机制翻译分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