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探讨荷尔德林作品的新神话及基督形象

    探讨荷尔德林作品的新神话及基督形象

    时间:2020-04-22 05:14:2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是19世纪德国非常有名的抒情诗人,他是古希腊文化的狂热崇拜者。本文探讨了荷尔德林作品中的新神话观念,分析了荷尔德林作品中希腊文化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进而从荷尔德林的作品中体味到其所蕴含的巨大丰富性与复杂性,引发读者更加深刻的思考。

    关键词: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 抒情诗人 新神话观念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一七七零年出生于德国,从十四岁开始在隐修院学校学习,十八岁时在图宾根神学院学习神学,这使他与基督教有了不解之缘。荷尔德林在诗歌写作上深受著名诗人席勒的影响,出于对古希腊文化的喜爱,他写下了伟大的诗歌《追忆》,在他的诗作中,诗人采用了一种广阔的无韵风格,他神性的真誠信仰赞美诗演绎了久远的古希腊神话,并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神秘主义的艺术风格,对现代德语诗和其他语言的诗歌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 荷尔德林创作的新神话

    1 荷尔德林新神话创造的背景

    荷尔德林新神话创造有着德国浪漫主义的时代背景,它包括了文学、艺术、哲学、史学等丰富多变的思想运动,当时的法国大革命对浪漫主义思潮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它表达的尚古主义、哥特建筑、民族传统、精神情感等与当时的理性主义相反,海涅评论浪漫主义为:“这种文艺来自基督,它是一朵从基督的鲜血里萌生出来的苦难之花”。它所表现出的对自由、平等及真理的信念,在对人的自我解放的肯定上,充满无限的热情与复杂性,对荷尔德林影响是很大的。

    荷尔德林的家庭具有强烈的敬虔主义倾向。敬虔主义突出人们的精神生活,极力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和个体灵魂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它让个人体验之后做为信仰的证明,使得荷尔德林对内在的心灵需求充满热情的渴望。而费希特哲学中对自我创造性的推崇,使荷尔德林的的内倾性精神认识到理性的局限性,这种德国文化对内在心灵的关注,使得荷尔德林感受到重新建构自然世界与未知世界的迫切需求,而传统的基督教信仰中所讲的内容令荷尔德林只感到了意义的更大丧失,他发现现实中的宗教不能提供如想象中古希腊人神交融的世界,从而以此为背景,构建了新神话意识。

    2 荷尔德林新神话中的神国、希腊与新宗教

    荷尔德林曾在给黑格尔的信中写道:“亲爱的弟兄!自从我们以‘神的国’的格言分别以来,……我相信,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我们仍旧可以凭这一格言重新彼此相认。”从此言词中可以看出,荷尔德林对某种热切的信念的投入。信中所说的“神的国”于《新约圣经》是带有末世论意味的口号,诗人用它来表达变革社会的伟大目标,它给当时的青年非常大的激励。荷尔德林与黑格尔曾是图宾根神学院的同学,他们在图宾根种下了一棵自由之树。荷尔德林通过这一时期的赞美诗,将这种对自由革命思想的狂热极其鲜明地表达了出来。如在他创作的“天空的女儿”的这首赞美自由诗中写道:“只有当收获的伟大日子开始,……/只有当暴君的座椅坍塌……只有当德意志的血和德意志的爱,……我才会重新歌唱”。又如,他在同一时期创作的《爱之颂》写道:“……我们的信条是欢乐,我们的庙堂是大自然……爱幻化出天堂……痴迷的灵魂驰向群星,自由伟大!”作品通过神的启示和形象热情的欢呼,抒发了诗人最崇高的理想,渴望世界和谐自由、希望世界充满爱。

    这种描写抽象理念的热情在诗人从图宾根毕业后发生了变化,他对革命的理念和发展具有了更为现实全面和复杂的认识,它极其清晰地表现在荷尔德林书信体小说《许佩里翁》中。这部小说题材根据当代希腊对土耳其反抗,把之前所倡导的对普遍、抽象的人性和自由热爱深化为对民众的教育,他在小说中说道:“所有的心都虔诚而伟大……如此之民族是天下人的故乡”。诗人开始认为美的理念与善融合在一起,统一一切,并将理念变得富于审美性,认为“具有神话性之前,理念对于民众来说没有意思”,表达了诗人让理性感性化的主张,从而意图通过更高的精神开辟新的宗教,使激情与理性联合在一起,并使其具有伟大的人性,使人达到自由与必然的统一。

    荷尔德林对“神的国”的期待从期待社会变革的期望,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索后,转变为对精神上的宗教和哲学探索。荷尔德林认为,现代世界的结构一方面表现出“灵性、道德、法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是“自然、机械、历史的关系”,他认为宗教关系既是理念又是性格,是多种元素的统一体:“按照其本质将皆为诗性的/创造性的。”从而重建了已失落的人与精神关联,而在荷尔德林看来,古希腊人中人与自然、神灵的和谐,也是诗人少年时向往的“神话”,这种对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在诗人笔下快乐地书写出来:“当我还是年少时,有位神灵保护我,……在众神的怀抱里我长大成人。”童年想象的“在众神的怀抱里”为荷尔德林提供了重建的可能,他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命名,使天空与海洋、河流与山谷、友谊与爱等具有了唤醒生命的力量,并将它们称为诗人创造的新神话中的“诸神”。这些“诸神”感受到富于灵性之人的信仰,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虔敬,赞美诗也重获了其原本的意义,而情感上的压力使荷尔德林从神人合一的喜悦过渡到神远离的现代危机之感。如他在《许佩里翁的命运之歌》中书写到:“天神呼吸于命运之外……受苦的人们……被抛向岩石……”表达了神灵与人越来越显现出面貌,神与人的分离是诗人内在情感的分裂的体现,这说明了命运把诗人放置于痛苦之中,审美与现实在这种境遇下没有在荷尔德林创造的新神话中互相融合,现实与神话之间越来越遥远。

    3 荷尔德林创造的古希腊文化与基督教和解的神话

    荷尔德林创造的新神话实质表达的是对古希腊文化的探索,并在希腊文化与德国革新的结合中使其文化精神气质呈现出差异性。由于小时候受基督教影响,使得诗人将这些内容进行了整合。诗人在未完成的圣母赞美诗中就写道:“啊,圣母,我经受了多少痛苦”。这种对圣母的倾诉是小时以基督为象征的信仰表现,似乎诗人快乐的生活随着童年的逝去而消殆了。在哀歌《饼与葡萄酒》中,也能够看到基督教的观念、价值仍在诗人思想中存在着,并以希腊与基督教的双重背景被鲜明地展现出来。饼与葡萄酒暗示了基督教最后晚餐的情景,诗人在自己的独特构思下,将两个不同的神话融于一首诗歌中。在这首诗中,诗人哀叹神亲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人的软弱只能期待英雄长成神才会重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荷尔德林创造的古希腊文化与基督教结合越来越倾向于基督教,正如他在《恩培多克勒之死》中所写的,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被诗人以基督教化的形象改变。诗人在作品中表现的恩培多克勒最后为众人牺牲,与基督自我牺牲完成救赎的故事非常相似,基督的形象不停地呈现在诗人的诗中,就如同荷马讲述诸神的故事一样,希望神的光明普照世界。被诗人赋以“天父”的上帝:“天父很快点燃火焰/派遣他最次爱的神下凡人间。”荷尔德林以此表达了他一直以来的希望,即:将基督教与复兴的古希腊文化实现统一,他所指的诸神是诗人理想中能够被赞美的现实,并借助于诗歌进行希腊文化的理想化,从中重建人性美学与哲学宗教化的统一。

    二 荷尔德林創作中的基督形象

    1 荷尔德林创作早期的基督形象

    荷尔德林在1795年表白了他不相信新教神论的信仰,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官方神论的决裂越来越明确。他以自己的、脱离基督教传统的方式进行基督形象的塑造,将其放置在与希腊英雄、神灵共处的诗歌空间,是荷尔德林创造的希腊式的基督,它认为宗教的意义不是那些外表上的礼节,而在于内心深处与神圣者的真正融合。

    荷尔德林利用《圣经》的故事,将其放置于希腊的、神话之中,其意在于使基督教精神表现出崭新的、具有确实真实性的意义。在荷尔德林的诗歌中,圣餐不再是危机四伏的晚宴,而应是尘世间一场和平盛宴:面包和酒是人带着回忆和希望在暗淡无光的岁月中享有的最好礼物,谷物和葡萄是人们在漫长旅途中可以用来维持生命而能够长久保存的干粮。荷尔德林试图通过他美好诗歌的创作,让基督赞美面包,让狄奥尼索斯赞美葡萄酒,达到诗人心目中的希腊与基督教和解,并由令基督教事业充满更加丰富的、新的生命力。从诗人对诸神序列的描写到“沉默的守护神”耶稣富有人性化的思索,表明了他对基督充满诗意的和谐宁静的赞美,表明不再有基督受难和十字架,人与世界应该在充满欢乐的气氛中消解一切过往,这表达了荷尔德林的早期创作中理念与现实间的是可以在诗人的构想中弥合的,表现了诗人对希腊文化充满欢乐的探索追思,而基督在荷尔德林早期作品中是“神圣化”的形象,进而缺失了日常的人性,意图通过诗歌将基督重置于平凡的人间中。正如诗人在《太平休日》中所写:“……粮田在周围沙沙作响……使得那神圣英猛的,穿过荒野你的射线柔和地来到人间”,诗人这里试图以《圣经》中耶稣和撒玛利亚妇人在井边对话为场景,通过粮田被风吹动的声响的映衬,将两个不同的时空交错在一起,用来赋予熟悉的日常生活某种意义,使在具体可感中,令宗教中存在的神性获得真实的意义。而这首诗的最后,描写的对耶稣最终到来的盼望,实际上表达了荷尔德林对和平时代的希望。这首诗也体现了荷尔德林试图从基督身上实现对人类救赎的乌托邦希望,以及在自由之光中向往的赋予人类的和平真实。

    2 荷尔德林创作后期的基督形象

    随着荷尔德林思想上的不断成熟和曲折的生活经历,使他对现实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荷尔德林后期的诗歌中不再有诸神归来的希望,和谐美好也不再重现。诗人所描写的世界成了另一番景,如他在赞美诗《唯一者》中写道:“自从恶的精灵征服了幸福的古代,……但上帝憎恨分裂的东西。”我们详细阅读诗歌,会体会到诗人那种坚定、冷峻而庄严的语气,简洁的句子似乎被硬生生地放在一起,通过破碎的、被细节迸裂的句法表现了世界的分崩离析,其诗歌世界和诗歌语中早期的热切已经不有,他所描绘的世界与基督形象都暗淡无光。人们在诗歌所表现的盼望和平、光明的情景也被凶狠的暴力所代替:“因为当我们过于贪婪地/获取一方,/就会变得可怕而畸形。”赞美诗中出现的基督也失去了往日平和的形象,态度恶狠而愤怒:“……所有你们不死的,…… 向我们叙说你们天上的事。”

    通过以上的探讨可以看到,在后期诗歌中,荷尔德林的创作从浪漫转向真实可靠的现实,透过诗歌和上帝的比喻以诗人特有的某种理解的方式重新发生。而基督形象通过荷尔德林独特的方式进行转换后,使读者不再看到陈旧的宗教表达形式,诗人将它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进行再造,通过他有力而精确的诗歌语言描写,以耶稣形象的再造描写,探索其所在时代的某种精神意义,使读者从中感受到诗人所处的时代无法触动的耶稣教条,却于诗人的诗歌中被解构了。

    三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创作中的新神话与基督形象进行了分析,诗人把最微不足道的东西进行神圣化,并从荷尔德林对新神话的创造以及希望古希腊与基督教传统融合的思想中可知,他一直希望世俗的东西精神化,认为精神上的希望也应在现实中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命在世界之中获得真实,从而使读者深深地体会出荷尔德林对人类和谐的美好追求。

    参考文献:

    [1] 汉斯·昆、瓦尔特·延斯,李永平译:《诗与宗教》,生活·读书·新知出版社,2005年版。

    [2] 周蓉:《从栖居到逍遥——试比较荷尔德林〈返乡—致亲人〉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3] 戴晖:《荷尔德林诗的前奏——〈许培荣〉与近代哲学》,《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4] 彼得·黑尔特林:《荷尔德林传》,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 史风华:《荷尔德林诗歌之“自然的复魅”》,《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6] 茨威格:《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西苑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范莉,女,1969—,山东禹城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工作单位: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基督尔德探讨形象神话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