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留在巴渝大地上的红军长征故事】 巴渝大地

    【留在巴渝大地上的红军长征故事】 巴渝大地

    时间:2019-02-17 05:47: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贺龙和龚渭清的故事      在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领导人中,贺龙是一位传奇人物。而他领导的红三军征战在重庆的过程中,与彭水袍哥首领龚渭清之间的传奇故事,早在彭水民间广为流传。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笔者于8月11日上午赴彭水县,在红三军驻地旧址(现彭水县委大楼前)采访了原县政协文史办副主任罗永国。他向我们讲述了这个传奇的故事。
      1922年5月,贺龙率领川东边防军警备旅驻防于涪陵、丰都、彭水、沿河等地,以清剿匪患,安定社会秩序。在彭水期间,他济困救贫,深受县内各界人士敬佩。彭水颇有社会影响的哥老会大爷龚渭清对贺龙尤为敬仰。贺龙也很欣赏龚渭清为人正直、仗义疏财,常常和龚渭清等谈论彭水的商业、教育等问题。两人还结为了“拜把”兄弟。
      10年后,已是红三军军长的贺龙为创建酉秀黔彭根据地,于1934年5月上句率红三军奔袭占领了彭水县城。贺龙进城后,再次前往探望昔日好友龚渭清,不巧龚渭清外出未归。贺龙留下一张条子,并告诉他家人说:“我如今已参加了革命队伍――红军,专为穷苦人打天下,希望龚渭清能支持革命,奔向革命,走向进步。”龚渭清回家后,家人告知他贺龙来过的情况后,他拔腿就去追贺龙,但贺龙已带领红军西渡乌江,向黄家坝方向前进了。
      同年6月,贺龙率部到达川黔边时,由于贵州军阀王家烈派兵在沿河、印江一带堵截、围剿红军,红军给养非常困难,特别是食盐、药品奇缺。为解燃眉之急,贺龙给龚渭清写了一封信,派交通员傅怀忠到彭水找龚渭清帮忙解决。几天后,龚渭清筹集了500块大洋,和傅怀忠一起到酉阳龚滩买了4000斤盐巴,交给傅怀忠带回,并一再叮嘱:“一定要把盐巴亲自交给贺军长。”
      仅仅过了十来天,贺龙再次派傅怀忠来到彭水找到龚渭清,请他给红军部队购买药品,并请他先垫付药款。龚明知凶多吉少,但他仍然义无反顾,及时安顿好家小。随后,龚渭清筹集了800块大洋,自制了经商贩卖药品的假证件,然后扮成药商,到酉阳龙潭一带买到西药和中草药共28挑,沿途请人挑运,朝南腰界方面运去。但由于川军田冠五旅驻防在酉阳小河场,不便通过,只好改道而行。当他们行至沿河县沙子区水淹沱时,被国民党沙子区区长袁仲英和保警队队长田明道率领的民团截住,并咬定他是给红军送药的。田明道不由分说,抢走药材,逼迫龚渭清交代与红军的关系。龚渭清至死不说,结果被当场杀害,年仅41岁。
      随后,民团将傅怀中和运送药物的挑夫押送到沿河县城。消息很快传到红三军驻地贵州沿河县境的枫香溪。贺龙得知后,悲痛万分,立即率领部队攻打沿河县城,歼灭了这帮敌人,救出傅怀中及为红军运送药品的挑夫们,夺回了龚渭清购买的全部药品。贺龙还亲自来到龚渭清遇难的地方吊唁致哀,他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对在场的军民说:龚渭清虽然不是红军,但他不惜自己的家业、生命支援我们红军。我们要多打敌人,为龚渭清报仇。龚渭清的血是不会白流的!
      直到1979年6月1日,沿河县革命委员会在龚渭清牺牲的地方立了一块墓碑,碑文用简洁的语言记下了这段故事。
      
      从“神兵”到红军游击大队长
      
      在黔江区民族博物馆,有一位土生土长的苗族人,他的画像和赵世炎、万涛等革命先烈的照片并列在馆里,受到后人的怀念和敬仰。他就是从“神兵”成长为红军游击大队长的龚昌荣。
      8月15日下午,在原黔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荣途的带领下,笔者特地来到黔江区民族博物馆,参观了红军在黔江留下的光辉足迹的展览。在龚昌荣画像面前,张主任向我介绍了黔江红军游击大队的革命斗争故事。
      龚昌荣出生于黔江县后坝乡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就正直刚强,对人热情,敢于仗义执言,见义勇为,看见不平的事,总要打抱不平。民国年间,兵患匪祸不断,天灾人祸不绝,苛捐杂税繁重,龚昌荣全家终年劳动,总是入不敷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那时鄂西人民自发地立“神坛”,组建“神兵”,以此种形式反抗苛捐杂税,反对军阀压迫。1927年,龚昌荣请来“神兵”首领乾文统(又名善统、文仲)在板夹溪、大路坝、两会坝、册山等地立“神坛”,龚昌荣任代教,以此为手段,组织和动员群众打土豪,抗租抗税。1931年龚昌荣等率领“神兵”数千人,攻占黔江县城,国民党驻军被打得溃不成军。
      1933年8、9月问,龚昌荣和宣恩“神兵”首领黄丁山,在宣恩找到红军,意欲参加红军,当时贺龙接见了他们,欢迎他们动员“神兵”参加红军。接着,龚昌荣回黔江,在板夹溪、小南海等地动员了30多个“神兵”,枪5支,连夜投奔红军。后与黄丁山的“神兵”合编为红三军第二特科大队,由龚昌荣、黄丁山(后在大路坝战斗牺牲)负责。龚昌荣任“神兵”代教多年,率领“神兵”打土豪、团防和国民党军队,经过许多次战斗的锻炼,故在以后的大路坝战斗中,他英勇果敢,指挥第二特科大队冲锋在前,歼灭了一些敌人,取得了较大的胜利,战后被任命为第二特科大队大队长。
      12月22日,红三军挥师黔江,第二特科大队担任前卫,冲锋陷阵,当天攻占黔江县城,他们驻在城北桃子坝。次日,龚昌荣带领第二特科大队抵香山寺,扫荡残敌,并在那里打开国民党的粮仓,将粮食分给贫苦农民,当晚部队驻两会坝,第二天转回黔江。29日,第二特科大队随红三军撤离黔江,折回活龙坪,在鄂川边开展游击活动。
      1934年4月20日,第二特科大队在活龙坪和红三军分开活动,改称黔江红军游击大队,龚昌荣任大队长,隶属鄂川边工委领导,由活龙坪到后坝,在黔江境内坚持游击斗争。这时红军游击大队下辖三个中队,有80多人,70多支枪。他们主要在板夹溪、大路坝、两会坝、西泡一带活动,打土豪没收地主粮食分给贫苦农民,取消租课和高利借贷,抗捐抗税,夺取豪绅团防枪支,武装自己,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游击队内部,官兵一致,上下一致,大队长龚昌荣贫苦农民出生,会种田、会打猎,平易近人,吃苦在前,关心战士,处处以身作则,能和大家同甘共苦,团结战斗。游击队处处以红军为榜样,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深受广大群众拥护,贫苦农民纷纷参加游击队,不到一年,游击队由开初80多人,增加到200多人。
      7月初,鄂川边区红军独立团独立大队长王文成叛变,在水坝黑岩角洞杀害独立团政委花顺涛等几位同志,软禁团长刘汉卿,给独立团造成严重损失。王文成叛变后,为免遭鄂军“围剿”,鄂川边区红军独立团在冯义发等带领下,远离活龙坪,主要转战在利川、咸丰边境。这样,黔江境内团防就和川军三十七团黄子裳部联合“围剿”黔江红军游击大队。1935年春,黄团和团防1000多人,在虎家垭向红军游击大队进 攻,激战一天,游击队退到黄泥垭,敌尾追不放,龚昌荣不幸负伤,被抢救离开火线,抬至八面山隐匿在岩洞里。由于缺医少药,龚昌荣的伤口化脓,腿渐干瘦,疼痛不能走路。这时,国民党黔江政府又四处悬赏捉拿龚昌荣。
      8月19日,龚昌荣在鸡泡寨被叛徒出卖被捕。8月28日,在敌人的屠刀面前,龚昌荣神态自若,视死如归,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工农红军万岁”的口号,壮烈牺牲,时年40岁。
      
      綦江“红军洞”的故事
      
      “石壕哪年不过兵,过兵百姓不安宁,唯独当年红军过,一来一去很清净。不拿东西不拿钱,走时地下扫干净”。当年红军过石壕,一路得到百姓的爱戴和支持,靠的是对百姓秋毫无犯的铁的纪律。在石壕百姓中传唱的这首民谣,就是对红军良好纪律的真实写照。
      1935年,为保卫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红军第一军团派一师二团于1月15日进驻綦江县羊角乡,扼守川黔交界的酒店垭关隘,监视川军和贵州盐防军的行动。
      红军进入綦江县境之前,当地乡保就四处造谣“共产党来了要杀人放火”,“共产党要共产共妻”,妄图引起群众对红军的恐惧,煽动群众因对立情绪而躲避红军。
      然而,红军到达綦江羊角后,严明的纪律、和蔼的态度,与军阀部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綦江人民的拥护和爱戴。“红军洞”的故事,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红军洞”位于石壕镇梨园村白果树一带。走过凹凸不平的乡间公路,穿越浓密的玉米林,闻着浓郁的稻花香,我们找到了“红军洞”的当事人李树清的四儿子李尚满。61岁的李尚满,听说我们是来了解“红军洞”的故事的,显得特别兴奋,滔滔不绝地讲起了“红军洞”的由来。
      李尚满的父亲就是被当时红军的言行和宣传的革命道理所感染,逐渐接受了红军,并为红军做了一件令世人称赞的事情。
      当时,红一军团一师卫生队十多人抬着几个伤员到李树清家求宿。李树清听了红军的宣传,见红军说话客气,态度和蔼,感觉红军明理,便把红军引进家门。他是独户人家,地理位置偏僻,家里有父亲、母亲和妻子陈金秀、弟弟李春林、弟媳钱氏、妹妹李学林等人。
      李树清、李春林抱来稻草,让红军打地铺睡觉。当李氏兄弟听见伤员呻吟时,立即腾出床铺,把伤员扶上床。李树清的母亲、妻子、弟媳急忙做饭,忙个不停。吃完饭,红军战士挑水、洗碗、扫地、打扫院子的清洁卫生,也忙个不停。红军干部拿出银元给李树清,说明是饭钱。李树清一家非常贤惠,待客彬彬有礼,坚决不收银元。红军干部给他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讲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他听入了神,但银元他还是不收。
      红军的行动,赢得了李树清一家的好感,他们连夜碾米、煮腊肉,准备第二天送给红军。碾米的时候,红军干部走来帮忙,与李家人拉家常,十分随和。李树清觉得红军一点也不像外人,就像来的亲戚。红军干部向李树清提出要求,请求他帮忙照顾四个腿脚都受了伤的江西籍重伤员。李树清爽快地答应了红军干部的要求。事后,家里人提醒李树清,说保长说过,包藏红军,要杀全家。但李树清说,红军是好人,伤员走不动,不忍心不管,认为他家比较偏僻,长年无人来,有人来,就把他们藏到岩洞去。
      第二天早饭后,红军撤走时,留下了这四个江西籍的重伤员。这四个重伤员,一个姓夏,一个姓刘,一个姓洽,一个叫杨延河。为了安全,李树清一家于当日上午把四个伤员背到油岗嘴岩洞隐藏,也送去伤员自己的军被和随身生活用品,以及李树清家的棉絮和稻草。
      他们上午把伤员安顿好,下午敌人就来搜查。敌人打闹了一阵,找到了一双红军的胶鞋带走了。从此,再也无人来搜查。但李树清一家害怕敌人再来,不敢接伤员回来。他们一家人轮流给伤员送饭,用罐子装热水给伤员洗伤口。送饭时,把碗放在割草背篼里,盖上草,装着去割草,把饭送去,再把上顿的饭碗放在背篼里,割一背草背回去。
      由于岩洞潮湿,天气寒冷,加之缺少医药,姓刘的伤员伤势很重,伤口冻坏感染,导致发高烧,不幸于一个月后死去。此外,姓洽的伤员伤口也腐烂,全身浮肿,奄奄一息,躺着不能动弹。李树清把姓刘的伤员掩埋在油岗嘴岩洞前面。不久,姓洽的伤员也死去。李树清和他的朋友、农民唐明兴一起,把姓洽的伤员掩埋在油岗嘴岩洞前面。掩埋了姓洽的伤员,李树清觉得红军已经走了两三个月,再也没人来过了,就决定把伤员背回家调养。
      李树林和弟弟李春林把夏、杨两名伤员背回了家,让他们睡在了暖和的床上。李树清还请了一个叫牟贤要的医生给伤员医治。这样,两个伤员渐渐好起来了,并先后离开了李家。
      几十年过去了,曾经冒着生命危险照料红军伤员的李树清早已离开了人世。为了纪念为革命牺牲的红军战士,人们早已把“油岗嘴岩洞”改名为“红军洞”。李树清的遗像也挂在石壕红军烈士墓的陈列室里。
      “红军洞”的故事,是红军征战历程中一个十分寻常的故事,却在当地百姓中留下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谁能敌”的一段佳话。“红军洞”的故事,记载李树清家与红军的亲人之情,也记载着綦江人民与红军的鱼水之情。离开李尚满的家后,笔者决意去看看如今的“红军洞”。在李尚满屋后僻静而陡峭的半山腰上,我见到了当时四个红军战士住过的山洞,心里肃然起敬,为四位红军战士,也为李树清。
      
      李木富冒死救护段苏权
      
      在秀山县雅江镇江西村“红军洞”,笔者向原秀山县雅江镇江西村书记张国昌了解黔东独立师政委段苏权的传奇经历。他讲述了这个“红军洞”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李木富冒死救护“飞将军”段苏权的崇高品质。
      段苏权,1916年出生于农民家庭,湖南茶陵人。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8月,段苏权任红六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随军参加西征。10月21日,红二、六军团在酉阳南腰界举行胜利会师大会后,随即东进湘西接应中央红军长征。红军东进前,为了掩护两军团主力东进湖南接应中央红军长征,重新组建黔东特委和黔东独立师留在根据地牵制敌人。新组建的黔东独立师,师长王光泽,政委由黔东特委书记段苏枳兼任。该师是由部分指战员、伤病员和地方部分游击队组成,共约700余人。
      在红二、六军团主力从南腰界出发向湘西挺进之际,川、湘、黔敌人也一同乘机向黔东特区大举进犯,对黔东独立师形成层层包围态势,致使根据地从原来的纵横200里缩小到60里,苏区人口由原来的十万人锐减到三万人。黔东独立师和特区面临极大的困难。在形势危急的情况下,黔东独立师于10月29日撤离南腰界,佯装成红军主力,西行进入铅厂坝一带。
      11月8日,黔东独立师前 往枫香溪与敌人展开激战,当晚退回耳当溪一线。此后,红军又在印山保与敌遭遇,打退敌人几次进攻后退回到谯家铺和沙子坡一带。11日,敌人调集四个团兵力进攻沙子坡,黔东独立师打退敌军数次进攻后,撤离沙子坡。11月26日,黔东独立师进入秀山县境的双峰、兰桥一带,在占领兰桥后,又立即向秀山邑梅方向进发,沿途遭遇敌保警、乡丁以及苗族土著武装等的多次袭击,段苏权在突围中脚部受伤,不能行走,由通讯班长李通珍背离阵地。27日,黔东独立师在松桃与秀山的边界遭到杨卓之的保安团和松桃的苗族土著武装袭击,师长王光泽带领部队奋力突围,仅有300余人突围成功。
      王光泽率部东进后,一群团丁和当地群众发现了受伤的段苏权。当时,段苏权躺在一岩坎上,动弹不得。当一名团丁取下刺刀准备刺向段苏权时,被雅江镇江西村农民李木富阻止了。李木富当时是雅江镇上的一个裁缝,他给了团丁几个银元,要他们不要杀段苏权。随后,李木富将段苏权背到他家门前的灵官庙里住了两天。为防敌人搜捕,李木富又将段苏权背到他家屋后的岩洞里,天天为其送饭,并掏钱为其买药治脚,熬茶水为其洗伤口。经过一个月的精心照料,段苏权的脚部基本治愈。段苏权带着李木富送给他的100元路费钱,拄着拐杖离开了李木富家,前往湖南寻找部队去了。
      在段苏权寻找部队途中,意外地碰到了他的上级任弼时。面对突然出现的段苏权,任弼时大吃一惊: “我们已在方面军党代会上给你开过追悼会,原来你还活着!”新中国成立后,段苏权任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志愿军空军军长,华北军区空军司令,同肖克林成为我国能驾机上天的两位飞将军。1955年,段苏权被授予少将军衔。
      1983年10月,段苏权到秀山参加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大会,会后特意前往邑梅,去探访曾让自己命悬一线的地方,却意外地见到了打伤自己的团丁杨光和。“我是来看看过去我们战斗过的地方,流过血的地方,不是再来问罪的。”这就是开国将军的胸襟。1993年9月28日,段苏权在北京病逝。
      8月17日上午,我们在秀山县城一个普通的居民房里,见到了李木富的孙女李叶彩。当我们提及“红军洞”的话题时,她一脸的自豪。她告诉我们,她爷爷李木富并不知道,他救的是红军黔东独立师的政委。直到49年后,也就是1983年段苏权重返秀山后,这段历史才得以证实。
      为表彰李木富49年前不顾个人安危、救护身负重伤红军的感人事迹,秀山县委、县政府于1984年赠送了“红军的亲人”五个金光闪闪大字的挂匾。后来,段苏权当年养伤的岩洞被命名为了“红军洞”。1986年12月,李木富因病逝世,但“红军的亲人”的光环将永远照耀着他。
      
      红军“留言条”的故事
      
      “老板:我们吃了你半坛咸菜,几根大葱,烧了几根柴,共补偿你黄豆六升――红七师机炮连一排条”。这是贴在一块普通木板上的留言条,现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8月12日上午,笔者在彭水县档案局副局长王循章的陪同下,来到离彭水县城45公里的黄家镇,寻访红军“留言条”的故事。
      车只能行至镇上,我们不得不步行到先锋村黄家坝。途中,王局长告诉我们,在黄家坝,红军共住过八个地方,红军“留言条”故事的主人公黄学珍的家只是红军驻扎地之一。步行十几分钟,我们看到了一栋木楼房,王局长介绍说,那就是黄学珍及其后代住的房子。在这里,我们采访了黄学珍之子,70余岁的黄堂远。
      根据1934年4月14日湖北利川县十字路会议作出的关于发展鄂川边区苏维埃运动任务的决议,红三军决定“首先攻占彭水,然后向酉阳、秀山、黔江发展,建立新的根据地。”
      5月5日,红三军由酉阳县境的兴隆坪出发,经黔江县城,晚宿马喇湖。次日渡过阿蓬江,连夜奔向彭水的桑拓坪。8日,贺龙率领红三军长途奔袭彭水县城,全歼守敌。红三军攻占彭水县城后,随即派出部队搜捕反动官吏,打开监狱,释放了被国民党政府关押的无辜群众,召开群众大会,揭穿国民党的谣言,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及红军的性质、任务和纪律,号召彭水人民积极行动起来,为开创酉、秀、黔、彭新苏区而努力团结奋斗。
      5月lO日,夏曦以“彭水背山面水,易攻难守”为由,强令红三军撤出彭水,西渡乌江,向黔东南方向进军。行军途中,路过苗汉民族杂居的黄家坝地区。这里交通闭塞,封建迷信势力很大,群众生活十分清苦。当地的反动政府造谣说,红军是土匪,专门抢老百姓的钱财,还要杀人、共产共妻。由于群众不了解真相,纷纷携家带口逃到外面躲藏起来。
      红七军机炮连一排的红军官兵们经过夜以继日的行军作战,早已饥肠辘辘,进村后略作休整,就准备做饭,但在村子里找不到人也就买不到东西。他们只好推门进了黄学珍的家里,在院子里的柴堆上找来几根柴草,生火做饭,无菜下饭又用了他家的几根大葱和半坛咸菜。饭后,官兵们将黄学珍家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水缸里的水挑满了,并留下6升黄豆作为所用老乡家东西的补偿,最后写下这张留言条贴在堂屋大门左边的转门上。
      红军在黄学珍家休整数日后,向贵州沿河方向挺进。黄学珍“避难”回家后,看见自家门板上的字条,手里捧着红军留下的黄豆,一股暖流涌上心间。他体会到红军才真正是老百姓的队伍,与国民党军队有着天壤之别!于是,下决心将这张字条保存下来,作为永久纪念。但由于字条的纸很薄,贴得又结实,无法剥离,如硬揭下来,字条将会被撕破。当时国民党政府在村里实行“保甲制”,即10户为1甲,10甲为1保,只要l户人家与红军有联系,就会殃及他人。字条如果不揭下来,被他们发现,村里的百姓都会跟着遭殃。黄学珍马上去买了一张保佑平安的门神画,贴在门板上把红军留下的字条覆盖住,他天天盼望着红军能早日回来,盼望着这张字条见天日的那一天。年复一年,门神换了一张又一张,红军“留言条”终于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
      1949年底,在欢庆胜利的鞭炮声中,黄学珍激动地揭去覆盖在上面的门神画,露出了当年红军留下的字条。黄堂远告诉我们,不光是他们家有“留言条”,丁朝中、赵利顺、杨良福等许多村民都有这样的“留言条”。幸运的是他父亲把红军“留言条”完整无缺地保存了下来。
      而今,黄家大院静静坐落在红军曾经征战过的地方,黄家大院这块贴有红军“留言条”的门板已被搬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为世人瞻仰。而红军留言条的故事,已经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家喻户晓的红军故事。
      责任编辑 苗 土

    相关热词搜索:大地上留在红军长征故事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