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贲园书库与严氏公馆菜]严氏

    [贲园书库与严氏公馆菜]严氏

    时间:2019-02-20 05:42:2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成都市距春熙路500米左右的原骆公祠街16号严府,是全国知名藏书家严雁峰父子的“贲园书库”所在地。这条不到200米小街的命名和更名,都烙有特殊的历史印记。据说,三国时赵云曾在此建宅,原来街西有一水池,老百姓称赵云洗马池或子龙塘,故名龙塘街。清代同治年间骆秉章任四川总督时,设下圈套,在大渡河畔全歼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清廷为表彰骆秉璋的“功绩”,特在子龙塘边为他修建了一座骆公祠,此街又改名为骆公祠街。民国时祠废,抗日战争时期成都市参议会设此。1954年改为和平街。
      这条街最有名的地方就是贲园。“贲园”原是清雍正年间岳钟祺将军在成都的宅第“景勋楼”。之后,主政四川的官员吴连生、骆秉章、祥文澜、恒容齐等都曾入住于此。清末民初,大盐商、藏书家严雁峰、严谷声父子买下了景勋楼,又根据皇家档案馆的样式,于1914年至1924年历时10年,将其改建为“贲园书库”。
      贲园的主人严雁峰(1855年-1918年),本名祖馨,别号贲园居士,原籍陕西渭南,是近代著名的藏书家。青年时代,闻听成都尊经书院的大名,便来报考。当时,由王恺运执掌的尊经书院有个规定,概不收外省籍学生。严雁峰与王恺运相识时,藏书已达5万卷了,王看他禀赋好,是可造之材,遂收于门下,严便成为清末蜀中著名学者和诗人。严氏三世经商,以盐业发家,严雁峰虽苦读于尊经书院,但参加科考屡试不第,从此专心收罗书籍,造福士人。他于1894年(光绪二十年)入京,以巨资购进大批古书,装运回川。途经西安时,遇一张姓藏书家有大量藏书出售,又重金全部收进。回川后建藏书楼3楹,名为“贲园书库”。所藏10万卷古书中,方志收录最全,中医古籍亦有不少秘本。
      严雁峰还以刻书精善著称,纸质、字迹、印刷皆称上品,备受中外称誉。英国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图书馆、俄国列宁图书馆均有其印本陈列,美国国会图书馆还专辟有“渭南严氏精刻善本书籍室”。贲园所藏珍贵的文献史料,可比肩于浙江宁波的天一阁,四川江安傅增湘的“双鉴楼”。贲园的图书藏量、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在近代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都为士林广泛称道。贲园的座上客,也多为近代政军商学各界声名显赫的人物,如于右任、张大千、关麟徵、孙科、邵力子、章士钊、沈尹默、林山腴、向楚、蒙文通、宁育仁、廖季平、谢无量、庞石帚、陶亮生等。
      雁峰之妻祝氏无出,过继族人之子严谷声为嗣。严谷声(1899年-1976年)字式海。严雁峰去世时,严谷声年仅20岁。他摒弃声色犬马,蛰居书库,在经学家张森楷先生的教诲和协助下,一心务学,广收图书,几十年之后,贲园的藏书增加到了30万卷,他本人也成为研究古籍文献和古代典章制度的专家,在鉴定古籍版本和书画金石方面也颇有造诣。
      贲园既是书库又是公馆。当年,严府建有三进府宅和三个大花园。宅第古雅敞阔,园内花木扶疏,翠绿的修竹环绕在严家的四围。贲园书库就建在当年严家景勋楼的旧址上,系楠木结构,外砌石砖,高大宽敞。周围种植银杏、幽篁,冬暖夏凉,清新雅洁。库内四壁有通气孔,空气流通,板壁上加一层铁皮,地板清丝严缝,不让湿气侵入,像一座牢固的碉堡。室内温度稳定,书架书柜全是楠木、香樟,可防虫防霉。最值得一提的是,书库长年雇有几个翻书工人,其工作就是坐在书库内,一年四季不停地翻书,以避免虫蛀、水沤、湿气浸润。而且翻书者一定要文盲,他们只翻书,不看书。
      贲园藏书十分丰富,善本颇多,许多学者在著书立说时都受惠于此。宋育仁撰修《四川省通志》、《富顺县志》,所据资料以贲园藏书为主。著名学者廖季平晚年精研不辍,许多时光都是在贲园度过的,他的珍贵手稿后来也留在了贲园。张森楷的《二十四史校勘记》、《四川省历代地理沿革表》等著作也是在贲园完成的。
      严家还投巨资对其藏书精校精刻,使贲园成为当时古籍刊刻和传播的基地之一。著名学者龚向农、向楚二位先生曾对贲园所藏中国音韵学书籍进行校雠、整理,历经数个春夏秋冬,编成汉语音韵学巨著――《音韵学丛书》,收录唐宋以来音韵学图书32种共123卷。严谷声聘请刻字高手汇刻后,携此书专程赴杭州就教于近代大儒章太炎,章先生赞赏之余,亲自为该书作序。这套丛书曾经参加在德国莱比锡举行的万国博览会,受到好评。龚、向二位先生也因此声名远播。
      受惠于贲园的著名学者名单,还可开出一长串:顾颉刚、陈寅恪、马季明、朱少滨、林山腴、庞石帚……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至陪都重庆,当时的陕西籍党政要员、知名人士如于右任、杜斌丞、关麟徵等常住严家,被人戏称为“陕西会馆”。于右任在贲园居住时,周恩来曾指示屈武专程去严家陪伴。著名画家张大千住在严家时,严谷声还出资赞助他在成都暑袜街举办敦煌临摹壁画展,在文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严氏父子藏书,经历了不少磨难。自近代以来,四川战乱不断。20世纪初,严雁峰曾经将全部藏书装入棕木箱子,分藏于大慈寺和龙藏寺,时间长达10余年。抗战胜利后,孙科凭借权势,要求贲园将藏书作价200万元捐给当时的国民政府,并对严谷声许以国史馆顾问之职;美国哈佛大学也出价50万美金收买严氏全部藏书,日本文禄堂欲以高价收购所藏地方志及四川城镇户口簿籍,均遭严谷声的拒绝。
      成都解放前夕,贲园藏书一度成为国共两党争取的对象。国民党要人张群、朱家骅、杭立武等人劝严谷声将藏书移至台湾或香港,他们承诺给予严谷声以方便。而共产党方面,周恩来通过邵力子致函严谷声,对他收藏和整理古籍的事业表示敬重。严谷声最终选择了将藏书留在贲园,留在了成都。
      1949年后,严谷声先生毅然将书库及全部藏书30余万卷,自刻书籍木版3万余片,各个朝代名人的书画、碑帖、文物多件,悉数捐献国家,藏于四川省图书馆。其中由蒙文通、杨啸谷、严谷声共同圈定的善本书有5万多卷。“文革”期间,造反派破“四旧”,冲进省图书馆和平街公馆,查抄贲园书库的善本,要烧毁这批珍贵藏书。当时驻四川图书馆的50军文宣处干部反复对“红卫兵小将”做工作,图书馆工作人员又连夜将图书转移,终于才保住了这批藏书。
      关于贲园的藏书,合川张森楷撰有《贲园书库目录辑略》,极有学术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严谷声先生被聘为川西行署特邀人民代表,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
      严氏1935年与张大千相识于北京。抗日战争中,张大千由内江辗转来到成都,张大千先生的家属、弟子,以及随行人员40余人均借住贲园后院。严谷声还专为张大千建一画室,并精工特制一巨型楠木画案。
      严氏父子还有一项功绩很少有人提及,那就是对川菜的特殊贡献。
      贲园除了是一座著名的藏书楼外,还是群贤毕至的大公馆。主人一般爱用灵活的家宴而不是完整的大宴待客,但席间的菜品却样样精致。严谷声在老成都美食环境长达数十年的浸润下,在美食大家张大千的影响下,成了一位川菜美食大家。
      贲园的菜肴中,有两道菜至今为人所乐道。一是葱烧海参。内地海参均为干货,更兼海参无味,全靠厨师发制和提味,否则味同嚼蜡。贲园一般用开乌海参,用油发制。用饲养两年以上的跳跳鸡(农家不关鸡舍的老鸡)和老河鸭提味,所用的葱,必须是陕西或山东运来的元葱,它不像其他葱那样辛辣,而是清香回味。成菜盛在兰花大瓷盘中,观之如凉粉,食之糍糯鲜美,似肉非肉,越嚼越香,越嚼越鲜,如读一本好书,越读越入味,余韵无穷。当时张大千、于右任都夸赞说,此菜“有严府书卷气也”。另一道菜是三大菇烧鸡翘翘。据说此菜来源于一出戏。张大千与严谷声先生都喜欢川剧,贲园与川剧三庆会悦来剧坊相距很近,两人常常相伴前去听戏。他们特别欣赏川剧名丑周企何和当头棒(川剧艺术家刘成基的艺名),常为他们捧场。一次,严谷声与张大千看当头棒的“王婆骂鸡”,见这个川剧名丑把来自高腔“目连传”的“大脚婆旦”王婆演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王婆丢了一只芦花鸡,竟莫名其妙地从人到鬼、从鸡头到鸡翘都数落了个昏天黑地,骂得翻天覆地,让观众笑翻了天。张大千顺口说,一个鸡翘,王婆也能作出许多文章,怎么鸡翘就不能当做菜呢?严一听,顿开茅塞,向厨师面授机宜。原来,一般人都不喜欢吃鸡屁股,是骚气太重。但在张、严二人的指点下,鸡屁股不仅不骚,而且细腻滑嫩,食如凝脂。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是靠用自贡盐井的母盐反复冲洗,二是靠三大菇的功效。三大菇是青城山特有的野生菌,菌冠很大,雪白细嫩,其味之鲜美,很难用笔墨形容。用严谷声先生的话来讲:谨防鲜掉舌头。一次严谷声先生在贲园招待朋友,上此菜时,大家都盯着鸡翘翘未敢动筷子。严谷声先夹了一筷,指着鸡屁股说:“哪痛吃哪。”宾客先是怔然,继而纷纷下箸,无不称奇。
      严府的客人,多半是美食家,严府的公馆名菜也层出不穷。在川菜、盐帮菜、陕西菜之外,京菜、苏菜、粤菜也经常出现在宴席上。今天,还有不少严家公馆菜在民间流传,成都杜甫草堂北大门“公馆菜”酒楼的大千仔鸡、龙井菊花鱼、健脑鱼头王等,就是其中的几道美食。
      (本文写作过程中,成都公馆菜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了许多资料,特表感谢。)
      (责编 何 毅)

    相关热词搜索:公馆书库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