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励志人生敢拼搏.心怀永和办展馆

    励志人生敢拼搏.心怀永和办展馆

    时间:2020-03-20 05:09:2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他从小是一个孤儿,一个没人疼没人管受欺负了没处告状的人;一个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却通晓笛子、二胡等乐器音律,擅长书法绘画,精通古建筑预算绘图、施工设计的人;一个人生苦旅中多次遭受身体和精神的折磨,却从不屈服于命运,靠信念支撑,苦干实干又不失聪慧机灵的人。

    他叫李葆昌,从一个孤儿奋斗到人生巅峰成为百万富翁。人生起起落落如今年近七旬,仍拄着双拐,投资数十万元在辉县韭山脚下办起了“郑永和精神展览馆”。谈起这些,他无不感慨地说:“我这一生坎坎坷坷,郑永和书记到我们那里工作过,深受郑书记的影响,一路苦旅,凭着实干苦干,我一个孤儿,取得过辉煌,有过人生的巅峰和豪迈,郑永和书记的精神让我受益匪浅,之所以古稀之年来办郑永和精神展览馆,就是想传播这种精神。”

    .

    幼时命苦成孤儿..羊倌苦心学音律

    .太行山南麓,侯兆川,辉县人俗话叫盘上。

    侯兆川是一块方圆三十公里左右被大山环绕的宝地,一马平川之上,生生不息流传着许多故事。侯兆川的名字据说是有一位风水先生路过此地,说这个地方“风水”很好,将来要出“斗米王侯亿兆将相”,所以祖辈们就将此地叫侯兆川。名川之上,历史上演绎过诸如王莽追刘秀、岳飞抗金,以及解放战争中许多高级将领英勇战斗的故事。

    1952年春天,正值桃花盛开之时,侯兆川南村公社贾庄村出生了一个苦命的孩子,看着院子里桃花盛开的桃树,家人就给他取名叫桃发。

    桃发一出生就面临着饥饿,因营养不良而身材瘦小,却无比机灵聪明。9岁时桃发丧父,随后母亲丢下年幼的小桃发另嫁他人。从此,桃发成了孤儿。

    桃发没了依靠,大伯大娘收留了他,贫困的岁月里,又多了一张嘴,少不了被大娘嫌弃,嘴上不说,时不时带到脸面上。机灵的桃发看在眼里,装着糊涂,时常低头只顾吃着自己的那一碗米羹稀饭,背地里不知流过多少心酸的眼泪。在学校看着同学们上学下学有爸爸妈妈接送,甚至在父母面前撒娇,自己远远地羡慕着,默默地吞下嫉妒的泪水,低着头一个人回到自己的那间漏雨的破草房里独享孤独……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的发育需要营养,大伯家的那半碗米羹汤水已经跟不上桃发的身体生长需求。桃发开始东到娘家里,西到舅舅家,邻居家或随便一个村民家,目的就是想讨口饭吃,哪怕半碗剩饭稀粥就行。桃发从此成了吃百家饭的乞讨儿。

    传说唐朝李世民时期,大阴阳家袁天罡路过侯兆川,看到这儿有一股帝王之气,预言这里将来要出现与唐王争帝位的人物。为了不让这样的人物出现,就命人在东南的小山丘上建了座石塔,镇住了川里的风水,结果一千多年过去了,大官儿没有出现,却出了不少‘羊倌儿’、‘牛倌儿’。

    桃发上完小学二年级,不再继续。就在生产队里成了一名养牛放牛赚工分的“牛倌儿”,闲来没事村里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宣传,成了他每次必去的地方。看到人家吹笛子的十分好奇,回去自己弄半截竹子,铁丝烧红烫几个孔,也就乌丢乌丢的放牛时吹,慢慢的,竟然有了调门,成了曲儿,村里宣传队都知道他会吹笛子了……

    随即,生产队又让桃发放羊,他成了一名羊倌儿,整日赶着羊群,吹着牧羊曲。一次吹笛子太专心,一不小心摔倒,左脚踝骨折了。一个孤儿,也没人管,自己用两个竹片夹住,再用布条缠住,在家呆了十几天,就一瘸一拐地又去挣工分了。

    一次,村里剧团拉二胡的吸引了他。回去后照葫芦画瓢,订个木匣子,匣子上挖个洞,弄根桐木棍插上。柳条劈开一头,到牲口棚夹住骡子尾巴毛,卷到尾巴根,使劲一拽,几根鬃毛做成弦,开始叽叽咕咕地拉弦,一开始怕丢人也怕影响邻居,破布堵住发音口拉弦。聪慧的桃发,几个月下来,宣传队的那些曲,竟然也都会了。

    偶一日,在村大队部,拉弦唱戏的都在开会,家伙事儿都在,屋里没人,桃发悄没声进去,被二胡吸引,顾不得许多,就想试试,一试不打紧,感觉这家伙什拉起来就是比自己做的得劲儿、舒服,竟然得意忘形的一首一首曲拉开了。悠扬的弦音传出去,宣传队和村干部十分惊奇,难道一个会吹笛子的小孩,竟然无师自通也会拉二胡?大家哪里知道,桃发在放羊期间面对大山和羊群苦练了多少了个日日夜夜啊。

    一拉成名,从此桃发进入村宣传队工作,逐渐还成了挑大梁的,最后被选调公社宣传队,成了主角。

    有好事者,为桃发相面,送四句话:心比天大,命比纸薄,胸怀绝技,浪迹江湖。时年桃发15岁,在村干部的张罗下,他另起了锅灶。在农村人眼里,自己始起锅灶,就算成人了。桃发这个孤儿成了一家之主,而全家只有他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李葆昌。

    .

    郑永和精神所熏陶..苦学技走出侯兆川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年,正是文革期间,辉县人民在全国大乱的情况下,辉县土生土长的县委书记郑永和带领全辉县人民大搞治山治水建设,修水库,造梯田。把占全辉县土地面积百分之七十的荒山丘陵地改土造田,让坏地变好地。修整土地16万亩,新造田两万五千亩。大战洪州城,把方圓19万亩乱石干河滩改造成良田。

    郑永和书记带领辉县人民大干8年,使辉县的路通了,山绿了,生活越过越美好。周总理夸赞说:辉县人民干得好,辉县人民在前进!这段史实,当年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以《辉县人民干得好》为题目拍摄成纪录影片,山区人民把对老书记郑永和的一片深情厚谊化作“人民永和”四个大字,刻在千米之高太行山巅的巨石上。

    20岁左右的李葆昌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在公社里的宣传队跟随大家一起为前线战天斗地的百姓宣传演出。在这个过程中,没少和郑永和书记见面接触,被郑书记的为人所折服……

    当年,盘上有个儿瑶:郑书记,上了盘,不住公社光住“楼”,好似老包下陈州。这里所指的楼指的是南村公社的楼村,这个村是郑书记的常去点。李葆昌经常和宣传队的工作人员在楼村抗旱,对郑书记的事迹耳濡目染,感受颇深。李葆昌回忆起来当时的情形仍然很激动。

    每次抗旱,郑书记和大家一起挑水,走在前面。一天,郑书记要到三交口水库劳动,工作人员给他买石匠用的锤、笼、钻,辉县二机的工人听说是给郑书记用的,特地把石匠笼在机床上车了一下,以表示对郑书记的敬爱。在工地上干了几天,郑书记发现工人们下工时都是把工具放在石头下面,第二天中午收工时,他也把自己的工具放在石头下面,下午上工时发现工具不见了,工地的负责人大发雷霆。晚上,郑书记在会上却说:“我的锤笼不见了,说明有人需要工具,想学石匠,也说明我们的锤笼工具少,这是我考虑不周啊,我向大家检讨,各个连队,马上组织铁匠,打造一批锤笼工具,以供各工地使用!”郑书记话音未落,会场上一片掌声响起……这些李葆昌都是耳濡目染,亲眼所见,深为郑书记为人所感动。

    郑书记丢了锤笼,干不了石匠了,大家让他休息,他却跑去拉平车。他对合作伙伴说,我驾辕前边拉,你用绳子在后面拉。遇到大下坡,郑书记一人向上搬住车把,稳稳当当就下了,这种方式比别人两个人在前面还稳当,大伙无不佩服。

    为方便工作,郑书记上盘都是骑自行车。一次骑车走到一个村头,看见群众都在围着一口井等待挑水,有个社员说风凉话:“光说点种不点种,大伙围着一眼丼。”旁边队长一听,批评这个社员说风凉话,郑书记拍拍那位社员的肩膀说:“你说得对,我们干部没有计划好,抗不了旱是我们的责任。”转身又对队长说:“弄个水槽,专人从井下浇水,大伙不是都能挑水了吗!”大伙一看是郑书记,打心眼里佩服,连声叫好。

    有一次,南村公社的剧团,准备出发,门口进来几个人,大家一看,是郑书记,哗哗鼓掌。郑书记说:“你们剧团可是毛泽东思想的宣传队,抓革命促生产的突击队啊……”从此,剧团不再叫剧团,叫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这些都是李葆昌在南村公社的所见所闻,亲身感受。他不无感慨地说:郑永和农民出生,多年身为一县书记,却处处为人民着想,修建文革桥、愚公洞、三大水库辉陵路,开煤窑、建厂矿、修铁路、造梯田,在全国大乱的文革期间,辉县却在大干实干。

    “拿起白蒸馍,想起郑永和;拿起人民币,想起郑书记。”多年来,位于太行山南麓的河南省辉县市流传着这样两句话。这是辉县人民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郑永和同志带领群众治山治水辉煌业绩的深切缅怀;这是辉县人民对郑永和同志晚年不变的公仆本色的高度评价。

    全国政协副主席、原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在《我和我的师友们》一书中以“共产党员的好书记”为题这样写道:去年我去河南查勘时,听说那里传诵着两句话,“走遍河南山和水,至今怀念三书记”。这三位书记是:兰考县的焦裕禄、林县的杨贵、辉县的郑永和。

    李葆昌的一生,也是被郑永和书记精神所熏陶感染和鼓舞着的一生。

    .

    聪慧拼搏书人生..勤学好问为人先

    李葆昌在南村公社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遇到一位老师叫张绍周,张老师是黄埔军校第七届毕业生,国民党上校军官,后起义投诚,还被誉为人民功臣,建国后在辉县三中当教师,文革期间在南村公社宣传队做宣传工作。

    张老师多才多艺,会谱曲,绘画、书法也都精通,演出画布景,墙壁宣传画,写标语样样都行。张老师看到李葆昌机灵聪明,又勤奋好学,也十分喜欢他。李葆昌对张老师的绘画和书法喜欢的不得了,张绍周老师一出去画宣传画,就带上他做个帮手。聪慧的李葆昌,干啥事都是一点就透,一看就会,学了也敢大胆尝试。

    一次,李葆昌仔细看张老师画了一幅宣传壁画,详细观察画画的步骤,先打底色,再画边框,整体结构勾勒,构图分布……,看完之后,下一个壁画,李葆昌就把底色、边框、简单的构图按照样图画好了,张老师只需要精细加工即可。张老师看到李葆昌这么好学又机灵,就更加喜欢他了。

    李葆昌跟着张绍周老师一点一滴学习绘画、书法、谱曲,这种学习,不是如同现在在课堂一样系统地传授,而是李葆昌心里默默记住张老师丝丝毫毫的绘画技巧,慢慢地成了公社宣传队的顶梁柱,干啥事都离不开他。

    那时候,写标语是常事,有时候为了赶时间,领导抱来一捆纸,李葆昌和张老师几个人,一夜之间就得写完,天亮就要张贴宣传。所以,只有二年级文化的李葆昌,书法也是在那个时候锻炼出来的。

    由于自己吹啦弹唱、书法绘画样样都行,人又年轻,深受领导喜爱。特别是时任南村公社党委书记王绍贵,对李葆昌可以说有知遇之恩,看到李葆昌聪明能干,懂事机灵,勤奋好学,就积极举荐李葆昌到开封戏曲学校培训学习。李葆昌非常感动,自己一个孤儿,被书记看好,推荐自己上学,打心眼儿里感激王绍贵书记,决心到学校好好学习,用成绩报答王书记的知遇之恩。在开封,李葆昌系统地学习了一些声乐、表演、演唱、谱曲的等知识,受益一生。

    1977年,被文化大革命冲击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了,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26岁的李葆昌也按捺不住跃跃欲试。人生就是要拼一次,不服命运的李葆昌想尽办法报考了绘画艺术类专业。只有小学二年级程度的他,文化课肯定不行,但是繪画成绩很高。为了上学,他想办法找到高考美术老师,叙说了自己的情况,老师也很感动,让他回去等结果。后来李葆昌接到通知,让他到西安艺术专科学校就读。但是一个孤儿,谁给他承担学费生活费,公社也没有给开相关手续,李葆昌失去了一个深造的机会,成为人生中的一件憾事。

    这个时候,宣传队属于南村公社机械厂。在机械厂里,多才多艺的李葆昌是青年工人的宣传骨干,办板报,搞宣传活跃积极。在工人夜校里,他是组织者,他抓紧一切机会学习各类知识,喷漆、机械磨具、机械绘图、数学、英语等等,发愤图强,样样都会。

    又一次偶然的机会,厂里派他到新乡大型机械厂学习,回来后成了厂里的骨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的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随着公社机械厂的效益滑坡,李葆昌独身一人走出侯兆川,到新乡闯荡发展。

    .

    回眸感恩郑永和..古稀之年办展馆

    20世纪80年代初期,李葆昌来到新乡,人生地不熟的,但是他凭借自己这些年学习的音乐、绘画、书法、喷漆、机械绘图技术,凭借在郑永和书记身上学到的能吃苦,敢吃亏,实干巧干,凭借自己的聪慧,给一些市政、单位的凉亭、画廊等搞设计绘画,慢慢拓展了各方面的人脉关系。

    这时候,新乡要重新修复文革期间被破坏的文物古迹,而缺乏的就是这方面的人才,就开始从懂书画、油漆、会识图绘图的人里面找人才。李葆昌结识的一位老师把他推荐到了新乡市园林绿化的古建筑工程处。

    刚到这里的一天,单位的领导和工程师都在看一份古建筑的图纸,大家都看不懂这份图纸,旁边的李葆昌凭借自己的经验,把这份古建筑图纸的斗拱、梁、坊、檩等图形一一叫出名来。领导和专家大吃一惊,对他另眼相看,他也由此得到重用。就这样,在古建筑工程处,他又成了挑大梁的,加上李葆昌对传统易经八卦方位知识的掌握,对古建筑的建设和修复更是如虎添翼。

    紧接着,单位又要派人去外面进行专业学习,年轻聪明的李葆昌又成了确定人选,派他到北京市古建筑研究院学习,李葆昌与在此学习的刘源(前国家主席刘少奇之子)成了学友。随后又先后到天津、郑州的古建筑系进行了学习。

    那时候,十年浩劫,破坏的古建筑都需要修复甚至重建。李葆昌回到新鄉后归到新乡市第一建筑公司任经理助理兼工程师,他就开始带领大家大刀阔斧干了起来,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都运用上去,先后参与建设了浚县的八仗佛爷七仗楼、新乡文庙、东岳庙、平原公园、潞王坟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李葆昌离开了公司,凭借自己的一身古建筑技艺到外面独干,给公司、个人、单位修建凉亭、庙宇。后又到山东一部队园林开发工程任工程师,因为气候原因患上关节炎,不得已又返回家乡。到家乡后一边治病一边为别人指导古建筑修建工作,直到治愈了自己的病。随后又到东北一带干古建筑行业。李葆昌组建了自己的公司和工程队,先后在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做古建筑修建工程。

    渐渐地李葆昌的三个儿子都长大了,先后接替他也在做古建筑工程。2016年,李葆昌得知要建郑永和展览馆,就积极参与,和潘效庄等一批有识之士,筹建郑永和精神展览馆。

    由于从小受郑永和书记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加上自己这一生做啥事都几乎是效仿郑书记当年的为人处世来做的。每每遇到困境才有乐观向上的精神,取得了让家乡人挑大拇指成就。所以,在展览馆最困难的时期,李葆昌挺身而出,自己出资用一年时间,经过不懈努力,成立了“郑永和展览馆”“辉县市永和精神艺术团”。此外,他还投资300多万元成立了辉县市永和文化产业有限公司,通过深挖郑永和的感人事迹、举行各类文化活动等,走文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相关热词搜索:永和心怀励志展馆拼搏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