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绿肥压青:新中国成立初期晋南农业区耕作技术的在地化实践

    绿肥压青:新中国成立初期晋南农业区耕作技术的在地化实践

    时间:2020-03-29 05:22:1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新中国成立初期,因生产水平有限,国家无力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化学肥料。于是山西省委于1954年将“绿肥压青”这一传统的造肥方法在晋南农业区内进行大范围推广。

    绿肥压青推广的背景

    解放前,全国普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解放后,为了克服小农经济封闭和落后的弊端,国家将组织起来与提高技术相结合,作为农业增产的重要举措。山西省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互助合作运动走在全国的前列,而晋南专区作为新解放区,其互助合作运动具有独特性。一方面,晋南专区通过提高技术达到增产来吸引单干农户走向合作化道路,另一方面在进行农业合作化的同时,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了改良。

    1952年春,晋南专区开始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秋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广泛宣传下,合作化的步伐加快,基本上达到区区有社;1954年采取了“全面准备,分批办社,办好一批,巩固一批”的做法,全区分为两于比(有些县是三批),共新建合作社7164个,入社农户共达(包括原有)全区农户总数的34.4%,基本上达到乡乡有社。从上述发展变化可以看出,晋南专区的农民快速走上合作化的道路。

    山西省委于1954年按照全省自然條件和农作物分布等情况,将全省划分为晋南、晋中、晋东南、晋西和晋北五个农业区,按区分类对农业生产进行技术指导。晋南农业区是晋南专区的一部分,它南倚黄河,北靠韩侯岭,包括临汾、翼城、襄汾、浮山等21县,其境内有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较多,但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8、9月份,无霜期长,适合小麦的生长,是山西省小麦的主要产区。从晋南农业区的小麦生长环境来看,可分为水麦田和旱麦田,但是旱地耕地面积远超过水地耕地面积,位居全省第一,且逐年上涨;而从小麦的自身的生长习性来看,在播种和生长期需要大量肥料以满足其生长。但由于受到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无法为农业提供充足的化学肥料,故而当地农民有着“水麦田施肥,旱麦地不施肥;好麦地施肥,坏麦地不施肥;近麦地施肥,远麦地不施肥”的习惯,并长期存在旱地麦田白地下种的现象。俗话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在不具备水利条件的地区,粮食增产的决定性措施是增施肥料。为改变晋南农业区旱地小麦白地下种的现状,同时给山西以及其他地区旱地小麦种植提供借鉴,山西省委于1954开始将绿肥压青作为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在晋南农业区进行大范围推广。

    绿肥压青推广中的问题

    麦田绿肥压青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政府推广的一项弥补肥料不足的方法,主要是指将绿色植物体翻耕地里作为小麦的基肥施用。新中国成立初期,绿肥压青只有少数农民使用,要想将其在晋南农业区大范围推广需要借助报纸的力量。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生产力及科技水平的制约,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很大程度上依靠报纸来获取有关外界的消息。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外时局、地方要闻等都是借助报纸传递给基层社会。为满足小麦的生长需求,1954年5月25日,山西省农业厅下发了《做好夏收提高小麦收获量,并要选好麦种做好麦田压绿肥工作》的通知。6月8日,《山西日报》又发表了《做好麦田压绿肥工作》的社论、《荣河、芮城、临晋加强麦田压绿肥领导层层制定计划普遍传授技术》和《西张耿乡农业社模范技术员王运昇谈麦田压绿肥的好处与办法》等文章,以显示山西省对于绿肥压青工作的重视。

    绿肥种类多样,在晋南专区应用最普遍的绿肥作物是绿豆、黑豆和芝麻等。这类豆科植物,根部生有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游离氮素,因此肥效充沛,对增加土壤肥力,对改良土壤结构、提高产量有很大作用。据1954年解虞县(今运城盐湖区)西张耿乡农业社模范技术员王运昇在《山西日报》上介绍,麦田绿肥压青的过程如下:

    在割麦后将地耕一次,耕掉麦茬,然后耱平,用耧种上绿豆、芝麻、黑豆都可以。我们1953年大部种的是绿豆,每亩地下四斤籽。种上后让苗生长四十余天,到苗含苞后,用新式步犁或旧式翻犁一翻,把苗翻在土下盖住。如苗子长得高不好翻到土下,可用棍子先打断再翻。翻时要趁墒,只要地下墒好绿苗沤四十多天就烂了,变成好肥料。

    对于晋南农业区的群众而言,尽管当地很早就有豆麦轮作、用地养地的传统习惯,但是他们长期生活在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之下,绿肥压青技术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传播,难以在更大的空间内进行推广。因此,山西省委将绿肥压青技术在晋南农业区进行大范围推广时,农民对于这一技术有两类认识:第一类是没有压青习惯的地区,存在着试一试的悲观情绪。浮山县农民说:“自古以来还没见过压青肥,是否能行,试上一点再说吧。”还有的说:“压上也多打不了多少”。第二类是有压青习惯的地区,村民也存在着以下几种顾虑:第一种是压青与农忙时间上发生冲突。有的说:“忙的时候又是割麦又是打场,没时间”;第二种是由于牲畜、翻压工具和降雨量等因素,对压青没有信心。有的说:“没雨翻不下去,雨多了不能翻”,还有的怕牲口到那时忙的翻不过,或者怕牲口不好翻不下去,特别是怕墒出不来;第三种是普遍存在着“惜苗”的思想。当地绿肥种籽主要以绿豆、黑豆和芝麻等食用作物和油料作物为主,土地“养老苗,不养小苗”,长得慢、翻得晚,怕沤不成后损失;第四种是使用何种绿肥种籽存在争议。有的愿意要绿豆、芝麻,不愿意要黑豆;有的愿意要黑豆,不要其他。如,洪洞县坡上村的群众说:“黑豆长得慢,杆子硬怕沤不成”;而坡下群众说:“黑豆叶多效大,愿意要黑豆”;第五种是个别压绿肥的村民由于没有掌握好压青技术,存在干部压青比群众好的现象。猗氏县(今临猗县)大王村三户中有两户种的太迟,压得也迟,唯有党支书去年压绿肥较好,在群众宣传时,群众说:“党支书还能说不好吗?”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初期,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有压青习惯或者没有压青习惯的农民对绿肥压青工作都有一定顾虑,对绿肥压青能够促进粮食丰产也缺乏自信心。

    鉴于此,山西省要想在晋南农业区开展广泛的绿肥压青运动,首要任务是要动员群众充分的认识绿肥,并且在群众具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让其掌握科学的绿肥压青技术。

    绿肥压青的思想发动

    根据当时农民的知识储备,让其掌握新的耕作技术是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与广度。山西省对群众进行绿肥压青能够促进作物增产、培养土壤地力的思想发动工作。

    根据自上而下技術推广的环节,应明确认识到解决干部思想问题是首要环节。只有干部在思想上认识绿肥压青可以为小麦的生长提供基肥,才能更好地领导群众进行农业生产。为了解决干部的思想问题,首先要求各县、区、乡的农业社社长、互助组组长、村干部、劳动模范、积极分子、党团员同志们认真学习1954年6月8日《山西日报》上刊登的文章,要求他们熟知麦田压青的理论。然后带领他们学习1953年解虞县(今运城盐湖区)西张耿乡农业社绿肥后麦田增产的实例,以及县有关部门发布的有关绿肥压青的文件来鼓舞大家的信心、教育干部,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麦田压绿肥能增产。通过讨论宪法草案鼓舞大家的政治热情,号召大家以压青肥的实际行动庆祝宪法草案的公布。在麦田压绿肥的实践中,形成以社、组、党团员、劳动模范、积极分子为核心的骨干力量。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中共夏县县委的做法,即让各乡干部、农业社干部、劳动模范等在麦田进行实地观摩,总结小麦丰产经验,其中特别注意总结了麦田压绿肥是增加地力、降低施肥成本、保证增产的有效办法。参加观摩的干部和劳动模范,通过实地参观,发现压绿肥的麦子确实比不压绿肥的产量高,表示回去要大量宣传,并带头推广。如,浮山县一区成家坡郭群凡农业社首先是根据《山西日报》的关于绿肥压青的相关文件及上级指示进行学习讨论,先在领导思想上肯定压绿肥能增产。洪洞县同上村的压绿肥就是通过召开党团干部积极分子会议,首先打通干部思想,社组带头影响下发动起来的。

    解决群众思想顾虑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宣传员的传声筒作用。20世纪50年代初期,山西省各地的农业社先后建立了读报小组,培养农民通过读报了解国家政策的习惯。各个农业社通过培养当地的知识青年担任宣传员,让其成为国家政策的传声筒。宣传员以读报小组为依托,深入到农民生活的环境中,利用《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以及当地小报记载的压青范例,对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让其明白绿肥压青对于增产小麦的重要性。如,猗氏县(今临猗县)6月6日各乡让学校教员担任宣传员,深入群众的碾麦、街头、巷口给群众讲压绿肥的好处和技术方法等。王家庄的小学、民校的师生都在宣传着大力压绿肥,在村头巷尾写满了壁报,致力于使其成为全县压绿肥的先进村。临晋县(今临猗县)文化馆的流动展览队在张吴放映幻灯时报告了该乡农业社长撰写的本社压青增产经验,推动了全乡3天压青1000多亩。

    山西省委在《山西日报》发出大量发掘模范的号召,采取就地取材、就地推广的办法,使晋南农业区各地形成了村村有模范、队队有模范的新风尚。如猗氏县(今临猗县)就地取材地收集了王家庄、丁家庄、北泉村、城关、耿家坟等村的压青范例,制成宣传品,进行宣传,使群众学会方法,认识到压青的好处,克服了“怕不顶事,白费劲”“黑豆不行,毛豆好”等思想,将压青工作向前推进一步。如,工作组在诸葛村发现社员成殿元压青每亩增产15斤的实例打通了社员怕不顶事、怕保不住水分的思想,使社内完成压麦100亩的任务。又将张兴胜压青增产62斤和郭长康(团员)压青3亩增产30F的实例印发,通报全县广为宣传,以活人活事带动群众开展了压青运动,推动全乡压青3337亩。

    第二,寻找当地压过青肥的老农开展座谈会进行经验交流是教育群众最有力的方法。老农是富有实践知识的种田能手,是熟悉本乡本土自然环境和农事活动的专家。他们的经验是在各地长期的农事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本地特色。虽然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但常常是零碎的、不系统的,因此需要通过开展老农经验座谈会将其总结出来、进行推广。如,在5月18日,猗氏县(今临猗县)一区王家庄举办的先进压绿肥代表25人和干部20人的座谈会中,张许氏、钱师娃介绍了前年压绿肥运动,说:“运动是生产模范于秀岗从他的对比试验中肯定了压绿肥能抵两车粪,提出了粪肥上棉田,剩余的麦田来进行压绿肥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到会的群众说“你不开会交流经验,我们不知道怎样压,有经验的说了,我就知道怎样压了。”同时根据生产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找出了一些对比或专门作出典型示范。如压绿豆麦田与上粪麦田的对比、压绿豆麦田与不压绿豆麦田冻害后麦田的恢复两项进行比较的材料,组织各村群众干部来参观,特别邀请一些老年人和思想打不通的人举行讲解性的参观,这样便打通他们的思想。

    第三,以社、组、党团员、劳模、积极分子为核心以实际行动带动群众,也是开展工作的好办法。如洪洞县东张村由于乡政府的积极领导,该村的麦子还未完全割完,乡政府就领导群众8人带头压了100多亩,并以曾洪动社为首带动了全乡32个互助组,于6月15日组织56头牲口、170余个劳力开展了全村群众性的压青运动,到6月底全部完成压青700亩的计划,该村单干户张学义、郑洪才、文耀贤也压了30余亩。新绛县结合夏收普遍布置了模范评比,建设科、农场技术站及各区生产队共组织了20个干部到刘峪、苏阳、北池、宋村、中社、小聂、义家等村进行了观摩评比,评选出丰产单位52个(其中合于全部丰产标准者6个,合于大面积丰产标准者46个),总计丰产面积9879亩1分3厘。

    除了思想方面的动员和教育之外,晋南农业区还试图通过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技术传授工作。

    绿肥压青的技术传授

    为深入普及科学技术,搞好全面增产,晋南农业区设立了许多基点站。由于集体化时代,农村社会有很大的同质性,因此以解虞县(今运城盐湖区)西张耿乡基点站为例,探讨其技术传授的过程。该站自1953年成立以来,在党政干部的指导下,依托农业社带动互助组及个体农民,搞好先进社推动一般社,以开展全面技术改革工作,推动生产。同时为能有条不紊,循序前进,除紧密结合互助合作组织和基点工作外,又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网,具体通过下列三种组织来进行技术推广工作。

    1.建立技术传授制度

    定期召集各农业社技术员、各村生产委员和互助组长,传授当前生产技术,了解各社各村当前生产中的困难与开展情况并予以适当解决。根据农事季节需要每隔10-15天傳授1次,共传授15次,主要结合当前农事活动,解决小麦选种、防止病虫害、棉花播种、定时定温浸种、等距密植、保证全苗、中耕倍土、制造颗粒肥料等一系列的生产技术。

    2.组织参观座谈

    组织参观座谈是贯彻就地取材、就地推广、交流经验、推动生产的一种有效方法。座谈内容主要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如棉花幼苗的管理、棉麦田压绿肥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建点以来一共参观了8次,每次参观座谈人数均在25到30人。如,在4月21日座谈时,主要召集各社技术员,并聘请全国植棉模范曲耀离及有经验的老农谭效安等,专门座谈了幼苗时期的管理,经大家研究后一致得到苗期必须抓紧治蚜,不要影响棉苗生长和发育的结论,将其推广到生产中去。同时又根据生产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找出一些对比或专门作出典型示范,如棉花密植对比,治虫不及时不彻底与治虫及时又彻底的对比材料,组织各村群众干部来参观,特别邀请一些老年人和思想打不通的人进行讲解性的参观,这样便打通他们的思想,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3.建立农业技术夜校

    1953年,在农民自觉要求学习技术的基础上创办了农业技术学习班。学习班创立初期只有17人,在党政领导的支持协助和学员的积极宣传下,入学基本人数有40-50人,最多达到87人,学员主要是各社青年和在乡高小毕业生。随着人数日益增多,1954年改为“农业技术夜校”。为了给农业生产提供高质量技术人才,西张耿乡政府领导三方订出“三保证”,即学员保证不迟到、不误课、用心听、做到学会、会用、会宣传;农业社保证腾出时间让学员学习;学校保证教的东西切合实际,通俗易懂,解决问题,不仅在课堂上要讲好而且要在田间辅导好。学员们经过一年的夜校学习,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

    因此,绿肥压青不仅是一个思想教育工作,还是一项技术传授工作。晋南农业区干部在指导具体的绿肥压青工作推广过程中,采取从党内到党外,从干部到群众,以社到组到单干户的方法,将绿肥压青技术深入到农民的生产实践中。

    绿肥压青的效果

    晋南农业区各地政府于1954年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了广泛的麦田压绿肥技术宣传和思想发动工作,首先使群众从思想上认识了种压绿肥是保证小麦增产最经济的措施。据临晋(今临猗县)、猗氏(今临猗县)、洪洞等12县21个试点统计,压绿肥260亩,每亩平均增产47.1斤,新绛小聂村乃温在同样土地上进行对比试验,压绿肥的麦田每亩产麦230斤,不压的亩产100斤。夏县陈庄农业社在同样的土地上压绿肥的亩产169斤,每亩施圈肥两车的亩产146斤,两者产量基本相等。又据夏县大吕村基点试验,据豆在麦收后生长一个多月,可产青肥1200斤,以绿色体含氮量0.5%计算,至少有5斤氮素相当于30F硫酸亚,按肥效可抵100斤豆饼或2000斤圈肥。群众亦普遍反映一亩绿肥可抵两车粪。如夏县裴介庄张金榜,在平常亩产105斤的8亩小麦田上,有6亩压了芝麻,其余2亩每亩施牲口粪两大车,结果施两大车牲口粪的亩产146.25斤,压青的亩产144.7斤,两者相差仅1斤14两(集体化时期:1斤=16两)。

    其次,山西省委在晋南农业区推广绿肥压青技术的工作中,不仅改变了当地旱地麦田白地下种的习惯,而且加深了群众对绿肥压青的认识。通过对各地压青资料的整理发现,在群众实际操作过程中总结出“绿豆的麦地对冻害恢复能力强”“连续压青对培养地力作用很大”等理论。如猗氏县(今临猗县)一区王家庄于秀岗的两块麦地进行了冻害后压绿肥与不压的对比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压绿豆的麦地对冻害恢复能力强,株数、新生芽和抽穗数都多。又如解县(今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农场1953年麦田压青比没压的增产33斤,1954年连续压青比只压1年的增产83斤,超过1953年增产数50斤。

    最为重要的是,晋南农业区的绿肥压青技术主要运用于干旱和土壤贫瘠的地区,改良了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和供肥的能力。这不仅满足了晋南农业区群众在农忙时的用肥需求,而且为全省及其他干旱地区提供一种造肥的方法。

    总的来说,晋南农业区的旱地麦田绿肥压青技术是国家在特定时空背景下采取的一种造肥方法。党和政府采取思想政治教育和技术传授两种方式将绿肥压青运用到普通农民日常的农业生产中,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忙时肥料不足的矛盾,还给其他缺乏肥料地区提供了示范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绿肥农业区耕作在地新中国成立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