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Wiki支持的教师概念转变研究

    Wiki支持的教师概念转变研究

    时间:2020-05-06 05:16:3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当前“教师是如何学习的”这一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概念转变这一视角切入的研究也没有深入考察个体转变的社会一认知动力。该文选定Wiki支持的校际课例研究这一特定情境,采用情境化的视角,将个体认知与社会交互相联系,将其放置在活动系统中进行考察。案例研究发现,校际课例研究的成员形成了星形互动结构,其中处于中心的个体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概念转变,而反差大、丰富性适中的概念性评论正是引发转变的重要条件。建议尝试更大规模的校际课例研究,引入课例研究主持人并注重互动平台的整合性和易用性。

    关键词:教师学习;概念转变;Wiki支持的课例研究;认知互动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提出

    就“教师学习”这一议题,现有研究关注的多是学习的目的和手段,“教师是如何学习的”这一根本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转化或概念转变的方法和过程仍然有待澄清。

    人的神经系统整体上是自我封闭的,只接受它自己输出的信息。学习者自身的概念(即他的白命真理、他的观点、他先有的思维方式等)正是信息处理的工具和过滤器,概念转变是有意义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此外,概念转变的框架比知识建构(Knowledge Building)这一学习隐喻更有包容性,它还暗含了认知冲突和已有概念解构的过程。因此,本研究拟从概念转变的视角对教师学习的机制进行探究。

    教师教育领域与概念转变直接相关的研究大概分为三类:一是将概念转变视为手段,并考察其干预效果;二是考察概念转变的持续性;三是提出新的模型或迁移现有框架,解释概念转变的过程和条件。

    第一类研究虽涉及到了概念转变的操作步骤,但重点在转变后的功效判断,而未深入考察转变的机制。第三类研究则更多是对教师个体状态的描述,而没有深入考察个体转变的社会一认知动力(Socio-cognitive Dynamics): (l)Gregoire的线性模型不能体现能力、挑战评估(Challenge Appraisal)、面对(Approach Intention)和系统处理之间复杂的迭代关系,仍需深入考察其内部关系;只考察了个体的认知一情感因素,而未考虑社会因素;考察的情境是白上而下的教学改革,对于主题没有如此明确,与教师相关的校本教学研究是否适用仍然有待考察。(2)Hashweh罗列的条件则更像是一种扁平化的应然规定,只是点出了概念转变的若干环节,而未深入考察各条件的根源和相互关系。(3)Larkin沿用Hewson等人的地位分析(Status Analysis)框架,对个体所做的微观分析,只是对结果回溯的描述和理论解释,如Hashweh一样不能揭示教师改变的动力或实践原则。

    综合以上评述,本研究拟选定Wiki支持的校际课例研究这一特定情境,对教师概念转变的社会一认知动力进行考察,以期深化对教师学习和概念转变的实践认识。

    二、理论框架

    概念是帮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Osterman等人将教师的理论知识分为两类:一是“所倡导的理论”(Espoused Theories),二是“所采用的理论”(Theories-in-use)。在教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更多采用“应该……”“……更好”的表达方式,而没有将焦点放在“实际做了什么”“行为背后的真实理念为何”,教师“所倡导的理论”虽然与教学实践相关,但多是没有激活和条件化(Conditionalized)的惰性知识,缺少对教学实践的引导作用。此外,实践知识的情境性和默会性也决定了教师的概念脱离情境后很容易扭曲,或者无法仅凭语言把握。为了突出教学概念的解释、引导功能和实践特性,本研究重点关注的是教学实践中实现了的理论(“所采用的理论”),并将概念转变界定为自觉的教学行为的转变,或对教学行为的认识得到提升,即能够意识到自身教学行为的转变,或尝试对实践进行理论化。

    我们对概念转变的界定是反思性或回顾性的,无意识的教学行为的模仿或无根据的教学理念的宣讲并不在考察范围之内。在识别概念转变时,会将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师的反思和研究者的观察、访谈进行匹配,或者要求教师提供自己的教学案例支持相应的观点、看法。

    由于个体认知的发展首先出现在主体间的社会层面,然后才是主体内的个体层面,因此本研究将采用情境化的视角,将个体认知与社会交互相联系,将其放置在活动系统中进行考察,从共同体和小组内的交互、个体的概念转变以及技术功效三个层面进行分析:(1)总体的互动结构、类型及其数量如何?Wiki协作备课平台有何功效和局限?(2)教师个体是否会产生概念转变?会产生何种程度的转变?(3)什么原因促成或阻碍了概念转变?

    三、研究设计与过程

    在Wiki的支持下开展了一项旨在教学改进的行动研究,并将采用嵌入式的单案例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活动

    围绕周老师《封面设计(PPT)》一课开展的课例研究,共有5人参与(如表1所示)。其中周老师和钟老师为人职不久的新教师,许老师为二人的直接领导,杜老师和蒋老师则为对该课例感兴趣的外校教师。

    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周老师决定在教学中应用“游戏化学习”的理念(即将学习过程游戏化、趣味化),并设计了《封面设计(PPT)》一课发布在Wiki协作备课平台(htfp://j sfz.jxxs.net/jsfz)。随后开展了以“行动一交流一反思”为主线的校际课例研究:(1)A校的蒋老师和B校的杜老师也加入进来,和本文的其余两位作者一起就周老师的教学设计发表评论,进而引发周老师的思考和完善。(2)教学设计基本完善后,周老师在课上实施。许老师和钟老师到现场听课,并与周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其他成员则通过上传到平台上的教学录像观看,并在Wiki协作备课平台发表评论。(3)在共同反思的基础上,由周老师重新修改教学设计并在课上实施,如此往复两轮。(4)周老师从“学生学习效果的变化一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一支持性条件”的路径对自己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变化进行反思,撰写课例研究报告。

    相关热词搜索:概念教师支持研究Wiki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