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安徽工业发展“大考”

    安徽工业发展“大考”

    时间:2020-05-19 05:21:5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安徽工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中部崛起,工业先行,既需要培育一批“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更需要催生一堆“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

    2018年一季度,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6、中部第2位。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14.9%,股份制企业增长8.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2%。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4.7%,制造业增长8.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8%。分行业看,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5个增加值增长,12个增幅超过10%。

    总体上看,一季度安徽省经济运行平稳,主要指标增长保持快于全国、位次靠前的格局,迈向高质量发展起步较好,新动能加快成长,质量效益持续提升,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但工业发展的层次不高,部分产业发展潜力、市场竞争能力、扩大生产能力、后续增长动力有限等问题仍较为突出。通过对2017年工业数据的挖掘,发现问题根本在于行业集中度不高、并且呈现下降的趋势。

    根据《工业化蓝皮书: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15)》的数据显示,2015年,安徽省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前半阶段。伴随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发挥,产业的集中是必然结果。但从安徽省的情况看,产业集中度并没有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而同步提高。2017年,15个重点行业中:一是近七成行业集中度回落;二是集中度下降的主要是家电、汽车、农副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行业;三是集中度提高的主要是钢铁、有色、石油及电力等原字号行业。

    行业集中度不高:

    “五大”不利影响

    提高行业集中度,是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生产要素有效集中,促进企业聚集、行业整合、产业集中的重要手段。目前,安徽省工业行业集中度不高,难以从产业集聚中获得竞争优势,不利于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发展潜力有限。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工业品价格下行,工业增速回落。2012-2016年,安徽省PPI连续5年同比下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12年的16.2%回落到2016年的8.8%,出口交货值增速由10.5%回落到2%。但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煤炭、钢铁、化工等行业产品价格大幅上涨,2017年,PPI上涨到8%,工业生产回升,工业增加值和出口交货值分别增长9%和12.1%。行业集中度较2015年提高的行业中大多属于上游原材料行业,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八成左右,利润增加主要依赖价格上涨,企业经营能力并未增强,发展潜力有限。

    二是企业体质削弱,应对市场变化、调节能力有限。行业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偏小,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升,产品失去价格优势,利润空间压缩,为稳定市场份额,被动适应市场。与全国相比,安徽省户均主营业务收入一直维持在2.1亿元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8亿元左右;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39个大类行业中,仅有6个户均主营业务收入、12个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高于全国行业平均水平,却有25个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高于全国行业平均水平。从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占比来看,汽车、家电、农副食品等行业原材料占比分别为86.4%、85.5%和85.5%,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79.2%),纺织服装、食品及纺织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工成本占比分别为9%、6.2%和6.1%,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4.3%)。

    三是高端创新意识不强,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能力有限。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R&D经费投入强度0.88%,比全国低0.06个百分点。虽然R&D经费总量投入增长显著,但是投入强度水平较低,企业高端创新意识不强,新兴产业盈利能力较弱。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利润增长16.2%,比规模以上工业低3.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数增长12.3%,高9个百分点。汽车、家电等具有规模经济的行业集中度明显下降,龙头企业带动减弱,产品同质化竞争,造成产能分散和非理性扩张的局面。2017年,汽车业集中度由2012年的45.2%、2015年的39%回落到35.4%,利润增速由11.3%、13.9%回落到4.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5.3%、5.6%回落到5.2%,家电业集中度由28.5%、25.6%回落到23.6%,利润增速由17.1%、10.7%回落到6.1%,占比由11.4%、11.2%回落到11%。

    四是民间投资意愿和投资效果下降,扩大生产能力有限。2017年,安徽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两金”占比(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重)为42.5%,比规模以上工业高5.5个百分点,资金占用较多,影响企业经营效率。安徽省民间投资增长7.1%,比全部投资低3.9个百分点,增速比2015年、2012年回落10.5个和13.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意愿不断下降。工业投资增长12.7%,回落6.5个和1.4个百分点,投资效果系数仅为0.08%,回落0.02个和0.09个百分点,呈现逐年下降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由27.7%、23.2%回落到22.6%,处于下行通道。

    五是社会资源分散,企业存活期较短,后续增长动力有限。小企业的迅速建立有助于促进市场竞争,但低效益的企业遍地开花,促使社会资源分散化,制约工业经济的发展。从规模看,2017年末,安徽省规模以上新增企业2252户,户均产值0.7亿元,仅为安徽省平均水平的31.4%。从分布看,新增企业主要集中在农副食品、建材、纺织服装等行业,行业集中度较低,分别为8.4%、9.8%和12.5%。从退出企业看,2012年以来,由于关闭、停产、注销等原因退出规模以上工业的企业共4829家,其中,2017年退出1185户,比2015年、2012年增加208戶和750户,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其中,入规后又退库的1173家,占新增企业的9.5%,即9.5%的企业存活期低于5年。

    “变”“创”“塑”“稳”:顶天立地成大器

    近年来,安徽省着力培育重要骨干支柱产业和推进重要骨干企业战略性重组,进一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但是煤炭、火电等受节能减排及太阳能存储技术进步等因素影响,全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每百人14台,白色家电产业西部迁移,重点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目前,安徽省处于建设工业强省重要时期,工业发展面临新挑战,中部崛起,工业先行,既需要培育一批“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更需要催生“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坚持抓大扶小并举,注重配套成链,着力构建大中小企业协作生态链。

    安徽工业大发展,需要企业顶天立地成大器。

    一是高效率“变”。兼并重组是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重要手段。推动经济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加大产业重组力度,支持企业兼并重组,融合国际国内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的技术、管理、供应链、营销渠道、品牌、人才等优质要素,加快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

    二是高质量“创”。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肥滨湖新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等“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从“安徽制造”到“安徽创造”的升华。

    三是高品牌“塑”。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中心任务。全力建设质量强省,以“名品、名企、名牌、名家”为主攻方向,积极发展品牌经济,加强品牌培育塑造和质量品牌文化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美誉度好的“百年老店”,实现“安徽品牌”向“中国品牌”升级。落实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实施意见,更大程度促进创业创新、塑造品质品牌。

    四是高目标“稳”。稳定实体经济,关键是企业,鼓励企业主动适应市场,提高应对不同风险的能力,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通过高效率扩大再生产,高质量创新经济,高品牌价格优势,以“效率、质量、品牌”为导向,关注存量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夯实现代工业体系的基础,保持工业经济发展的韧性与生命力。

    “引”“聚”“降”“新”:铺天盖地强支撑

    安徽工业大发展,离不开企业铺天盖地强支撑。

    一是大规模“引”。2018年,国家将全面启动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要抓住机遇,持续深化央企、全国知名民企、外企、侨企“四百”对接合作,加快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等龙头旗舰型企业。用好用活开放平台载体,积极办好世界制造业大会、办好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高水平推进引资引智引技。

    二是大力度“聚”。围绕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做好集聚和聚焦两篇文章。集聚,即瞄准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目标,突出抓好重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配套协作中小企业群体,形成创新、协同、精益、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体系,提升产业集群系统效率和竞争能力。聚焦,即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力实施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專项。

    三是大气力“降”。促进降成本工作再发力,如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规模、清理规范涉企保证金、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等。完善落实支持民营和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持续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大力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着力解决市场主体反映的突出问题。

    四是大思维“新”。既要引导企业聚焦《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重点领域,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通过减税推动企业加大研发和创新投入,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也要大力拓宽新领域、培育新增长点,比如《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修订版)》提出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构建工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更高质量的供给体系。

    相关热词搜索:大考安徽工业发展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