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从仁义修养看孔子的幸福观 老子的幸福观

    从仁义修养看孔子的幸福观 老子的幸福观

    时间:2019-01-30 05:42:4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由“仁”伸发出“忠”、“信”、“礼”“智”等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修养和安身立命体系。孔子推崇对自己的道德修炼。从另一个角度看,道德修炼也是对心性的修炼。孔子基于这套道德修炼体系的内心澄澈舒适,实质就是一种最真实的幸福感。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无论是其政治、社会理想,还是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生之道,根本立足点都在于一个人自己的内心,首先求诸于自己的内在世界,形成一种内在的定力,孔子的幸福在于仁义德性而拥有丰满的内心世界,追求至高至善的境界。
       内心的坚定在于对价值尺度的把持,而后由己及人。孔子以天道为终极标准,“知天命”是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和摆放自己位置的前提。知天命是一个人正确看待得失,走向恬淡的幸福的转折。皇侃《十三经注疏》中说,“天命,谓穷通之分也。谓天为命者,言人禀天气而生,得此穷通,皆由天所命也。”刘宝楠《论语正义》说,“君子知命之原于天,必亦则天而行。故盛德之至,期于同天。”《中庸》说,“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之所不敢辞也。”天命冥冥间操控着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心只有通晓顺应天意,才不会为外物束缚,为自己积攒气度,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支点。孔子认为通晓天命的人,品德志节不因世乱而变异,不迷恋功成名就,;逃避乱世不觉烦闷,正确主张不被认可也不烦闷,喜欢的事就去做,担忧的事避开,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知天命才能获得一种正确对待成败得失的心态,胸怀坦荡、澄澈。
       知天命首先表现为怀有一颗仁慈之心。“仁者安仁,智者利人”,有仁德的人,实行仁德便会安心,不实行仁德心便会不安。所以当有仁德的人将顺应天命将仁义施展出来,服从内心的要求,就会觉得快乐。仁慈的人关心他人的疾苦,乐善好施,尊敬父母,用礼法规范人际关系。仁者爱人,不会因为自己的要求而强求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的考虑他人的感受。由己及人,通过审视自己的言行和道德修养,来调节人际关系。看见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贤者,就要向他学习以达到他的境界,看到不贤的人,要以人为镜,检省自己的德性。同时有一种宽恕之心。有了这种对他人他物的宽容和对自己的严格,一个人就“内得于己,外得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有内心向往“仁”,我们是可以做到仁的。“里仁”就是要把仁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品质,让心灵成为“仁”的居所,“依于仁”,内心的想发和外在的言行不违背仁道,使“仁”自然而然的表现在言行之中,“克己复礼”,约束自己内心的欲望,不要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的利益,破坏了伦理。
       其次,仁义并重。如果说仁是修炼一颗宽厚温和的心,那么“义”就为这颗心灵注入了正气,让这颗心灵更加坚定强大,不会轻易动摇。“义”根据杨伯峻的解释,是指合理的,有道理的。《释名》说,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任何事物都有存在的道理和规则,任何事物和人都有自己的天命,不可强求,也不能违背,人的内心要能够洞察天道,而言行依从天道。“义”是一种行事的标准,也是内心的尺度,作出选择之前,要根据“义”,从道德上进行取舍,不能唯利是图,这样获得的利益才是取之有道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不因为贪生怕死而违背仁德,也不会盲目的勇猛,而轻易的放弃生命,在仁义与利益之间,仁义是其秉持的信念,会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必要的时候,献出生命也在所不辞。
       “义”也是一种权变的为人处世之法则。在心态的摆放和行为的取舍上,不过也无不及,这正是孔子所谓的中庸之道。中庸之义,孔子认为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世界万物的运行是“中”的体现,只有相互调和,互不侵犯,才能为彼此提供生存发展的空间。对自己的内心把持有度,适当的变通,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领悟中庸之道的人,会随着天意而调整心态和言行,在世事变换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识时务而不失内心的仁义,恬然处世。君子和而不同,态度谦逊,不排斥异己,同时内心把持自己的原则,既促进了人际间的和谐,也保持了内心的平和,这就是中庸。
       君子的内心按照天命来实行仁义,言行也就听从正道的安排,所以君子的行为作风是端正的,对于事态发展也就无愧于心,“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中庸”让人拥有开阔的胸襟和坦荡荡的情怀。心灵舒坦,上通天意下晓人事,是幸福的人。
       仁义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依靠学习知识和有礼有节的实践行为获得。这是修身的过程,能够培养正直,勇敢,谦虚,诚信,理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作风端正,光明磊落的品质,填充内心世界。精神财富足以让人幸福,所以能够舍弃一切浮华形式,关注内心世界,修炼德性,实现安身立命的根本――为自己的心灵找到舒适的栖息之地。“贤哉, 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谋道不谋食”的原则, 追求理想的道德境界, 在理性的升华中, 达到精神的满足和愉悦。
       孔子为幸福设定了一个终极目标,即顺应天意,行天道,落实在个人,是寻找内心的淡定平和,落实在国家社会,则是推行天道,即后世知识分子进一步提倡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孔子的幸福观落脚于个人内心的德行修养,放眼于社会道义,二者是相得益彰,构成了一种圆融的幸福观。
      
       参考文献:
       [1]姜厚粤.论语浅悟[M].齐鲁书社,2004.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 中华书局,1980.
       [3]南怀瑾.论语别裁[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4]竭长光.“不可公度”的理论与“殊途同归”的旨趣――亚里士多德、儒家“德性幸福论”之比较与当代价值[J].理论观察,2006(05).
      
       (作者简介:曹冰玉(1986.9-),女,武汉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语言学,对外语。)

    相关热词搜索:孔子仁义修养幸福观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