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人生从六十一岁开始】人生四十才开始

    【人生从六十一岁开始】人生四十才开始

    时间:2019-02-09 05:41:1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郑板桥的父亲给他取名为“燮”。燮,这个字含有和顺、调和之意。每一位长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做个随和平顺的人,以至有一个一帆风顺的人生。郑板桥仿佛注定了要走一条主流之路,从小浸染在“四书五经”里,学习八股文的做法,然后参加科举,入仕……他真的这么做了,做得很辛苦,将大量时间用在温书赶考上,一级一级地往上走。
      在赶考的遥远路途上,家庭发生了巨变,娇妻病亡,小儿早夭。他把中榜入仕视为最后的人生寄托,一试,二试,三试,尚算不负厚望,披荆斩棘地做上县令。但,就凭他耿介的性格,不肯低头奉迎,也是升不了什么大官的。二十几年来,他就一直在县长的位置上徘徊不前。
      后来,在六十一岁的时候,郑板桥终于想通,辞官归田(另有被革职一说),从山东回到江苏兴化老家,造绿园一座,遍植绿竹,广养幽兰,从事书画生涯。从此有了灵魂的安枕……
      古人,一直没有走出读书为官的俗套。有人一辈子沉浮在这约定俗成的窠臼里郁郁不得志,而不知跳脱出来换一种人生。郑板桥终于在六十一岁那年清醒过来,不念仕途,解去精神枷锁,回到自己熟悉的领域,使得绘画技艺日渐纯熟,以至日后有了一个著名的郑板桥。赫赫有名的“扬州八怪”之中终于有了郑板桥的一席之地。其他五怪,皆擅画梅花,郑板桥独辟蹊径,专攻竹、兰、石。他一生都在画这三样东西,不知倦意。
      我尤爱他的兰花图,一两丛,在偌大的宣纸上吐香,寡瘦幽微。他早年的兰花图,微微用力了些,把一种不与世俗为伍的架势拉得过于满了,像一张弓,不那么松弛,射出的箭有力量,但目标性太过明确,反而是不大好的。早年,郑板桥的兰都在悬崖绝壁处,看他的题兰诗写得何等决然: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连浮云的喧闹,都不予理睬;浮云走了,更不挽留。这个时候的郑板桥尚未寻到灵魂的安枕,一直处于突围的状态,心弦绷得紧。等到六十一岁回到家乡以后,整个人放松下来。一颗心放下来,稍微弹一下,便奔上了更高的台阶。所以,我非常理解他晚年的那些兰花图,终于自悬崖绝壁处回到了他的庭院,好好地养在瓦盆,一样的幽香争芬。人生就像双臂,一开始总是往外扩张的,慢慢地,等到一切通透,才又想起收回来,拢住自己,最后双手合十,微闭双眼,有了感恩――你该知道佛教里观音行于莲花之上,双手合十的时候,多么安详。
      中国的文人雅士,历来喜好梅兰竹菊,且以四君子自喻,作为四君子中的竹,因为有了一个郑板桥,得以在宣纸上风云万千,自喜跌宕,历久醇香――是真的,看郑板桥不同时期的竹图,我仿佛可以闻得见香味来。他极少画菊,其中有一幅竹、兰、菊图,那样的菊,明显稍逊一筹,跟他擅长的竹、兰拥挤在一起,失了风韵之态。
      中国画讲究的是意境,只寥寥一墨黑,点在纸上,便勾画出情态异姿。在西方设计师眼里,黑白是永恒色,经典色,一旦显现在中国的画家笔端,就能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恬淡永恒的人生意境来。
      修笔,必先修心。心中有景,笔下方有神。这一墨黑,也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精神寄托的一种象征。似简洁和顺,却深不见底,并遥遥与“四书五经”相呼应。所谓人生如墨,那个自小被父辈寄予厚望的郑燮,在六十一岁那年,终于挣脱枷锁,用一滴墨写起自己的人生来。在生前,凭借卓绝的字画,他早已暴得大名。在他死后,依然处处留香。
      人们为什么总是痴痴念念他的水墨兰竹?那是在一墨黑里,我们人人寄予了自个儿的心思,孤傲,自香,有节,有义……这是多数人的情怀,被这个叫郑燮的人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
      插图/兰花图/郑板桥

    相关热词搜索:人生六十一岁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