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浅析民歌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结合] 民歌和流行结合的歌曲

    [浅析民歌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结合] 民歌和流行结合的歌曲

    时间:2019-02-26 05:40:4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 民歌是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具有集体创作和不断变异的特点,是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但是目前在旅游中,对民歌的认识和开发有所不足,表现为开发形式单一、展现肤浅。对民歌的不力开发又对传统民歌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本文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探索,并提出解决的一些方法,也就是旅游开发中对民歌的包装与保护方法。
      � 关键词: 民歌;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开发
      �� 一、 目前旅游中民歌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 (一)民歌开发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开发形式单一
      �从目前的各个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的景点来看,对民歌的开发不外两种形式,一是民歌表演,二是民歌对唱。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千变万化、生生不息、浩如烟海的民歌来说,如此单一的开发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2、展现肤浅
      �第一种形式,民歌表演唱。它首先给游客展示的是一些外在的形式,例如腔调、旋律等,其次是由这些形式负载的内容、情感。但是民歌如果语言不通,仅仅通过腔调、旋律等来领会民歌的内容和情感是非常有限的。对一些音乐修养较高的游客,可能在听不懂方言的情况下“获益非浅”。大多数的旅游者则由于方言的原因被排除在“知音”之外,结果就是民歌表演唱在表现民族的心声方面落于肤浅。第二种形式,民歌对唱。好处是方言障碍比较小又有参与性,但实践中的效果还是差。要求旅客在短短的时间内达到能编歌的水平,那是不现实的,体验的“三感”――新鲜感、亲切感、自豪感早已荡然无存。
      � (二)民歌开发形式单一,展现肤浅的原因
      �1、民族性、地方性民歌在国际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具有客观的困难
      �方言是交流和理解中最突出的障碍。民歌虽然是音乐,但它的叙述却以语言为主,方言的问题不解决,旅游中民歌的开发和展示是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的。
      �2、旅游规划者、开发者对民歌认识上的误区
      �主要有两个误区:一是在民族文化保护的认识误区,是指认为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保护是第一位。不敢对民歌加包装,惟恐对民歌造成破坏。二是对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认识误区。认为民俗旅游中,只要原封不动地端出民歌,就能够得到广大旅游者的喜爱。首先,当一种民歌不能被除了本民族以外的大部分人所理解的时候,它是很难世界化的。其次,就算旅游中对民歌 “加包装”,也不一定就是意味着就非得把民歌弄得面目全非,民族性殆尽。认识到这一点,就不必担心旅游对民歌的开发,对民歌加包装等就意味着要毁灭民歌。
      � 二 、解放思想,加大对民歌开发力度
      �解放思想,最重要的是廓清上述的两个思想上的误区。要清醒地认识到,民歌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作,不断地传唱,不断地采用新时代人们喜闻乐见的新形式。
      � (一) 提高民歌的音乐表现力
      �原始状态的民歌,主要用语言来叙述,其音乐比较粗糙,如果没有经过加工提炼,音乐的表现力比较差。高水平的加工提炼,对一个景点的推动是非常巨大的。需要指出的是旅游中对音乐的提升,应该定位在为大多数旅游者喜爱的层次上,要力求简练、优美、便于掌握,让旅游者能在短时间内能参与民歌活动。
      � (二)同一种民歌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填词、用不同的语言演唱
      �方言只是体现民族性的一面,不是非得用方言来唱的民歌才成其为某一种民族的民歌。在中国,应该使绝大民族的民歌都能够用普通话来唱。
      � (三)适当体现民歌的实用功能
      �越古老的民歌,它的实用功能就越强。适当体现民歌的实用功能,能刺激旅客,提高旅客的参与度,强化旅客参与的心理体验。
      � 三、 善于利用民间艺术品牌引出商机
      � (一)艺术家采风
      �早在几年前,广西数十名音乐家前往百色市那山坡县一带采风,收集到了黑衣壮一些有如山野来风的民歌元素,按不同殴打声调来分,黑衣壮民歌可分为“虽敏”、“过山腔•伦”、“尼的呀”、“春牛调”、“请仙歌”和“盘锐”等六大种类共约160多套。他们的无伴奏多声部合唱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中更是少见。音乐家们对黑衣壮原生态民歌素材进行提炼、整理,精心打磨出数十首黑衣壮的歌曲,这些作品保持原有的民族风格,并且音乐的最高形式――无伴奏合唱的形式推出。随后,成立了“尼的呀”合唱团,其中的演员都是来自村村寨寨的农家人。可见,通过音乐家对民歌的整理及艺术提升是塑造艺术品牌的有效途径。
      � (二)民间文化与商业相融合
      �将民间文化与商业相融合,走出一条文化产业化的路子。同样以“黑衣壮”为例,以“黑衣壮”命名的黑衣壮人家酒、香米、茶油、黑粽等特色食品和黑衣壮缫丝、黑衣壮高档木质地板等已打入国内市场,部分产品还走进了东盟市场,形成了一条以黑衣壮文化产品为核心,涵盖食品、服装、药材、林产品以及市场营销等相关产业配套发展的产业链。目前,该县围绕文化资源和文化品牌,引进合作项目6个,开发出涉及饮品、建材、服务业等领域的产品14项。从以上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民间文化与商业的结合是必须的。
      � (三)打造旅游文化品牌融入村民生活中
      �由一般的社会文化品牌向文化旅游产业品牌过渡是处理好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全面发展路径,也全面带动一个民族和一个县区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
      �
      � 参考文献:
      � [1] 邹统钎:《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11);
      �[2] 徐平:《方言与民歌刍议》,民俗研究,2004(2);
      �[3] 冯光钰: 《民歌刍论二章――从“广西国际民歌节”谈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5);
      �[4] 卢纪新:《勒脚歌引入世界语初》,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1);
      �[5] 莫其逊,唐桃:《全球化时代的都市“民歌”盛典――审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现象》,民族艺术研究,2002(5);
      �[6] 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热词搜索:旅游资源浅析民歌开发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