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谁动了美军的战车

    谁动了美军的战车

    时间:2020-03-24 05:14:1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进入21世纪,不管是好莱坞或美军,都在不停地寻找“新的敌人”,为了各自的目标,美军和好莱坞的百年合作似乎进入了全新时代。好莱坞电影业成为反恐宣传利器,并为美军塑造了崭新而良好的外部形象,合作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得到拓展。在表现现实战争的好莱坞影片中,“美军永远站在保卫世界的最前线”。美军士兵总是以正面形象出现,不仅作战英勇而且十分注重保护平民,而在一些科幻题材的影片中,美军则向外界展示其强大的战争潜力,警告对手不要轻举妄动。两种影片展示犹如两条不同的战线,成为美军公关宣传战的得力工具。

    关键词:美军 好莱坞电影 合作

    中图分类号:I10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1)09-0088-03

    作者简介:鲍骏(1978—),山东莱州人,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社科系硕士研究生,北海舰队某部文化干事。研究方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文化。

    进入21世纪,不管是好莱坞或美军,都在不停地寻找“新的敌人”,为了各自的目标,美军和好莱坞的百年合作似乎进入了全新时代。特别是2001年“9·11”事件之后,好莱坞如同在二战中一样,迅疾采取各种行动来支援国家,大至拍摄影片、广告片激发爱国热忱,小至举办募捐会、前线慰问军队等等,五角大楼也十分默契地给予了全力配合和支持,这成为好莱坞军事影片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也是好莱坞与军方合作的分水岭。

    一、好莱坞电影业成为反恐宣传利器

    9·11事件后,为了确保电影业了解政府、军方的意图,2001年11月,美国电影界精英们聚集在洛杉矶比佛利山庄,时任美国总统布什资深顾问的卡尔罗夫以及白宫、五角大楼的媒体关系负责人专程赴会,与一些导演和制片人“交换看法”并达成协议,确定了好莱坞在反恐战争中的作用。洛杉矶会议涉及了七个主题,其中之一是“美国的军事行动是针对邪恶的战争”。为了契合这个重要的主题,好莱坞提前推出两部战争电影: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敌线之后》(Behind Enemy Lines,2001.11) 和哥伦比亚公司的《黑鹰坠落》(Black Hawk Down,2002.1)。虽然电影公司表示提前推出影片与“9·11”事件没有具体的关联,但是,影片宣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必然能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是从意识形态或者经济效益等等方面考虑,这样的决定是合理的,而且必要的。

    《敌线之后》讲述的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落入敌军区域,长官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在敌人发现之前把他营救出来,影片又是好莱坞常见的狂轰滥炸和个人英雄主义,有力地贯彻了意识形态的需求。《黑鹰坠落》描述了一场极尽真实的战斗:1993年,120名战斗精英组成的美军特别行动小组深入摩加迪沙,任务是为当地群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并捉拿索马里军事政府的两名高级将领。但是,由于情报错误和准备不足,他们陷入5000名索马里武装分子的重重包围。在激战中,美军18人阵亡,73人受伤,原本计划1小时完成的任务变成15小时的鏖战。这次战斗是美国自越南战争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地面战,伤亡也最惨重。新闻记者马克·鲍顿(MarkBowden)采访了许多当事人,写出详实的报道《Black Hawk Down》,影片就是根据这部作品改编的,马克也是编剧之一。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影片,电影重现了战斗的具体过程和真实面目,它不需要复杂的台词,甚至不需要明星来支撑剧情,虽然领衔主演的仍然是大明星乔什·哈耐特、汤姆·赛斯摩尔、伊万·麦格雷格等等,但他们看起来和其他士兵没什么不同,这恰恰是《黑》最突出、最成功的地方,它并不迷恋于创造英雄形象,而是要创造英雄的群像。由于充满了战斗的内容,影片整体显得有些单调和模糊,每当夜晚来临时,影片基调就显得异常寒冷,被围困的士兵非常孤单,他们似乎被遗弃,随时有被吞噬的危险。它帮助观众理解战争,观众因为实际的战斗体验产生共鸣,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视觉享受,成功地避免了无力的说教和喊口号。

    二、通过电影包装美军,赢得崭新形象

    近20年来美军在中东、前南斯拉夫等地参与的战争,尽管都获得胜利,却未能完全得到国内与国外舆论的充分肯定。面对举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充当“民主卫道士”的美国,越来越多的国家甚至是昔日的盟友选择了谴责。这使得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习惯制作美军永远为正义而战,并且终究赢得光荣胜利情节的好莱坞,在拍摄一些以当代真实战事为题材的军事战争片时常惨遭影评与舆论的诟病。例如第一次海湾战争之后的电影《火线任务》(Rules of Engagement,2000)与《黑鹰坠落》,被批评为只顾着军方自我感觉良好,却严重伤害穆斯林世界的感情。美军支持这类影片的拍摄,虽然并未抵触其一贯的基本立场,但整体而言对自身形象的树立较为有限,甚至还有负面效应。

    在这样的情境下,美国军方以更开阔的视野,来审视其与好莱坞的合作内容,更加灵活地运用手中资源,全力争取美军在好莱坞电影里以正面形象出现的机会。获得2010年奥斯卡金像奖影片的《拆弹部队》适时诞生。电影的英文名为“hurt locker”,按其字面意思直译就是“伤痛储藏柜”,转喻为能够给人带来巨大伤痛的地方。在电影中,暗指巴格达这个给人带来无限伤痛的地方,这个城市中随时都有可能被放置炸弹的街道、房屋、车辆,就像无数个“伤痛储藏柜”一样,给影片中的主人公们带来深深的无法抹去的伤痛,而这部电影耐人寻味的正是这一点:它是从美军专门负责排除爆炸物的“拆弹部队”的视角展开的,它更多展现的是美军的伤痛而不是被他们所占领的伊拉克人的伤痛。在影片主人公的眼中,不仅巴格达这个地方是个危险的能给人造成不可治愈的伤痛的死亡陷阱,而且那些在影片中出现的伊拉克人也无一不对他们这些外来者充满敌意。他们衣衫破旧,面容生硬,表情更是冷漠。更可怕的是他们的语言无法理解,他们的举动让人不可捉摸,似乎随时都有欺骗,随时都会引发一次袭击和爆炸。甚至,这些人冷酷无情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那个在美军营地大门外卖“美国大片”DVD、爱踢足球的小男孩贝克汉姆只是因为和拆弹专家詹姆斯产生了友谊,便被无情杀害,而且还被那些没有人性的伊拉克人制成了人体炸弹。这无疑是影片最煽情的一幕。当詹姆斯从贝克汉姆血淋淋的被剖开又缝合的肚皮里拿出了炸弹的时候,几乎让所有观众都对伊拉克人的残忍感到愤慨不已。而更令人感动的是,詹姆斯出于对贝克汉姆的爱,居然违反军纪,穿着便装前去寻找那些杀害小男孩的凶手。而詹姆斯完成轮值任务,回到美国本土温馨的小家庭,在和平美满的环境里,他陪妻子购物,清除房屋雨檐里的落叶,逗自己心爱的小孩玩耍,可他的心不能忘记在巴格达还有很多战友,甚至还有很多伊拉克人,也都仍然在饱受炸弹之苦。所以,他终于说服妻子,舍小家而顾大家,重新雄赳赳气昂昂地返回了伊拉克,以继续自己的工作。

    《拆弹部队》所讲述的故事,恰到好处地规避了战争发生的政治原因,成功实现了三点宣传目的:一是为美国的侵略行为张目。伊拉克的确是埋藏恐怖根源的邪恶地区,处处潜伏的危机如同定时炸弹时时危及伊拉克平民的生命,需要美军官兵用生命去拆除伊拉克人民的痛苦。二是为美国的反恐国策辩解。片中反映了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确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其恶劣行为是人神共愤的,美国全球反恐战略是对世界和平的贡献。三是为美国政府和美军博同情。从片中情节也能反映出,美国子弟兵的确是用生命来换取伊拉克解放的“民主成果”,可谓历尽千辛万苦,甚至得不到当地民众的宽容和理解,让观者不免对美国大兵甚而对美国政府委屈而无奈的形象唏嘘不已,产生一丝同情和怜悯。

    三、美军与好莱坞合作内涵不断拓展

    精良的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军人,可以帮助民众构建起对军方的信心与好感,因此任何展现最新武器与优秀的战斗人员的机会都不应轻易放弃,特别是出现在更具潜移默化与感染力的电影银幕上。在美军支持下而大获成功的《拆弹部队》《黑鹰坠落》等以现实战场为背景的战争影片,深深吸引了观众,不仅是美国民众重新树立起对美国价值的认同与信心,而且让美国军人认识到了自身使命、责任与价值,由此鼓励了美军与好莱坞双方不断拓展合作的内涵。

    如果说以现实战场为背景的影片大都只能反映特种部队、作战班排这样的“小团体”,那么科幻题材的大片则是对美军的全景式展示。作为与好莱坞合作的巅峰之作的《变形金刚》,好莱坞将美军拉进了原本属于两派外星机器人之间的战斗当中,使得这部原来是以儿童为主要观众对象的科幻电影,立刻成为充满美国国力与美军实力暗示与想象的年度巨片。为了这一系列影片,美国国防部借出了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导弹试验场以供拍摄最终大决战,甚至不惜动用包括2架A-10战机,6架F-16战机,10辆装甲悍马军车等先进装备,并让剧组跟随战斗机组从空中拍摄,并动员从伊拉克和阿富汗回来的真正军人作为群众演员参与拍摄。如此全方位的合作是前所未有的。仅最近两三年内,美军就支援了如《变形金刚》《魔鬼终结者:未来救赎》《鹰眼》《钢铁人》等科幻娱乐大片的拍摄。而在不久前上映的《洛杉矶之战》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独当一面,与登陆美国本土的外星兵团鏖战,最终在没有空中支援的情况下独立摆平了对手。这类脱离现实的科幻或半科幻狂想情境设定,使得好莱坞在筹拍彰显美国军事实力的电影时,更能够摆脱近年来美国在国际事务上屡遭国内外舆论批判的处境,这对国家与军方都是有所助益的。这也解释了为何在近几年来的好莱坞科幻电影中不断出现美军强大武器与战斗人员的身影:真实的敌人已经从德国、日本、北越、苏联与一些中东国家,转变为虚幻的外星人与计算机、机器人等,人类所受到的威胁,也由国家之间的战争,扩大为“人类兴亡在此一役”。战争的理由因此不需费辞,而美军仍然一如以往奋斗不懈,为维护全人类的自由、正义与和平而战。

    除了和好莱坞合作拍摄传统意义上的战争片以及前述那些科幻或半科幻电影之外,对一些与战争无关的影片,美军也同样乐于提供援助,如007系列的《明日帝国》(Tomorrow Never Dies,1997)与《侏罗纪公园3》(Jurassic Park 3,2001),为的只是追求美军最新的装备与训练精良的人员能够有机会在电影银幕上露脸,哪怕只有一两个镜头。美军还透过资金投入,影响和塑造儿童动画片、电玩游戏的美军形象,例如在家喻户晓的长篇动画片“米奇俱乐部”中,把场景放到了核潜艇上,以便让儿童近距离地感受美国海军部队的生活。在动画片中,核潜艇被描述成美好的景象,那里几乎没有任何辐射,食品是精美的,甚至还有放置点唱机的自助餐厅。在五角大楼的文件中直言不讳地说出了资助动画片的目的:“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将会吸引全新一代投入到海军核潜艇部队。”

    如果说迈入新世纪以来,美军在海外作战是事实性的军事行动,那么,与此同步的好莱坞大片在全球每一个国家、每一个角落的扩张渗透,则是美军乃至美国政府有计划发动的一场文化战、宣传战。在表现现实战争的好莱坞影片中,美军士兵总是以正面形象出现,不仅作战英勇而且十分注重保护平民,最重要的是,“美军永远站在保卫世界的最前线”。而在一些科幻题材的影片中,美军则向外界展示其强大的战争潜力,警告对手不要轻举妄动。两种影片展示犹如两条不同的战线,成为美军公关宣传战的得力工具。恐怕美军的“银幕战争”还会继续打下去,甚至可能“越打越激烈”!

    (编辑:成向阳)

    相关热词搜索:战车美军谁动了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