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透过《战马》和《拯救大兵瑞恩》看战争中人性的弱点

    透过《战马》和《拯救大兵瑞恩》看战争中人性的弱点

    时间:2020-03-24 05:14:2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对斯皮尔伯格“史诗战争三部曲” 中的《战马》与《拯救大兵瑞恩》几组战争中脆弱的人性的欣赏比较,分析了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战争片对人性真实的表现以及独到的理解。

    关键词:《战马》;《拯救大兵瑞恩》;人性;弱点

    电影是造梦的东西,斯皮尔伯格(以下简称斯氏)给人的梦总是美好的,也最能贴合大众口味。“对于战争这种被拍滥了的题材来说,如果找不到更新更锐的思想作支点,要征服苛刻挑剔的观众几乎是不可能的”。[1]斯氏却往往能够奇迹般地挖掘迷人的新大陆,利用电影这种区别于音乐和文学的特殊艺术形式,真实准确地“还原”现实世界,给人以逼真感、亲近感,宛如身临其境。他倾力打造的“史诗战争三部曲”《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以下简称《瑞恩》)、《战马》便是将他对战争的独特思考作了一个形象的诠释。尤其在《战马》和《瑞恩》中,更是将剧中人物真实的人性特点剖析的淋漓尽致,特别是人性的弱点的展露,显得那样的真实、自然,令人难忘。

    《战马》讲述了一个男孩与一匹马之间非同寻常的友谊,他们被分离的命运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又重新交织在一起。《瑞恩》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盟军总部发现一个姓瑞恩的家庭中有三兄弟都阵亡了,而四兄弟中排行最小的詹姆斯·瑞恩也正在欧洲大陆作战,生死未卜。盟军司令马歇尔将军为了不再让这位英勇的士兵母亲再次承受丧子之痛,决心将她仅存的儿子安全地救出营区。由米勒中尉率领的一只8人小分队承担了这项任务,他们深入敌区,在战火硝烟中浴血奋战,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瑞恩。

    人,人性,这才是人类社会最重要也是最本质的组成,那么在战争中的人,究竟还是不是人,还是已经异化成某种战争工具?见过残酷的屠杀,人性深处的畏惧之心更加强烈:贪婪、恐惧、自私、软弱,斯氏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真实形象地再现了这一点,这不但未影响他电影的观赏性,反而让观众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笔者小时候也看了许多战争片,但几乎总是表现战争的正义与邪恶,总是我方胜敌方败,总是塑造不讲儿女情长的高大全的英雄人物,我方士兵总是那么英勇、那么无畏、那么幸运。现在知道,那不过是理想化,不真实的表现,不过是为某种目的而做的宣传。

    《战马》和《瑞恩》的主线就是表现人性,另一主线是“反战”,而拍摄的角度却是从底层士兵和不偏袒战争中任何一方的方向来考虑,没有因为英军或美军是一战、二战的战胜国所以“正义”这种先入为主的思维渗透。这其中体现最为真实的是影片对于人性弱点的暴露,并且它们在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将这两部电影几个印象深刻的镜头做个比较。

    一、《战马》地主、地主少爷与《瑞恩》米勒中尉的小分队

    当阿尔伯特的父亲为了一时之“血气”,高价竞拍得到战马乔伊,差点造成家庭破产时,地主的自尊心和优越感受到冲击,他恼羞成怒,对挑战自己的雇农阿尔伯特的父亲进行了逼债式的最后通牒。当地主少爷开着本郡唯一一辆汽车带着少女兜风,发现少女被阿尔伯特骑着战马的潇洒样子吸引时,表现了对雇农孩子的轻蔑和冷漠。《瑞恩》米勒中尉接受上级指示,带领一个七人小分队,离开主战场,在茫茫人海中拯救大兵瑞恩。在出发途中,几个士兵都不服气不甘愿,甚至一路牢骚。士兵们说他们也有母亲,他们也是儿子,凭什么他们八个人去救“他”一个?真实地表现了七个士兵的内心活动。其实“影片提出的用八个士兵的生命去拯救一个普通士兵是否值得的问题并没有形成对战争的真正反思,它只是作为一个煽情卖点增加影片的吸引力,事实上没有一个小分队成员真正是为拯救瑞恩而死的”。[2]因此这三处镜头的共同点是:人在自己的利益遭到侵犯时,首先是攻击对方维护自己。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二、《战马》德军两兄弟与《瑞恩》在半路被美军俘虏的德军

    当入役的战马被德军缴获后,哥哥被留在营地看马,而年仅14岁的弟弟却被命令上前线与英军血拼。为了遵守对母亲的承诺,哥哥后来把弟弟强行从队伍里抢走一起骑着马逃命,但是还是被追来的德军当作逃兵击毙了。在德军追来前,他们聊到了“父亲是否会为他们逃命羞愧”,哥哥说:“父亲暗地里其实会庆幸”。而《瑞恩》里的德军俘虏由于在战斗的时候打死了美军士兵,被俘后美军想枪决他,他在绝望的时候大喊:“Fuck Hitler”,声音颤抖,看得出是真情流露。按大道理讲,父亲应该为儿子是逃兵而感到“给祖国丢脸了,儿子是德奸,要坚决与叛徒儿子划清界线”;而希特勒是当时纳粹德国“神”一样的人物,不可冒犯,德军不可以随意评价希特勒,更不用说“Fuck希某某”了,哪怕面对美军枪口,跪地求饶即可。因此,这两个镜头的共同点就是人在绝望的时候才会流露真情,才会展示最真实的人性。

    三、英军胆小鬼与美军胆小鬼

    《战马》中,英军军官在开战前强调,任何临阵退缩者将被阵地里留守的士兵就地处决,到了最后,依旧有两个逃兵,但是本该处决他们的士兵,没有开枪。而《瑞恩》中的美军胆小鬼厄本,在亲眼目睹战友被德军手刃后,吓得无力逃走,浑身虚汗直流。而德军回过头来看了厄本一眼就走了,并未趁机杀死或者俘虏厄本以“扩大战果”。相信很多人对于厄本的胆小都会咬牙切齿,但是这个人物性格的描写才是最耐人寻味的。影片之所以这样处理,背后要突出的正是任何一方都厌恶战争,杀人只是迫不得已的念头,没有什么很大很空很好听的大道理,也没有“谁正义谁非正义”这种很常见很先入为主的线索。

    四、《战马》英德两军聊天与《瑞恩》厄本放走德军

    最后英德两军阵地前的开阔地突然出现了被铁丝网缠住的战马,于是双方都有人想去救那匹马。先是英军士兵举着白旗上去,后是德军士兵带着工具过来,后来双方的士兵聊了起来,他们聊到了家乡的庄园、田地,他们齐心协力共同解救。而电影此时的背景虽然昏暗以体现战争的残酷,但是远景却是已入黎明一般通亮暗示战争即将结束,最后决定在战马归谁的问题上也是如同孩子一般抛硬币赌输赢;而《瑞恩》中,厄本最后杀死了那个杀害米勒中尉的德军——人性勇敢一面的真正觉醒是要经过历练的。之后他放走了剩余逃命的德军,还是没有将剩余德军击毙或者俘虏,当然此时他的背后闪着光芒。这两个镜头一般战争确实不可能出现。不过长话短说,这只是反战渲染的需要,何况这种镜头理论上并非不可实现,因为都以最淳朴的人性作为基础,这种基础每个人都有,只是平日里或多或少都在演戏并掩饰。

    无论在一战、二战或已经过去大半个世纪的二十一世纪,全世界的人都渴望和平,相信所有战场上的士兵也拥有相同的渴望。战争本身并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阻止战争——就像死亡本身不是为了死亡,而是为了保护更多的生命。每个战士为了保家卫国走向战场,脆弱的人性外包裹的躯壳被彻底撕碎,当人类血淋淋的内心直接面对死亡时,人性的脆弱被无数倍地放大,得以展现。在斯氏的电影背后,其实隐藏着他对电影的深刻理解和对观众心理的深刻把握,正如斯皮尔伯格本人所言“我觉得我对观众有完全的把握,我确切知道,怎样去做才能使观众哭和笑,才能使他们恐惧地惊呼或者高兴地鼓掌”。

    (作者单位: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毕耕,战争与人性的大碰撞〔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2]周星.影视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1.

    相关热词搜索:战马大兵弱点瑞恩拯救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