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晚清纳西族名将和耀曾

    晚清纳西族名将和耀曾

    时间:2020-03-27 05:10:4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镇远是让我吃惊的。

    我吃惊于镇远之碧水,也吃惊于镇远碧水间流动的气韵。

    站在祝圣桥,左右望去,入秋的舞阳水(潕水),丝滑如缎,S形绕过古城,穿山越谷向远方逝去。古城一重一重的山影,一幢一幢的飞檐于南北两厢将轻盈的水的带边压住,不使它飞翻。镇,即“镇住之镇”,这种感觉倒符合了“镇远”名称之本义:“镇守远方。”沿水而走的连绵的民居,依山而巍峨的层叠的宫殿,南北对出的古老府城卫城,城里交错的书院,会馆,高昂的马头墙,青砖黛瓦,碧水津渡,云贵高原上的边城竟是如此灵秀,不是江南而胜似江南。

    然而,此种种吃惊也并不足以使一个对古镇已有审美疲劳的旅人过多沉入。穿梭于镇远之街巷,摇撸于舞阳之碧波,我和别人一样轻松谈笑,快意放歌,只待景去缘尽,便可挥挥手,朝来而暮别,不带走一丝云彩。谁曾想到一个简单的寻访,一场随意的谈话,把我留在了镇远,留在了和镇远相关的百年前的旧人旧事旧史中?

    由北往南过祝圣桥,顺河边的街巷西行1000米,从右手民房之间一个狭窄口子步出,朗然见河面。河有堤岸,堤岸上尚存百来米雉墙。雉墙墙头有碑崭新,上书“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卫城垣”。这里,过去应是一个渡河的小码头。

    从碑侧向下的石阶处到水边,一条十来米长,两三米宽的鱼形岛状坝顺水势筑在岸边,酷似成都都江堰的鱼嘴。河道在这里甩了一个大弯,夏天洪水骤涨时,对城墙造成很大的破坏,此鱼形坝应为消减冲击力而建。

    离鱼形坝十来米远的岸壁上,有一道嵌进墙体的立式石碑。碑一人多高,被涂抹了一层厚白漆,使得刻得较浅的碑文难以辨认,依稀可见“重修护城堤碑”“军总和公荣轩……议修此堤,憾然捐廉……凡一工一料未肯轻用民力……”“光绪十九年三月立”等字样。光绪十九年即1893年。这是一百多年前了。碑文所纪念到底何事?

    虽然没有多少人会留意这块碑,也更没有多少人会追究碑中所录之旧事,但从碑边楔进墙缝的挂钉上所悬挂的红布,及碑下残存的香烛可看出,仍有不少当地人顾念着它,把它视作吉祥物,不时地来此跪拜,祝祷。

    日影西斜,舞阳河静静在流淌。有三四人逡巡河边,研究鱼形坝,后又踱至碑前查看。其中一人,神情凝重,走到碑下,理正衣冠,双肘着地,对碑长跪下去,一丝不苟地磕了三个头。他来自云南丽江,跑了一千多公里来看这块碑。他说:“这是我的祖宗。”这个祖宗,正是护城堤的修护者,碑文所记述之人——晚清滇黔名将和耀曾。

    和耀曾,字荣轩,生于1834年,云南丽江纳西族人,百年前在镇远为官,1897年死于镇远任上,死后没有叶落归根葬回家乡,而是就地埋在了镇远。他死后三四十年间,中国适逢乱世,人人自顾不暇,而镇远百姓却念念不忘定要给他建专祠,几十年锲而不舍,终于在1939年建成,爱戴如此,何也?

    灭门之灾

    在中国的大西南,一系列山脉南北纵向密集耸峙,武断地把川滇黔和藏地隔在它们的东西两边。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横断山脉。这众多的山脉中,其中一条名叫沙鲁里山。在沙鲁里山南段,著名的金沙江畔,十三个雪峰比肩而立,气势非凡,似玉柱擎天,又似银龙盘旋。它们,就是闻名遐迩的玉龙雪山。玉龙雪山是我国最南,也是北半球最南的大雪山,南北延绵35公里,东西横亘13公里。在玉龙雪山脚下,千百年来,生活着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却有很高文化传承的少数民族——纳西族。

    纳西族主要聚居在丽江。丽江是一个高山间近两百平方公里的巨大坝子,物产丰饶,宜农宜牧宜林,纳西族世代居住在这里,得天独厚,创造出了神秘的东巴文化。到1723年,清中叶,丽江由土司制度改土归流,第一任流官创建雪山书院,纳西人开始普遍接受汉文化,纳入整个中华文化主流体系。

    纳西族有两个大姓,木姓和和姓。1834年(道光24年),在丽江白沙的兴都村,和耀曾出生于将门和氏之家。他是和家长子,父亲和鉴时任大理城守营都司。

    关于和鉴,丽江文史资料上记载了一个传说。当年慈禧(1835-1908年) 还是孩童时,有一天,走到了和鉴所在的兵营玩耍,不慎跌倒摔伤,来来往往的兵丁没人理睬她。这个父亲(惠征)只是京城八品小官笔帖式(办理文件文书的小官)的普通小女孩,人们哪里知道她将会是未来的女皇呢?她摔痛了,无人搭理,哭起来,独和鉴上前,把她抱起来,查看伤势,好生呵哄。这个传说仅到此为止,时间地点,后续发展,和鉴是否因此和惠征结识而后有了交情都没有说明。

    都司是四品武官,分领营兵,相当于现在的一团之长。在清朝,四品以上可上朝议政。父亲既是都司,和耀曾小时候家境是优裕的。纳西族子弟,特别是官宦人家公子,自清中叶后从小接受诗书礼仪熏陶,和耀曾也不例外。他既继承父业练兵习武,很小就考取了武生(明清时代,武秀才),也好读诗书,能写擅文。但是好景不长,在和耀曾18岁这年,横祸忽来,和家一夜之间灰飞烟灭,只剩下他孤儿一个。

    《清史稿》记载“咸丰二年,太和回谋乱,往觇(窥探,察看)之,被杀。”(《清吏传》一说咸丰六年,暂采用《清史稿》说法,因为《清史稿》主编赵尔巽与和家素有交往,应较知情。)

    咸丰二年,即1852年。这年,一些回民在离大理七八公里外的太和乡密谋暴动。暴动之徒不分青红皂白乱烧乱杀,一时间人心惶惶。作为一方都司,和鉴义不容辞,立刻前往侦察。太和,太,乃“大”;和,即纳西语“山坡”;太和,“山坡上的大城”,建在苍山佛顶峰和五指山之间的缓坡上,为大理副郭,曾为南诏古都。其城西依苍山,东临洱海,山为壁,水为壕,内高外低,易守难攻。

    相关热词搜索:纳西族晚清名将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