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巴西利卡式建筑在武汉市天主教堂的运用

    巴西利卡式建筑在武汉市天主教堂的运用

    时间:2020-04-22 05:19:4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自基督教合法后,源自古罗马的巴西利卡式建筑便成为教堂的主要形式,几乎欧洲的所有基督教堂都源自于巴西利卡并影响到中国的基督教堂建筑,譬如武汉的天主教堂大多是巴西利卡式建筑。如今的巴西利卡不仅是指它的形式功能更是被赋予了一种荣耀的宗教头衔。

    关键词:巴西利卡;宗教建筑;天主教堂

    一、巴西利卡式建筑的起源及两种特征形制

    巴西利卡式建筑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在古罗马众多的建筑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柱式与券拱结合的建筑物就是巴西利卡式建筑。巴西利卡这个词源自于希腊语,古希腊的巴西利卡指的是君主或者高级贵族执政办公所用的建筑物的名称,因此又称为“王者之厅”,在大都市里作为法庭或者商场等大型豪华建筑,而不是一个建筑结构的名称。作为建筑结构,古希腊的巴西利卡式建筑也是罗马人引入的。早期基督教在地下室内举行宗教活动,后来基督教合法并得到官方的支持而一跃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巴西利卡式建筑成为教堂的主要建筑形式。早期基督教的教堂基本全部参照巴西利卡式的形式建造,巴西利卡式也因此成为西方教会的教堂典范。

    作为建筑形式,巴西利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堂平面呈长方形,主厅便是长方形的大厅,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两侧短边有耳室,教堂屋顶采用的是罗马人擅长用的条形拱券。大多数的巴西利卡式教堂结構简单,形象规整,一般用的是简洁的立式柱子,这种建筑内部宽敞明亮且疏朗,便于群众聚会礼拜,所以被举行中式群众性仪式的天主教会选中。巴西利卡式内部的长方形大厅也很适合天主教的仪式需要,信徒们经过幽暗狭长的大厅,来到位于教堂十字平面中心的圣坛,内心的膜拜与畏惧达到顶峰。除了拥有长方形大厅的古罗马式的巴西利卡,还发展出了拉丁十字式巴西利卡型制。十字架强调某些线条是最重要的,以此来强调空间。由于在古罗马式的巴西利卡式建筑的基础上规定,在举行仪式时,信徒要面对耶稣的圣墓,因此圣堂必须在东端而大门朝西。基督教宗教仪式繁复并且随着信徒人数的增多,需要更大的空间容量,后来在祭坛前增建一道横向的空间,这个横向的空间高度和宽度基本同长厅对应相等,于是从平面上看就是一个十字形,又象征基督教的十字架,因而基督教的巴西利卡更加具有宗教意味。还有些横向空间的高度和宽度比长厅要短,因此叫拉丁十字。发展成十字式的巴西利卡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信徒们在教堂内的日常宗教活动,空间增大让内部更加疏朗。另一方面十字形也是基督教的标志,基督教堂从外形就采用十字式,它也时刻提醒基督教徒,我们的生命是基督在救赎,我们为基督而生活。圣约翰教堂、圣保罗教堂等都是欧洲巴西利卡式教堂的代表。从早期基督教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19世纪直至今日,随着历史的变迁,巴西利卡这个词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不管它最初的含义是什么,最终被应用到建筑中涵盖广泛的功能和几乎同样广泛的建筑种类类型。今天在罗马天主教的用语中有着特殊地位和高级的大教堂被称为巴西利卡,不论其建筑风格和结构。

    二、巴西利卡式建筑两种形制的演变及心理作用

    巴西利卡式源自于古罗马,古罗马人注重实际,对建筑有着独特的敏感性和要求。古罗马建筑以对称和宏伟而闻名世界。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除了巴西利卡,还有罗马万神庙、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公共建筑。古罗马的巴西利卡就是罗马建筑讲究对称性的体现,因此古罗马的巴西利卡往往强调形式特征大于功能特征,这里的巴西利卡还仅仅是一种建筑名称和建筑形式,不存在任何附加涵义。古罗马的巴西利卡,最早仅仅是国王贵族用来办公或交易所使用的一种大型的长方形豪华大厅公共建筑,在功能上与宗教仪式并没有太大关系,这个时期的巴西利卡结构还比较单一,在外观上也并不一定局限于后世印象中的标志长方形,内部构造通常也不拘泥于任何固定的形式,但是长方形大厅与耳堂以柱廊分隔的模式却基本被保留下来并一直沿用至今。还有很多的建筑元素确实也成为了后来天主教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建筑的直接来源,比如外部拱廊的设计、中殿的位置,以及古罗马擅长的拱券半圆壁龛的样式等等。

    进入中世纪后,由于基督教的统领作用,这时期采用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则更突出功能属性以及宗教性,与此相应地在形式上也趋于单一化和规范化。早期基督教巴西利卡基本上是在沿袭古罗马巴西利卡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的修改,这时期的巴西利卡不仅突出形式特征也强调功能特征,并且更加突出宗教意味,例如梵蒂冈的旧圣伯多禄大殿,该巴西利卡建于4世纪中叶,并一直被使用至16世纪才被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多位建筑师与艺术家多纳托·伯拉孟特、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和小安东尼奥·达·桑加罗等都曾参与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所取代。圣彼得大教堂是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教堂平面呈长方形,俯瞰整栋建筑呈现出一个拉丁十字架的结构,是典型的拉丁十字式巴西利卡。

    从4世纪开始,基督教合法后迅速成为地中海地区最为主流的宗教信仰,巴西利卡这种建筑形式渐渐失去了其功能与外观多样化的特征,逐步成为了基督教教权的一种世俗标志。巴西利卡这个名称也逐渐成为教堂的代名词,但不是所有教堂都可以称得上是巴西利卡,只有等级上优于其他教堂才可以称得上是巴西利卡。如今的巴西利卡不仅是指一种建筑形式而且还是拥有殊荣与特殊功能的教堂建筑。在古罗马时期,其形式意味大过功能意味。基督教兴起后,其功能意味逐渐被强化,除此之外,巴西利卡在形式与功能意味之外又衍生出了荣誉意味,成了一个宗教头衔。在中世纪,几乎所有的基督教堂教堂都可以称作巴西利卡,这个时期的巴西利卡已经不再简单地指一种建筑样式,而变成了一个高级教堂的荣誉头衔,获得了荣誉头衔的教堂在等级上高于其他一切教堂。

    三、巴西利卡式建筑在武汉天主教堂的运用

    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新教和东正教。在中国,基督教指的是基督新教。天主教由罗马教会直接管理,天主教堂由天主教内部的人员建造,所以天主教堂更能体现教会精神也更具有特点。天主教被明末耶稣会传教士带入中国,目前中国多地都有天主教堂,比如上海、北京、山西、安徽、湖北等地。中国的天主教堂大都是采用古罗马巴西利卡式建筑。巴西利卡式建筑没有半圆形圣坛建造技术的困难,也没有哥特式利用多层叠加建立高耸建筑的技术要求,更重要的是更加适合中国内地城市的空间布局。

    以武汉为例,武汉现在有五座天主教堂,分别是武昌花园山天主堂、汉口上海路天主堂、汉口车站路天主堂、汉阳显正街天主堂和东西湖柏泉天主堂。这五座天主教堂都是历史建筑,其中花园山天主堂、上海路天主堂和显正街天主堂三座教堂建筑风格都属于罗马巴西利卡式。如果认为东方的巴西利卡教堂是对西方的全盘复制,那就大错特错了。“宽阔”的巴西利卡教堂是一种反映意大利悠久历史的偏爱集中形式(如中庭)的建筑类型,总的来说,在西方流行的是“宽泛”类型,即东方的“长”字。中国的建筑自古以来讲求风水方位,一般以坐北朝南为上。西方巴西利卡式平面形制的朝向同中国的传统建筑平面形制比较相近,其教堂朝向也是向南,但中国的巴西利卡教堂同西方巴西利卡扥差异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材料上选择传统的石砖作为建筑材料,风格上将西方装饰上的华丽神圣与东方的材料选择上的质朴天然相结合,既突出宗教意味又呈现出地域特色。内部装饰图案多用金色镶嵌,显得金碧辉煌,精美华丽,置身堂内,仿若置入天堂。每一座天主堂,都有耶稣、耶和华、圣母玛利亚的塑像,有的墙面还装饰有壁画,人物造型生动,色彩亮丽,加上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营造出浓厚的“天主”的氛围。传统元素与外来元素交叉融合,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花园山天主堂建成开堂于1889年,平面为巴西利卡式长方形,教堂内长36米,约18米宽,矩形内空通体无障碍,可容纳近千人同时望弥撒。其方位坐北朝南,内部装饰曾用真金镶嵌。花园山天主堂也是湖北天主教的主教座堂,无论其建筑形式还是等级地位都是一座真正的巴西利卡。上海路天主堂于1874年由意大利教士修建,是拉丁十字式巴西利卡式建筑。教堂平面布局为拉丁十字形,长厅的半圆形穹窿顶加上彩色玻璃窗的设计让内部空间更加明亮疏朗,两层砖木结构,整体长40米,宽为26米,为天主教汉口教区主教座堂。位于汉阳的显正街天主堂建成时间较晚,它是天主教圣高隆庞会在武汉的遗物。现在的这座显正街天主堂于1936年建成,系爱尔兰巴西利卡式建筑风格,采用单层砖木建造,由于城市布局周边为居民房屋,所以该教堂削弱了两侧耳堂的设计而采用多层叠加,既节约了占地空间又使教堂的空间容量增大,比传统的巴西利卡增添了哥特式建筑的高耸,使教堂看起来更加庄重与神圣。在堂内唯一的祭坛正中,塑有一尊本堂主保圣高隆龐的立像,使得这座教堂与其他教堂有了明显的差异。显正街天主堂在教内被称为圣高隆庞堂,它是武汉汉阳区目前最美最大的一座教堂。

    中国的天主教堂源自于西方但呈现出中西结合的特色,从对西方的照搬模仿到根据实际地域空间分布与人文特点等多方面综合性考虑,逐渐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一套本土化与地域化建筑模式。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功能上,中国的巴西利卡都将发挥最大的实际效用,不拘泥于平面形制也不过分强调宗教性,为当代的教堂建筑发展打下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黄倩,浦欣成.基督教教堂西立面演变探析:以拉丁十字式巴西利卡形制为中心[J].新美术,2009,(6).

    [2]侯实.西南近代天主教堂建筑平面布局类型与演变[J].建筑学报,2016,(9).

    [3]周进.近代上海教堂建筑基地选址与总体布局模式初探[J].建筑史,2013,(2).

    [4]白新蕾.早期基督教堂空间形制的起源问题[D].中国美术学院,2008.

    [5]杨潇然.安徽近代天主教堂形式研究(1860-1936)[D].合肥工业大学,2017.

    [6]周进.近代上海教堂建筑平面形制的演变与模式[J].新建筑,2014,(4).

    [7]徐宇甦,陈李波,余格格.武汉近代教堂建筑类型研究[J].华中建筑,2014,(7).

    [8]朱成俊.武汉柏泉天主教堂案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相关热词搜索:武汉市天主教堂巴西建筑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