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反犹主义视阈中的犹太商人形象

    反犹主义视阈中的犹太商人形象

    时间:2020-04-22 05:21:2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由于宗教冲突和经济纠葛,欧洲国家形成反犹主义。犹太人被排拒在主流社会之外,只能从事高利贷和商业。反犹主义也波及到文学创作,作家在呈现犹太人时戴上种族偏见的有色眼镜。英国文学中三部描写犹太商人的名作《马尔他岛的犹太人》、《威尼斯商人》和《艾凡赫》,就在隐形的反犹主义视阈下来表现基督教对犹太教的胜利、犹太商人的活命哲学,以及对犹太商人女子的功利塑造的。

    关键词:反犹主义;犹太商人;《马尔他岛的犹太人》;《威尼斯商人》;《艾凡赫》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4-0117-04

    一、反犹主义——一个沉重的历史话题

    犹太人属于古老的东方民族,由于历史原因流散各地,客居他乡。但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在文化和宗教上却保持着千年不易的传统。由于宗教冲突和经济纠葛,欧洲很多民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反犹主义,他们在憎恨和排斥犹太人上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史上首场巨大的反犹运动始于安条克七世,他于公元前135年攻打耶路撒冷。宣布犹太教为非法,理由是: “我们攻打耶路撒冷是因为在所有民族中,只有这一个民族(犹太人)拒绝与其他民族交往,并把其他所有的民族都看成自己的敌人。”这一冠冕堂皇带强盗逻辑的行径开了欧洲反犹主义的先河。成为历代反犹主义者振振有辞的借口。中世纪,欧洲对犹太人的排挤和压迫达到顶峰,很多王朝迫使犹太人作出选择,要么皈依基督教,要么流放,由此破坏了传统犹太人的社会经济结构, “犹太人不仅从手工业部门被排挤了出去,而且失去了从事农业的机会,最后只剩下经商和放高利贷两条路”。这样,犹太人在面对宗教迫害和生存苦难时,难以找到出路,只有相信上帝能拯救自己脱离苦海,当这个愿望在一系列的灾难中没有兑现之后,转而相信金钱能给他们带来安稳,于是便极力积聚财富。为了敛财他们节俭吃苦,乃至吝啬。但犹太人的吝啬具有深刻的现实忧虑和历史根源,生有迫使他们把金钱看得重过一切,由此也拥有巨额财富,这也成为欧洲反犹太主义的经济动因。

    很多犹太人都本分地挣钱,但是他们在欧洲招致的却是普遍的憎恶:“教会诅咒他们,因为他们的生活专注于追求物质利益……当地行政官吏不信任他们,经常害怕这批浪荡冒险分子会是敌人或恶毒盗贼的奸细,普通老百姓对这批无家业无土地的陌生人也存有戒心,因为。这些在异地他乡到处流浪的人,常常挟带奇怪的货物,肆无忌惮地参与黑市买卖,放高利贷。”高利贷是犹太人的拿手好戏,这也是欧洲人歧视犹太人的原因之一。“高利贷是从钱的本身里而不是从钱的自然对象里获利的。……在一切发财致富的方式之中,高利贷是最不自然的”。由于基督教把高利贷看成罪恶,阻碍救赎,因此,教会在迫害犹太人的行径上没有宗教本身应有的宽容和怜悯。这样,既有宗教冲突,又有经济上的积怨,使得欧洲的反犹主义一直没有间断。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对犹太人的歧视和排斥无疑会影响到文学,于是文学描摹的犹太人角色,难免具有反犹主义的种族偏见和基督教排犹的宏大叙事。

    作为西欧的主要国家之一,在对待犹太人问题上,英国也概莫能外具有反犹倾向。英国在1290年下令驱逐所有生活在英伦三岛的犹太人,由此拉开反犹大幕。在文学领域,英国作家受到欧洲传统反犹主义的影响和波及。在社会背景和民族偏见的固有视界下,他们秉承了一贯的反犹主义传统,难以排除潜在的丑化犹太人的先在视阈,文本中流露出较为明显的排犹倾向,塑造的犹太人也大都是高利贷商人的负面形象。英国文学最早对犹太人进行描写的是《耶路撒冷之围》和《曼德维尔游记》。“在《耶路撒冷之围》里,犹太人的苦难得到精细的描摹,它不仅仅对犹太人的苦境有着恶意的欣赏,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伴着怜悯”,而对于《曼德维尔游记》,“打开这本游记的书页就可发现,犹太人是作为基督徒敌人的形象出现的”。可见,一开始英国文学就定下了反犹主义的基调。因此后世涉犹名作,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司各特的《艾凡赫》和马洛的《马尔他岛的犹太人》等都具有反犹倾向。

    二、反犹主义视阈与三部英国文学经典

    《威尼斯商人》、《艾凡赫》和《马尔他岛的犹太人》是英国三部最著名的涉犹文学经典。具体说来。它们都表现了犹太商人吝啬贪财的民族性、与基督徒的宗教冲突和经济纠葛等等。当然文本中也游荡着欧洲国家固有的反犹幽灵。

    1 基督教对犹太教的全面胜利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刻画的犹太富商夏洛克是一个圆形人物,历来解读多元。自该剧问世以来。受到很多评论家的关注,主流是批判他吝啬、贪财,对他的下场拍手称快。其实当我们联系到犹太人的历史境遇和生存空间,就会对夏洛克投注同情。梁实秋说:“《威尼斯商人》之最动人之处在于描写犹太人之被压迫。犹太民族之遭受压迫是有久远的历史的,因宗教的关系而受基督徒的迫害,因受迫害而不敢置产以防没收。因不敢置产故只得收集巨量现金,因有巨量现金故往往以放债为业,因以放债为业故不得不收取重利,所以,我们才有夏洛克这样一个角色。”梁实秋道出了个中三昧。在剧中,当莎士比亚让求婚的巴萨尼奥选中了灰色的铅匣之后,就注定了夏洛克的失败命运。聪明伶俐的鲍西娅能遵从父命择偶,毫无疑问也有能力解决出现在夫婿及其好友头上的厄运。对犹太商人集体无意识的厌恶使莎士比亚只能在隐性的人道主义之下保留夏洛克的生命,把幸福归于他英国种的女婿和皈依基督教的女儿,作为他内疚的一种补偿机制和有限的人道主义注脚。莎士比亚是借安东尼奥之口表述的:“要是殿下和堂上愿意从宽发落,免予没收他的财产的一半,我就十分满足了;只要他能够让我接管他的另外一半的财产,等他死了以后。把它交给最近和他的女儿私奔的那位绅士:可是还有两个附带的条件:第一,他接受了这样的恩典,必须立刻改信基督教;第二,他必须当庭写下一张文契,声明他死了以后。他的全都财产传给他的女婿罗兰佐和他的女儿。”基督徒成功逆转夏洛克,不但剥夺了他的财产,而且完成了对他的宗教归化改宗,体现出对犹太人的宗教宽容和基督教对犹太教的胜利。我们如果透过夏洛克个体所受的迫害,上升到整个基督教社会的排犹倾向上,不难看出夏洛克个人的失败是整个犹太商人在基督教社会的苦难缩影。而剧本处处体现着基督徒的宽宏大量。其实我们的疑问是:在现实社会中的他们对犹太人果真如此吗?答案不言自明。

    《马尔他岛的犹太人》是英国戏剧先驱马洛的一出悲剧。主人公巴拉巴斯是个腰缠万贯的犹太巨商,商业规模庞大。常年有商船运行海外,源源不断给他带来财富。在整个马尔他岛最有钱:“在他的房间里堆满难以估算的宝物,有鹅卵石般圆大的珍珠,耀眼的蓝宝石和红宝石,美丽的紫水晶,闪闪发光的猫眼石,光芒四射的钻石。”这样的财富怎能不让基督教徒眼红?马尔他总督向犹太人勒索金钱以进贡土耳其人,由于巴拉巴斯

    反抗,所以被剥夺了一切财富,造成他的心理失衡,引发他疯狂的报复。他先是动员女儿谎称皈依基督教。以便进人被没收改作修道院的私宅,转移埋藏的金银财宝,毒死修女;以一封假信挑起两个追求女儿的青年决斗致死,女儿背叛了他,他竟然杀死女儿,最后自己也落得个身掉沸镬,死于非命的下场。他为报复夺财之恨而失去理性,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最终还坐上了总督的宝座。但因为是犹太人,注定难容于基督教世界,对手们不但要觊觎他的财富,更要置他于死地。他失去人性,手段残忍。但是我们认为导致巴拉巴斯悲剧下场和恐怖报复最本质的原因不是他自己,而是源于基督徒对犹太人的盘剥。基督教世界的反犹主义才是他进行疯狂报复的最终源头。总督颁布的法令就是针对犹太商人的,他转嫁土耳其的勒索,法令明文规定:“第一。贡金全部向犹太人征收,每人缴纳其全部财产的一半;第二,拒付者就地转为基督徒。”不难看出,巴拉巴斯其实是被基督徒逼上绝路的,不过他的报复失去人性的常态,手段令人不齿。马洛把巴拉巴斯推到总督的高位,目的是让他毁灭得更惨,基督教世界哪容犹太人撒野?我们不难发现作家根深蒂固的排犹倾向,巴拉巴斯的毁灭无疑表现了基督教对犹太教的胜利。

    司各特的《艾凡赫》在犹太商人的塑造上也是很成功的。犹太商人艾萨克虽是个陪衬人物,却血肉丰满。他也放高利贷,善于囤积居奇,极具商业头脑。广聚钱财,因为是犹太人,他总是受到不公正的盘剥。基督徒把他的女儿劫掠之后榨取高昂的赎金。司各特也没有逃脱英国作家的思维定势和排犹主义的影响,把艾萨克塑造成守财吝啬的形象,但是比之于夏洛克和巴拉巴斯。已经很有人情味了。因为他舍得花钱赎回自己的女儿。虽然司各特没有让艾萨克成为一个毁灭的悲剧角色,也给了他应有的人道主义同情,但是,作家的笔调以及小说中其他人对他的排斥和厌恶,还是让人感到十分沉闷和窒息。他被视为劣等民族的子民,生存在民族偏见之中,英国人随时都可以找借口拿他开刀,进行盘剥。总体来说,司各特并没有走出反犹主义的民族偏见,但是和他前辈作家马洛和莎士比亚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他给艾萨克真切的人道主义同情:“在那个年代,大概除了飞鱼之外,无论是地上的、空中的、水里的生物,任何族类所受到的迫害,都不像犹太人所遭受的那样没有间歇、普遍和无情的了。只要有一点不合理的借口,或者有人控告了他们,哪怕是最荒唐无稽的控告,他们就会触犯众怒,生命财产都要受到威胁,不管是诺曼人、萨克逊人、丹麦人或不列颠人彼此之间怎样互不相容,却都争先恐后地鄙夷犹太人,认为对他们仇恨、污辱、掠夺和迫害,从宗教上说是理所当然的。”在这里,司各特从历史和宗教的高度看到了犹太人所受的不公正待遇。在小说叙述中还让男主人公艾凡赫对犹太女子蕊贝卡隐约动了真情,重伤之余拼死为她出战。可惜的是,最终在宗教和民族的固有视阈下司各特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让他们结合,只是让蕊贝卡怀着对基督教徒艾凡赫的心灵依恋,以此终老。这无疑潜藏着基督教对犹太教的胜利。不过在那样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之下,司各特写到这种程度也难能可贵了。

    2 仇恨、吝啬与犹太商人的活命哲学

    犹太人在英国文学中总是以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对立面出现的,作家把犹太商人描述得越吝啬、越贪婪、越狡诈,就越能反衬出英国本土商人的慷慨大度、乐善好施、深明大义。在深层的文化根底背后掩隐着英国人的种族优越感和顽固的排犹主义流毒,且深人民族的骨髓,所以在形式上连莎士比亚等人道主义的大家也未能恪守中立。当然,犹太商人的言行举止确实令人不齿,欠缺人情味,从感性范畴上令人无法和他们有心灵的共振,难以从情感层次上和他们走得更近。但联系到犹太人悲惨的民族灾难和他们职业的狭窄性。透过深层的文化冲突和历史帷幕,我们理应对犹太商人的所作所为给予历史主义的辩证理解和同情,正视犹太人的历史灾难,这才不至于流于表面的情感判断而失去合理的人性理据。

    在《威尼斯商人》中,从夏洛克身上可以看出,他赖以生存的放贷取息之路常被安东尼奥所断,再加上传统的民族积怨,他不愿意用钱来解决纠纷,世代被压榨的仇恨使他欲置安东尼奥于死地而后快。身为犹太人,民族积怨难解;身为高利贷商人,财路被阻断或延迟,双重仇怨导致夏洛克把握每一个复仇的良机不放过:“即使他的肉不中吃,至少也可以出出我这一口气。他曾经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着我的亏蚀,挖苦着我的盈余,侮蔑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要是一个犹太人欺侮了一个基督徒,那基督徒怎样表现他的谦逊?报仇。要是一个基督徒欺侮了一个犹太人,那么照着基督徒的榜样,那犹太人应该怎样表现他的宽容?报仇。你们已经把残虐的手段教给我,我一定会照着你们的教训实行,而且还要加倍孝敬哩。”这段描写真切呈现了基督徒和犹太人的经济和宗教的冲撞。夏洛克吝啬贪财,是受生存的制约;剥夺女儿的继承权,目的是防止财产落入基督徒之手,这是民族苦难教给他的活命哲学。所以,我们通过剧情可以读出更深沉的历史含量;虽是喜剧,却含有历史的悲剧成分。我们不能仅仅以表面上的个人喜好来给夏洛克以简单的定位。他是一个有丰富时代含量和历史厚度的犹太商人形象。

    《艾凡赫》中的艾萨克也是一个腰缠万贯的高利贷富商,平时却装穷卖苦。目的很明显,那就是苟全性命于乱世,给自己的财富装上一道比较好的保险,这是在强势社会里弱小者自我保护的生存之道,也是犹太商人长久形成的活命哲学。当艾萨克出场时,作家对他进行了民族根性的刻画:“进来的是一个高高瘦瘦的老头儿。……诚惶诚恐地一边鞠躬行礼,一边走近饭桌的下首,他面貌清瘦,鹰嘴鼻,眼腈乌黑而锐利。”这是‘幅饱受欺凌的自卑者的画像。犹太人为了生存,他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财物不受侵犯,拓宽活着的空间。节约过度造成了吝啬个性。但艾萨克也并非光守财而顽固不化,当女儿被劫持将被当女巫处死的时候,他虽然心疼钱财,但却甘心情愿倾其所有来拯救女儿:“你知道,这些坏蛋们惯会漫天讨价的,他们开口就是多少镑,其实给了他们几两银子也能行。但是,还是请你照着办吧,我这时心跳如麻,倘若我的心肝肉儿有个好和歹,我留着银钱又有何用呢!”其形象和夏洛克对比,人情味更浓。

    《马尔他岛的犹太人》里的巴拉巴斯也一样,作为犹太人,也吝啬贪财。他时时都在担惊受怕,当马尔他岛官员来到犹太人中间准备征税时,他本能的反映是:“将有什么样的灾难降临在犹太人身上呢?”为了生存和保护自己的财产,他和所有的犹太商人一样装穷:“噢,上帝,我是所有犹太人中最穷的。”但是他还是被剥夺了一切财富。这就导致了他疯狂的报复。财富的失落导致

    心态失衡。“他的大量财富源于一般贸易,财富与日俱增,这些数以万计的财富堆放在一间小屋子里。”可见他的追求是生存和富足,最后他能当上总督,只不过是想要挽回被剥夺的财富,他最后的悲剧结局,实在是西方社会反犹主义所造成。基督徒们歧视他。认为“他是被上帝遗弃的人,是丑陋不堪的小丑,极端讨厌的家伙”。当总督下令征收犹太人一半家产作为土耳其人的贡金时,巴拉巴斯和所有犹太商人是一样的可怜:“我的主啊,你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你们毫不讲理,抢走我的货物,我的金钱,我的财富,我的船只,我的货库,所有我耐以生存的一切……我生活的依靠,我这个年龄应该享有的东西,我孩子的希望。”巴拉巴斯的这些言行,也是为了保全财产,苟全性命。

    这三个犹太商人,虽然他们根底上具有贪财吝啬的共性,但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弱小民族战战兢兢的生存图景。他们地位低,生存难,卑躬屈膝,低调可怜。随时都会飞来横祸,破财杀身。因此,他们的这些言行举止,与其说是吝啬爱财的商人天性,毋宁说是处于长期民族流散以及欧洲人残酷压制之下所形成的生存智慧和活命哲学。遗憾的是,作家利用人性对为富不仁和吝啬成性的商人的厌恶,使我们落入他们巧妙编织的故事圈套,将情感投向了形式上冠冕堂皇的欧洲白种人,在感性的价值观之下倒成了反犹主义的帮凶。

    3 富含深义的犹商女子描写

    抑或是出于作家的怜悯或者是基督教的潜意识同情,一个令人饶有兴味的现象是,这三部作品中的犹太商人都有一个漂亮万方,深明大义,甘于奉献的女儿,和他们猥琐吝啬的父亲形成鲜明的二元对立。《马尔他岛的犹太人》中的阿比盖尔,《威尼斯商人》中的杰西卡,《艾凡赫》中的蕊贝卡,都是光彩照人、我见犹怜的女子。

    《马尔他岛的犹太人》中的阿比盖尔是一个悲情女子,作家通过旁人之口来描述她的美丽,她的求爱者之一的马特巴斯把她比做娇花,人见人爱:“一个美丽万方的年轻处女,年方十四岁,拥有花一般的韶华。恰如一朵开放在旷野里娇艳甜美的鲜花,装点着肥沃的大地。”由于阿比盖尔的美貌。两个基督徒同时爱上了她,这也给她后来的毁灭埋下祸根。这个善良无辜的女子在父亲的胁迫下不得不在她的求爱者面前阳奉阴违,假意向他们示爱,假装皈依基督教,使巴拉巴斯复仇计划得到成功。可惜作家马洛给的结局太过于悲惨,她死于自己亲生父亲之手。成了父亲复仇的牺牲品。

    在《威尼斯商人》里,莎士比亚通过罗兰佐之口来呈现情人杰西卡的美貌:“我从心底里爱着她。要是我有判断的能力,那么她是聪明的;要是我的眼睛没有欺骗我,那么她是美貌的;她已经替自己证明她是忠诚的;像她这样又聪明、又美丽、又忠诚,怎么不叫我把她永远放在自己的灵魂里呢?”作为基督徒的罗兰佐倾心于她,放下民族偏见娶她,则杰西卡的美德和美丽是不比英国女人逊色的了,但莎士比亚预设的前提是杰西卡皈依了基督教。

    而司各特在《艾凡赫》中直接描写犹太女子蕊贝卡的光彩照人,仪态华贵,这段描写堪称上乘,让人印象深刻:“约翰亲王一眼认出艾萨克,不过他的眼光立刻就移到这个犹太人的女儿身上,被她的姿色所吸引……她的体态轻盈匀称,加上她穿着犹太女子通常穿的一身东方服饰,更显得别有韵致。她戴着一幅黄绸头巾,这和她微黑的皮肤非常相称。她的眼睛晶亮,眉毛像一对优美的弯月,端正的鼻子尖略向下弯,牙齿雪白,像两排珍珠一样……她在头巾上用镶着珠宝的扣针别着一枝鸵鸟翎子,越发使这个美丽的犹太女郎出色动人。那些坐在高台上的夫人和小姐们虽然讥笑和嘲弄她,可是这些装作鄙夷她的人,都暗自嫉妒着她的美貌和华贵。”这段描写把蕊贝卡写活了,她成为《艾凡赫》里最动人的女性形象。

    那么作家们塑造这样的女性形象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意图?难道是巧合?文本中为什么不写一个慷慨大度的犹太男子?我们认为,这个人物塑造的环节大有深意。那就是体现了根深蒂固的排犹主义倾向以及基督教教义的归化思想。如果写的是男子,则从作品的内在真实性和传统的欧洲中心主义出发,犹太男子毫无疑问会继承他们祖宗守财吝啬的性格,令人讨厌。而塑造了女子,并且安排她们和盎格鲁一萨克逊的后裔邂逅或是对之动情,这体现出基督教中心主义的倾向。此外,如果英国男人愿意委身下娶,犹太女人继承的遗产会划人基督教徒的名下,同时改宗基督教,实现了对犹太富翁财富的占有以及基督教对犹太教的全面超越和胜利,这就更凸显出白人的民族优越感,实现了祖祖辈辈排犹主义的薪火相传。所以,这样对犹太女子的型塑模式在上述三部经典中并非偶然的雷同,而是对历史上反犹太主义的心理暗合以及基督教对犹太教全面胜利的一种价值继承。可惜的是,只有莎士比亚让他的犹太女主人公获得美好结局,司各特安排的是一场镜花水月的朦胧爱情,马洛给我们是死亡的答案,这或许受制于各自的题材:符合喜剧、小说、悲剧的内涵。

    三、结语

    从以上三个英国著名的涉犹文本来看,犹太商人都是生存在夹缝之中,被排拒在主流社会之外,他们虽是作家虚构出来的形象,但艺术毕竟源于现实,现实社会中的犹太商人处境不会比文学里的好。不过通过文本细读,不难发现这样的嬗变:随着历史的前行,英国作家笔下的犹太商人形象也由恶魔般的人向平凡的人回归,作家给他们安排的结局也逐渐向良序路径转向。马洛笔下的巴拉巴斯是一个恶魔,财迷心窍,报复心强,害死亲女,马洛最后让他死于非命;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吝啬可恨,六亲不认,也有报复心理,但却恩怨分明,作家给他的结局是皈依基督,等待救赎;两百年后,司各特笔下的艾萨克,虽然还有吝啬贪财的个性,却是一个合格的父亲,甘心为女儿付出一切,完全是一个值得同情的正常人了。文学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现象和人类生活的真实映射,其描写应该投射出人类历史向前进步的特质,犹太人在英国的地位虽低,但却逐渐得到改变;民众虽继续歧视犹太人,但程度正在随之减轻。这样的转变无疑令人快慰。

    相关热词搜索:犹太商人主义形象视阈中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