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女性式感悟”及其成因分析] 女性子宫肌瘤成因

    [“女性式感悟”及其成因分析] 女性子宫肌瘤成因

    时间:2019-01-29 05:46:1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一、文章及背景简介      本文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老师和郭于华老师“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口述资料收集与研究计划”的部分成果。郭于华老师在文章中以所收集的第一手资料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女性这个群体对于特定历史事件的独特记忆方式,并分析了在农业合作化的进程中,女性由于某种“误识”所造成的妇女解放“幻象”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富足现象。
      文章首先交代了中国社会革命性变革与妇女解放的大背景,然后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所要研究的问题――本该成为这一历史性事件有力解说者的女性,却集体出现了话语与记忆上的困境,使“她们的故事成为一种历史中视而不见的缺失”①。但是,作者又深刻地认识到女性的讲述在社会生活口述史中的不可或缺性,因此,她试图对“记录和分析这一时段女性生活的历史做一次探索性尝试”,并探索“这些记忆所表达的特定历史时段的社会与文化内涵”。
      
      二、问题的提出
      
      郭于华老师通过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女性对于宏大历史事件的独特感知与记忆方式――“用身体与生命去感知”,然而却并未就其成因展开分析。笔者认为,对于女性记忆模式成因的探讨将是十分有趣的一个话题,但苦于专业知识十分有限,只能尝试着做一个浅显的分析与探讨。
      在这之前,我们必须解释清楚什么是“女性式感悟”?这种“女性式感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弄清楚这两个问题之后,其成因的分析才会比较有针对性。
      
      三、“女性式感悟”内容与特点
      
      笔者将郭于华老师的“女性式感悟”概括为:当女性经历了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后,其对该事件的陈述与记忆将以一种有别于男性的独特方式呈现出来,这种方式具体表现为缺乏时间与空间的明确次序与逻辑、常与日常生活的细节无序地混杂以及着重突出与自身经历密切相关的事物等。
      我们可以认为,男性对于历史事件的把握是冷静而客观的,他们仿佛在审视一个又一个物体,这些物体相对于他们而言是外在的,因此男性可以十分清晰明了的将他们排序、分类或是解剖。相反,“女性式感悟”的特征则可以被概括为个体化、身体化与感性化,也就是说,宏大的历史背景事件一旦进入女性的记忆,就仿佛被融进了其身体内部,成为了女性“身体感受”的一部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笔者对于“女性式感悟”的归纳与分析完全是基于郭于华老师的文章,这里便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问题:我们能否通过骥村这样一个案例草率做结?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骥村的案例必然有其独特性。那么,这种归纳在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是否具有其普遍性?这个答案并不确定,但笔者认为,质性研究本身就是要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去寻找社会既存的共性规律,人类的历史与文化环境都不可复制,我们确实没有办法完成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论证,但从一个案例出发尝试性地总结一些规律也未尝不可,从这个角度来说,论证“女性式感悟”的普遍性是一项需要却不必要的工作。
      
      四、“女性式感悟”成因探究
      
      在此,笔者将结合波伏娃在其《第二性》一书中关于女性命运与历史的探讨,尝试整理出几个“女性式感悟”成因的分析视角。
      (一)身体的脆弱与敏感:生物学视角
      或许任何一种关于女性的探讨都无法离开女性的身体,身体是我们把握世界的工具。女性因其生理性的基础条件而在很多方面处于弱势,而这种弱势又是很多女性问题之根源。因此,从生物学的视角去理解女性身体的脆弱与敏感,应该是解释“女性式感悟”的第一步。
      波伏娃十分细致地总结了女人在生理上所要承受的所有痛苦:“在所有的雌性哺乳动物当中,女人所受到的异化最深(她的个体性是外部力量的牺牲品)”,“青春期危机,每月来一次的祸根,长时间的、往往是困难的怀孕,痛苦的、有时是危险的分娩,疾病,意外症状和并发症――这些都是人类女性的特征”①。
      这其中每一项对女性来说都会是一种极大的折磨,85%以上的女性在月经期间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痛苦征兆、妊娠会伴有各种不适反应、分娩会使女人早衰身体变形甚至死去……雪上加霜的是,女性生命中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都处于这种生理上的折磨之中。
      因此,这种生物学上的原因就显得及其重要,她是“构成女性处境的一个基本要素”②。与之相比,从生物学上讲,“男性的生存经历是平稳的,没有危机,一般也没有灾难”③。
      这就不难解释女性用身体去感悟历史事件的方式――身体于她们是太过重要的一种存在。此外,由于女性必须承受时常折磨着她们的生理性痛苦,也就必然会将一部分精力从正在发生的事件上分出。可以这样说,女性的生活是由内在与外在两条主线构成的,内在的个人生活、生理痛苦与外在的事件共同发生着,因此,女性会将对历史事件的记忆联系到怀孕、哺乳等琐事上也就十分正常了,她们只是将自己生活中的“内”与“外”结合起来写入记忆中而已。
      在这里,女性的身体仿佛起到了一个“时钟”的效果,它用身体上的转变(如怀第几个孩子等)代替具体的时间来完成自己对历史的记忆,而身体上的转变往往则又与家务劳动等琐事息息相关。因此,这一点则解释了“女性式感悟”中时间概念模糊而常常掺入日常琐事这两个特点。
      男性则不同,以上说到他们的生命并不会被生理因素所扰乱,这使得他们可以专注于外部事物的发展而不分心。因此,男性视角下的历史事件往往就是历史事件本身,其外在性也帮助男性更清醒、客观、有逻辑地对其进行记忆。
      (二)性弱势地位:精神分析学视角
      波伏娃在书中将精神分析学的妇女观概括为“性一元论”,笔者虽然不太认可弗洛伊德对性因素的过分强调,但却也不得不承认性因素在女性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笔者认为精神分析学中所强调的某些理论的确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女性式感悟”,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便是弗洛伊德提出的“阉割情结”理论。
      “阉割情结”是指女性在年幼时发现自己与男性不同、没有阴茎所做出的反应,她们认为自己的身体是不完整的,并因此感到痛苦。这种情节进而还会引发恋父情结与女性自身的挫折感。波伏娃并不认为“阉割情结”在女性中普遍存在,她在书中引用阿德勒的理论来稀释弗洛伊德的偏颇之处。
      因此,我们至少可以认为女性因其性征上与男性的差别而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自卑,这种自卑又因为男性在家庭地位以及公共事务中的绝对优势地位而巩固,女性开始承认反抗是徒劳的。
      如果说以上因素使女性对男性产生反抗情绪,那么以下这种因素便又在反抗中加入了矛盾的依附感――性交。
      性交给女性造成了一种十分矛盾的境地。一方面,女性在性交的方式上发现了新的屈辱,她们处于下方,并且是被伤害的一方,这使女性的“性弱势地位”彻底得以确立;另一方面,性交所造成的紧密的联系使女性对男性产生了依附感。这种弱势地位的确认和依附感的产生共同作用,使得女性的自卑情绪继续升华,或者可以说,女性在男性面前投降了。
      至此,“女性式感悟”有了新的解释:并不是女性不关心公共事务,而是她们在一开始的博弈中就败给了男性的特权,“性弱势地位”所导致的自卑情结广泛扩大,自此女性在潜意识中退出了公共事务的舞台,而让位于男性。
      所以,女性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十分模糊也可以解释为是自卑情结的表现――她们在潜意识中对曾经溃败的领地选择了逃避,她们并不试图去弄清正在发生的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当然,弄清楚了也与她们无关,毕竟这始终是男人们才有权谈论与插手的事情。
      (三)角色惯性: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以上两个视角都是从女性自身出发来讨论的,波伏娃总结得十分精辟,它们说明“女性对世界的把握不如男人广泛,她受物种的奴役更深”①,但是,“人类不是动物,而是一种历史现实”②。因此,若想更加全面地把握“女性式感悟”,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是不可或缺的。
      展开讨论之前,我们还是不得不重提女性身体的柔弱性,因为这种柔弱与男性的坚韧与力量的对比,正是构成历史唯物论的基础。众所周知,劳动在蛮荒年代是关乎生存的重要活动,而男女的身体差异决定了劳动的分工――男性因其力量、勇气而去承担开创性的重要劳作,而女性被自身能力束缚,只能从事技术性较强的或者是繁琐的家庭劳动。久而久之,“妇女的家庭劳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去了意义――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③。
      这样看来,女性与男性仿佛如同阶层一样对立起来,但是现实又绝不是这样。女性的生活在太多方面与男性紧密联系(比如父女关系、夫妻关系、母子关系等),因此女性没有办法作为独立于男性的一个阶层,更不用谈什么反抗了。相反,当女性习惯于这种历史赋予的角色扮演后,会以做一个男性的“好搭档”、甚至是好的“附属品”为美德。
      笔者将这种现象称为“角色惯性”――即一旦女性放弃了反抗,接受自己相对于男性的次要的、附属的地位,她们会逐渐习惯于这一状态,甚至产生“误识”现象,从支配者(男性)的角度来构建,找到自己存在的合理逻辑。中国古代的“三从四德”观念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便形成了“女性式感悟”成因的第三个理论分析视角:女性在漫漫历史长河的劳动分工中形成了自己的“角色惯性”,这种角色给女性的定位便是家庭的、附属于男性的,因此,女性以完成家庭内部劳动与养育子女为本分,并不特别去关心公共事务――它们在分工上也是男性的事情。
      于是可以解释“女性式感悟”联系日常生活琐事的特点――这些琐事是女性传统角色赋予她们的世界中的东西,相比历史事件、公共事务来说更为重要与真实。
      此外,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女性逻辑思维能力退化的端倪。征服世界是男人的事情,男性在面对这诸多创造性劳动的过程中必须强化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女性则不同,女性居于家中除了完成家务之外,也是一种处于“被保护状态”的体现,这种保护使女性免于应对复杂的局面,但同时也使女性丧失了逻辑锻炼的机会。
      
       五、小结
      
      通过上文的分析,笔者尝试归纳了“女性式感悟”成因分析的三个视角,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女性式感悟”的某些特点。但是,相关的问题还有很多,其中笔者最为关注的是:在“男女平等”之风已经成熟的当代社会,这种“女性式感悟”还会存在下去吗?社会变迁对于女性的记忆模式到底有多大程度上的影响?这些问题只有留待进一步的探讨了。
      
       注释:
       ① 参见郭于华《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以下引号引用部分均为文章原文。
       ②③ 参见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第36页。
      
       (作者简介:刘心怡(1990.1-),女,汉族,江苏靖江人,大学本科,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研究方向:社会学。)

    相关热词搜索:成因感悟女性分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