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安徽桐城方氏辈分_桐城方氏:中国文化世家的绝唱

    安徽桐城方氏辈分_桐城方氏:中国文化世家的绝唱

    时间:2019-02-08 05:33:5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当代台湾著名学者高阳说:“桐城方氏为海内有名的世家,中国第一等的诗礼之家。”桐城方氏以桂林方氏与鲁�方氏最为兴盛,两方差不多都是宋元之交自徽州迁桐,不过一是来自休宁,一是来自婺源。两方迁桐后都门庭兴旺、硕辅辈出、名哲继踵,蔚然为钜族。桐城桂林方氏还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桐城方氏学派”,引领了主导有清一代文坛两百多年的“桐城派”。桐城鲁�方氏则发微于明,崛起于清,影响于当代。近代以来,许多学者在研究桐城方氏现象时,都无不赞赏有加。梁实秋则不无夸张地说:“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黄苗子在赠方鸿寿词中也有“话到桐城必数方”之句。《影响百年中国的文化世家》一书,辟有一章重点介绍鲁�方氏,其标题就是“中国第二大文化名门”。两方虽都是桐城方氏,然而今人多不易区分,笼统地称誉为首屈一指的文化世家。本文作者长期搜集乡邦文献、关注桐城方氏评论,今就桐城方氏文化脉系作一梳理,以飨读者。
      
      一、有凤来仪、雷惊石破
      
      历史学家汤纲认为,“城镇的功能除了贸迁场所之外,城镇也是许多望族士大夫的出生地、栖身处或原籍”。明清时期的桐城一向是人文荟萃之地,而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县城,由于是七省通衢、江淮大邑,也是钜家望族集中的地方,其中张、姚、马、左、方等钜族尤为显赫。这些钜族多从江南等地外迁而来,有的首迁之地在县城,如桂林方氏的首迁之地即县城凤仪里(又称凤仪坊);有的虽然首迁之地在乡野,如麻溪姚氏、宰相张氏、鲁�方氏、麻溪吴氏、龙眠孙氏等,但随后都相继迁入县城;而桐城左氏则由江南泾县首迁潜山,次迁横埠,后也迁入县城。这些钜族迁入县城后,都人文蔚起、门祚绵长,成为钜族。他们在县城不仅构有华堂大屋、游宴园林,还热衷于开办私学、兴建书院,尤其在筑城墙、架桥梁、缮文庙、助里民方面作出了许多贡献,促进了县城的经济文化繁荣。他们兴旺发迹之后,又以巨资在本县乡下择买田地、山场、水面,建构别业,以备闲时耕读,变世时则隐而居之,有时也作为卜葬之地。
      然则,桂林方氏到底何时迁桐?现已经无确实可考。其十二世祖方大镇在《祠堂续纪》里说:“我方籍于桐二百余年。”方大镇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1560),往上倒推二百余年,则大约是在元末。而据方学渐所编《家谱》,则称始迁桐为元初,籍于桐已经三百余年。清末学者马其昶著《桐城耆旧传》取折衷说法:“方氏宋元间徙桐城。”苏�元辑《方苞年谱》也持此说:“始祖号德益于宋元之际,由休宁迁桐城县凤仪坊。”德益公率全家迁桐后,因所居之地为凤仪坊,方家也由此被称为“凤仪方”。据桐城县志记载:当时县学宫(即今桐城文庙)门前狭窄不利通行,方德益让出居地一半,使得文庙门前道路更加宽敞;他还捐资在龙眠河上修建了桐溪桥(即今紫来桥)。宋元间,胡骑南侵,铁马金戈,一时间江北人家多避兵南迁,方德益何以舍江南之安、冒锋镝北上?原来,宋端平三年(1236),蒙元兵犯淮西,安庆府被迫南迁入长江绝岛太子矶办公,后又移杨槎洲。桐城县治也随之迁治江南乌沙李阳河。当时的乌沙没有现在的大圩,江面宽广,水天相接,地势较高的洲在建制上属桐城县。为避蒙古铁骑,桐城县治迁入李阳河是不难理解的。县治何时回迁?惜于史无资料。一般认为,在元初迁回似合乎逻辑。安庆府1260年迁至桐城境内盛唐湾宜城渡,作为属县的桐城县治当在此前后归建。1277年元在安庆设路,桐城县治最迟在1277年已不在江南。当桐城县治迁出乌沙李阳河时,方德益很有可能是随之北迁,至于他是县衙中文职人员,还是迫于王命北迁的富户就不得而知了。元延�元年(1314),桐城在紫来桥东建文庙,当时方德益让出居地一半,拓宽通向文庙的街衢。据此至少可以肯定,方德益迁桐是在公元1314年之前,且极可能是随桐城县治一道北迁,这个时间不会早于1236年,也不会迟于1314年。何况方德益第五世孙方法,生于洪武元年(1368),通常三十年为一代,古人生育年龄小,如以二十五年为一代,上溯四代为一百年,终元一朝计九十六年,因此方德益是宋末元初迁桐城无疑。
      方德益举全家定居桐城后,散枝开叶、人丁兴旺,其后裔先后任元朝地方主簿、巡检、宣抚等职,虽然官位较低,却为后来的人才崛起作了很好的铺垫。入明后,及至五世孙方法,于建文朝由县学生举于乡,授四川按察司断事,因号“断事公”。方法刚正廉直,执法不挠。靖难兵取南京,天下诸藩皆有贺表,惟有方法效期门师方孝孺,不肯署名参贺。不久朝廷诏逮诸藩不服者,方法即被逮捕。船至望江,望家乡龙眠故山,方法对守者曰:“此吾父母邦也,幸宽我械,容治酒北向而拜,以尽人子之思。”守者许之,于是,衣冠立船首拜,拜毕跃入长江而死。其妻郑氏苦节四十年,合葬于桐城龙眠山。女儿方川贞生于四川官舍,因以命名。据《桐城耆旧传》载:断事公死难后,郑氏归里,以女许盛氏,受彩礼。“比徵,女笄有日矣。盛氏子病疫,女请临丧”。“自是贞女与母同寝处二十余年。舅姑丧,服衰母室。孺人殁后,贞女遂独居一室。卒年六十八”。方法殉义沉江及其妻女苦节自守的事迹,成为方氏后裔共同引以为荣、富有感召力的一笔精神遗产,他们认同先祖笃守节义、忠贞、孝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力量。在这种精神力量感召下,桐城县风仪里方家到了第六代,终于“雷声惊石破”(方以智诗句),蔚然为钜族了。
      
      二、龙眠钟气、代起人豪
      
      在桐城城北,龙眠山口的外方,求雨顶的对面,有一座小小的山峦,宛如一弯新月卧在长渠北岸,这就是月山。又因上有方氏祖坟,所以常称方家月山。山虽小,名气却很大,因为它作为桐城县明清两代族旺丁繁的大姓“桂林方”的发祥地,而留名于史传之中。据马其昶《桐城耆旧传》载,断事公方法长子方懋,字自勉,与里人金腾高、史仲宏结为莫逆之交。史会看风水,他相中月山这块“吉壤”,既不敢私有,也不肯明珠暗投,便先后来到金、方二家察看其子孙德行好坏。到金家,只见人声喧嚷,孩子们有的在猜拳行令,有的在吆五喝六地赌博,便摇头默退。而到了方家,只听东边纺绩声,西边读书声。两家气氛迥异,便兴奋地告诉自勉说:“将来你的子孙必定富贵”,于是便把月山这块“宝地”指给他,并说这是上天的意旨,谁也不能违背,于是月山就成了方家祖坟山。本文无意于宣扬风水迷信,不过方自勉的后嗣兴盛、名贤继踵也是事实,这主要是因方自勉“训诸子厉学”,家教得法,子孙勤恳和刻苦学习,并且使良好的家风世代相传所致。
      当时方自勉所居房屋宏丽壮观,甲于全县,并袭其先父方法官职名,称“断事坊”。方自勉有五个儿子,五子皆贤,时人有“五龙”之誉。因为老三方佑成进士,老五方�中举人,于是吏科给事中王瑞在“断事坊”大门楼上题写“桂林”二字。古称科举及第为“蟾宫折桂”。这“桂林”二字既是赞辞,也是祝福,就是祝愿方家今后“蟾宫折桂者,比立如林”。因此“桂林”二字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该族的光荣标志,大概这就是“桂林方”的来历吧。也就是从方自勉这一代开始,方家开始分房:长子方琳为中一房,次子方�为中二房,三子方佑为中三房,四子瑜为中四房,五子�为中六房,懋弟方恕的长子瑶为中五房,次子�为中七房。其后,方家子孙开枝散叶,人才兴旺,门庭日盛,门祚绵延五百余年,堪称首屈一指的文化世家。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季,桐城桂林方氏成进士者二十五人,中举者更多,而太、府、县学生(秀才)则难以计数。
      这里以桐城桂林方氏中一房为例:方琳之子方印为明朝成化举人,授天台令,彝秉直方、爱民如子、疾恶如仇,深受县民拥戴,死时囊橐空空,依靠吏民助棺,才能入敛。更值得称道的是他的曾孙方学渐。学渐字达卿,号本庵,生于嘉靖后期,先后以里中宿儒何省斋和县教谕汉阳人张绪为师。何、张二人都崇奉理学,所以学渐自然也以性善之学为宗。他终生不试,后与邹守益、吕坤、冯从吾、顾宪成、高攀龙等名士交游。高攀龙曾把他和顾宪成并称,享有崇高的声望,以布衣身份主坛席者长达二十余年,在重功名的科举时代,这是极为罕见的。死后,学者私谥“明善先生”。清初文华殿大学士、著名文学家张英说:“先生以布衣振风教,食其泽者累世。”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说:“方氏门才之盛,甲于皖江,明善先生实浚其源。东南学者,推为帜志焉。”
      明善先生学术活动影响很深、很远,这是因为:第一、他于县城龙眠河畔构建桐川会馆,馆“负城临流,据一方之胜”(焦�《桐川会馆记》),从此县人有了专供讲习、研讨学问的地方;第二、从他开始,县中读书人纷纷集会、结社,开始了讲学之风,这对推动全县的封建文化教育,无疑起了促进作用;第三、他一生从事教育,以理学为其教育内容,门下弟子多达千人,使大多数读书人都自觉不自觉地继承了程、朱衣钵,直至清末的一些文人也未能脱其窠臼。为什么桐城文人多为封建正统文人?为什么桐城过去封建伦理观念特别浓厚?大约这是一个历史渊源吧。更重要的是,方学渐还是“桐城方氏学派”的创始人,他写了不少阐明性善之旨的书,如《心学宗》、《性善绎》等,还有解经著作多种。
      明善先生长子方大镇是万历前期进士,官河南巡抚,累迁大理寺少卿。他在方氏学术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上,他要弘扬乃父的性善之学,特地在明善祠旁建一个“荷薪”馆(“荷薪”之典出自《左传・昭公七年》,其义是借以表示决心继承父亲的道德学问);对下,他悉心培养了巡抚方孔�和才女方维仪兄妹。方维仪是大镇仲女,孀居六十六年,不惜牺牲自己的终身幸福,来实践祖父辈所宣扬的道德主张,可谓惨矣!可贵的是在其嫂吴氏早年亡故后,她以非凡的才力,接下了娘家持家教子的重担,方以智及其弟妹皆受养于她。方以智,这位百科全书式的旷世奇才的成长,是与其仲姑呕心沥血的培育分不开的。他的道德和学术成就远胜于他的先人,也不愧为后世大师。方以智后嗣中,成就最大者为次子方中通,其后,或为官或为文,就少有超过先辈的了。
      明善先生次子方大铉亦为万历进士,累官至户部主事,与其兄方大镇被里人合称为“凤仪坊双凤”,居家时分别于城北陋巷和龙眠碾玉峡构筑“搴兰馆”,表达了一种雅洁向上的精神追求。大钦子方文善诗,明亡后隐居山野,以诗纪行和反映社会现实,创造了独特的“涂山体”。方大镇子方孔�,万历进士,宦海沉浮,历任兵部主事、佥都御史、湖广巡抚。方孔�子方以智,崇祯进士,官翰林院检讨、永历朝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明末桐城名媛诗社的领袖人物方维仪,她的身边聚集了方姓、吴姓大家闺秀,她们诗文秀洁、才调绝人,不仅《明史・艺文志》有载,而且被清以来许多“诗话”所称道,《历代妇女著作考》、《安徽才媛纪略》等都有专述。清人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赞云:“龙眠闺阁多才,方、吴二门称盛。”此外,中一房还有进士方建钟官吏部考功司主事;方锡庆累官太仓、松江、凤翔、临江知府;方正瑷官内阁中书、工部郎中;进士方履中授翰林院编修,先后任两准盐运使、四川提学使、安徽矿务总理。
      再以桐城桂林方氏中六房为例:方大美是中六房发祥的奠基人物。大美字思济,方德益第十二世孙。他勤奋治学,饱览经书,科场得意,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授湖广常德府推官,后擢御史、巡按江西,再巡河南、顺天,旋迁大仆寺少卿。仕途一路春风。方大美有五子一女。其中,方应乾、方体乾、方承乾是恩贡生,方象乾是贡生,官居海防同知、方州按察司副使。方拱乾是进士,官少詹事、宏文院侍讲学士。虽然方大美后代经历了两次流放的打击,但是依然辉煌灿烂。仅方拱乾就有二十二孙,个个是人才,一门读书人。方大美后代中进士及第者十一人。进士方孝标(玄成)官东宫侍读学士。进士方亨咸官监察御史。进士方世俊官贵州、湖南巡抚。进士方保升官翰林院庶吉士。方登峄官工部主事。进士方式济官内阁中书。方苞是桐城文派鼻祖,名扬天下,官至礼部侍郎。方观承、观承子进士方维甸、从子进士方受畴先后官直隶总督,享“一门三总督”的荣耀。马其昶先生不禁惊叹:“一门之内,三秉节钺,何其盛也!”方维甸之子、进士方传穆官翰林院编修、沅州知府。方传植官濮州知府。方传�官福建、台湾知府。进士方奎炯官四川打箭炉同知。进士方铸官户部郎中。其中,方登峄是中一房十三世方兆及的嗣子。还有不少人在两朝担任要职,于此不再赘叙。
      方氏后裔秉承家学渊源,将刻苦读书、钻研学问当成人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膏油继晷,兀兀穷年,任何情况下都不放松。如方式济受《南山集》案累,流放黑龙江,在严寒绝域治学不缀。戍余,详细记述边陲山川、民族分布、物产资源和历史沿革等,写成清代名志《龙沙纪略》,入《四库全书》。方苞五岁即能背诵“五经”,一生嗜学如命。因《南山集》案,被定为死刑。在刑部狱,他苦读《礼记集说》。同系者厌之,投书于地,说:“性命须臾矣!”他答:“朝闻道,夕死可也。”在狱两年,著《礼记析疑》和《丧礼或问》。而方氏中那些没有及第的读书人,也像明善先生一样,开馆收徒,亲授子弟,阐发经史,振起文运。方学渐族弟方学华工制义(八股文),“授徒不计贽,讲解不辍,人争师之”。他们担起了传承理学的重任,促进了方氏家学和桐城文化教育的发展。此外,桐城桂林方氏其他各房也是人才辈出。中三房方佑,天顺元年进士,授监察御史,为忌者所劾,出知攸县,官终广西桂林知府,托疾归。他工诗,著《省庵集》。中四房方向,成化十七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弘治中疏劾大学士刘吉、徐溥以及尚书周进士等依附固宠、巧图进用、曲意逢迎,竟因此而下狱,谪官云南多罗驿丞,后擢知湖广安陆州,官终琼州知府,著有《素亭集》。方向的从子方克,嘉靖五年进士,先后知贵溪、桐乡二县,擢南京四川道御史。曾疏劾中贵人邱得专恣不法。后一度归乡,再起为泉州知府,迁陕西苑马寺少卿,致仕归,居仙龙湖上,著《西川文集》。方向的曾孙方大任,万历四十四年进士,除北直隶元城令,擢拜御史,忤魏忠贤,被免职,崇祯初复官,累迁至左副都御史、顺天巡抚,他学殖赅博,工力深厚,生有吟癖,未尝一日废,著《霞起楼集》十卷。
      
      三、群星丽天、巨峰鼎立
      
      桐城桂林方氏以古文立世,文风绵长。从方门不仅走出许多名臣大吏,而且走出了研究易学、理学、文学、诗词、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学者方阵,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桐城方氏学派”,铸就了灿若星河的学者群体。方法、方懋、方琳、方佑、方�、方印、方向、方若思、方克等皆精通易经之学,古文学造诣极深,各有诗词存世。方学渐是文学家、理学家和教育家,皓首穷经,潜心钻研性善之学,属于“王(阳明)学左派”。撰有《易蠡》、《心学宗》、《桐彝》、《性善绎》、《孝经绎》、《庸言》等十余部学术著作。方大镇、方大铉是理学大儒,诗文名家,精通周易象数之学。方大镇有《〈易〉意》、《〈诗〉意》、《〈礼〉说》、《宁澹居诗集》等数十种著作。方大铉有诗文集《搴兰馆集》、《听峡斋草》等十多种著作。方大美、方大任、方大玮、方大普等精通理学、易学,文学底蕴深厚,各有诗文集行世。方孔�自幼聪慧,熟读经史,是古文大家、理学家,有《〈周易〉时论》、《〈尚书〉世论》、《〈诗经〉永论》、《〈春秋〉窃论》等三十多种著作。方若洙、方里、方孔一、方应乾、方象乾、方其义、方授、方育盛、方膏茂、方章钺、方畿、方中发、方兆汲、方帜、方仲舒、方�、方世庄、方世俊、方城、方传穆、方传理等,都是古文学家、诗人,各有多部诗文集问世。方拱乾、方孝标、方登峄、方式济、方观承、方维甸一家六代,都是蜚声大江南北的文学家、诗人。方拱乾“平生酷好为诗”,流放“凡一千日,得诗九百五十一首”,结成《何陋居集》,是黑龙江省第一部诗集。方观承还是著名的水利专家、农学家,诗书卜画俱工。方亨咸既是文学家、诗人,又是著名画家,有多幅山水画存藏故宫博物院。方文诗名远播,“声振天下”,堪称诗坛翘楚,有《�山诗文集》五十卷、《说文条贯》十八卷,仅《龙眠风雅》就收录他的诗二百三十首。其独创的“�山体”在诗词学界有重要影响。他的从曾孙方世举、方贞观学行兼优,酷爱诗词,著述丰硕,被荐博学宏词科皆不就。他们三人被称为“皖江三诗家”。方维仪、方孟式、方维则等闺中女诗人结会“清芬阁”,吟诗填词,唱酬往还,分别有《清芬阁集》、《纫兰阁集》、《抚松阁集》入《明史・艺文志》。方维仪还搜集古今名媛诗作,编成《宫闺诗史》,撰诗论《静志居诗话》,时人称为“今之大家”。方子耀、方若徽都是清代有名的女诗人,工诗画篆刻,分别著有《寒香阁训子说》、《闲云阁诗钞》。方中德是史学家和理学家,有历史巨著《古事比》五十二卷及《性理指南》、《易爻拟论》等数十种。方中通学富五车,是天文学家、清初新派历算“畴人”,师事德国学者汤若望;又是数学巨擘,穷十年之功,撰数学巨著《数度衍》,成为我国论对数第一人。他对哲学、经学造诣深湛,撰有《心学宗续编》、《音韵切衍》、《篆隶辨从》等数十种著作。方中履是著名学者,博学多才,经史、礼乐、法度、历象、算法、声韵、医药无所不精,著有《古今释疑》十八卷和《汗青阁诗集》、《汗青阁文集》等。方戡、方舟是时文大家。方正珠是著名数学家,著《乘除新法》,被学人奉为圭臬。方履中是古文学家、实业家。方正�、方正�、方正瑷、方正�、方正玢、方正�、方观鲤、方元醴、方元一、方元荐、方元礼、方道章、方张盘、方张登、方奎炯、方宫声、方昌翰等,都是工文、精诗、通史、酷爱自然科学的学者,知名于时,各有著作面世。更辉煌的是,桐城方氏还崛起了三位文化巨人,成为方氏学术上鼎立的三座巨峰。
      第一位文化巨人是中一房十四世方以智。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等,万历三十九年辛亥十月二十六日(1611年11月30日)生于明南直隶安庆府桐城县凤仪里廷尉第,卒于清康熙十年辛亥十月七日(1671年11月8日)。少年随父宦游,天启二年十二岁时,才华横溢的母亲吴令仪不幸逝世,与弟妹归养于仲姑方维仪,维仪抚之如己出。天启五年十五岁时,师事白瑜,通剑术,群经、子史略能背诵。天启七年十七岁时,师事王宣,自此终生受其影响甚深。后流寓南京,崇祯十二年成进士,授翰林院检讨,为复社成员,有“明季四公子”之称。明亡后为僧,法名弘智。《清史稿》评曰:方以智“生有异秉,博涉多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他将知识分为三类:“考测天地之家,象数、律历、音声、医药之说皆质之通者也,皆物理也。专方治教,则实宰理也。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这种科学分类,在我国是第一次。他强调“质测”(实验科学)的知识,主张“寓通几(哲学)于质测”,哲学寓于科学,科学以哲学作指导。他接受了明末西方传来的科学知识,但反对同时传入的基督教神学,批判西学“详于质测而拙于言通几”。他认为“一切物皆气(物质)所为也,空皆气所实也”。反对“离气以言理”、“离气以言道”的宋明理学,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宙在宇中,宇在宙中,整个宇宙都是物质的。他在《东西均》中提出“合二而一”的合理命题。他发现“光不走直线”,“光肥影瘦”。其立论与二百多年后爱因斯坦的“光线在引力场中发生弯曲”的论断有相通之处。方以智一生著作有一百多种,包括《通雅》、《物理小识》等,合计四百万言之多,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方以智是明清之际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十七世纪罕无伦比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
      第二位文化巨人是方氏中六房后裔方苞。方苞(1668―1749),字凤九,一字灵皋,老年自号望溪。其高祖方大美,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曾任太仆寺少卿。曾祖方象乾,明恩贡生,曾任按察司使,充岑西左江兵备道,明末,因避乱寓居江宁(今南京)。祖父方帜,曾任芜湖训导,后调任兴化县教谕。父仲舒,国子监生,家境日落,后入赘江苏六合县留稼村吴勉家,方苞即出生于这里。方苞自幼聪明,四岁能作对联,五岁能背诵经文章句,六岁随家由六合迁到江宁旧居居住,仍保留桐城籍。十六岁随父回安徽桐城参加科举考试。二十四岁至京城,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声大振,被称为“江南第一”。大学士李光地称赞方苞文章是“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方苞三十二岁考取江南乡试第一名。康熙四十五年(1706)考取进士第四名。时母病回乡,未应殿试。康熙五十年,戴名世《南山集》案发,方苞因给《南山集》作序,被株连下江宁县监狱。不久,解到京城下刑部狱,定为死刑。在狱中两年,仍坚持著作,著成《礼记析疑》和《丧礼或问》。康熙五十二年,因重臣李光地极力营救,始得康熙皇帝亲笔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遂免死出狱,以平民身份入南书房作皇帝的文学侍从,后来又移到养蒙斋编修《乐律》。康熙六十一年,充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九年(1731)解除旗籍,授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次年迁翰林院侍讲学士。雍正十一年,提升为内阁学士,任礼部侍郎,充任《一统志》总裁。雍正十三年,充任《皇清文颖》副总裁。清乾隆元年(1736),再入南书房,充任《三礼书》副总裁。乾隆四年,被谴革职,仍留三礼馆修书。乾隆七年,因病告老还乡,乾隆帝赐翰林院侍讲衔。从此,他在家闭门谢客著书,乾隆十四年病逝。年八十二岁,葬于江苏六合。方苞继明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尊奉程朱理学,并首创“义法”说,倡“道”“文”统一。在《史记评语》里说:“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以义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论文提倡“义法”,“义”即文章的内容;“法”文章的写作技艺,即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两者相统一。从“义法”说出发,他要求文章结构条理要讲究“篇法”,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要“明于体要”,“于义以求法”,“虚实详略”,“或逆或顺,或前或后”,言之有序,有条不紊,创造语言清正雅正、严谨朴质的文体。这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了基础。后来桐城派文章的理论,即以方苞所提倡的“义法”为纲领,继续发展完善,于是形成主盟清代文坛的桐城派,影响深远,至今仍为全国学术界重视,方苞也因此被称为桐城派的鼻祖。桐城派统治有清一代文坛二百余年,当时可谓“家家桐城、人人望溪”,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位文化巨人是中三房后裔方东美。方东美(1899―1977),名�,字德怀,后改字东美,曾用笔名方东英。1899年2月生于安徽桐城,世代书香。三岁始读《诗经》,在儒家的家庭氛围中长大。十四岁进入桐城中学,与后来在美学、文学批评方面卓然成家的朱光潜先生同学。1917年就读南京金陵大学文科哲学系,1918年与王光祈、曾慕韩、陈愚生等人发起少年中国学会,欲“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1921年赴美国留学,留美期间喜好实用主义哲学,后来深为柏拉图吸引,热爱希腊哲学。回国后任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改名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于大陆更名南京大学,1962年在台复校)哲学系主任。1948年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晚年致力于建立“新儒学”体系,被推崇为新儒学的哲学起源。1965年出席由美国夏威夷大学主办的第四届东西哲学家会议,宣读的论文得到各国学者极高评价。大会的发起人、夏威夷大学哲学系主任查理摩尔教授说:“我今天才知道谁真正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英国牛津大学中国明代思想史研究专家麦克慕兰教授说:“真未想到一位东方人,以英文著述,向西方介绍中国哲学思想,其英文之造诣如此优美典雅,求之于当世之英美学者亦不多见。”方东美在从事哲学教学和研究的一生中,始终以开放的胸怀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思想流派,潜心钻研原始儒家、原始道家、大乘佛学、宋明理学,并力图贯穿古今、统摄诸家。他以宽广的视角审视世界哲学的发展,深入中西哲学的殿堂,融汇百家,又最终回归于中国文化本位。他十分注重吸纳中国古代的生活哲学思想,以《易经》为纬,圆融佛儒道,会通中西哲学与文化,建构了他的宏大精深的哲学体系,从而为中国哲学与文化的现代转折指点了一条全新路径,创造了一个富有特色的哲学系统,因此被称为新儒学“一代大哲”。同时,方东美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撰有《坚白精舍诗集》,存诗一千余首,享有“东方诗哲”之美誉。在方东美先生的学术世界中,诗意的叙述与逻辑的体系,形上的理境与形下的灿烂,华美的文采与宏阔的构思,完美地统一在他的四百万言著作之中。
      
      四、诗书传家、大壑幽深
      
      与桂林方氏“折桂如林”的盛况相比,鲁�方氏兴起较迟,门第寒微,被人目为“小方”,因其始祖宋末由徽州婺源走猎入桐城,定居于距县城西北十公里处的鲁�山(�者,大壑也),世代以打猎为生,又称“猎户方”。传至族人方孟�,始弃猎从文,筑舍读书,后世方转而向学。孟�长子方泽清雍正、乾隆间以优贡生入都为八旗官学教习,任满以知县用,不就,以文学名于当时,与同邑姚范、刘大�、叶酉等号为“龙眠十子”,又与周振采、沈德潜等并称“江左七子”,姚鼐尝从受业。著有《待庐集》等。自此,鲁�方氏文脉大开,薪火相传,墨香不绝,几有超越桂林方氏之势。
      方泽孙绩,乾隆诸生,师刘大�、姚鼐,鼐子景衡又从受业,为文高古雄迈,著《经史�记》十二卷、《鹤鸣集》六卷等。绩子东树(1772―1851),字植之,嘉庆诸生,博览经史,著述宏富,曾纂《桐城鲁�方氏族谱》二十三卷,有《仪卫轩全集》行世,为“姚门四杰”之一,是鲁�方氏中第一个享有全国声誉的人物,其《汉学商兑》、《昭昧詹言》为桐城派在政治思想和文学理论方面的代表作。东树子闻,承父祖余绪,学有根柢,负有诗名,著有《抱独山人诗集》二卷。闻子渊如、龙光,严于诗律,不废吟咏,均有诗作传世。
      近百年来活跃于学界文林的鲁�方氏学人皆为方东树族弟宗诚的后裔。宗诚(1818―1887),字存之,号柏堂,道光县学生。高祖孟�,曾祖源,祖父护,父松,世有行谊,号为清门。自宗诚始由鲁�迁居县城西北郊古塘。宗诚少而好学,师事方东树,治经学兼治古文,同治间入曾国藩幕,曾国藩移督直隶,荐宗诚为枣强县令,政声颇著,后加五品卿衔,著有《柏堂集》九十二卷。钱泰吉谓其“议论开拓而能谨严,叙事详赡而能简洁”,为近代桐城派名家。宗诚子守彝(1845―1924),曾任太常博士,喜网罗旧闻,好为诗文,诗作颇受吴汝纶、徐宗亮称许,著有《网旧闻斋调刁集》二十卷;守敦(1865―1939),青年时不应科举,尝从吴汝纶东渡日本考察学制,助其创办桐城中学堂,热心教育,精于书法,长于诗文,有《凌寒吟稿》、《凌寒文稿》行世。他们二人是桐城派由衰而亡的见证者。
      守彝有子孝朗、孝深、孝冲、孝远、孝宽;守敦有四子五女,子为孝旭、孝彻、孝岳、孝博,女为孝�、令孺、令完等,皆术有专攻,学有所成,较有名望者有:孝旭(1887―1953),名时晋,曾留学日本东京弘文学院研修文史,与周作人同学。后任教于各中学,建国后任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孝彻(?―1935),名时亮,工诗,取法谢灵运、杜甫、韩愈三家,诗作富有情感,有《解虚轩遗诗》一卷附杂文一卷存世。孝岳(1897―1973),名时乔,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讲师,上海印书馆编辑,曾赴日本东京大学进修两年,回国后辗转各大学任教,建国后一直任中山大学教授,毕生从事文学、经学、佛学研究,汉语音韵学造诣尤深,是我国现代著名音韵学家。孝博(1908―1984),名�,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留校任物理系助教,后改任中文系讲师、副教授,建国后在甘肃省兰州大学等校任教,著有《墨经中的数学和物理学》、《文字学纲要》等。令孺(1897―1976),因排行第九,人称“九姑”,1923年赴美留学,为桐城女子留学第一人,回国后在青岛大学、复旦大学任教,为新月派诗人、散文家,建国后任浙江省文联主席。令完(1910―1981),早年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后在中小学任教。1960年前后,两次奉派到民主德国莱比锡大学和波兰华沙大学教授汉语言文学。幼承家学,长于吟咏。
      守彝、守敦孙、曾孙辈中,亦不乏才华出众、较有影响者。守彝之子孝冲,生有八子,三子琦德、四子珂德(后改名方章)抗战前分别从清华大学英文系、社会系毕业,与蒋南翔同为“一二・九”运动中清华大学中共地下组织的重要成员。琦德“文革”前曾任浙江省人民政府秘书长;珂德在新中国成立后任昆明师范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五子璞德,改名杨永直,抗战时由复旦大学赴延安,在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六子和壁,改名何均,抗战期间由重庆大学赴延安,曾任朱德秘书,中共中央办公厅某组组长,与毛泽东秘书田家英关系甚密,田家英蒙冤自杀前最后晤谈者即为何均。“文革”后调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工作。七子�德,抗战期间毕业于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解放后任职北京人艺,为著名话剧演员、导演。守敦长孙、孝旭之子玮德(1908―1935),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外国文学系,从事新诗创作,受到闻一多、徐志摩的赏识,与陈梦家并称为新月派后期“双子星座”,著有《玮德诗文集》。孝岳子管,学名�德,字重禹,笔名舒芜,当代著名学者、作家;方言(1923―1992),原名方祚德,高级编辑,曾任新华社总社新闻部副主任,新闻研究所所长,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指导教师,著有《新闻初探》等;方复,北京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著名建筑设计师,曾主持北京政协礼堂的设计和中南海居仁堂等古建筑的修复工作。余者方敏、方新(筠德)、方徨(祁德)等亦各有所成。曾孙辈中著名者有:方纯(铁生),重坚长子,早年投身革命,曾任北京军事学院教研室主任、炮兵学院副院长,1955年授大校军衔,现为国防大学副军级离休干部。方子哥,�德子,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曾获金鸡奖、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
      此外,鲁�方氏还通过婚姻关系结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学方阵。孝岳娶桐城派殿军马其昶第五女马君宛为妻,马氏同父异母姐姐嫁与桐城相府张氏,生女张菁子,即当代蜚声台湾文学界,与琼瑶齐名的著名作家张漱涵;马其昶长孙马茂元,自幼与方氏子弟一起读书、生活,毕业于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后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副主编,以楚辞、唐诗研究驰誉学界。孝彻妻夏纯(字漱兰),系国民党政要陈诚的表姐,著名画家和社会活动家。其父夏屿(字次崖),原任桐城中学体育教员,与守敦友善,后因参加倒袁斗争被暗杀,被国民政府追认为“上将军”。守敦长女孝�能诗善画,嫁与同邑名门之后姚农卿。农卿清末留学英国七年,专攻采矿专业,归国后无用武之地,遂转教古典文学,抗战胜利后任中国大学中文系主任,建国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守敦另一女嫁怀宁邓石如之后、名医邓初。邓初清末赴日本学医,是中国西医界的老前辈,与郁达夫、陈独秀等现代名士相交甚笃,其兄为著名美学家邓以蜇教授,其侄即为“两弹元勋”邓稼先。守彝的一个女儿嫁江苏常熟宗氏,生子宗白华,是与朱光潜齐名的现代中国美学宗师。守彝孙重申之女瑶华,嫁上海人包敬第,生女包柏漪,后举家由台湾移居美国,成为美国公民。包柏漪嫁给曾任驻华大使、助理国务卿的美国外交官洛德为妻,随夫驻华期间积极推动中美友好关系,与中国文学界人士交往密切,是美国有名的小说家,每对人言辄依母籍自称桐城人。
      明末清初学者潘江在《怀方尔止・尔留》诗中写道:“龙眼巨室推桂林,文章节义世所钦。国初沉渊有断事,节义寥寥直到今。”总之,桐城方氏自宋元之际迁桐以来,忠孝贤杰,迭起代兴,族望峻大,累叶敦儒,门祚绵延五百余年而未艾。诚如钱理群所说:“桐城方氏是继曲阜孔氏以后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家族。可以说,桐城方氏家族是中国文化世家的一个绝唱,在未来社会是不可能出现的了。”与桐城方氏一样,城内还有张、姚、马、左等著姓望族,合称“桐城五大家族”,多以务农耕读起家而至于科第绵延,簪缨不绝,并由此形成非常深的世家观念。这些望族还以婚姻关系相串联,环环相扣,盘根错节,从五大家族中任取一人为中心,都可以画出一个串联五家的网络。当然,桐城方氏和桐城其他一些望族一样,瓜瓞虽茂,但也并非只蜗居在桐城一隅。特别是明末遭乱后,桐城城中望族纷纷移徙金陵,尽管后来又纷纷回归桐城,但也有的从此寓居他乡。而寓居他乡的客子,重宗意识都很强,仍为桐城的文明薪火蓄势增威,他们的璀璨光芒继续照亮着故园桐城的星空。如方苞自曾祖方象乾时代就举家迁居金陵,他本人也出生于六合,但他始终籍于桐城,以“龙眠方苞”自称,并在金陵建桐城方氏支祠。如今桐城方氏后裔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在各行各业继续做出贡献,但他们大多不忘根在桐城、根在凤仪里,寓居在外年代已久的方氏后裔回桐城寻宗不断,他们仍努力从家族的历史和祖先的辉煌中汲取精神力量。

    相关热词搜索:桐城绝唱中国文化世家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