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世界熊猫文化策源地――邓池沟]策源文化

    [世界熊猫文化策源地――邓池沟]策源文化

    时间:2019-02-20 05:40:4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160多年前,一群法国传教士秘密来到四川宝兴县,并在邓池沟的茫茫大山中秘密修建了一座气势恢弘的天主教堂。在终年云雾缭绕的夹金山,一种“最不可思议的动物”出现在神秘的教堂里,教堂的第四任神甫阿尔芒•戴维发现了它,充满疑惑地赞叹道:“难道这里是上帝遗忘的后花园?”这种“最不可思议的动物”就是后来名扬海内外的大熊猫,使得世界的“熊猫热”一直高烧不退,邓池沟天主教堂自然也就成了世界熊猫文化的策源地。大山深处藏教堂
      2008年秋天,霜叶红于二月花。我们驱车从成都出发,经过雅安市宝兴县城,沿省道傍依青衣江的上游东河向北前行20公里后,找到了通往邓池沟的一条简易公路。
      我们沿着公路继续前行,道路越来越窄,越来越崎岖。到达一家幺店子(四川方言:乡间路旁的小店铺)时,前面似乎没有路了,但店墙上一块蓝底白字的小路牌上,明白无误地写着“天主教堂”,并标示着指路箭头。从这里开始,我们的汽车便在一条仅容拖拉机通行的机耕道上,以飞机起飞时的仰角,缓缓向海拔1765米的教堂爬去。
      车窗外,秋霜凝重,秋色浓郁。车轮下的这条山道,是当年连接川康藏的古道,它正好从邓池沟教堂经过,小金、康定等地的客商翻越夹金山后,须经过这里到成都。公元1771年,10万清军也是经过这条古道,翻越夹金山,展开了持续6年的“辛卯之役”,才得以平定大小金川的叛乱。
      公元1869年的二月天,这里春寒料峭、积雪未消,阿尔芒•戴维徒步行走在今天我们脚下的这条古道上。他是受法国远东教会派遣,到邓池沟天主教堂担任第4任神甫的。邓池沟天主教堂在公元1839年前便已落成,占地1717平方米,隐藏在深山之中。在教堂修建之前的1802年,法国远东教会的周耶神甫就已经开始在邓池沟传教,他病逝后安葬于此,这里也就成了川西天主教的大本营。阿尔芒•戴维到邓池沟天主教堂赴任时,从成都出发,途经邛崃的马湖、火井,到达芦山的大川,再从大川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大瓮顶抵达穆坪(今宝兴县城),耗时8天。这可能是戴维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旅程,也可能是他唯一的一次徒步长征,其结果是他让大熊猫从这里走向了全世界。
      我们行走在古道上,一边观赏秋景,一边追忆与邓池沟有关的旧事。我们接近邓池沟天主教堂时,看见的并不是想象中的哥特式建筑以及房顶高矗的十字架,而是一座颇有规模的穿斗木结构中式四合院。但它也有些与众不同,大门外有宽阔的门庭,是用8根一尺多粗的圆木柱支撑起的古罗马式礼拜堂,使整个建筑显得气势恢宏;它的大门也并非中式院落一概居中,而是出人意料地居于左侧,令人感到怪异而神秘;根据日出方向判定,它竟然坐东向西。
      我们去的那天不是弥撒时间,年轻的神甫外出了,接待我们的是教堂聘请的一位土生土长的徐姓管理员。在他的引导下,我们从紧闭着的大门旁边一道专供游客进出的小门进入院内。
      院内有一个约300平方米的方正形广场,广场四面的房屋是一个整体,均为一楼一底,全木结构。东屋的底层是戴维陈列馆,陈列馆又分为史料陈列室、戴维起居工作室、标本陈列室。在馆内,游人可以对戴维的工作、生活状况进行详尽的了解。
      在史料陈列室,有几样用密封的玻璃柜保护着的镇馆之宝:一是戴维当年传经布道不离手的黑色十字架和他从法兰西带来的弥撒经书;还有一样是他从家乡带到这里供一日三餐使用的青花瓷盘。一开始,我很怀疑这青花瓷盘搞错了,因为它的原产地应该是中国。但我很快就明白了,在古代,瓷器被洋人视为珍品,戴维随身带着这“出口”转“内销”的瓷盘,足见他对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是多么向往,也许这正是他远渡重洋、历尽艰辛来此的动力。
      戴维的起居室和工作室各10多平方米,有一扇门直接相通。起居室里陈列着戴维当年使用过的一张古香古色的雕花木床,一把典型的太师椅,一张如学生上课用的中式书桌。书桌上,一本翻开的圣经端端正正地摆放着,仿佛还残留着戴维的余温;一盏油灯立在书侧,它熄灭后的轻烟似乎还在屋内袅绕……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家什和装饰物,整个起居室简陋至极。戴维的工作室同样很简单,仅有一张中式大方桌、一把稍大一些的太师椅而已。1869年5月4日,当地猎手们第一次为戴维捕捉到时称“竹熊”的大熊猫时,戴维很有可能就是在这里为这只“最不可思议的动物”称量体重、检查身体的。这种憨态可掬的动物,一定令他惊喜不已。他仔细端详“竹熊”毛茸茸、黑白相间的外貌后,为它取名“黑白熊”。
      有关戴维和“黑白熊”后来发生的事许多人都知道了。经过一段时间悉心喂养,戴维决定把“黑白熊”带回法国。但是,路途的颠簸和气候的变化,“黑白熊”还未运到成都就奄奄一息了,戴维只好惋惜地将它的皮制成标本,送到法国巴黎的国家博物馆展出。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标本,便由此产生。
      戴维工作室旁边一间100多平方米的房屋便是标本陈列室,室内20多个大小不等的玻璃密封柜,分别陈列着栩栩如生的大熊猫、小熊猫、大灵猫、金丝猴等在夹金山地区生息的野生动物标本。一具大熊猫完整骨骼的标本也赫然在目,森森的大熊猫白骨,无不令游人对这生存了数千万年的珍稀物种发出叹息之声。
      戴维到中国来的本职工作是传经布道,但他自幼酷爱动植物,崇尚自然。当年,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把他送上驶往中国的轮船时,一再叮嘱他:“中国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到那里你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果然,戴维发现的“黑白熊”不是熊,而是西方动物学家们还不了解的新种类动物。西方学者的猜测由此得到证实:在遥远的东方,果真存在着冰川时代的“动物活化石”。发现一个新物种,足以令一名自然科学家在该领域傲视群雄,获得至高无上的荣誉。几年后,戴维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900年他在法国逝世后,法国远东教会为纪念这位对世界生物学做出卓越贡献的神甫,于1902年对邓池沟教堂进行扩建,并更名为“报领堂”,意为报答阿尔芒•戴维。
      上帝遗忘的后花园
      走出陈列馆,我们来到南屋。从外观看,南屋与其他三面的房屋造型基本相同,属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一进入屋内,场面令人震撼,我们恍若走进了巴黎圣母院。这里,便是弥撒与祷告的场所。
      在近300平方米的厅堂里,只见10根一尺多粗的圆柱,支撑着拱顶,使屋顶显得高远而幽深;两侧间隔距离很小的一溜窗户,窗框上部呈尖弧形,窗门用细木条交叉成密密的棱形眼孔;屋内正中是一条通道,通道两边是一排排供弥撒者使用的木条椅,所有木条椅之间,均有一块宽约半尺、与木椅相同长度的木板,木板接近地面,供祷告者屈膝使用。
      花瓣式的穹顶,使教堂里的音乐和歌声和谐共鸣,乐声更加柔美、缥缈,有如天籁之音;细密棱形的窗户既使屋内的空气和人的灵魂与大自然相通,又使外界射进来的光线变得较为暗淡,屋内的烛光显得更加明亮。如此声、光、色的结合,令人暂时忘掉苦难的现实,沉浸在对天国的幻想之中。
      接待我们的徐先生介绍说,这里可容纳四五百人做祷告。每逢礼拜天,不仅周边乡镇的教民纷纷来此祷告,远在雅安、成都的教民也有赶来参加活动的。周末进行弥撒的场面十分壮观,许多人都没有木条椅坐,只能站着。徐先生向我们介绍完教堂里做弥撒的情景后,笑着说:“在这里,始终洋溢着和平、友好、仁爱的氛围。教民之间,多了相互帮助,少了邻里纠纷,甚至连计划生育、生态保护、科学种田等知识,都可以在这段时间一并宣传,效果好得很哦!”
      正如这座大山深处的教堂是法兰西建筑艺术与巴蜀建筑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一样,其内涵也注重中西结合。
      如今,人们如果不对戴维的成就有一个起码的了解,很难想象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在100多年前那个寒冷的早春来到邓池沟这个遥远的蛮荒之地。在这里,他不仅发现命名了数十种物种标本,还发现了属于全世界的财富――大熊猫、金丝猴、珙桐等。他的足迹遍布宝兴县夹金山的崇山峻岭,他的旅途充满神秘色彩。2005年,又一个叫戴维的人,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托来到邓池沟。他叫戴维•谢泊尔,是前来实地考察评估“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申报世界遗产项目的。他在邓池沟天主教堂阿尔芒•戴维遗像前虔诚肃立,嘴唇颤动,久久无语。也许,两个戴维正通过冥冥时空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最后,戴维•谢泊尔说了一句话:“100多年前,你在这里发现了大熊猫;100多年后,我到这里保护大熊猫……”言毕,他对阿尔芒•戴维的遗像三鞠躬。
      参观完邓池沟天主教堂,听了许多有关戴维和大熊猫的传奇故事,我们走出教堂,站在门庭的古罗马礼拜堂前眺望远方。云海中的夹金山主峰时隐时现,在这座“上帝遗忘的后花园”里,还栖息着多少珍禽异兽,还沉淀着多少历史文化?这依然需要像阿尔芒•戴维这样勇敢且耐得住寂寞的人去继续探索,才能找出答案。
      (责编 王 容)

    相关热词搜索:策源地熊猫文化世界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