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血战钢锯岭》中多元矛盾叙事探析

    《血战钢锯岭》中多元矛盾叙事探析

    时间:2020-03-24 05:17:1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电影《血战钢锯岭》延续了梅尔吉布森一贯阳刚坚毅的风格,不仅故事情节的处理细腻独到,电影中的矛盾叙事手法也可圈可点。导演主要通过三种叙事视角揭示了三重矛盾:摧残和平与渴望和平矛盾的宏观叙事,人际关系矛盾的中观叙事,个人信仰与坚守矛盾的微观叙事。这三种叙事结合在一起,使得《血战钢锯岭》中矛盾冲突非常强烈,使得影片十分具有“可看性”。

    关键词:《血战钢锯岭》   矛盾叙事   信仰   战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5-0146-02

    《血战钢锯岭》自2016年12月上映至今,在国内电影市场累计取得了4.26亿票房,刷新了国内有关二战题材的最高纪录,甚至被称为继《拯救大兵瑞恩》后最伟大、最震撼的战争片。[1]細数该片所获奖项:2016美国电影学会十佳电影;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响效果奖、最佳电影剪辑。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是记述二等军医戴斯蒙德·多斯不带武器徒手救下75个士兵的真实故事。影片中的多元矛盾叙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宏观叙事:战争摧毁和平与人民渴望和平的矛盾

    《血战钢锯岭》从真实的历史题材出发,生动还原了二战中最激烈一战——冲绳战役。从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开始便直接切入主题,几个浑身是血面目全非的士兵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电影叙事以合适的视听语言呈现在银幕时,通过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推动情节的发展,通过原貌再现来揭示出内在的意义。[2]梅尔吉布森通过升格拍摄的手法外加心脏跳动的同期音响,真实地还原了战争下的残酷与人间炼狱般的黑暗场景,促使观众切身感受战争下人们渴望生存的欲望。《血战钢锯岭》在电影分级的美国被划分为R级片,充斥着相当多的血腥与暴力镜头,被炸飞烧焦的尸体,被子弹瞬间穿透的头颅。规模宏大、血腥惨烈的战斗场面也最大程度的还原了战争的真实惨况。在丰富的镜头语言表现下,观众聚焦于惨烈的战争场面,也唤醒心中的对于和平年代的珍视。

    《血战钢锯岭》中做了相当长的铺垫来描述主人公戴斯蒙德·多斯参军前的经历,对战争的正面叙事相比其它两部影片都稍逊一筹,但并未削弱导演想传达给观众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内心诉求。以往美国战争片的一贯手法,基本都是围绕着人物的喜怒哀乐为叙事结构,主导观众感知战争所涉及的事件、世界并对其做出反应的驱动要素。[3]《血战钢锯岭》更是将这一叙事表现手法发挥到极致,并创造性的将观赏影片的重点落在了战争中个体的身上。在战争的宏观背景下聚焦人物的内心世界,渴望战争后的和平。对同为战争题材的三部影片(《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敦刻尔克》)在中国上映的正片时长做了一个粗略统计,影片除去前期发行公司贴片广告以及后期演职员表字幕所占的时间外,基于影片中对战争的正面叙事放映时长,如下图所示。(单位:分钟)

    二、中观叙事:战争年代下剑拔弩张的人际关系

    (一)家庭矛盾:战争中人的性格扭曲

    《血战钢锯岭》在处理家庭矛盾时主要分为年少兄弟之间的矛盾、父子之间的矛盾和夫妻之间的矛盾。年少的戴斯蒙德·多斯暴躁、易怒,且疏于家庭的管教,兄弟俩一旦发生口角马上用推搡暴力方式解决问题。如果说兄弟矛盾可以归咎为孩童间的顽劣脾性,那父子矛盾的确是十分鲜明的。电影中利用闪回的方式,展现成年后的戴斯蒙德·多斯在一次父母争吵中,彻底爆发了对于父亲心中的不满以及怨恨。战争后父亲对相濡以沫的妻子不再有过往的体贴关心,就连孩子的教育也置若罔闻。看到兄弟两人厮打在一起,没有及时劝服双方冷静,而是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来惩罚打赢的一方。[4]战争对人的心灵创伤并不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抹去,对于人性的摧残与侵蚀,甚至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反应,导致家庭成员的相处方式暴力畸形,缺少原本应用的温馨与关爱。

    (二)士兵矛盾:信仰的“伪坚守”

    中观矛盾的另一个关注点聚焦在军旅中的人物相处模式,电影用十分夸张的手法,刻画了杀人如麻的战争环境中同样畸形的士兵矛盾冲突。杰克·格拉夫上尉作为这一矛盾的突出表现人物,在军营中得知戴斯蒙德·多斯因信仰不肯带武器上战场时,他表现出了赤裸裸的傲慢与不屑。同为基督教徒的他在战争中早已被“同化”成杀人如麻的刽子手,在于其看似平淡的语言交流中,却暗含着人与人之间价值观的争锋。[5]固执的戴斯蒙德·多斯不为所动的行为招来了同军营成员的愤怒,常常在睡梦中被打得鼻青脸肿,而这一切都只因为自己坚持信仰不想成为战争中无情的杀戮武器。直到多斯被送上军事法庭并被允许“良心拒服兵役”,直到他在枪林弹雨中冒死拯救了一个又一个士兵,大家才真正理解了坚持信仰的多斯,并在接受认同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与道德观。[6]影片中极具戏剧故事性的一幕也出现:戴斯蒙德·多斯所在的军队成员集体等待其做完祷告后奔赴战场,当个人信仰变成集体共识的一刻,军旅中的士兵矛盾也随之土崩瓦解。

    三、微观叙事:信仰与坚守

    《血战钢锯岭》改编自真人真事,人物原型来自于二战时期真实人物——戴斯蒙德·多斯。他是二战时美国第一个拒绝服兵役上等兵军医;他在冲绳战役中无任何武器的情况下救助75名伤亡士兵;他是没有杀死任何敌人却获得美军最高荣誉勋章的士兵,并由当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亲自为他佩戴。这样一个本身非常具有亮点的人物,从微观层面叙事矛盾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

    (一)“再救一个”与士兵身份的冲突矛盾

    戴斯蒙德·多斯作为一个基督教徒,如何履行军人的义务保卫祖国,同时坚守自己“再救一个”不伤害别人性命的信仰贯穿整个影片矛盾发展的逻辑主线。当然,作为战争年代下的青年,多斯并非是贪生怕死苟且偷生的小人,他本可以因在防御武器厂工作而推迟参军的时间。他只是固执,固执得无论在何种环境下依旧坚持自己的本心,固执得不愿与“信教徒”的士兵同流合污,就算是在人间炼狱一般的战场,他也固执的秉承自己内心的信念。那就是“救一个,再救一个。”他的信仰并没有因为士兵的身份而改变,并没有因为战争的时代背景而摧毁。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当中,更是因为戴斯蒙德·多斯那句“当整个世界分崩离析我只想一点点把它拼湊回来这才是我参军的目的”。梅尔吉布森潜移默化的向观众传达自己的反战理念,也传达出信仰的可贵与无坚不摧。

    (二)战争带给人的心灵创伤

    电影艺术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示人类生存现状,对战争类型的题材永远是秉承反思态度的。《血战钢锯岭》正面刻画了父亲汤姆·多斯这一战争幸存者的形象。经历战争之后他变得乖张暴戾、嗜酒成瘾、萎靡不振,他痛恨这个充满血腥暴力的世界,甚至出现了自虐的倾向。战争前后的人物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也是电影强调反战的主旨。戴斯蒙德·多斯自少年时耳濡目染父亲的狂躁,他立志不再重蹈覆辙,不在让自己余生陷入痛苦之中。[7]恰恰是父亲的行为成就了他的信仰的确立,在战场伤反其道而行之“再救一个”。

    四、结语

    电影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与潮流文化融合的产物,通过光影声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传递出反战、批判人性的思想。在有限电影时长中,巧妙的利用多元叙事手法凸显反战主题,近些年来好莱坞战争类题材影片取得了包括票房、口碑收益之外,也透露出千篇一律的个人英雄主义。[8]但无论如何,《血战钢锯岭》在故事情节处理和矛盾叙事等方面依旧值得我们关注。同时战争题材的电影又一次搬上荧屏给予了观众思考空间。战争带给人们的反思不再是历史语境下的爱好和平,而是关注战争背景下个体的摧残与扭曲。

    参考文献:

    [1]张郁芊.《血战钢锯岭》:写实的战争,真实的信仰[J].电视指南,2018,(14):35.

    [2]罗奇莹,陆文憬.论电影《熔炉》的现实主义美学[J].青年文学家,2018,(32):149-150.

    [3]马腾.美国战争电影中的反战文化[J].电影文学,2018,(07):41-43.

    [4]王玮.与自己和米相处——《血战钢锯岭》中道斯的人生信仰[J].当代电影,2019,(01):159-161.

    [5]吴若菡.利己主义与人性精神的异化——以《米德尔马契》和《欧也妮·葛朗台》为例[J].大众文艺,2019,(06):39-40.

    [6]于师号.“好人”现象的历史观照与现实思考[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5,(06):99-101.

    [7]房志新.《血战钢锯岭》的人文视角[J].电影文学,2018,(07):122-124.

    [8]李惠然.电影《血战钢锯岭》的批判性叙事解读[J].电影文学,2018,(12):140-142.

    相关热词搜索:钢锯探析叙事血战矛盾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