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事迹材料 > 2023年感动中国林占熺事迹一览8篇【精选推荐】

    2023年感动中国林占熺事迹一览8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8-14 18:55:0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感动中国林占熺事迹一览林占熺:1943年生,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菌草技术发明人,长期从事菌草技术的研究、推广和教学;现任国家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林占熺事迹一览8篇,供大家参考。

    感动中国林占熺事迹一览8篇

    感动中国林占熺事迹一览篇1

    林占熺:1943年生,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菌草技术发明人,长期从事菌草技术的研究、推广和教学;现任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是扶贫剧《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

    “我是农民的孩子,干农业是应该的”

    1943年出生的林占熺,打小生活在龙岩连城。地处闽西,山高路远,家中困难,小时候时常饿肚子,“看到长辈们用芒萁等野草掺进面粉米糠里充饥,就懂得粮食实在是太珍贵了。我是农民的孩子,干农业是应该的。”学农,在林占熺的心中扎下了根;后来在报考大学时,林占熺的志愿表中,填写的都是农业院校。

    1968年,25岁的林占熺从福建农学院(现福建农林大学)毕业;3年后,他被分配到三明真菌研究所工作,研究食用菌的培植和生产。

    上世纪70年代,食用菌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但因为需要过度砍伐木材做培养基,与生态平衡形成了突出矛盾。

    1983年,林占熺随同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龙岩长汀县,这里的情景让他触目惊心——“悬河”高出两边耕地一两米,四周山丘荒秃、耕地沙化,一派凄凉,“那真的是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当时我们就提出,能不能用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林占熺唏嘘不已……

    从长汀归来,40岁的林占熺辞去行政职务,开始专心研究“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技术。没有实验场所,林占熺向学校工程队借来5万元建实验室,“这相当于一家人月收入的500倍,万一实验失败了,恐怕一辈子也还不起了。”语气停顿,林占熺又补充说:“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一定要干成!”

    此后的3年,林占熺前后奔走:没有菌种接种针,就把家里的自行车拆了,将钢线磨光来代替;没有粉碎机,借用学校农场的饲料粉碎机,把野草芒萁粉碎了做培养基……终于,1986年,第一朵用芒萁培育出来的香菇,在试验瓶里破土绽放。

    此后,林占熺带领团队进行标准化的系统选育:根据太阳能利用率、内生固氮菌、根系、生长速度、植株情况,以及营养、抗逆性等一系列标准来选择植物。筛选、培育出来的菌草植物多达45种,可以满足55种食药用菌的栽培需求。从此,菌草技术诞生。

    “要让世界都知道,菌草是中国的骄傲”

    菌草技术的成功研发,让林占熺与扶贫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8年,林占熺到福建三明尤溪县推广菌草技术,120多期的菌草技术培训班、近2万学员,让菌草技术迅速在尤溪县广泛传开。后来,选择“以草代木”种菌类的农民从最开始的27户增加到4236户。菌草技术,一举成名!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开展,也让菌草技术跨越山海,走向全国。1997年4月,福建宁夏对口扶贫协作会决定将菌草技术列为帮扶宁夏项目;此后,菌草技术在宁夏落地生根。

    从那时起,林占熺带着6箱菌草,开启了20多年的菌草扶贫之路。大西北干旱少雨,戈壁滩极其干涸,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为了更好地保存水分、保证温度,林占熺创造性地提出“窑洞种菇”的新方法,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做培养基,生产反季节菌菇,大幅提高了农民收入。

    1998年,林占熺团队来到闽宁村。“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我们不仅包教包会,还帮忙包销。”在林占熺团队的推动下,闽宁村的菌菇源源不断地销往国内各地。此后,林占熺还先后承担国家级重点推广项目。如今,菌草技术已在31个省份的506个县推广应用。

    菌草技术成功后,引发了国际关注。1995年,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将菌草技术列为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培训项目;1996年,林占熺携带菌草技术首次出海,赴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推广获得成功。在斐济,菌草技术被誉为“岛国农业的新希望”;在莱索托,短时间即可收回成本;2017年,菌草技术被列为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推进项目向全球推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

    2000年5月,应时任福建省省长邀请,巴新东高地省代表团访问福建,双方签署友好省协议和《福建省援助东高地省发展菌草、旱稻生产技术项目协议书》。经过两地20多年的共同努力,林占熺团队和当地民众创下了3个纪录:巨菌草产量最高达853吨/公顷,农户旱稻产量达8.5吨/公顷,旱稻宿根法栽培创造了1次播种连续收割13次的纪录,使巴新摆脱了对进口大米的依赖。

    “我的梦想就是点草成金造福更多人,也要让世界都知道,菌草是中国的骄傲。”林占熺说。

    感动中国林占熺事迹一览篇2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发布仪式介绍,林占熺现任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他于1986年发明的菌草技术解决了“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30多年来,林占熺一直活跃在菌草研发和推广一线,不仅帮助数以千万计的农民种菇脱贫,还在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菌草技术已被推广至全球106个国家,在1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示范基地,并被联合国列为“和平发展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向全球推广。发布仪式通过现场访谈、视频连线和视频短片等形式展现了林占熺的先进事迹,并现场宣读了致敬辞和《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关于授予林占熺同志“八闽楷模”称号的决定》。

    值得一提的是,林占熺是此前热播的对口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澎湃新闻此前采访时了解到,和《山海情》中的凌一农一样,作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一员的林占熺奉献出他的科研技术,带领团队教村民种植双孢菇。为了给村民的生产保底,他甚至和当地政府签订了包销协议,团队成员分组为村民的产品跑销路。

    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林占熺表示,在他和当年的团队成员看来,《山海情》中呈现的大部分内容基本属实,但实际情况比剧中更艰苦、更曲折。

    林占熺说,电视剧中的凌一农是众多援宁科技工作者的缩影,很感谢《山海情》的播出,让更多人了解到了闽宁协作中不同群体的贡献,同时也有更多的人了解到菌草行业,推动了菌草行业的发展。

    如今,79岁的林占熺仍坚持在菌草研究一线工作,对于自己的状态,他觉得就像是《西游记》主题曲中唱的那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感动中国林占熺事迹一览篇3

    1983年,在福建农学院工作的林占熺,随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长汀县。在一户农家看到的场景,深深刺痛了这位农学院的教师。

    “有一个小孩子拉着我的手,向我讨东西吃。我当时给县领导提建议,我说农户特别困难,你们特别照顾一下。”

    眼前的孩子,让林占熺仿佛看到了幼年的自己。

    1943年,林占熺出生在武夷山南端的福建连城,祖辈务农,家境贫寒。客家人有一句老话:养子不读书,等于养头猪。读书用功的放牛娃林占熺,1964年成了家族里少有的大学生。

    “祖祖辈辈20多代,从河南移到福建800多年,考上大学是非常少的。想学点什么好的知识,让农民不要那么辛苦,过上好日子。”

    感动中国林占熺事迹一览篇4

    管种植,管培训,管销路……在林冬梅眼里,父亲就是一个“爱操心”的人。2005年,去卢旺达推广菌草项目时,路过一片因管理不善而绝收的稻田,见到当地人还在用最原始的人力翻耕土地,林占熺当即就要停下来教授他们旱稻技术。

    “他主动对当地的农业部官员说,可以教他们旱稻技术。他是发自内心同情他们,觉得所有技术都要用来帮助他们。”

    2001年至2019年,林占熺先后22次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组织实施菌草技术项目。如今,菌草、旱稻技术已推广到巴新16个地区,数万民众因此受益。当地人称林占熺为“布图巴”,这是这个国家国旗上的吉祥鸟。不少人给孩子取的名字,也都嵌有“菌草”二字。

    “原任警察部部长的孩子就叫卡拉里菌草,而且是用登报的方式公布。他和我解释说,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要让他们的人民,永远不要忘记中国人民的支持和帮助。”

    林占熺的菌草,从福建出发,一路向西向北,到宁夏、内蒙古、新疆、西藏……中国的菌草,走出国门,一路战贫斗困,到巴新、卢旺达、斐济、南非……中国菌草技术至今已推广至全球一百多个国家。

    “菌草事业是一个使命。1992年定的使命是:为民谋利、为国争光、造福人类。中途发生过很多事情,但是至今这个方向没有偏。”

    感动中国林占熺事迹一览篇5

    林占熺(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11月16日在2022新丝路故事汇·柯桥论坛发表的主旨演讲

    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20世纪80年代,我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脱贫和保护生态环境,开始了以草代牧栽培食用菌的研究。

    1986年,我们首次用芒萁、五节芒等野生的草本植物栽培香菇获得成功,为群众摆脱贫困开辟了一条投入少、见效快、效果好、可持续发展的新路。菌草技术发明之后,应用到福建西北部贫困地区的扶贫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深受干部和群众的欢迎。

    1991年,菌草技术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八五”星火重中之重项目,在福建省的51个县实施都获得了成功。1997年,时任福建省副书记的主席同志在闽宁扶贫协作会议纪要上签字,把菌草技术列为闽宁扶贫协作的重点项目。在宁夏帮助17500多个农户摆脱贫困,因此被称为“扶贫草”“幸福草”。

    同时,主席同志还派我带领中国菌草技术专家组去巴布亚新几内亚中高地实施菌草技术援助项目。当时项目实施地的多数地区,农业生产仍处在刀耕火种阶段,如何让他们掌握菌草这一现代生物技术?我们因地制宜、千方百计把技术本土化、简便化,使村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让成千上万的群众能够参与到菌草生产。

    在主席主席的长期关怀支持下,菌草技术从南太平洋、到非洲、到拉美,为发展中国家增加就业、消除贫困、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目前,菌草技术传播到106个国家,在16个国家建立菌草技术示范基地。菌草技术被翻译成18种文字,我们在国内外举办了200多期培训班,培训外国专家学者12000多人,为世界减贫作出了积极贡献。

    主席在向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论坛的贺信中发出号召,要使菌草技术成为造福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幸福草”,这为世界菌草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多年来在援外与国际合作的实践中表明,菌草技术可服务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13个目标。我们将继续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现,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的贡献。

    感动中国林占熺事迹一览篇6

    “没有树挺拔,没有花香,但菌草能变出山珍。”40年来,林占熺一直秉持自己青年时期选择报考农校的初心,用一株菌草帮助贫困农民致富,治理水土流失,同时奔赴多个发展中国家,帮助当地人民掌握菌草生产技术。

    1983年,在福建农学院工作的林占熺随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长汀县。他没有想到的是,短短的行程,他被深深刺痛了两次。

    一次是在贫困农户家,有个小孩子饿得受不了,拉着林占熺的手,向他讨东西吃。

    一次是站在耕地上,林占熺看到“悬河”高出两边一两米,四周山丘荒秃、耕地沙化,十分荒凉。

    山秃、水浊、田瘦、人穷的景象,在林占熺心里深深地扎了一根刺。

    林占熺决定拔出这根刺,为自己学习农业的初心,也为眼前为生活挣扎的乡亲。

    他把目光投向一种叫“芒萁”的野草。

    芒萁在闽西闽北漫山遍野都是,不稀罕。林占熺想,能不能用草替代树木培养菌草?没有参考资料,没有前人实践,没有仪器设备,只有一腔热情的林占熺就这样走上了探索之路。

    此后的3年,林占熺前后奔走:没有实验场所,林占熺向学校工程队借来5万元建实验室;没有菌种接种针,就把家里的自行车拆了,将钢线磨光来代替;没有粉碎机,借用学校农场的饲料粉碎机,把野草芒萁粉碎了做培养基……

    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奋战,1986年秋,第一朵用芒萁培育出来的香菇,在试验瓶里破土绽放。菌草技术从此诞生。

    “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林占熺说,“只要有一朵香菇可以长,就说明我们这个办法是可行的。”

    目前,林占熺团队已筛选出可用49种菌草栽培的54种食药用菌,菌草技术从最初的“以草代木”种菇拓展到菌草生态治理、菌草饲料、菌物肥料、菌草材料、菌草生物质能源开发等新兴生态产业领域。

    菌草不仅展现出了极高的经济价值,在生态治理上也蕴藏着无限潜力。

    从1989年开始,林占熺自觉将生态治理和科技扶贫结合起来,率领团队先后在不同类型的生态脆弱区,开展菌草生态治理和扶贫开发,沙漠荒滩、黄土高坡、青藏高原、海边风口,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黄河水冲击河岸,沙漠之下便是暗流。当年驼队走到此处,常常陷入黄沙,掉进河里,这里因此得名“阎王鼻子”。

    林占熺一直试图扭住“阎王鼻子”,用的还是他研究了几十年的菌草。

    2013年,林占熺和他的团队驻扎进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9年时间里,不断摸索用菌草防风固沙阻沙。第一年,他们种下的菌草在7次“死而复生”后,终于制服了流沙,其根系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固沙作用。

    经过4年的试验,林占熺团队筛选出的“绿洲一号”菌草,可以在含盐量9‰以下的盐碱地种植生长。菌草不仅能保持水土和降低土壤的盐碱度,还能作为动物饲草,具有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

    多年来,林占熺在宁夏、新疆、陕西、青海、内蒙古和西藏等地推广菌草技术,建设示范推广基地,推动菌草产业成为当地新兴产业,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如今,菌草技术已传播推广到全国31个省(区、市)的500多个县。

    不仅在国内如此。20世纪90年代末,林占熺等中国专家组成员还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手把手培训当地民众学习菌草种植。“许多人翻山越岭走了几天几夜赶来学习。”林占熺回忆。

    感动中国林占熺事迹一览篇7

    “没有树挺拔,没有花香,但菌草能变出山珍。”40年来,林占熺一直秉持自己青年时期选择报考农校的初心,用一株菌草帮助贫困农民致富,治理水土流失,同时奔赴多个发展中国家,帮助当地人民掌握菌草生产技术。

    1983年,在福建农学院工作的林占熺随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长汀县。他没有想到的是,短短的行程,他被深深刺痛了两次。

    一次是在贫困农户家,有个小孩子饿得受不了,拉着林占熺的手,向他讨东西吃。

    一次是站在耕地上,林占熺看到“悬河”高出两边一两米,四周山丘荒秃、耕地沙化,十分荒凉。

    山秃、水浊、田瘦、人穷的景象,在林占熺心里深深地扎了一根刺。

    林占熺决定拔出这根刺,为自己学习农业的初心,也为眼前为生活挣扎的乡亲。

    他把目光投向一种叫“芒萁”的野草。

    芒萁在闽西闽北漫山遍野都是,不稀罕。林占熺想,能不能用草替代树木培养菌草?没有参考资料,没有前人实践,没有仪器设备,只有一腔热情的林占熺就这样走上了探索之路。

    此后的3年,林占熺 m.jingyou.net 前后奔走:没有实验场所,林占熺向学校工程队借来5万元建实验室;没有菌种接种针,就把家里的自行车拆了,将钢线磨光来代替;没有粉碎机,借用学校农场的饲料粉碎机,把野草芒萁粉碎了做培养基……

    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奋战,1986年秋,第一朵用芒萁培育出来的香菇,在试验瓶里破土绽放。菌草技术从此诞生。

    “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林占熺说,“只要有一朵香菇可以长,就说明我们这个办法是可行的。”

    目前,林占熺团队已筛选出可用49种菌草栽培的54种食药用菌,菌草技术从最初的“以草代木”种菇拓展到菌草生态治理、菌草饲料、菌物肥料、菌草材料、菌草生物质能源开发等新兴生态产业领域。

    菌草不仅展现出了极高的经济价值,在生态治理上也蕴藏着无限潜力。

    从1989年开始,林占熺自觉将生态治理和科技扶贫结合起来,率领团队先后在不同类型的生态脆弱区,开展菌草生态治理和扶贫开发,沙漠荒滩、黄土高坡、青藏高原、海边风口,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黄河水冲击河岸,沙漠之下便是暗流。当年驼队走到此处,常常陷入黄沙,掉进河里,这里因此得名“阎王鼻子”。

    林占熺一直试图扭住“阎王鼻子”,用的还是他研究了几十年的菌草。

    2013年,林占熺和他的团队驻扎进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9年时间里,不断摸索用菌草防风固沙阻沙。第一年,他们种下的菌草在7次“死而复生”后,终于制服了流沙,其根系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固沙作用。

    经过4年的试验,林占熺团队筛选出的“绿洲一号”菌草,可以在含盐量9‰以下的盐碱地种植生长。菌草不仅能保持水土和降低土壤的盐碱度,还能作为动物饲草,具有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

    多年来,林占熺在宁夏、新疆、陕西、青海、内蒙古和西藏等地推广菌草技术,建设示范推广基地,推动菌草产业成为当地新兴产业,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如今,菌草技术已传播推广到全国31个省(区、市)的500多个县。

    不仅在国内如此。20世纪90年代末,林占熺等中国专家组成员还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手把手培训当地民众学习菌草种植。“许多人翻山越岭走了几天几夜赶来学习。”林占熺回忆。

    感动中国林占熺事迹一览篇8

    “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饭碗里”

    “从小父亲就一直对我们晚辈说,要把农民的事情当大事。”如今已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的林冬梅说。

    作为家中长女,林冬梅自小就参与父亲林占熺的科研……“严格说来,我的第一份科研工作,就是每天傍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收看天气预报,然后把各市县的气温记录下来,作为父亲研究食用菌种植的参考数据。”林冬梅回忆说,“小时候,父亲总是早上四五点就起来工作,一直到晚上十一二点才休息,他说工作马虎不得,能多干点就多干点。”

    令林冬梅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每次出差,总把行李箱塞得满满的,“里面没有衣服,都是各种仪器和资料;回来的时候,装满了各种优良野草。”在父亲的影响下,林冬梅从小树立了“当一名科学家”的理想。

    在父亲的支持下,2004年,林冬梅也开始研究菌草技术。前些年,林占熺开始带着女儿,把目光放在了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上,目标为“种下黄河千里菌草生态屏障”。

    “菌草不仅能以草代木培养菌菇,在防风固沙、土壤增肥方面也有着突出的成效。”林占熺说。在气候恶劣的乌兰布和沙漠,团队种下的菌草在7次“死而复生”之后,终于在沙漠“长”出了绿洲。2017年,来自多所院校的50多名专家学者对菌草成长后改善沙地微生物及相关成分做了研究监测,结果显示有机质含量增加了58.97%。

    “我所做的还远远不够,构筑黄河生态屏障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饭碗里。”林占熺说。(记者刘晓宇)

    记者手记:让农户成为技术进步的最大受益者

    在林占熺的办公室里,一张偌大的世界地图格外醒目,上面用红色标注了菌草技术的推广轨迹;在林占熺家中,最大的一间屋子是他的办公室,书籍堆积直抵房梁。即使在家休养,林占熺依然不会“浪费”一点时间,全身心扎在工作中……

    有人问,作为菌草技术发明人,为啥不申请专利?林占熺说:“扶贫技术的门槛,降得越低越好。”为了让农民“一看就懂”,林占熺将菌草技术简化再简化,让农户成为技术进步的最大受益者。

    如今的中国菌草技术,在国际减贫中贡献中国智慧、在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作出贡献,而它的发明人——林占熺,如同一株菌草,依然扎根在田间地头,为技术发展进步贡献着最大的力量……

    相关热词搜索:事迹感动中国林占熺林占熺事迹观后感感动中国 林场林占熺颁奖词林莉感动中国感动中国林浩林占喜事迹感动中国林俊德林院士感动中国感动中国守林人感动中国人物林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