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2022年对党四个历史时期重大事件心得体会

    2022年对党四个历史时期重大事件心得体会

    时间:2023-02-02 20:10: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对党四个历史时期重大事件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对党四个历史时期重大事件心得体会

    对党的四个历史时期重大事件的心得体会3篇

    【篇一】对党的四个历史时期重大事件的心得体会

    清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清朝是满洲贵族建立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专制主义封建皇朝。当政者继承前代的统治政策,总结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的统治经验,继续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拉拢汉族和其他民族上层建立以满洲贵族为核心的政权。清代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广泛深入,民族融合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康熙末年起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将人口税全部摊入田亩,农民对国家的封建依附关系大大减弱,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明中叶以后,西欧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在对外关系方面,由汉唐的开放政策变为“闭关锁国”,清前期由于国力强盛,尚能有效抗击列强入侵,随着国势的衰落,逐渐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完封建社会的漫漫长路,坠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

      清朝 1644—1911年 (包括后金1616—1644年计28年)【爱新觉罗氏】 首都北京

      第1任 天命 太祖 爱新觉罗 努尔哈赤 1616—1627年 在位11年

      第2任 天聪 太宗 爱新觉罗 皇太极 1627—1643年 在位17年

      第3任 顺治 世祖 爱新觉罗 福临 1643—1661年 在位18年

      第4任 康熙 圣祖 爱新觉罗 玄烨 1661—1722年 在位61年

      郑成功:1661年,抗清将领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将施琅攻占台湾。次年设立一府三县进行管理。

      康熙帝智除鳌拜:玄烨即位时年仅8岁,其祖母孝庄以顺治遗诏的名义,宣布由四大臣辅政,但索尼不久病死,苏克萨哈、遏必隆软弱迁就,造成鳌拜专权。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召鳌拜进宫,侍卫将其擒住,冠以“欺君罔上”等三十余罪名,不久鳌拜死于禁所。

      平定三藩: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起兵反清,之后平南王尚之信(尚可喜之子)、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子)、陕西提督王辅臣纷纷响应。8年后,三藩之乱被平定。

      雅克萨抗俄之战:早在顺治元年(1644年),沙俄殖民者势力便到达贝加尔湖,之后便向黑龙江以北地区进犯。康熙即位后,交涉无果,先后在1685年,1686年击败沙俄军队。1689年,双方同意签订条约,是为《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1689年,双方签订条约。条约规定:整个黑龙江流域(含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俄人撤出雅克萨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与西方国家签订的平等条约。此后的近二百年时间里,这段边界一直比较平静。

      平定葛尔丹:1690年,葛尔丹进犯蒙古。康熙帝第一次亲征,清军大败葛尔丹。此后,康熙帝又两次亲征,平定葛尔丹叛乱。

      1713年,清政府封西藏班禅呼图克图为“班禅额尔德尼”。

      第5任 雍正 世宗 爱新觉罗 胤禛 1722—1735年 在位13年

      1723年,开始推行“地丁合一”“摊丁入亩”。

      1732年,雍正改军机房为军机处,后权力日益增大,成为总理军国要务的机构,大大加强了君主专制。

      第6任 乾隆 高宗 爱新觉罗 弘历 1735—1795年 在位60年

      1782年,《四库全书》修成。

      马噶尔尼使团来华:乾隆58年(1793年),英国派马噶尔尼使团来华,清政府要求其行三跪九叩之礼,马噶尔尼被迫同意。虽与清政府建立外交通商的要求未能达到,但却收集到了大量情报,为英国的侵华战争做了准备。

      和珅:和珅主要活动于乾隆年间,他博学多才,又善于逢迎拍马、纳贿行贿、敛财聚财,故家产颇丰,且深受乾隆宠幸,遭到嘉庆忌恨。1799年,乾隆帝驾崩,嘉庆立即处死和珅,抄其家产,共8亿多两,相当于和珅当权20年中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嘉庆解除了自己的心头之恨,得到了大量财产,且落了个惩治贪污的美名。故有民间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乾隆内禅:1796年,乾隆在太和殿举行内禅大典,亲授太子御玺。嘉庆即皇帝位,尊乾隆帝为太上皇。但乾隆仍操纵朝政。

      第7任 嘉庆 仁宗 爱新觉罗 颙琰 1796—1820年 在位25年

      阿美士德使团来华:嘉庆21年(1816年),英国政府再次派遣阿美士德使团出使中国,以敦请中国政府多开商埠,与之进行自由贸易。在礼仪方面,阿美士德表示可以脱帽三次或点头九次点头致意,中国官员则坚持要行跪礼,后谈判无果。阿美士德使团被驱逐出中国。

      第8任 道光 宣宗 爱新觉罗 旻宁 1820—1850年 在位30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林则徐下令在虎门将收缴的鸦片销毁,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谱写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资本主义侵略的光辉篇章。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英军舰北犯至天津,道光皇帝派琦善赴广州求和。1841年,英军侵占香港,之后道光又转向主战,派奕山赴广州,对英宣战。后奕山恐慌,遂与英方签订《广州条约》。1842年,英方再度调起战争,英军兵临南京城下,清政府与英签订《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岛;
    赔款2100万元;
    广夏福宁上对外通商;
    英国享有关税协定权。随后英国又通过补充协议《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等特权。1844年,美国逼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
    法国逼迫清政府签订《黄埔条约》。中国自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9任 咸丰 文宗 爱新觉罗 奕詝 1850—1861年 在位11年

      太平天国起义:鸦片战争后,大量白银外流,导致银贵钱贱,社会矛盾激化。

    1851年,洪秀全率“拜上帝会”信徒在金田村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1853年攻克南京,以此为都城,称天京。随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制定出一个带有浓厚空想色彩的平均主义分配方案,以解决土地内容为中心,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并分兵北伐和西政。三年后,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此后领导集团发生内讧,北王韦昌辉杀南王杨秀清,两万多将士死于非命,后韦昌辉又被洪秀全所杀。翼王石达开率精兵负气出走,在大渡河全军覆没。太平天国开始转衰。后洪秀全提拔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等,1860年一度出现振兴的局面。但之后1861年安庆被曾国藩所迫,太平军损失惨重。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势力扩展至17个省,坚持斗争达14年,有效地打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解体,延缓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美等西方列强不满意在中国获得的政治利益及经济特权,提出修改条约的请求,遭到拒绝后,便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856年,英军舰炮轰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俄、美除赔款外也获得了与之相同的利益。后来英法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1860年,先后攻陷塘沽、天津、北京,并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留下恭亲王奕 等人与英法议和。不久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英法获得了更多特权和利益。俄国因调停有功,也与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条约签订后,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西方侵略有个别口岸扩大到沿海各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10任 同治 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 1861—1874年 在位13年

      慈禧辛酉政变:1861年,咸丰帝病逝于热河,遗诏令年仅6岁的载淳即位,同时任命8位“赞襄政务大臣”辅政,慈禧及奕 被排除在外。慈禧遂拉拢奕 、东太后钮钴禄氏、在北京握有兵权的胜保等人,发动政变,逮捕8位大臣,大权落入慈禧之手。随后她又削弱奕 的权力,先后在同治、光绪年间垂帘听政,且全盘接受列强的要求,“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并大花银两,建造颐和园,为其六十大寿献礼,使北洋舰队无力购买战舰。1908年慈禧死去,其统治长达47年。

      奕 创立同文馆:1862年,奕 奏请设立培养翻译人员的“洋务学堂”,学堂名称为“同文馆”,慈禧为博得列强的好感,便于与列强交往故同意设立。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以李鸿章、张之洞为首的官僚们开展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这是一场清朝为挽救其统治危机而开展的一场自救运动,它并没有达到使中国富强的目的,但是揭开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序幕,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发展。

      第11任 光绪 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 1874—1908年 在位34年

      左宗棠收复新疆: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81年,清政府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俄国强占了伊犁以西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整个南疆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冯子材大败法军:1883年,法国军队向驻中越边境发起攻击,中法战争爆发。1885年,冯子材在镇南关(今友谊关)大败法军。但清政府却乘胜向法国求和,签订《中法条约》,承认越南是法国的被保护国,同意在中越边境开埠通商。故有人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此条约助长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野心。

      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此战争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场在黄海海面和朝鲜境内,主要有丰岛海战、牙山的成欢之战、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在黄海海战中,“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在无炮弹且船负重伤的情况下,下令全速前进,企图撞沉日本“吉野”号,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军覆没。光绪为之撰写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日军占领朝鲜后,李鸿章避战保船,舰队躲进威海卫,日军掌握了黄海的制海权。

      第二阶段,主要有辽东之战和威海卫之战,最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白银2亿两等。这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损害中国利权最严重的条约,它不仅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而且使远东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日本迅速成为东方强国,走上了侵略的道路。

      公车上书:1895年,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听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后,个个义愤填膺。康有为连夜书写上万字的“上皇帝书”,痛陈形势的危机和变法的迫切,在京的举人纷纷签名,结果都察院拒绝接收,皇帝也没有见到这篇上书。汉代以公家的车马迎送地方向中央举荐的人才,后用“公车”代指参加科举者。

      光绪帝变法维新: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家。他们主张维新变法,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

      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维新,但新法触犯了各腐朽阶层的利益,保守派代表慈禧解除了光绪老师翁同龢的职务,杀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杨锐林旭、杨深秀等维新派人士,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余各项措施全部取消。维新变法在实行103天后失败。

      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面对中国将被帝国主义瓜分的严重危机而发动的爱国救亡运动,是维新派学习西方以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的改革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和新文化运动。

      义和团运动:1898年,义和团运动拉开序幕。由于清政府与列强的矛盾持续激化,对义和团的政策由以前的坚决反对转变为默许乃至支持,故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在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义和团在大沽、天津、廊坊、北京等地奋起抵抗,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但最终在列强及清政府的联合破坏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巨大的抗争力量,打乱了帝国主义迅速瓜分中国的计划,加速了清朝的瓦解。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一路烧杀抢掠,慈禧携光绪帝逃往西安。1901年,清政府与11国(包括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签订《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同时列强取得了在北京城内设立使馆区及北京附近军事要地驻军等权力,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第12任 宣统 爱新觉罗溥仪 1908—1912年2月11日 在位3年

      辛亥革命:早在1894年,孙中山就发起成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开始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孙中山把它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1908年,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危机,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宣布“预备立宪”,但此举仍未能改变清政府的腐朽统治,遭到众人唾骂,反而激化了矛盾。1911年4月,孙中山、黄兴领导广州起义,革命者战死甚多,后有72人埋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5月,清政府出卖国家路权给列强,湘、鄂、川、粤四省掀起保路运动,革命党人决定趁机再次起义。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地纷纷响应。12月,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次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政体,在东方建立起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清朝共12帝立国268年

      1912年2月12日清晨,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时代。

    【篇二】对党的四个历史时期重大事件的心得体会

    台湾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三国时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台湾2隋炀帝派人到达流求今台湾3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4: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5:1684年康熙帝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6:1882年清政府设澎湖巡抚巡抚刘铭传7.1895年《马关条约》割给日本8.1945年光复

    古籍上的记载在中国史书当中,曾经有三国时期之孙权派兵到夷州的记载,有学者据此主张夷州即是今之台湾,但有学者主张目前的证据不足,并无法证明夷州就是台湾,也有学者认为是琉球群岛。在《隋书流求传》则有这样的记载:“流求国在海中,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 此外,在《文献通考》也可以找到以下的叙述:“琉求国在泉州之东,有岛曰澎湖。烟火相望,水行五日而至…”。有学者主张隋朝的“流求国”或“琉求国”就是今日的台湾。台湾的称呼在历史上时有不同。古有称“台员”、“大员”、“大湾”、“东番”、“笨港”、“北港”等,葡萄牙人取名为福尔摩沙,乃“婆娑之洋,美丽之岛”之意。西荷殖民统治时期请见主条目:台湾荷西殖民时期 《大员港市鸟瞰图》作者不详/油画/约1644年/米德堡 哲乌斯博物馆藏15、16世纪,欧洲国家对外扩张势力,开辟往东亚的新航路,发现美洲新大陆,缩短了亚洲与欧洲的距离,世界从此进入海权时代。在海权争霸的国际环境下,台湾被迫走入历史时期,进入近代的世界史。17世纪初,除了一些零星的日本人、汉人、海盗游走进出于台湾之外,西方重商主义国家也开始注意台湾。此时远东海面已成为欧洲三国角逐的形势∶租得明帝国之澳门的葡萄牙、殖民菲律宾吕宋岛的西班牙、盘踞爪哇的荷兰,在远东海面展开商业和殖民的竞争。荷兰人在远东的商业目的,原以明帝国为重要对象,但因受制于葡萄牙人的竞争和明帝国的抵制,荷兰人只好转向澎湖,先后在1604、1622年两度进占澎湖。澎湖自14世纪中叶,已有元帝国设立澎湖巡检司治理。所以,明政府乃于1623年派兵与荷兰人在澎湖交战,历经8个月不分胜负,终而议和。在议和订约中,明政府要求荷兰退出澎湖,如果退出澎湖,去占领对面的“化外之岛”台湾,明政府则无异议,经此议和,荷兰人遂在1624年进入南台湾,建“奥伦治城”,后又改建为“热兰遮城”。荷兰人侵入台湾的第三年(1626年),西班牙也自马尼拉派兵占领台湾北部基隆与淡水一带,并起建造“圣多明哥城”,与南部的荷兰人展开殖民与商业竞争。1642年荷兰人赶走西班牙人,成为台湾唯一的统治者。荷兰统治台湾前后共约38年,荷兰人在台湾发展贸易,并以台湾作为转口站,台湾成为明帝国、日本、南洋、欧洲等地的货物集散中心。此时的台湾已跃入以出口贸易为导向的海洋贸易体系,有别于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式小农经济。不过,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毕竟是剥削式的殖民统治,1650年左右,荷属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的每年净收入约40万荷币(约4吨黄金),无怪乎一位荷兰总督说∶“台湾真是公司的一头好乳牛。

    二二八事件\美丽岛事件 1987年7月15日,台湾解除戒严。

    “美丽岛事件”又称“高雄事件”,是台湾党外势力直接领导的、与国民党当局展开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政治较量。

    1979年9月,由黄信介为发行人、许信良任社长、张俊宏任总编辑的党外政论性刊物《美丽岛》在台北创刊。该刊不仅言论激烈,而且来势凶猛,仅社务委员就达70名,几乎网罗了当时所有的知名党外人士,并在全岛设立十多个办事处,最多时发行量达8万册。党外人士想借办刊物集结力量为创造实质性政党的目的十分明显。而国民党从一开始就对这本来者不善的杂志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在杂志创刊酒会上,就有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到酒店门口寻衅闹事;
    创刊后的2个月中,该刊发行人的住宅和杂志社也多次遭到骚扰和威胁,《美丽岛》杂志与国民党当局积怨已久,对立情绪持续升高。

    1979年11月30日,《美丽岛》杂志与“台湾人权委员会”联合向台湾当局申请于12月10日在高雄举办纪念“国际人权日”集会游行,遭到拒绝。《美丽岛》杂志决定不理会台湾当局的态度,按原计划照常举行集会游行,并准备了一些木棍,以应付可能进行的镇压。他们还派出宣传车,沿街号召民众准时参加。

    12月10日,集会如期举行。台湾当局派出大批军警部署周围街道,并对附近实行交通管制,禁止车辆入内。晚6时,聚集在《美丽岛》杂志高雄办事处的民众已达五、六百人。考虑到集会原定地点扶轮公园已经被警察包围,于是临时决定改到另一开阔地区,但队伍却受到警察的阻拦,无法到达。黄信介、姚嘉文等就地发表演讲,与会3000多名群众情绪激昂,不断高呼“打倒特务统治!”、“反对国民党专政!”等口号。集会组织者再次出面与警方交涉,要求警察撤离,但遭拒绝。于是在集会结束后,以三辆宣传车开道,几千民众持木棍、火把开始游行。四周待命的警察上前强行阻拦,并用催泪弹驱赶游行队伍,民众则以木棍、火把、酒瓶还击,双方发生严重冲突。在折返杂志高雄办事处后,双方再次发生扭打,直到11时宣布集会结束,仍有不少民众不愿散去。军警用催泪弹、电棍等强行驱赶,冲突进一步升级。到11日凌晨2时30分,局势才趋于平静。

    这次冲突共造成双方近200人受伤。事后第三天,台湾当局开始大规模收捕事件参与者,黄信介、施明德、张俊宏等共152名党外人士以“涉嫌判乱罪”被抓扣,聚集在《美丽岛》杂志周围的党外运动核心人物几乎被一网打尽。1980年3、4月间,经过军法审判,以“为中共统战”和“台独叛乱”罪名,判处施明德无期徒刑,黄信介有期徒刑14年,姚嘉文、张俊雄等6人有期徒刑12年。另有30多人被刑事法庭判处4至6年的徒刑。

    “美丽岛事件”是台湾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双方均有备而来。党外人士希望借此向国民党挑战,显示自己的实力,而国民党也将计就计,“引蛇出洞”。经过这次事件,党外势力的骨干基本郎铛入狱,党外运动元气大伤,被迫转入低潮。而国民党也受到重创,宛如一艘在海上航行的船“被打了一个大洞”。国民党与党外势力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赞同

    |

    2008-8-5 19:46 eter14 | 一级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1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
    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
    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
    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
    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
    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台湾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后来,文化协会、民众党、共产党等还组织领导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抵抗运动。

    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台湾同胞回到祖国参加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作出了贡献。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约3万年前,台湾原住民的祖先“左镇人”从大陆东南沿海到达台湾。

    公元前2500年,台湾地区出现与大陆文化有密切渊源的新石器文化“凤鼻头文化”。

    230年,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余名官兵“浮海求夷洲”。

    607、608年,隋朝将军朱宽两次横渡台湾海峡,到达流求(台湾)。

    1292年,元政府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隶属于晋江县。

    1624年9月,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

    1662年2月9日,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10月3日,施琅接受郑氏的归降。

    1684年,清政府决定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并明谕台湾隶属福建省管辖。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疏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一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进入17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l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仅4个月即病逝。郑氏政权把大陆的政治、文教制度移植台湾,重视土地开发和兴修水利,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到郑氏政权末期,台湾的汉族人口已达12万人。

    郑氏政权末期与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清政府平定大陆后,开始谋划进攻台湾,曾经采取招抚方针,企图说服郑氏降清未果。郑氏政权曾多次反攻大陆沿海地区,至1678年秋郑军战败,所占领的东南沿海州县全部丧失,随即完全退守台湾。此时,清朝政府统治中国已成定局,郑氏政权逐步演变成为地方割据政权。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向澎湖、台湾进发。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军溃败。郑成功之孙郑克(此字打不出来)率众归顺清政府。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逼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19世纪60年代.台湾的淡水、鸡笼、安平、打狗相继开港、进口以鸦片为大宗,出口则以茶、糖、樟脑为主。

    l9世纪70年代,实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开始对外“开疆拓土”。向南把琉球和台湾作为扩张的目标,声称台湾是“土番”居住区.是“无主之地”,不在中国主权之下。清政府—再申明:“台湾全地久隶我国版图”,“全台郡之生番,无一社不归中国者”。1874年1月、日军入侵台湾。10月,中日签订《北京专条》,虽然软弱的清政府对日本作出妥协,但《北京专条》仍表明中国对整个台湾行使主权。此后.清朝官员提出台湾设省的建议。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
    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
    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
    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
    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

    l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
    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日本在台湾实行总督专制的统治体制,建立严密的警察制度,控制台湾社会,并且利用保甲制度作为警察政治的辅助工具。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灌输忠“君”(天皇)爱“国”(日本)思想,力图把台湾人民变成日本的忠臣良民。在经济上,实行“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政策,由台湾向日本提供稻米和蔗糖;
    后期则配合日本的南进政策,在台湾发展与军需有关的工业,把台湾当作日军的补给地。台湾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后来,文化协会、民众党、共产党等还组织领导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抵抗运功。

    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台湾同胞回到祖国参加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作出了贡献。1941年l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台湾的早期开发,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融汇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在中国的史籍记载中,台湾在战国时代称为“岛夷”,前后汉和三国时代称“东鲲”、“夷洲”,隋、唐以后称“流求”,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的名称。

    【篇三】对党的四个历史时期重大事件的心得体会

    云南省历史重大事件

    庄蹻入滇 战国时期楚国向西南扩展影响的一次行动。前 279 年,楚顷襄王派将领庄蹻率军通过黔中郡向西南进攻,经过沅水,向西南攻克且兰,征服夜郎国,一直攻打到滇池一带。黔中郡原曾为楚地,后被秦一度攻占,前 277 年秦派蜀郡守张若再度攻取黔中郡和巫郡。翌年,楚不甘心失败,又调集东部兵力收复黔中郡部分地区,重新立郡以对付秦国。因黔中郡的反复争夺,庄蹻归路不畅,便“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史记西南夷列传》)融入了当地民族中。关于庄蹻入滇的时间,史载有异说,《史记》和《汉书》的《西南夷列传》列为楚威王时事,《后汉书西南夷传》则说是楚顷襄王时事。

    “庄蹻入滇”传说一直被视为一座民族团结的丰碑,它增进了西南与内地的民族感情。

    五尺道 五尺道是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公元前 246 年,秦始皇从修筑道路入手开发和治理云南。蜀郡太守李冰在川滇交界的僰道(今四川宜宾)地区开山凿崖,修筑通往滇东北地区的道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派遣常安继续修筑这条道路。五尺道从蜀南下经僰道(今四川宜宾)、朱提(今云南昭通)到滇池,由于道路宽仅五尺,故史称“五尺道”。这条道路尽管狭窄,却和秦始皇在全国其他地区兴修的宽达五十步的“驰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

    五尺道始建于秦朝,现残存长约350米,道宽5尺,每级尺阶宽窄高矮不等。从关河东岸上缘三曲而至摩崖,路面留有马蹄痕数十个。五尺道,自秦以来,就是滇川的必经要冲。北起宜宾、南至曲靖,途经盐津、大关、昭通、鲁甸、宣威等县,唐樊绰《蛮书》称之谓“石门道”。

    东爨西爨 爨氏本中原南迁汉民,《爨龙颜碑》称爨氏为班氏后人,到东汉末年,班氏因功受封食邑于爨地,因此就以“爨”作为他们的姓氏,即“采邑于爨,因氏族焉”。到蜀汉时为南中大姓,然后“迁运庸蜀,流薄南入”,落籍于滇。东晋成帝康五年(公元339年),爨琛独霸宁州,其家族分统各地,至唐玄宗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南诏灭爨的400余年内,爨氏以刺史、太守、都督等各种封号名义统治南中。由于当时中原王朝的衰落或国家的分裂,朝廷无力经营南中,使爨氏形成“开门节度,闭门天子”的称雄局面。自爨氏得势后,南中所有居民均受其统治,爨氏与当地夷民不断的融合,被称为爨人或爨蛮,所居区域称为爨地。唐初,爨蛮从地域上分为东西两部,称为西爨白蛮,东爨乌蛮。云大方国瑜教授认为,西爨即今滇池区域,东爨即今滇东北区域。唐天宝七年,南诏兴师灭爨,西爨白蛮被南诏以武力迁往滇西。“东爨乌蛮以言语不通,多散林谷,故不得徙……乌蛮种稍稍复振,徙居西爨故地,与南诏世为婚姻之家”。自南诏历大理至元代,西爨白蛮称白爨,后演变为今日的白族;
    东爨乌蛮称黑爨,后演变为今日的彝族。

    六诏统一 云南历史重要事件,公元 738 年贞观时期,唐王朝扶持蒙舍诏统一“六诏”,建立以洱海为基地的“南诏国”,诏主皮罗阁被封为“云南王”,南诏历传 13 王,统治 200 余年。

    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六个大的部落,称为「六诏」。其中,蒙巂诏在今巍山县北及漾鼻县地,越析诏在今宾川县地,浪穹诏在今洱源县地,邆赕诏在今洱源县邓川,施浪诏在今洱源青索,蒙舍诏在今巍山县地。因其位于诸诏之南,蒙舍诏又称「南诏」。

    元跨革囊 1206 年,铁木真统一了大漠南北,建立了军事奴隶制的蒙古汗国。蒙古贵族采取先征服西南诸番,而后形成南北夹攻南宋的战略。为此,他们先征服大理。

    1253 年,蒙古汗蒙哥派其第忽必列率领 10 万大军,分兵三路,直指云南。中路由忽必列亲自率领,南下过大渡河,西向金沙江,入丽江东部,入丽江东部,在南攻大理。是年 9 月,忽必列率军到达金沙江西岸,命令将士杀死牛羊,塞其肛门,“令革囊以济”,用做渡江之用(地点在现在的长江第一湾),渡江后入丽江,大败大理守军。这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里“元跨革囊”典故的出处。“元跨革囊”是云南丽江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丽江地区是这一事件发生的具体地点。南宋末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蒙古族铁骑又征服了亚洲和欧洲的广大地区及宋朝长江以北地区。丽江永宁现在的“开基桥”,是后人重建的,元代开基桥已不复存,只有“元跨革囊”遗址。元军在丽江永宁稍事休整后,翻越瓦哈山(大药山)直下金沙江边,到达现云南丽江宁蒗县拉伯乡拉伯行政村(拉卡喜里),面对、滔滔江流,蒙古军凭借革囊和羊皮筏,神不知鬼不觉地到了对岸的丽江县奉科乡,丽江纳西族土酋率众迎降,元军随即顺利翻过太子关(原名雪山关门),进入今丽江宝山乡果乐村,再翻越鸣音直下到丽江大具坝,然后挥师进驻丽江坝。兀良合台率领的蒙古西路军随后也在中甸县境内金沙江边渡江到丽江县巨甸、塔城一带。丽江巨甸原名“九赕”,元初改为“巨津”,意为大渡口。现在,云南丽江地区境内尚存众多与丽江“元跨革囊”事件有关的地名和遗址。“元跨革囊”,促进了忽必烈平大理国和元代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历史从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

    赛典赤抚滇 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云南行省建立(这是云南省历史上第一次建省)。赛典赤受命出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相当于云南省省长)。在中国历史上,赛典赤是第一位云南省省长。政绩如下,创建云南行省,统一地方行政;
    轻徭薄赋,兴屯田,办水利,建驿站,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赛典赤治理昆明,最大的功绩还是他主持兴修水利;
    兴儒办学,倡导文化教育;
    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赛典赤受命治理云南六年,勤勤恳恳,鞠躬尽瘁,使云南出现政通人和局面。元世祖至元16年(1279年),赛典赤·瞻思丁死于云南省长任上,送葬群众“号泣震野”。元世祖忽必烈闻讯后亦十分悲痛,在高度肯定了赛典赤的政绩后,令云南官员“尽守赛典赤成规,不得辄改。”元朝政府进封追赠赛典赤为“上柱国、咸阳王”。云南地方立庙祭奠,每年清明之时祭奠,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赛典赤(咸阳王)墓在今云南昆明市松华坝,上书“元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墓”。七百多年已过去,云南百姓还经常到他的陵墓前缅怀纪念,表明了各族人民对这位回族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的高度肯定和衷心爱戴。赛典赤·赡思丁的第六世后代就是中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

    三征麓川 明朝朱元璋治理云南诸族群的基本原则是“非为制其不叛,重在使其无叛”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明王朝采取了许多重要的举措,企求在云南的统治长治久安,并且的确取得了超过前代的巨大成就。但是,自明代统一云南以后,当地族群的动乱此起彼伏,不绝于史。

    最大的动乱是在明正统年间麓川(今云南德宏瑞丽)思氏的反叛。至正初年,思可法崛起于勐卯,势力逐渐扩大,于是设置平缅宣慰司,任命思可法为宣慰使。元末,思可法乘中原争扰,兼并金齿各部,称雄一方。

    1382 年,思伦法继承职务,1385 年思伦法调集 10 万兵力又攻占景东。1388 年,思伦法以 5 万兵力,大象百余只,发动“定边之战”。

    沐英率 15000 精骑,昼夜兼行,直奔定边,大破象阵,歼灭了思氏的有生力量,思伦法败退麓川。1389 年,思伦法请降朝贡。为了稳定局势,明朝廷于永乐年初分设麓川、木邦、孟养、缅甸四个宣慰司。以后一直到明宣德年间,各部之间虽然有一些小纠纷,但是大体上安定。1413 年,思任法继任麓川宣慰使,他极力想要恢复他的父亲思伦法所失去的失地,多次与邻近的土司发生争端。1438 年,镇守云南的黔宁王沐晟开始调集大兵征讨思任法,可军事进展不顺利,主将方政战死,沐晟也因害怕朝廷怪罪而暴死。沐昂再次出兵,但是也无成效。思任法想要派遣使臣进贡朝廷以示修好,但是朝廷想彻底的解决麓川的争端问题,于是在 1441 年、1443 年、1448 年三次派王骥率大军征讨麓川。“连年用兵,死者十七八,军资爵赏不可胜计”。大军三次征讨麓川,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助长了思任法与其他三个宣慰司的争夺。

    1449 年,因北方空虚,瓦剌攻入土木堡,明军大败,明英宗被掳走。可以说,瓦剌是“土木之变”的罪魁祸首,王骥三征麓川是导致“土木之变”的根源。

    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 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实施办法:
    开始改流时,一般采取两种办法:一是从上而下,先改土府,后改土州。二是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进行,如有的土官绝嗣,后继无人,或宗族争袭,就派流官接任;
    土官之间互相仇杀,被平定后,即派流官接任;
    有的土官犯罪,或反王朝被镇压后,以罪革职“,改由流官充任;
    有的在土民向封建王朝申请“改土归流”时,王朝以所谓从民之意,革除土官世袭,改为流官。总之,封建王朝遇有机会,立刻抓紧改流......。摘自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改土归流的地区﹐包括滇﹑黔﹑桂﹑川﹑湘﹑鄂六省﹐其中贵州省改土归流的地区之广﹐大约相当于原设府县的面积。改土归流所涉及的民族很多﹐有彝族﹑苗族﹑哈尼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水族等。结果:改土归流后﹐部分上层土司不甘心失败﹐时刻图谋复辟。而有些清军在新地区肆行抢掠﹐有的流官不善于经理﹐骤然增加赋税﹐兴派徭役﹐自身又贪赃勒索。加之新设营汛部伍大多从邻近地区抽调而来﹐致使原来地区力量空虚。这不仅使原土司有了叛乱的口实﹐也给了他们以可乘之机。十三年春﹐贵州古州﹑台拱地区苗民上层鼓动百姓发动叛乱。叛乱者深入丹江﹑黄平﹑凯里等厅州县﹐雍正帝派兵镇压未果。乾隆帝继位后﹐任命张广泗为七省经略﹐于乾隆元年1736平定叛乱﹐清廷下令取消新区赋税﹐按当地习惯审理民事纠纷﹐以巩固对改土归流地区的统治。雍正朝的改土归流还只是在西南少数民族的部分地区实行﹐未改流的地方还不少。(据,《清史稿》中华书局 1986 版,第十三卷,志九十五,食货一之户口田制,三四八二页有,乾隆二十二年“甘肃番子土民,责成土司查察”,可引为佐证。)即使改流处﹐也还保留原土司的残馀势力﹐他们仍能不同程度地控制原来的属民﹐但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马嘉理事件 英法等国在打开中国沿海门户及长江后,又想打开内陆的“后门”,从 19 世纪 60 年代起,不断探测从缅甸、越南进入云南的通路。1874 年,英国再次派出以柏郎上校为首的探路队,在近二百人的武装士兵护送下,探查缅滇陆路交通。英国驻华公使派出翻译马嘉理南下迎接。1875 年 1 月,马嘉理到缅甸八莫与柏郎会合后,向云南边境进发。2月 21 日,在云南腾越地区的蛮允附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冲突,马嘉理与数名随行人员被打死。这即是“马嘉理事件”,或称“滇案”。

    杜文秀起义 鸦片战争后,云南的汉、回地主,商人,因争夺矿权和绅权的矛盾加剧,汉回两族间仇杀不断发生。清政府采取“汉强则助汉杀回,回强则助回杀汉”的反动政策,有意制造和扩大民族矛盾。1856 年5 月,冲突进一步扩大,楚雄一带无家可归的回民进入昆明。云南巡抚阿密令屠杀全省回民,各地回民纷纷组织起来反抗。不久,全省回民起义队伍汇合成两大支。以杜文秀为首的一支,就是活动在云南西部的回民起义军。1856 年春,回民起义军攻占大理,推举杜文秀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建立了大理政权,并曾在 1867 年派 20 万大军围攻昆明。1872 年 12 月,清军围攻大理,杜文秀被迫服毒身亡。以杜文秀为首的大理政权,坚持斗争 16年而告终。

    滇越铁路 滇越铁路从中国昆明至越南海防,全长 854 公里,分为越南段(即越段)和云南段即滇段)。建于1903—1910年。是中国最早修筑的铁路之一,也是中国最长的一条轨距为1米的窄轨铁路。南段在越南境内,称越段,长389公里;
    北段在中国境内,自老街(越南老街省省会)跨越红河进入河口,经碧色寨到昆明,称滇段,长469公里。越段于1901年动工,1903年告成。滇段于1904年动工1910年竣工。滇段工程远比越段艰巨,桥梁425座,有的两端紧接隧道,下临万丈深涧;
    隧道155座,占滇段全长的36%。1910年4月1日全线通车。今天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滇越铁路是指其滇段部分,1958 年铁道部电令:滇段改称昆河铁路。百年前修建这条铁路,是法国殖民主义侵略东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重九起义 1911 年 10 月 10 日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爆发了。11 日晚和 12 日晨,驻汉阳、汉口的新军先后起义成功。武昌起义点燃了熊熊的革命烈火,很快燃遍全国。首先响应的是湖南和陕西两省,10 月 22 日,湖南革命党人焦达峰、陈作新等发动会党和新军进攻长沙,起义军建立了湖南军政府。同时,陕西同盟会员景梅久等联络会党和新军起义,建立了陕西军政府,辛亥革命前,云南革命者经过多方努力,已掌握了部分新军武装,培养了大批骨干,为革命做了许多准备。

    护国运动 护国战争(1915 年—1916 年)是发生在中国近代的内战,起因是袁世凯在 1915 年 12 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

    中共云南特别支部成立 1926 年 11 月 7 日,根据中共广东区委的指示,几名年轻的共产党人李鑫、周霄、吴澄、杨淑德、黄丽生等,秘密聚集到共产党人周霄的住处,由李鑫主持,庄严地举行第一次党员会议,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云南特别支部。由吴澄任特支书记,杨淑德任秘书,周霄、黄丽生专任农民运动特派员。

    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即中国云南到缅甸的公路。建滇缅公路于 1938年开始修。公路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直接贯通缅甸首都仰光港。滇缅公路原本是为了抢运中国政府在国外购买的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而紧急修建的,随着日军进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这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滇西抗战 1942 年春夏之交,日本侵略军攻陷缅甸后,立刻把战争魔抓伸进滇西,妄图沿滇缅路长驱直入,进而陷我全滇,威逼重庆。自此,“黑云压城城欲摧”,地处西南极边的保山转眼之间由抗战后方变为最前沿。主要战役:松山攻坚战、腾冲围歼战、龙陵大会战重要人物:
    陈纳德顾葆裕李根源龙云史迪威孙立人张问德

    一二一运动 一二一运动是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大规模的反内战、争民主的学生爱国民主运动,1945 年发生于云南昆明。历史意义:“一二一”运动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阴谋,是国民党统治区当时正在发展的民主运动的标志,是继“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之后树起的第三个里程碑。在中国青年运动史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滇桂黔边纵 中共桂滇边工委和中共云南省工委于 1949 年 7 月 19 日,在云南省砚山县阿猛镇的小学校内,召开合并扩大会议,正式宣告成立中共滇桂黔边区委员会,并宣布了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正式组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任命庄田为司令员,朱家璧为副司令员,林李明为政委,郑伯克为副政委,黄景文为参谋长,张子斋为政治部主任。并决定将战斗在云南的游击队和黔西南的游击队分别组编为纵队属下的一支队、二支队、三支队、四支队、罗盘支队、六支队、七支队、八支队、九支队、十支队、独立一团和独立二团,将桂西的游击队编为左江支队和右江支队,共 12 个支队和 2 个独立团。同时任命了各支队的司令员和政委。开展的主要武装斗争:
    “边纵”成立后,先后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成功地进行了反“围剿”武装斗争,参与了昆明保卫战和滇南战役等数十次战斗,为解放云南全境、桂西和黔西南地区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反“围剿”斗争、昆明保卫战、滇南战役历史影响及荣誉:至 1950 年春,“边纵”部队配合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完全解放了云南全省、桂西和黔西南等地区,各族人民迎来了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此时的“边纵”主力部队已发展到 6 万余人,另有 10 万余人的地方武装。“边纵”部队在历次战斗中共牺牲了近 2000 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从成立至完成整编归属,历时一年时间,完成了光荣而辉煌的历史使命,永远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辉史册。

    云南和平解放 1949 年 12 月 9 日 22 时整,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从位于五华山光复楼内的电话总机发向了全国——云南起义了!云南和平解放了!

    相关热词搜索:心得体会历史时期重大事件对党四个历史时期重大事件心得体会对党的四个历史时期重大事件的心得体会党史重要事件心得体会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