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诲人不倦_为前人讳

    诲人不倦_为前人讳

    时间:2019-02-05 05:36:5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贾雨村开始时很不明白林黛玉每写到“敏”字时,为何总是要缺上一笔的,待听了“冷子兴演说宁国府”之后,才知道黛玉的母亲叫贾敏,颦儿写字缺笔是在“为亲者讳”。一般说来,“讳”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隐而不言,就是明明知道也不说;其二是改变说法或写法。黛玉写到其母的名字时缺笔,用的就是后一种方法。写字时故意缺上一笔,在写字的人是明白的,而在读者看来便有些莫名其妙,那简直就是故意地在写错别字,可儒家的礼仪文化就是这样地独特。
      自从离开学校之后,已是很久没有读主流的历史书了。近来读到一篇文章和一本历史方面的小册子,舒芜的《哀妇人》,谈的是历史上关于中国女人命运的杂记之类。读过之后感觉便很有些特别。
      读书时只知道张献忠是农民起义的领袖,是反封建的英雄;但读过那篇记述张献忠“事迹”的考证文章后,才知道张献忠于明末自陕西起事后,不但杀官军,更杀平民。此文引用了许多史料,比如张献忠进入四川后,据史料记载,当时四川有800万人口,但到清朝打败张献忠后,经过两面的杀掳,四川只剩下了不到50万人。当时欧洲传教士利雷斯和安文思合写的《圣教人川记》中称,张每日杀人一二百,为时一年又五个月,累计杀人10万。清代彭遵所写的《蜀碧》中,对张的屠蜀也有详细的记载,鲁迅先生便曾谈及过此书。从这篇文章看,张献忠是有些以杀人为乐的,杀起人来是他不喜欢的人杀,喜欢的人也杀。张献忠在四川开科取士,得一状元,十分喜欢,但很快就将其杀掉了。他对随从说:我很喜欢这个状元,一刻也舍不得他离开,还不如杀了他,免得为他牵肠挂肚。
      在《哀妇人》中,舒芜提到了张巡。在一般的史书上,张巡是后世推许的舍家保国的爱国英雄,安史之乱时,他率兵镇守睢阳,直至阵亡。但现在我们又看到了张巡的另一面,也是他在睢阳被困数月,粮草殆尽,最后他竟然默许士卒屠杀城中妇女以充军粮,所食人口二三万人。
      读过这两则“野闻”后,吃惊是自然而然,一是没想到我们的历史上竟有这样嗜杀成性的人和以人肉为食的事;二是这些早已过去了数百上千年的史实,我们普通的历史书上竟从来没有写过。儒文化中确是有“为亲者讳、为尊者讳、为王者讳”的戒条,但严格起来,从后代治史者的角度上说,上述的二张都算不上是治史者的亲、尊、王罢。但治史者们还是把他们做过的一些事“讳”掉了。
      作家王跃文在一篇《权杖与华表》的杂文中讲了一段趣闻:在普希金时代的俄国,有贵族提议让全国的农奴统一制服,以便于让贵族们方便地看出谁是农奴。但这个提议被沙皇否决了,因为沙皇担心,一旦让全国的农奴们穿了统一的制服,农奴们会发现原来他们的人数是如此之多,他们的势力原来很大。一件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景象就是这样的不同。一个“制服问题”,贵族们想的是可以一眼就能看出谁是农奴,哪个农奴还敢对贵族无礼;皇帝看到的则是农奴们可能会因此而联合起来制造动乱,坏了他的江山;而农奴们呢,依照皇帝的担心,则可能是由此发现了“人多力量大”的真理。
      如用这样想事的方法来想一想我们的“讳”的历史,可能也会有异样的景象。比如张献忠,“讳”过之后他是造反的领袖,反封建的英豪,后人莫不钦仰。可倘是把他的真实写出来呢?读到的人便会看到他草菅人命的一面。而在编修历史的人呢?原本原样地把历史呈现出来,则又会担心读了历史的百姓们联想到现在的“肉食者”身上来。因为中国人都明白“历史是一面镜子”,镜子是既可以照见别人,又能够照出自己来的。
      按照中国修史的规律,一般情况下是后一朝代的人为前一朝代治史。后一朝代的人在抢坐前朝的王位时,是很有些决绝的气概的,一般的,都要将前朝的王室子孙斩尽杀绝,比如清朝,便把明朝的王孙们赶得跳了大海。可在治前朝的历史时,却又小心地为其修饰,左“讳”右“讳”起来,其心态大概也和沙皇否决贵族所提的“让农奴们穿上统一制服”建议时差不多吧。
      [闻立摘自《湘声报》2006年5月18日/宋德禄图]

    相关热词搜索:前人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