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浅析中国出版业开拓东南亚市场的区位优势与意义:区位优势的理论内容

    浅析中国出版业开拓东南亚市场的区位优势与意义:区位优势的理论内容

    时间:2019-02-08 05:30:4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中国出版业拓宽东南亚市场顺应双方的发展需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举措是我国在对外开放新时期对“走出去”战略的跟进与发展。不仅为双方加强睦邻友好合作搭建了桥梁,更体现了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决心。
      
      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以来,双方政治互信加强,合作机制巩固,正式的出版文化交流于20世纪90年代日渐展开。2005年12月,温家宝总理出席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年度会议,正式提出“把文化作为双方重点合作领域之一”。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ASEANFree Trade Area,简称CAFTA)的建成,我国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开拓东南亚出版物市场的条件愈加成熟。
      
      中国出版业开拓东南亚市场的
      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即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因素。在面向东南亚的出版活动中,我国的区位优势集中于以下几点:
      第一,地缘优势。中国与东南亚毗邻,南邻缅甸、老挝、越南并与新加坡、文莱等国呼应,西南邻印度,东南与菲律宾相望。倚重在亚洲的中心地理位置,中国自古与东南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来频繁,形成了稳固的交流机制。在现代出版贸易中,地缘邻近更便利了交通与信息传输,中国出版物出口东南亚的运输成本大大降低。
      第二,文化优势。中华文明与东南亚文明同属东方文明体系,具有高度相通性,隋唐时期形成的中华文化圈更在语言文字、社会制度、文化艺术、宗教信仰诸方面对东南亚影响深远。至今,以儒、释、道为精髓的中国传统文化依然在东南亚广泛流传。相比西方文化,中华文化更能激发东南亚人民的认同感,出版物在东南亚市场更易形成稳定、可观的读者群。
      第三,科教优势。如广州拥有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东南亚研究所,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开设了东南亚语专业,它们可为本省(区)出版社提供关于东南亚出版的学术文献、人力资源,辅助出版者把握市场规律,根据东南亚的社情民意进行精准出版。
      第四,政策优势。国家一方面出台政策推动出版业“走出去”,一方面积极与东南亚开展区域合作。2002年实施“中国图书走出去工程”,2006年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启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7年推出扶持出版“走出去”的8项政策等。2009年中国图书的版权引进与输出比由2002年的15:1降至4:1,实物出口贸易量实现“进一出二”的顺差。2002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建设,建成后文化产业将成为继经贸领域后双方合作的重大目标。
      第五,经济优势。自1992年来,中国联合东南亚5国组建的大湄公河次区域(Greater Mekong Subregion,简称GMS)平均经济增速超过6%,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2007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2005.5亿美元,2008年商务部称“双方已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经济实力提升、区域合作加强为我国出版业开拓东南亚市场奠定了资本。
      随着出版改革的推进,国内出版社实力增强,一批开创性的龙头企业成长起来。一大批优秀出版物通过实物出口、版权贸易等方式与东南亚读者见面,为中国出版业开拓东南亚市场铺垫了道路。
       东南亚出版业日臻成熟的
      市场条件
      
      东南亚地区出现于二战后期。1967年建立“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 East Asian Nations,简称“东盟”),至今已吸收除东帝汶外10个东南亚新兴国家,正日益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而对于中国出版业的进驻,许多东南亚国家也已具备较成熟的市场条件。
      第一,经济发展带动出版与消费。近年来东南亚各国经济较快增长,人民购买力提升,加大了对教育、精神产品的投入。对华贸易激发了东南亚商人的“汉语学习热”,促使他们阅读华文出版物了解中国。文化产业勃兴促使多国政府优化政策发展出版业。如2004年越南政府出台推动图书发展的三大决策,现已基本形成全国图书发行网络,积极联合我国进行图书展销、版权贸易等出版活动。
      第二,华人集中奠定华文市场。历史上,大量华人因外出务工、躲避战乱向东南亚移民,引发了中国文化的对外流动。如今东南亚有近3000万华侨、华人定居。约占全球4000万海外华人的七成多,因此华文在当地使用率很高。母语相通加之民族归属感使东南亚华人渴望阅读华文出版物,规模需求构成了稳定庞大的读者群,为中国出版业汇集了广阔的市场。
      第三,政策扶持中华文化传承。东南亚多国与中国在传统文化上渊源悠久,加之大量华人定居,这些国家比较重视保护中国文化和推广华文教育。在华人数量占全国总人口75%的新加坡,政府采取了推广华文、儒学治国和扶持中华文艺事业三大举措,柬埔寨、越南等多国开设了华文学校。有利的政策、积极的学风为中国出版物入驻营造了和谐氛围。
      第四,出版体制与贸易机制利于合作。受中华文化圈影响,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制度、出版结构与发行体制与中国相近,如越南也采用中国的审批制。体制相近利于双方的出版沟通与贸易对接。此外越南、柬埔寨等国版权贸易、图书进出口的手续简便,为中国出版物出口减小了阻力。截至2009年10月,除东帝汶外的东南亚十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贸易管制放宽,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有所削减。截至2006年12月,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这东南亚六国加入《伯尔尼公约》,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
      
      中国出版业开拓东南亚市场的
      意义
      
      第一,有利于促进双方文化产业交流,推动区域合作。在文化领域尚未建立广泛而稳定的贸易机制,目前我国仅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少数国家开展合作交流。而东南亚11国除新加坡外均为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国出版物不仅能满足华人对华语出版物的需要,也能丰富东南亚本土读者的文化生活,从而缓解东南亚市场的供需矛盾。中国出版业的入驻将填补双方长期以来文化贸易的空缺,促进文化产业乃至政治、经济多方面的区域合作。
      第二。有利于中国出版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英国朗文培生、美国麦格劳一希尔、日本白洋舍等出版巨头入驻中国,对我国出版企业造成了强烈冲击。而我国近年来图书印数和印张数不断下降,也反映出国内市场的相对饱和。中国出版企业要想在“内忧外患”中站稳阵脚,必须在坚守国内市场的同时向国际市场开辟新的空间。东南亚地区拥有5亿人口,中国出版企业将其作为目标。可以拓宽国际市场,从而建立起全新的经济增长点,抵御来自境外资本的冲击。
      第三,有利于中国建立对外出版的优势阵地。相比西方国家,东南亚与中国地缘毗邻、文化相通,中国出版业率先“走向”东南亚,是对自身区位优势的充分发挥,不仅牢牢抓住了“家门口”的机遇,而且可以将东南亚建设为“走出去”的优势根据地,为今后挺进西方市场积累丰富的资本与成熟的经验。
      第四,有利于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开放格局。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支柱之一,其国际影响力的大小反映出文化软实力的强弱。我国出版业曾一度对外封闭,还残留有计划经济的陈旧理念,对国际贸易规则也尚不熟悉。“走向”东南亚一方面促使中国出版业学习国际规范,在世界竞争中壮大,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以开放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最终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综观形势,中国出版业拓宽东南亚市场顺应双方的发展需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举措是我国在对外开放新时期对“走出去”战略的跟进与发展,不仅为双方加强睦邻友好合作搭建了桥梁,更体现了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决心。
      2010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中国出版业应该牢牢把握机遇,以东南亚为依托,逐步扩大中国文化在亚洲乃至西方的影响力,最终形成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开放格局。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相关热词搜索:出版业区位浅析中国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