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禁区”不可无,处置要慎重】 不可侵犯的禁区是什么意思

    【“禁区”不可无,处置要慎重】 不可侵犯的禁区是什么意思

    时间:2019-02-13 05:33:2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读书应不应该有禁区?我以为读什么,不读什么,应该有点限制,这个限制的范围有多大,界限划在哪里,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具体分析对待,不能什么书都一律开放。“读书无禁区”这个提法是不那么恰当的。
      书是人类知识的结晶。人类的文明是靠书籍来传播的,所以把书称为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是很恰当的。但是正象人类物质的食粮有美恶的不同,精神的食粮也有良莠之分。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当今出版的书,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书,累计起来,真是恒河沙数,无法计算,其中有毒的书是不少的,这一点谁也不会否认。这样就要有所选择,对少数毒性较大的书,就应该有所限制,除少数专家、研究人员以外,不让一般人看,特别是不让青少年看。如果这种限制就算是“禁区”,这个“禁区”就不应该冲破。如果这就叫当“褓姆”,我觉得当这样的“褓姆”并没有什么不好。有人在哇哇坠地以后,不就是靠“褓姆”喂乳汁长大的吗!
      在读书上设置的限制,对青少年应该略为严一点。因为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世界观没有完全定型,心灵稚弱,缺乏辨别是非的坚强能力,有很大的可塑性。为了让他们健康成长,有高尚的情操,优美的道德,我们应该供给他们精美的精神食粮,引导他们多读好书,而不应让他们去吸食毒品,痛饮精神上的劣质酒。这样弄得不好有的人就有可能慢性中毒而颓废堕落。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我国经历了十多年的动乱,许多青少年沾染了不少的恶习气,有的人可以说是浑身污浊,这一点尤其重要。因此,诸如《蒋介石文选》、《蒋经国文选》之类的书,我们现在并没有出版,即使有一天果然出版了,恐怕也以不让他们读为好。至于色情的书,诲淫海盗的书,我也是不主张让他们去读的。因为在缺乏必须的鉴别力的情况下,很难使他们不受书中的观点、倾向的影响。如果是一本色情的书,主人公有许多污秽得难以入耳的话,有许多荒唐不经的行为,也很难担保他们不去学习。来一个“读书无禁区”,图书馆对所有的书都一律开放,海关也一律允许进口,大家都看,皆大欢喜,对广大青少年来说,是弊多而利少的,鄙人不敢苟同。
      说青少年读了坏书,心灵会受腐蚀,有人就出来反对。他们的理由是在林彪、“四人帮”猖狂肆虐之时,青少年既没有书读,也没有戏看,一切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当时的社会道德、社会风气却坏得无法再坏了,以证明青少年的颓废堕落和读什么书并无关系,这道理可以讨论。林彪、“四人帮”指知识为反动,认科学为罪恶,使我国的青少年一代白白地荒废了十多年的时间,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学到,这确是事实。但是,林彪、“四人帮”也不是什么书也不让青少年读的,他们强迫青年读经过歪曲的所谓儒法斗争的书,读一个小学生日记,读“流氓加白痴”张铁生的事迹,这些都在我国的青少年一代打下了烙印。有些人至今不讲道德,不尊敬老师,恶语伤人,动不动造反,和这个都有一定的关系。精神的污秽要靠精神的甘露来涤荡,多读好书,提供能使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是治疗他们心灵创伤的一个重要手段。
      和青少年相比,成年人的世界观已经定型,政治上逐渐成熟。他们具有独立的判断能力,思想不会轻易地随周围的环境所左右,以至读了几本坏书就改变自己的政治倾向。在读书上对他们的限制就应该放宽。有些反面的书,甚至骂共产党的书也是可以看的。接触一点反面教材,头脑就能复杂起来,可以增强免疫力。再就是比较负责的领导干部和宣传干部、广大的理论工作者、新闻、出版和教育工作者他们担负着教育群众的任务,同时又是思想战线上的前哨战士,要和各种错误的思想、理论进行战斗,限制就更应该放宽,凡和他们业务有关可以看的书,恐怕都应该允许看。要批判一种错误的理论、观点,如果对宣传这种理论、观点的书连看都没有看过,批判又怎能打中要害?又怎能有战斗力?但是,即使对他们,限制也还是存在的。至少涉及军事机密、国家经济机密和外交机密的一些书,是他们中的多数人所不能阅读的,或者是一个短时期中所不能阅读的。不管喜欢不喜欢,也还有这么一个小小的“禁区”。有这么一个“禁区”,也许为少数人所不乐意,却是党和革命的利益所需要的。
      除了以上的区分,还有读书和研究的区分。读书有禁区,研究却不能有禁区。比如蒋介石是现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要了解中国的现代史不能不研究蒋介石这个人。一个人以读书者的身分来说,也许读不到蒋介石的书,如果作为一个研究工作者要研究蒋介石这个人,那就应该让他读蒋介石的全部著作,否则研究工作就无从进行。比如《金瓶梅》目前在我国还是一部禁书,如果有人作为研究工作者要研究这部书,那就应该向他开禁,而且不能只让他读“洁本”,应让他读完整的本子,并对各种不同的版本加以对照鉴别,这样才能对这一著作从政治和艺术上作出恰当的评价。一个人也罢,一部著作也罢,它作为研究的对象,不应该存在什么不让了解的秘密,所以研究不能有禁区。
      有的同志援引法律来论证读书不应该有禁区。我以为对读书作一点限制,设置一点禁区,不属于法律的问题,而是从思想教育的角度提出来的,属于道德的范围。《金瓶梅》可不可以读,《蒋介石文选》可不可以读,法律管不着;读了以后只要不教唆人犯罪,也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更谈不上子起同志说的“逮捕判刑的问题”。但是,在我们的国家里法律不加限制,而在其他的条例规章上加以限制的事有的是。例如不准随地吐痰,开会不能迟到早退,公共场所不能抽烟,法律并无明文规定,但却是不允许的,违反了要受到舆论的谴责。以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理由而反对读书要有“禁区”,这是混淆了问题的性质。
      迄今为止,明确提出读书无禁区的有李洪林和子起两同志,细读他俩人的文章,觉得都缺乏理论的应有的彻底性。李洪林同志的文章题目叫《读书无禁区》,内容却是主张设置“禁区”的。例如他明确说:“任何社会,都没有绝对的读书自由。自由总是以一定的限制为前提”,“对于那种玷污人类尊严,败坏社会风气,毒害青少年身心的书籍,必须严加取缔。”这样的说法和《读书无禁区》的标题岂非南辕北辙。这个矛盾是怎么来的呢?1979年第七期的《读书》上有一个小小的“编者附记”,给我们揭开了谜底。原来李洪林同志自己给文章所加的题目是“冲破读书的禁区”,“读书无禁区”的标题是编者加的。“冲破禁区”可以理解为是要冲破人为的禁区,按长官意志随意设置的禁区,而不是要冲破客观必须存在的合理的禁区。如果是这样,那么“读书无禁区”,就不是李洪林同志的本意,是编者强加给他的。子起同志的文章在观点上要明确彻底得多,但也留下了漏洞。他主张《匪区逃出记》之类的书,只要“在它的扉页上写明白‘此书造谣(或颇多造谣)。如何对待,请读者自己考虑’。”图书馆照样可以出借,但对《金瓶梅》却似乎是例外,“除以影印本供应专家、学者之外,应该编印洁本,公开发行。至于怎么洁法,洁到什么程度,可以研究。”可见,他也主张能够公开发行的只是《金瓶梅》的洁本,那么非洁本的《金瓶梅》至少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禁区”了。大概子起同志也感到非洁本的《金瓶梅》毒性太大了,因而也就顾不得前后矛盾,反对起自己那个“读书无禁区”的说法来了。不过我倒还是替子起同志担心,纵然他读的书很多,恐怕也不敢担保,《金瓶梅》就是当今世界天字第一号的大毒草了,如果又有更毒的书出现,或者从国外流传到中国来,又该如何处置呢?是禁呢还是不禁?是出洁本呢还是不出?
      最后,还想对《读书》的编者提点意见,李洪林同志文章原来的题目《冲破读书的禁区》,立意明确,而且题文一致,为什么非要改成《读书无禁区》?这样尖锐是尖锐了,却不准确,只是向前稍稍多走了一步,正确的东西就变得不正确了。我们说“科学无禁区”、“理论无禁区”这是对的,但不能随意地把这样一个命题套用到别的问题上去,否则,“舞台无禁区”、“言论无禁区”,诸如此类地引用下去,事情就难办了,不知编者以为然否。

    相关热词搜索:禁区处置慎重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