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让思维“走进”几何图形 平面几何图形大全

    让思维“走进”几何图形 平面几何图形大全

    时间:2019-02-18 05:38:5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数学课程标准》把初中几何内容作为《数学》的“空间与图形”编排,这不仅淡化了“几何”与“代数”的人为界限,更是凸显了几何研究的对象和特性。既然几何研究的是“空间与图形”,那么学习方法就应当从图形入手,训练画图、识图、变图,克服学生在“图外”、“题外”徘徊、观望、畏缩的现象。让学生的思维和智慧“走进”空间与图形的迷宫,达到游刃有余,锻炼和提高空间想象、几何审美、逻辑思维、解决问题和探究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一、 练图学概念
      
      几何概念是几何学习的基石。应让学生用眼、手、脑感知、体会概念的内涵,而不是死记硬背定义的文字叙述,或者只能说出概念名称,而不知为何物。在教学“垂线”时,为了使学生会画垂线,会判断垂直,我设计了以下画图练习:
      (1) 在图1中画出直线a的三条垂线(实线为先画的线,虚线为后画的线,下同)
      
      (2) 在图2中画出与直线a垂直的直线。
      (3) 在图3中分别过点A、B、C画出直线m的垂线。
      (4) 分别画出87°、88°、89°、90°、91°、92°、93°的角,并观察、比较大小。
      
      (5) 判断:图4中哪条直线与直线l垂直?
      通过以上画图训练,学生在操作、观察的过程中,对垂直、垂线的概念形成了较为深刻的体验和认识,实现了对抽象概念的自然内化,提高了画图能力和识图、辨图能力。
      
      二、作图探定理
      
      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经历着重大变革,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已为广大师生认可和实践。许多几何定理可以让学生通过画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我先作如下引导: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有什么性质?还能根据别的条件来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能否仿照它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从性质中选取一些“足够而不多余”的条件,来判定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不要急于回答,进行分组探讨:先选定若干条件,再作出满足条件的四边形,“观察”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然后进行严格的证明。
      许多小组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反过来,得到相应的逆命题,先作图判断,然后证明。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如图5);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如图6);
      
      (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如图7);
      (4)有一个小组的结论是:“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画法是:如图8,先作∠1,然后画∠2=∠1,再画∠3=∠2。从而∠1=∠3。他们宣布:“只要满足∠1=∠3,就是平行四边形。”
      谁知“成果”一公布,就得到了其他小组的反驳:要是直接画成图9,还是平行四边形吗?
      
      问题出在哪儿呢?全班开始了热烈的讨论,结果一个平常害羞的男生出语惊人:图8实际上画的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具备两组对角都相等而并不是只有一组对角相等!(全班鼓掌)最后一致证明得出: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我们知道,过程比结论更重要。学生的探究过程就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忘我的探讨过程中会不断地迸射出精彩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大胆地画图、推测和实验,在肯定与否定的反复中逐步接近于真理,从而实现思维的质的飞跃。课堂上在画图探索新知的时候,有的学生不敢动手,那是需要老师的亲切鼓励和指引方向;有的学生的“作品”或结论十分荒唐,那可是蕴藏着童心和智慧的珍贵教学资源啊!只有敢于“错”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三、串图记定理
      
      几何定理和推论很多,学生觉得难记难理解,或者学一个丢一个。其实有些定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图形之间可以相互变通,串联成系列图形。引导学生深入联想、思考,可把一些几何定理象用线穿珍珠一样串联起来,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例如从相交弦定理(如图10,有PA•PB=PC•PD)出发,弦AB、CD分别围绕点B、D旋转到交于圆外一点P时(如图11),得到割线定理,结论仍为PA•PB=PC•PD;当割线PAB绕点P向圆外旋转到与圆相切时(如图12),点A、B重合为切点M
      
      有PA=PB=PM,上式变为PM2 =PC•PD,于是得到切割线定理;当割线PCD也绕点P向圆外旋转到与圆相切时(如图13),点C、D重合为切点N,有PC=PD=PN,上式变为PM2 =PN2 ,于是PM=PN,得到切线定理。看,这四个定理之间存在着血缘般的转化关系!
      
      四、借图编习题
      
      原题:如图14,直线m上有5个点:A1,A2,A3,A4,A5。图中共有几条线段?
      此题对学生理解线段的概念有帮助,初学时很感兴趣。但如果以后的复习中多次做类似的题目(比如改变点的个数),就会失去激情。教学时可以一图多用,借图发挥,改编成“口味”新鲜的应用题:
      
      改编1:往返于A1、A5两地的客车,中途停靠三个站:A2,A3,A4。求:(1)有多
      少种不同的票价?(2)如果车票上要注明起点站与终点站,需准备多少种车票?
      解:(1)将车站和三个停靠点看成直线m上的五个点,票价由路程的长短决定,即要找出图中有多少条不同的线段:4+3+2+1=10(条),故票价有10种。(2)由于同一段路,往返时起点和终点不同,所以要准备20种车票。
      改编2:在一平直的公路m上有5个工厂:A1,A2,A3,A4,A5。要在m上建一个原料供应站,问:供应站设在何处,可使5个工厂与供应站距离的总和为最小?如果有6个工厂呢?
      解:供应站应设在A3处,此时总距离s=A1A5+A2A4为最小。如果不设于A3,,而设于X处,则总距离为s,= A1A5+A2A4+A3X,显然s

    相关热词搜索:几何图形思维走进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