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半边桥 流水人家半边桥(下)

    半边桥 流水人家半边桥(下)

    时间:2019-02-20 05:42:2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狭窄街巷的淳朴民风      半边桥狭窄的街巷酿就了淳朴的民风乡情,邻里间串门抬脚便进,如进自己的家门一样随便。不用敲门,不用找借口,漫无边际瞎吹一通,意满兴尽后抽身而去。称呼长辈不过一声“伯伯”、“姆姆”(四川方言:对与父母同辈但比父母年长的已婚妇女的称呼),双方感情瞬间融为一体。若是哪家来了远客,要留宿过夜,主家的娃娃随便到隔壁哪家“打个挤”便一切搞定,彼此随便得很。
      也许是受多子多福传统观念的影响,五六个、七八个子女的家庭在街上比比皆是,而且常以毛头儿、蜞蚂儿、狗儿一类贱称为小名,寓寄着越贱越好养的简单愿望。
      当时,最惹眼的是半边桥南街东侧西南茶号的“杨家将”,兄弟姐妹足足10人,而且个个长得高高大大,健康漂亮,并各有神通。儿时,杨二哥带我下河洗过澡;杨三哥同我赌过“洋画”;杨四哥怂恿我上树抓过鸟……至今想起,仿佛就在昨日。
      此外,西南茶号还有“一最”――茉莉花香最令人陶醉。原来“茶号”素有用茉莉花窨制花茶的传统,每到茉莉花采摘上市的季节,都会购进好几批。花,多为双瓣和多瓣,窨制前需要人工将其分瓣剥离。于是,茶号会请街坊邻居“帮个忙”,并按照剥花斤两付小费。其实付不付费,街坊邻居并不在乎,在乎的是感受茉莉花的清香、秀丽、淡雅和洁白无瑕。入夜,老人和孩子都围坐在自家街沿上,一边剥花,一边聊天。在茫茫夜色之中,“人语花香”弥散在整条街上。连过路客都会不自觉地放缓脚步,连声叹道:好香,好香的半边桥!
      当然,半边桥也有臭的地方,桥南头那间面积不大、蹲位不多、简陋而肮脏的公共旱厕便是。虽说它臭,但却在我们记忆深处有一段有趣的回味。那时不像现在,家家都有卫生间,这小小的公厕就是全街近百户人家一天也离不了的“方便之处”。天刚放明,内急的、倒马桶的、涮痰盂的便蜂拥而至,小小厕所门庭若市。先到的自然“幸福”,尽可畅快地“如释重负”;晚来者只好等在门口,讪讪地自我解嘲:“哟,生意好喃!”
      住在厕所隔壁,独占“近水楼台”优势的老街坊邓哥子便很是自豪,直到今天,他还常常自豪地说:“那时哪家人有卫生间哦?只有我家有――隔壁。”邓哥子是小学体育老师,豁达乐观,热情爽朗,每每自封为大使(屎)馆馆长。因善处邻里关系,在街上很有人缘。每天晚饭之后,街坊邻里、三朋四友总会不请自到,上他家坐上一坐。邓哥子则不管客多客少,照旧一张小茶几,一大搪瓷缸花茶碎末招待众乡亲。众人不介意,你一口我一口地喝着苦茶水,你一句我一句地聊着热话头。尽管不时从隔壁厕所飘来不快的气味,但大家都不以为然,顶多皱皱眉头而已。有时,大家摆龙门阵摆到精彩时,隔壁厕所会突然发生只有那个年代才有的“新闻”:守厕所的大爷和偷粪贼干起架来。甩扁担、拽粪桶的哐啷声,以及劈头盖脸的喝骂声不绝于耳。此时,我们尊敬的大屎馆馆长便会主动行使“职责”,批评偷粪的几句。等事态平息,他免不了还会笑嘻嘻地有感而发:“嘿,周儿(方言:指大粪)都成抢手货,龟儿子现在偷粪的太多了……”
      
      鹤立鸡群的张公馆
      
      在家家商铺相连的半边桥,还有一家鹤立鸡群的张公馆。张公馆位于半边桥南街西侧,建筑风格呈中西结合式,气派十足,比相邻的店铺明显高出许多。南侧是风火墙,墙内侧是厚重的黑漆大门,与始创于清朝的“王集成永”皮鞋店隔街相对。
      公馆主人张某,乃一介名医,曾留学德国,任过省邮电医院院长,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有口皆碑。张院长一家人的饮食起居、生活习俗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市井百姓:不到左邻右舍串门,不话家长里短,进进出出向来不苟言笑,目不斜视。使得本街娃娃们对他们引颈仰望,很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即和高深莫测的感觉。
      可一旦街坊邻里有人夜间突发疾病,叩门求助,张院长则不问贫贱富贵,上门施医施药。之后,他好像没有这事一样,依然旁若无人地进出自家大门。
      张公馆进出有大小门之分。家人进出常走大门,佣人则从离大门20米远处的小门出入。当然,街上以挑水卖为生计的“瞎子”也从小门进出。其实这“瞎子”也非真瞎子,只因眼睛眨巴眨巴的不好使,似有眼疾。街坊邻居凡需用水时,全都很统一地大叫一声:“瞎子,挑两挑水来!”至于他尊姓大名、为何方人氏就谁也说不清楚了。
      公馆的大小门之间是一道临街高墙。20世纪50年代高墙被政府圈了一块,辟为“广告栏”,张贴各类社会广告。那年月百姓喜好川剧,经常能见到一长者日复一日地在此张贴川剧海报。海报惯用三两种色彩,楷书甚是醒目,演出的剧团、剧目、时间、地点以及主演明星,一目了然。
      公馆墙脚下街沿边,则有书贩在此摆地摊,所售之书多为木刻本线装书,有历书、算卦书、《百家姓》、《小菜打仗》以及《成都民谣》等。书贩大多喜欢用竹子编成“书架”将书挂在上面,斜靠在墙上,让市民任意挑选。老成都冯水木先生在《书香美食祠堂街》一文中谈到半边桥有书市,大概便是指此吧。
      1958年底,成都掀起了一股在大街小巷墙壁上画壁画,歌颂“大跃进”迎接共产主义到来的热潮,于是张公馆的墙壁上又赫然出现了一幅很大的彩色壁画。“画”的主题是“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架桥梁”。
      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人气甚旺的半边桥街又有两位名声在外的“新街坊”加盟。
      一是王胖鸭店。店以挂炉烤鸭、烟熏仔鸡而出名,原址在西御街,1972年金河被改建成人防工程,便迁至原半边桥头东侧,生意照样红火。
      二是成都市图书馆。1954年7月以前在人民公园内,之后迁至祠堂街。70年代初,馆舍大门又由朝北的祠堂街改道为朝东的半边桥街。
      2003年,半边桥开始拆迁,一条有着耐人咀嚼的历史渊源和醇厚文化品位的老街从此成为历史,老街坊们也天各一方。半边桥街消失了,那段文化、那段历史、那种深深的情怀,只能永远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责编 王 容)

    相关热词搜索:半边流水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