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论彝族毕摩的阶层性

    论彝族毕摩的阶层性

    时间:2020-03-19 05:13:2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本文探讨彝族的毕摩社会阶层性的变迁,毕摩历史渊源久远,是彝族社会中一个特殊的阶层,从社会的统治阶级逐渐变为辅政者,随后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趋于平民化。本文认为是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各民族的血缘关系淡化,导致了以祭师生涯为主的彝族毕摩走向了平民化。

    【关键词】彝族;毕摩;阶层性

    一、毕摩的阶层性

    阶层性是毕摩在彝族社会中最突出的社会特性。在周边的民族中,不管是作为祭司、巫师的人,还是作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并不像毕摩那样具有鲜明的阶层性。而且其性质也正反映出整个彝族社会的经济、文化水平。特别是在当前外来文化日益深入影响的今天,作为彝族文化传承者的毕摩更表现出趋于公民化的趋势。

    首先,在每一个比较原始的民族中,都有着担当祭司这一职能的人。易谋远先生认为“毕摩的起源和生产关系、私有制没有直接的关系,和阶级、国家的起源也没有直接的联系,它只是和彝族母系氏族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它是随着彝族母系氏族时代原始宗教产生后便作为人们信仰图腾之物的祭司,而登上历史舞台的。”[1]但彝族的祭司――毕摩并不像其他民族那样只是少数人的职业,它在特殊的环境下形成了一个社会阶层,以至于千百年来,他们的基本职业几乎没有变动。

    民主改革以前,在彝族社会的“兹(土司)”、“莫(法官)”、“毕(毕摩)”、“格(工匠)”、“卓(百姓)”五个等级中,毕摩是处于统治阶层的第三位。

    毕摩作为传承彝族社会知识的中介,是整个彝族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们一面是作为巫师的角色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的地位之所以得到整个社会的承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是整个社会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传承和发扬着彝族社会的文化。我们知道,一个社会的维系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靠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而毕摩正处于这样一个核心的地位上。他们在彝族社会的教育、历法、天文、哲学、医学、历史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整个社会对他们在精神上产生依赖。这种传统的影响到了民主改革以后依然存在,国家的法律依然很难在这些地方推行,就是因为彝族人民坚决认为“法律解决一时,毕摩解决一世”。

    在民主改革以后,原有的等级间的界限继续存在着,但在经济建设占主导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毕摩的阶层性质也相应的发生着改变。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像以前那样固守在自己的天地中,而是也逐步的和其他阶层之间的人发生流动。

    二、阶层的成因分析

    对于毕摩来说,阶层性只是其社会属性中的一部分,它的构成成分是复杂的,而且在历史中也不断地变化着。想要把握它的阶层性质,必须从历史中去探究其形成的根源,再从现实中去找出其阶层性的表现形式。

    八世纪中叶,南诏国统一,彝族奴隶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之前处于统治地位的祭司逐渐被世俗奴隶主取代,这一过程大约持续到元代在当地建立土司制度。因而它的职能也发生相应的转变,变成了奴隶主统治的附庸。但是,这一切并不足以说明它何以成为一个社会阶层。

    首先,从地理环境上来看,广大彝族所处的西南地区,正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向东南延伸的横断山脉峡谷地区、全国最大的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和云贵高原的北部和西部。全境地势是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延伸的过渡地带,大部分处于第二级阶梯之上。整个地形遍处皆山,没有像东北平原、华东平原那样的大平原,而是错落在群山之间的小盆地,当地人称之为“坝子”,在这个区域内,山区约占了95%的面积。

    地理环境上的封闭性加强了各家支之间的隔绝,毕摩作为彝族社会的一个阶层,在彝族奴隶社会发展的同时,特别是改土归流以后,土司势力逐渐衰落殆尽,而黑彝奴隶主家支却强大起来。伴随着其生长的是一套系统严密的家支制度。在民主改革以前,彝族家支制度在社会中一直阻碍着地缘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整个社会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有集权优势的政治力量,所以社会始终停留在奴隶制阶段,为等级社会服务的家支制度成了黑彝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工具。各家支之间既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又互不干涉对方的事务。[2]在这种相对隔离的社会环境之下,每个家支都有自己的祭司集团,这便形成了毕摩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所必须的条件,众多的家支毕摩共同形成了一个社会阶层。所以,它的阶层性首先便是它的社会隔绝的必然产物。

    其次,尽管自汉朝以来,彝族世居地就被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管辖范围,但直到民主改革以前,这些地方一直就保持着半独立的状态。中央王朝的管辖也大多只停留在册封或者羁縻[3]管理上。从元代开始实行的土司制度在地方上的基本组织上没有触及,社会的性质仍然是奴隶社会。

    三、阶层的分化及其消亡

    民主改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彝族毕摩的阶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传统的宗教职业者和知识分子逐渐融合到社会其他阶层中间,例如《毕摩纪》中的村官毕摩,在彝族的各色毕摩里,他是少有的还担任着共产党干部角色的,在人间、神界,他都拥有着权力,由于他自负地依恃着自己的权势,在村长选举中擅自做主,违反了选举法而被政府免职。二是与社会其他等级之间的区别不再像以前那么严格。虽然受传统的影响这种等级间的区别一直受到社会的重视,但是随着新的以经济为基础划分社会阶层的习惯逐渐受到彝族社会的普遍接受,传统的以血缘为等级界限的差别渐渐地退出了彝族的历史舞台。三是毕摩的传统地位日益受到新兴阶层的挑战,他们不再是社会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像其他阶层的人那样,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

    也正是由于上述的原因,毕摩这种以血缘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等级间的差别必然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冲击。社会越是发展,这种等级间的界限也就会变得越模糊,逐渐地被新的以经济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阶层关系所取代。

    四、结语

    一个社会的阶层之间的流动性越大,整个社会也就越活跃,阶层之间的矛盾通过这种流动可以得到有效地释放,相对来说也就越和谐。毕摩这种维持了上千年的阶层是在过去落后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它有很大的保守性,不再适宜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在经济发展的今天也与社会显得不匹配,必将被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所取代。

    纵观整个毕摩的发展史,可以清晰的看见其阶层性质不断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日益深入民族地区的今天,毕摩的这种阶层性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它像彝族社会的其他阶层一样,正努力的突破自身的局限性,积极的融入到现代化的进程中,虽然这将是一个缓慢而且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一定能为建立一个平等而且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彝族社会的将来也必将因为经济的发展和个阶层之间的正常流动而再次显示出其生命力。

    【注释】

    [1]易谋远.彝族史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40.

    [2]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281—282.

    [3]羁,马络头也;縻,牛缰绳。多指专制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是宋、元、明、清几个王朝土官制度之窠臼。一方面要“羁”,用军事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另一方面用“縻”,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予抚慰.

    【参考文献】

    [1]易谋远.彝族史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孟慧英.彝族毕摩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3]阿里瓦萨(刘正发).文化传承与民族教育田野调查——三十三位凉山彝人访谈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4]起国庆.彝族毕摩文化——信仰的灵光[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

    [5]易谋远.论彝族“毕摩”的地位、作用和性质[J].民族学研究第十辑——中国民族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9.238-252.

    相关热词搜索:彝族阶层摩的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