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朱凡:动情之画最动人

    朱凡:动情之画最动人

    时间:2020-03-19 05:21:1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在他看来,找到快乐感就是艺术的原本,绘画的过程不一定都是快乐的。

    与绘画的不解之缘

    朱凡是沈阳人,他的童年是在鲁迅美术学院旁边度过的。这对于自幼喜爱画画的朱凡来说,实在是莫大的幸福。水彩画、水粉画、木刻、中国画、漫画、钢笔画……儿时的朱凡并不在乎绘画门类的约束,只要是拿着画笔,朱凡就觉得非常快乐。鲁迅美术学院是童年和青年时代的朱凡最喜欢去的地方,在那里他结识了许多优秀的老师和画友,在鲁美看到的大量优秀美术作品,给朱凡的绘画生涯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当时担任《美术大观》杂志主编和辽宁省漫画研究会会长的李春是朱凡的姑父,姑父是画家,也是朱凡的启蒙老师。在朱凡的印象里,姑父很慈祥,总是给他很多鼓励,让朱凡对画画一直保持着很高的热情:然而姑父也很严格,对朱凡的基本功训练从不马虎。姑父的专业指导、鲁迅美术学院的艺术熏陶,加上自身的勤奋,让小朱凡成了学校里的文艺骨干。

    上世纪60年代,朱凡读小学一年级,那几年,朱凡画了很多宣传画、漫画。虽说是宣传主题的任务画,但不知不觉中,朱凡掌握了扎实的人物画基础,也对人物画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中学时朱凡创作的国画《炉火正红》还参加了市美术作品展览。人物和静物、风景等有着非常大的区别,画人物最重要的不是外形上的相似,而是对人物精神世界的理解和表达,在朱凡看来,这真是有趣极了!而中国画重视内在神韵的特点,也和朱凡的追求不谋而合。那时朱凡已在心中暗下决心,要把画画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从普通战士到美术编辑

    1979年,朱凡应征入伍,成为了部队的一名放映员,放电影之余画海报、画幻灯、搞创作,当年就创作国画《颗粒归仓》参加集团军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奖。一年后他考入军校学习。然而按照当时的规定,普通战士不能报考解放军艺术学院,朱凡无奈之下,只能进入了自己并不是很感兴趣的军械工程学院学了高射炮专业。不过专业的改变并不妨碍朱凡继续喜欢绘画,只要有时间,他就拿出纸笔涂涂画画。从高射炮专业毕业后朱凡被分配到基层部队,成为了“高射机枪连一排排长”。这和今天的画家朱凡似乎很难联系在一起。能够走到现在都源于朱凡对于画画的坚持。在部队期间,朱凡给沈阳军区《前进报》投了很多稿,发表过速写、漫画、宣传画等,团里也因此发现了这个美术人才,朱凡得以调任团宣传股干事,后来又被《前进报》看中调走,成为了《前进报》一名美术编辑。

    从进入《前进报》。朱凡算是开始了比较专业的美术生涯,美术编辑是个非常锻炼人的岗位,从版式设计、画插图、配漫画,到编专版、摄影,甚至跑出版,都是朱凡的工作范围。有时第二天报纸要出版,前一天朱凡就必须完成所有的版式设计、插图工作,经常忙到深夜。朱凡说,虽然做美术编辑很辛苦,但锻炼了超常的做事速度和反应能力,也算是很大的收获。

    擅于寻找独特视角

    80年代末,渴望提高的朱凡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央美)进修。在央美,朱凡最大的收获是建立了自信。之前一直是自学,进入央美,朱凡才接受了系统的补充和打造,大大开拓了眼界。这段时间,朱凡发现自己的基本功其实很扎实,他的素描画得又快又好,一周可以画一本人体速写。央美的解剖学教授看了朱凡的作业后,根本不相信这些画出自一个没有接受过系统训练的人之手。其实,这都是朱凡长期自学、大量临摹的结果。

    在央美期间,朱凡也正式进入了专业创作状态。1991年创作的《绝路》是朱凡进修后的第一幅作品。这是一幅抗战题材的作品,但朱凡没有选择去画战争场面,也没有画解放军的英雄的形象,而是表现了一个刚要离开日本国土,踏上战场的日本学生兵。学生兵稚气未脱的脸庞和身上的军装、巨大的行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眼中,流露着对故乡和亲人的不舍、对前途的迷惘和对死亡的恐惧,形成一种十分复杂而真实的精神状态。背景是即将出发的军舰和士兵写给母亲的一封日文绝书,内容充满了对战争的厌倦和对未来的悲观。学生兵的手上拿着一个穿日本和服的小玩偶,那是母亲给他的护身符,他很怕丢了,所以一直紧紧捏在手里。这幅画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控诉了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的灾难。这幅作品一亮相,就获得了“纪念‘九·一八’事变60周年中国画作品展”银奖。

    朱凡说,报社的工作经历,培养了他寻找独特的选题切入点的敏感。但笔者觉得,更重要的是他对生活的热情、对细节的关注,才让他能够找到那些与众不同的视角。

    动情之画最动人

    朱凡画过很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作品,因为每当有一件事、一个人打动了他,他便有一种挥毫泼墨的创作冲动。他喜欢把自己内心涌动的情感变为线条和色彩。朱凡说,美术作品更多的是情感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只有画家倾注了情感、用心灵去创作的作品,才能打动观者。1998年,朱凡在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为了表达对祖国航天事业的期待和敬意,他创作了作品《夙愿》,画面近景为钱学森坐在病床前,中景为站立的中国宇航员,远景为中国的航天火箭腾空而起。朱凡采取了蒙太奇的手法,将钱学森、宇航员、火箭融八同一时空画面中,“坐”、“站”、“飞”的形态使画面蕴含深意。

    2003年,“非典”肆虐中华大地,一批医务工作者首先冲上抗击“非典”第一线,他们中有些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朱凡被这种英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他马上拿起画笔,画出了第一批抗击“非典”的英雄形象,作品取名为《壮歌》。画面上的他们是那么熟悉,和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一样,有情感、热爱生活,可是,他们中的有人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画面采用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塑造了英雄中流砥柱般的伟岸形象。据说这幅画展出时,很多观众围在画前,久久不肯离去。

    在朱凡的办公室里,他一张张地给我看着自己的作品,一张张地给我细细讲述,我能感觉到他对自己的每张作品都充满了感情,津津乐道于它们的故事,以至于他有时翻看着作品,便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忘记了正在与我对话。

    关注美术事业发展

    2002年,朱凡从部队转业,进入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工作。在和全国美术各艺术门类的专家组织一起工作中,朱凡接触了很多专业不同的专家和全国高水准的美术作品,对他自己的艺术追求打开了一种新思路。他开始更多地关注文化问题和美术教育美术发展问题,他的作品也有了一些新题材。近年来,朱凡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非常关注,黔东南地区是他近些年的一个创作基地,无数次深入到少数民族的生活之中,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当地苗族生活的作品。

    由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主办的,旨在促进贫困地区艺术教育的“蒲公

    英行动”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腊尔山希望小学播下第一粒种子。在一些偏远贫困的山乡,小学连国家统一的美术课都开不了,美术工具更是无从获得。可是,在那些上不了美术课的孩子们身边,却有着美术教育的“富矿”——民间美术。如果让民间美术走入偏远、贫困地区学校课堂,学生们就可以方便地获得美术材料,上美术课。朱凡是这个活动的组织者,在腊尔山希望小学,他结识了一位土生土长的苗族美术老师龙念甲,他利用随处可见的稻草、泥巴、竹子、针线、剪刀等等,带领学生们制作了很多精美的民间艺术品。孩子们再也不用为买不起美术用品发愁,这些民间艺术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珍贵的民间美术也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希望。这种和谐、欢乐的氛围打动了朱凡,促使他创作了以这位教师和他的学生为主题人物的中国画《放飞心灵》经过6年多艰苦不懈的积极工作,“蒲公英行动”的教学理念和教课方法先后在贵州、云南、陕西、湖南、江苏、内蒙、吉林等10个省份由点到面逐渐推广,更多的儿童获得美术教育的机会,也为当地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骨干美术教师队伍。这些年朱凡一直坚持参加这个公益事业,关心少儿美术教育问题更是他做公益献爱心的重要责任。在他看来,能为社会文化的进步和美术事业的发展出一些力,比一个人埋头画画更有意义。

    近些年,学术活动策划、研究创作问题和观察美术发展动态等已成为朱凡的主要工作。中国当代漆画是美术领域的新画种,产生和发展时间短,特别需要扶持,朱凡非常关心漆画问题,而且付出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在他和同行的努力下,近些年“中国当代漆画”这一全新的画种已经在美术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今年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漆画已经成为独立的展区,实现了漆画界的夙愿。

    回归艺术原本

    艺术创作需要创新和突破,朱凡也希望能够突破自己。朱凡说,近几年他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对一个画家来说,需要舍弃一些东西,回归到艺术的原本。所以有时候他不再那么专注于主题创作,而是更注重画面语言的表达,比如笔墨、色彩、视觉、传统与现代关系等等。情感表达固然重要,但如何选择表达方式也很重要。他常常会画一些随笔、小品,没有主题,只是追求单纯的视觉美、材料美、形式美。朱凡把这叫做“修养式的训练”,这能让他的心沉静下来,体会身心的享受感。在他看来,找到快乐感就是艺术的原本,绘画的过程不一定都是快乐的,这其中凝聚着画家的思考、责任感甚或痛苦感,然而作品完成的过程、完成后的满足感、别人对他作品的不同反应,也是一种快乐的体验。

    朱凡说:不管怎样,“真诚”是最重要的。但是常规的成人无法做到真正的返璞归真,就像人学会骑自行车之后,永远也无法像学会之前那样真正摔倒。但这并不重要,只要是找到了“真”,只要真诚地对待自己、对待生活,敢讲真话,也就算是做到返璞归真了。物质是短暂的,只有精神可以永存,留住人类最美好的精神财富,这是朱凡内心世界最大的幸福。

    采访快要结束时,朱凡很神秘地拿出了他的一样“宝贝”——一本黑色的速写本。朱凡告诉我,旅途中携带速写本的习惯,他已经保持了10多年。为了不虚度旅途的时光,他总是拿出速写本,随时记下旅途中的想法、感受、画几幅意象速写、随笔速写。每次出行都画,画面下都会依次序写上当时的年月、地点、航班号时间或火车车次。本是一个无心开始的行为,然而过了这么多年,朱凡发现,这些速写本竟然成为了他最珍贵的东西。如果不是看到他纯熟的笔法,我甚至会相信这是一个孩子的图画本。朱凡说,每次看着这些画和文字,自己还能回到当时的思维状态中,找回过去的记忆。这些速写本,就像一个巨大的储备资源库,凝聚了朱凡十多年的成长历程。朱凡在重新翻看这些本子的时候,时常会找到新的创作灵感。

    朱凡的这些“空中漫笔”,也被一些艺术院校作为教学范例,或复印来用于展览,让学生们了解一个画家的思维方式和勤奋程度。朱凡希望将来可以将“空中漫笔”整理成书,让更多人分享他的快乐。

    相关热词搜索:动情最动人朱凡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