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电影《女狙击手》的女主人公形象分析

    电影《女狙击手》的女主人公形象分析

    时间:2020-03-24 05:16:5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由乌克兰导演谢尔盖·莫克里茨基执导的《女狙击手》取材于苏联女英雄、传奇女神枪手柳德米拉·帕夫里琴科的部分生平,以二战史上最为惨烈的城市保卫战——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为背景,记述了一位年仅25岁的美丽女狙击手的传奇经历。作为一名狙击手,她一年内狙杀了309名德国法西斯;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三次恋爱,三次痛失爱人;在美国访问期间做了影响二战结局的里程碑式的演说……战争破坏了她的人生,却没有泯灭她的人性,相反使她更坚强。

    [关键词]柳德米拉;《女狙击手》;二战;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

    由俄罗斯和乌克兰联合拍摄,乌克兰导演谢尔盖·莫克里茨基执导,尤莉娅·佩里希尔德主演的《女狙击手》获得2015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影片取材于苏联女英雄、传奇女神枪手柳德米拉·帕夫里琴科的部分生平,记述了一位聪明美丽的女大学生为报效祖国,毅然中断学业,参军奔赴前线,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书写了二战史上一段不朽的传奇。

    这部电影同其他战争片一样,有一些关于战斗、爆炸、空战和大规模潜艇群的场面,但这种场面并不多,更多的是将镜头用在记述一位聪明、有教养和美丽的姑娘是如何成长为女狙击手,详细描述女主人公柳德米拉历经血与火的洗礼,弥漫着死亡气息的战火青春,细腻地刻画了她的三段不同寻常的战地爱情,从多角度为我们塑了一位个性鲜明、性格坚强的战地玫瑰形象。

    一、出色的狙击手

    在电影中,柳德(柳德米拉的爱称)是一名天生的狙击手,她走上这条狙击之路是必然的。

    首先,柳德具有成为一名出色狙击手的前提条件。她性格冷静、沉着。当她得知自己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基辅国立大学历史系录取时,并没有像自己的同学那样兴高采烈,与大家一起蜂拥而上争着去看录取名单,只是静静地站在后面,等大家都离去时,她才走上前去,面对录取名单,她只是微微笑了笑;在公园第一次拿起枪时,装弹、瞄准、扣动扳机、退出弹壳,整个过程沉稳专注,丝毫没有一个女孩第一次射击时的扭捏与惶恐,也不像同去的男孩子们那样浮躁,第一次射击就打出了5发子弹命中47环的好成绩;当教练要求把枪放下时,柳德依旧迷恋地看着手中的步枪,直到教练再次提醒,才恋恋不舍地放下,由此可以看出她对枪并不排斥,而是有些爱不释手。一名好的狙击手只有射击天赋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过硬的军事天赋。在训练营中只有柳德的伪装骗过了教官;在观察战场变化情况时,柳德能敏锐地发现整个战场中最细微的变化;柳德的心理素质也不是一般强悍,战场上刚逃过一死,就能很快地调整好自己,迅速找到自己的枪,在战友的血溅了自己一脸的情况下,两次射中一个弹孔,阻止了坦克的进攻。性格冷静沉着,过人的军事天赋,这些都是保证柳德能在战场上活下来,并成为一名最出色的狙击手。

    其次,是柳德自己选择了狙击手这条路。当柳德和同学们去公园庆祝考入大学时,好友玛莎提议去看电影,这时已有两人赞同看电影,如果柳德同意去看电影,或者在后来的掷硬币游戏按实际情况说是字面(看电影),而没有说是鹰面(去射击),那么她的射击天赋可能永远不会被发现,也不会有后来6个月的训练课程。在1941年战争刚一开始,柳德马上就做出了上前线的决定,她想报效祖国,她认为自己是一名受过正规训练的射击人员,战时待在后方是可耻的,并将一个暗恋她并试图劝阻她上战场的外科医生——鲍里斯称为胆小鬼。

    柳德应召入伍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那就是她想得到自己父亲的认可。柳德的父亲是一名军人,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柳德与父亲的关系并不融洽。柳德的父亲对女儿严厉且冷淡:在知道柳德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大学时,父亲只夸奖了一句“好样的”;在女儿想让他早点回来参加晚上和邻居的庆祝时,他甚至认为没什么可庆祝的。但柳德很想得到父亲的认可,她想成为父亲的骄傲,所以战争一开始,她就打电话征询父亲的意见,在父亲认为她应该上战场时,她义无反顾,以极大的毅力和决心通过了魔鬼式的训练,成为一名狙击手。

    二、战场上的“死神女士”

    战场上的狙击手可以杀人于无声无息,他们具有隐身遁形的能力和百步穿杨的本领,因而被称为“战场上的幽灵”。他们执行任务的过程如同游走在生死的边缘上,要么杀死目标,要么被目标杀死。

    战场是个本不属于女人的地方,更何况狙击手这个带有明显性别特征的职业。柳德米拉恰恰是一名女狙击手。在参战短短一年的时间内,狙杀了309名德国法西斯。当她在美国白宫说出这个数字时,震惊的不仅是在场的新闻记者,还有当时的美国总统夫人——埃德诺·罗斯福。因为她的出色战绩,记者们称她为“死神女士”。这个称呼其实并不过分,只是它是针对德国法西斯的。在战场上,凡是被她盯上的目标,没人能逃脱死亡的命运,哪怕对手也是狙击手。影片中有多个她与列昂尼德击杀德国狙击手的场景,他们或隐藏在树丛中,或卧于冰天雪地之中,或藏匿于乱石堆中,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正是柳德的出色表现,使她成为战士心目中的偶像,德国人的眼中钉。当德军得知柳德米拉还活着的时候,他们派出了最好的狙击手。柳德带着心灵与肉体上的伤痛不得已再次与敌人对决。漫长的昼夜更替,云卷云舒,风儿轻轻吹拂着大地,四周静得能听见虫子爬动的声音,这样静谧祥和的环境中却暗藏杀机。他们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但是合适的时机尚未到来,唯有等待、等待、再等待……柳德身边没有了列昂尼德,水和食物也没有了,背上的伤口在流血,她已经到了身体的极限……于是她抱着必死的决心,用自己的血在额头画上十字,掀掉身上的伪装,如同宗教中的圣徒,勇敢地暴露于敌人的枪口之下,死神再一次降临到对手头上。

    柳德给敌人带来了死亡,同时自己也时刻与死神如影随形……自己、爱人和身边的朋友也时刻被死亡笼罩着,她一次次地与死亡擦肩而过,其代价是失去自己的爱人和朋友。第一次是上尉马卡洛夫把不省人事的柳德从土中救出来,快马加鞭送到后方养伤,但上尉自己却再也没能从战场上回来。第二次列昂尼德用自己的身体为柳德挡住了一连串爆炸的地雷,再也没睁开眼睛。而最后一次被她称为“胆小鬼”的军医鲍里斯把自己的通行证让给了柳德,让她登上了潜艇,有了活下去的希望,自己留了下来,面对死亡。

    面临死亡时,每个人都有求生的意志,这是人的本能。在死神笼罩柳德的时候,总有人为她挺身而出,拼命救她于危难之中。从这个角度来说,柳德是幸运的,但同时她也忍受着战争带来的伤痛,这种伤痛有时那样刻骨铭心,那样持久,正如她的墓志铭:“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那样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原野。”

    三、美丽而坚强的女人

    在战争中,女人通常被视为弱者,因为女人无论在体力上还是在性格等方面都不适合在战场上生存下去,所以在战场上女人通常从事的工作是护士、话务兵等职业,而很少作为战士在前线冲锋陷阵,更别说是执行高危险任务的狙击手了。影片中柳德在刚入伍受训时,教官因为女狙击手们身边的玩偶、项链、高跟鞋和粉色内衣而大发雷霆,下令全部烧毁,其含义显而易见——在战场上没有人因为你是女人而不杀你,为了不被杀,那你就要去掉身上温柔的、女性化的印记,从此你不再是女人,而是苏维埃战士。女狙击手们的训练也与男人们毫无二至,她们也需要背着狙击枪跋山涉水,风里来雨里去,在泥浆和荆棘中穿行。整部影片中唯一一次把这些女狙击手当作女人的是教官希望女狙击手能够留下,晚一些时候再上战场,但是被马卡洛夫上尉拒绝了,因为战场需要狙击手,不论是男还是女。的确,我们看到刚出访美国时的柳德制服笔挺,面无表情,说话语气生硬,与旁边一同出访的另一名男狙击手极其相似。出于对这位女狙击手的好奇,总统夫人邀请她到白宫住上一段时间,或许她想看看这位“死神女士”是否真的是一部杀人机器。正是在这段共同生活的时间里,罗斯福夫人发现了柳德不为人知的一面。在做红菜汤时,柳德会用甜菜涂红自己的脸蛋,并告诉总统夫人,在苏联每个女人都会这样做;因为一口锅掉到地上后,她恍惚中以为自己又到了战场,炸弹就在自己身边爆炸,本能地寻找武器和掩体,于是她手握尖刀浑身发抖地躲在橱柜后面……原来她爱美,也会害怕,也有女性的一面。于是罗斯福夫人送给柳德一件美丽的连衣裙。这条连衣裙是罗斯福夫人对其女性身份的认可,因为在柳德刚到白宫时,罗斯福夫人曾拒绝管家提出帮她准备几件衣服的请求,认为军装就很好。这条连衣裙让柳德激动不已,其实让她激动的不是连衣裙,而是有人当她是女人,一个温柔、美丽的女人。虽然柳德最后在演讲时还是不得已换上了军装,但是我们能够感觉到她内心深处更希望是以女人的一面出现在听众面前,而不是以一名士兵的身份。

    柳德作为一名女狙击手,在一年时间内,她狙杀德国法西斯309名,在杀人与被杀的角色转换中,她的心路历程也在艰难地转换着。

    柳德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她会害怕,在战场上,当翻滚的架向她砸来时,她不辨方向地躲藏,命悬一线,甚至丢了狙击手视为生命的武器——枪。第一次杀人会犹豫,对战场上进攻的德国机枪手,她第一次瞄准了,但扣动扳机的食指却松开了,直到自己的战友死在了机枪下,她才扣动扳;她爱上了自己的上司马卡洛夫,主动追求,虽遭拒绝,但她并不放弃。她虽仇恨法西斯,但这种仇恨宽泛而不具体。但因为马卡洛夫的牺牲,她将内心对法西斯的刻骨仇恨具体实质化到每一个德国兵身上。于是她故意虐杀德国布线兵,看着敌人双腿受伤在地上哀号,却露出微笑。为了复仇,她不怕自己也变成魔鬼。这时列昂尼德的话打动了她,“战争不仅仅只有死亡,它还包括活下去”“我不想再一次失去我的搭档”。列昂尼德的爱改变了她,让她的内心重新感到了温暖和爱,也让她重新明确了战争的意义——为了活下去。列昂尼德的牺牲使她变得更理智、更坚强,她内心知道,列昂尼德希望她能活下去。当柳德看到德国狙击手与妻子的婚纱合影时,潸然泪下,帮助死去的对手合上眼睛,这时我们不禁松了一口气,战争只是让她变得更坚强,却没有把她变成一个杀人机器,她的内心完成了人性的回归。随后,在军医鲍里斯送柳德上潜艇时,两人一起畅想着以后的幸福生活,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她对一个普通人生活的向往。影片最后,柳德带着儿子与罗斯福夫人一起看歌剧时的场景也在告诉我们,她完成了从一名狙击手到普通女人的角色转变。

    四、结语

    导演谢尔盖曾这样阐述:“这不仅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一部关于人的片子,一个非常坚强的人,同时也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笔者则更愿意将其看成是一部反战电影,影片中柳德米拉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女狙击手;她外表冷漠,内心火热,充满了对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三次恋爱,三次痛失爱人;在美国访问时做了影响二战结局的里程碑式的演说……但如果可能的话,她更希望马卡洛夫没死,列昂尼德、玛莎和鲍里斯还活着……但因为战争,这一切也都是如果,历史无法假设,而在战争中也没人是真正的赢家。

    [参考文献]

    [1] 郑为民.影像中民族特色与人性的思考——《拯救大兵瑞恩》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解读[D].长沙:中南大学,2008.

    [2] 侯微.战争电影与国家认同——俄罗斯二战题材电影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3] 罗艺军.文化的歧异性与电影诗学的民族性[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03).

    [4] 白嗣宏,胡榕.俄罗斯电影的永恒题材[J].电影世界,2005(04).

    [5] 胡榕.重温那遥远的悲放——苏联反法西斯优秀影片评述[J].电影世界,1995(02).

    [6] 黄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影视经典与大众审美接受视阈的融合[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10).

    [作者简介] 于庆珠(1974—),女,辽宁丹东人,硕士,安阳工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和俄语教育。

    相关热词搜索:狙击手女主人公形象分析电影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