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从戏曲进校园看桂剧的历史与传承

    从戏曲进校园看桂剧的历史与传承

    时间:2020-03-27 05:22:4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桂剧是广西的主要剧种之一,据史料考证桂剧的形成大约在清乾隆、嘉庆年间。作为广西文化的代表,桂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桂剧主要流行于以桂北方言为主,桂、柳、梧等广西北部地区,以及湖南南部与广西接壤的永州、祁阳一带,其声腔属于皮黄系统,声调优美,表演质朴细腻,委婉动人,深受广西各族人民的喜爱。

    关键词:桂剧;广西文化;传承

    2006年5月20日,桂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科别的传统戏剧类,这让桂剧的发展有了新的起点和平台。然而,时代发展的迅猛,日新月异,桂剧与大多的传统戏曲一样,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演员老龄化、人才断档、观众流失、市场衰退、缺乏创新、剧目技艺失传等等,传统戏曲面临着不容乐观的境遇,前景堪忧。近年来,广西也曾在2014年12月和今年的5月份分别举办了“地方戏曲进校园”、“桂风壮韵”非遗进校园的活动,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戏曲是承载多元文化的载体,优秀的传统文化,源于生活、反应生活,对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大型的活动让广西的中小学包括高等院校更加直接地了解到广西的文化、广西的地方戏曲。我相信戏曲进校园,赋予了年轻一代强烈的使命感,让我们更多地去探寻地方戏曲的历史并为保护和传承民族瑰宝而努力。

    一、桂剧的起源发展、唱腔流派及重要剧目

    桂剧称“桂林戏”、“桂班戏”,是广西久负盛名的地方剧种之一。关于桂剧的起源与形成,历来争议颇多,自徽调说、自靖江王府说、自戈阳腔说、自祁剧说等等。1950年,欧阳予倩在关于桂剧改革的一封信中也曾经提及:桂戏就是湖南祁阳的戏,也就是湘戏,桂班的演员绝大多数是祁阳人,因为语言不通,经过一定的时间,不仅风格变了,唱、做都起了变化,看起来就和湘剧不同了。从后来的资料看,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桂剧源于祁剧一说的。桂剧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清道光年间至清朝末期是桂剧发展的第一阶段。最早的桂剧班社,有清道光年间(1821-1850)唱多种声腔的三合、三庆等名班。光绪八年(1882)开始,相继出现宝华群英、翠华、兰斌小社等桂剧科班;民国时期是桂剧大发展时期。1938年后,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来桂林从事桂剧改革工作,建立了广西戏剧改进会。1939年成立桂剧实验剧团,编演新剧目,开办桂剧学校。30年代末40年代初,创作、改编了一批新剧目如《梁红玉》、《打金枝》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广西省国营桂剧艺术团成立,为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做了大量工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桂剧的黄金时代,广西各地出现一些质量较高的剧目,如《拾玉镯》、《穆桂英》、《打棍出箱》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演,后至1976年后桂剧才逐渐复苏。

    桂剧作为广西的地方剧种,取了祁剧、京剧、昆曲等剧种的声腔和表演艺术,唱做念舞俱重。其唱腔以弹腔为主,兼有高腔、昆腔、吹腔及杂腔小调等几种声腔。弹腔,属于明、清两代流传下来的四大声腔系统中的皮黄声腔系统,音乐属于板腔体结构。分南路(二黄)和北路(西皮)两大系。北路高亢雄壮,南路委婉低沉。桂剧用桂林方言演唱,声调优美,抑扬有致。伴奏乐队与其他皮黄系统剧种相同,分文场和武场。文场常用二弦、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唢呐、唧吶(即海笛)等;武场常用脆鼓、战鼓、板、大小锣钹、碰铃等。

    桂剧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另有一些下手,称“杂”。生行:稳健持重,雍容大方。如《六部大审》的闵爵等;旦行:或端庄华贵,或倩丽灵巧,佳者唱做兼备,文武俱能。如《斩三妖》的苏妲已等;净行:雄浑威凛,刚武火爆。如《鸿门宴》的项羽等;丑行:滑稽而不鄙俗。如《化子骂相》的孙巧儿等。桂剧传统剧目相当丰富,《中国戏曲志·广西卷》中提到桂剧传统剧目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桂剧传统戏大多是从其他地方剧种传承而来,大多为历史小说、民间故事改编。有取材于各朝代历史传记的,如《史记》中的《鸿门宴》等;取材于古典名著的,如《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等;取材于宋元杂剧、南戏和明清传奇的,如《西厢记》、《打棍出箱》等。新編历史戏,如唐景崧主要代表作品《晴雯补裘》、《杜十娘》等,欧阳予倩改革剧目如:《木兰从军》、《断桥会》等。桂剧现代戏产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如欧阳予倩首创改编的《梁红玉》、《广西娘子军》等,另有一批新编桂剧,如《瑶妃传奇》、《灵渠长歌》、《大儒还乡》、《焦裕禄》等,将桂林的历史文化成功地展现于世人眼前。

    二、桂剧进校园中的文化传承

    近年来,广西举办了几场大规模的“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同时,对当地的文化艺术也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的。在当代的学生教育中,民族瑰宝以全新的形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这有利于培养青年一代的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展示广西特有的民族文化,是全面提高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扇窗口。广西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与其特殊的地域文化密不可分。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其中汉族和壮族占人口比例的95%,除此之外还有侗族、回族、苗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等。广西素有民歌之乡之美誉,少数民族丰富多彩并富有独特魅力的文化,是广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地方主要剧种,桂剧的发展史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广西文化的发展史。文化离不开生存的土壤,广西的多民族文化、山水文化、历史文化、民间习俗等都对桂剧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纵观历史的长河,广西的各个民族在漫长的磨合与交流中,逐渐形成了宽容和谐的文化氛围,他们和谐共存,又不失独有的斑斓个性,让绚丽的、多样的民族文化绽放在八桂大地上;美甲天下的广西山水,构筑了特有的山水文化,从历代文人墨客的山水诗词到千年石刻再到漓江画派,无不体现了广西山水文化的独特魅力。而这独有的山水文化,也使得桂剧朝着细腻优美、质朴婉约的南方戏曲特色之路上不断前行,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韵味。桂剧正是在桂林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侵染了儒雅如水、坚韧如山的山水文化;广西历史文化悠久,就近现代历史来讲,抗战时期,桂林作为国统区文化之都,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文化教育人士,如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田汉等。这些文化名仕来到桂林后,与当地同行一起兴办各种社会团体,举办各种文艺展演,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从桂剧的新编历史戏和桂剧现代戏的取材、内容等方面,无不透露着历史的痕迹;当然,桂剧的文化尤与当地民众的生活分不开,语言、习俗、生活生产,以及伦理道德等,都是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乾嘉年间,桂林就出现口碑传艺戏班,和庙宇戏台建造的资料,庙宇戏台的建立为桂剧提供了很好的表演舞台。广西当地特有的庙会、祭祀、酬神以及传统节庆颇多,每当逢年过节,都要举行热闹非凡的唱大戏、迎神赛会等活动。桂剧文化不仅是中国戏曲文化宝库的一部分,也因其地域而呈现出自身的特色。与此可见,桂剧进校园的活动传承的不仅仅是桂剧艺术本身,更是民族的文化。

    三、对当代桂剧传承保护的展望

    忆往昔,看今朝。桂剧与京剧、昆曲这些传统曲艺一样日渐消歇,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桂剧离人们的生活似乎已越来越远,桂剧艺术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电子科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文化传播渠道不断地增多。桂剧作为传统戏曲,能否依然博得广大观众的喜爱,除了国家的政策导向,桂剧本身的创作与革新,以及如何融入新的舞台表演形式,拓展新的文化空间等等,都值得我们深思。

    2006年桂剧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广西桂剧团成立保护桂剧小组,2009年在广西桂剧团成立了广西桂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基地一方面静态展示有关桂剧历史的资料、文字、图片等,另一方面动态展示桂剧名家们的经典剧目片段。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一批国家级的文化艺术瑰宝得以传承和保护。近年来,面对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传统曲艺的无人问津,教育部提出了“高雅音乐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等一系列举措。让传统的文化、戏曲得以在青少年中普及,保护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瑰宝。此外,广西桂剧团积极配合国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戏曲的指导政策,2009年排演了大型现代桂剧《烽火“南欧”》在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大学等10所高校进行巡演,加入了互动的模式,进行传统文学知识的抢答活动,普及了桂剧文化。

    另一方面,桂剧本身的改革與创新也是最为重要的。桂剧的保护首要的问题就是传承人的培养。弘扬桂剧魅力,年轻的演员是希望。桂剧班子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不仅技艺精湛,而且经验丰富,是桂剧“活”的资源。当然桂剧演员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种传统的技艺决定了它的学习是需要口传心授的,所以培养一个好的演员需要很长的周期和很大的精力。其次,桂剧创作的内容和音乐要有所革新。除了继承那些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适应如今的社会审美心理,主动地融入现代的元素和特质,努力加强戏曲艺术的现实感和时代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更贴近观众的审美需求。在音乐的创作方面,程砚秋在谈创腔经验时曾说,一段唱腔要受到观众喜爱,必须做到“既熟悉,又新鲜,又好听,又好学”。努力克服思想内涵的简单、肤浅、平庸、僵化,是戏曲艺术在今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再次,不得不说的是桂剧的创新要借助现代的技术手段,使其更上一个台阶。多媒体时代,桂剧的发展需要探寻一条新的道路,融入更多的创新元素,比如剧本编排、舞台设置、表演手段、戏剧的传播、特效制作等等,推陈出新,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追求,兼容并蓄,让传统与现代的手得以法更好相结合。最后,桂剧展示需要文化空间和平台。桂剧的文化空间是落实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场所,如节日庆典、民间祭祀、礼仪活动等。中国传统的戏曲以其独特的美学思想和表现方式,卓然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新时期的桂剧传承与保护,荡涤了旧时代的尘垢,融汇新时代的精神和审美。进入21世纪,桂剧的前景到底如何?我相信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让桂剧艺术早日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朱江勇.桂剧.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 广西地方戏曲史料汇编.第一辑,第二辑.南宁:中国戏曲志(广西卷)编辑部.

    [3] 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4] 广西戏剧史论文集.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研究室,中国戏剧家协会广西分会同编.

    [5] 戏曲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

    相关热词搜索:桂剧戏曲传承进校园历史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