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随意人生:袁枚与《随园食单》

    随意人生:袁枚与《随园食单》

    时间:2020-04-01 10:07:1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食色,性也”。然而可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吃,都懂得饮食之道。《典论》有云:“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居移气养移体,对于饮食的考究是需要有长期的文化积累、环境熏陶的。真正成为一个老饕,要付出不止一辈子的精力。

    文人为饮食做文章自古不鲜,虽常常会被人斥为“格调不高”、 “耽于游乐”之类,却也绝对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清史稿》中还特意辑录了一些有名的饮食文章。比如曹寅的《居常饮馔录》,张英的《饭有十二合说》,王世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等等。当然,还有袁枚的《随园食单》。

    要说在清朝各种文人饮食文章中名气最响的,就要算是《随园食单》了。纵观由古至今的此类文章,《随园食单》既不能说是最抒情寄趣的小品文,也不能算是最严谨科学的食谱。究其名世之因,大抵有二:一是这卷食单,将作者意趣与对食材、对烹饪、对饮食规矩的理解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为他人所不及。二是作者袁枚本身,既有性灵派诗人之名气,又有诸多轶闻傍身,本就是个引人注目的发光体,他的闲散文章,也就令人们不由得兴起阅读的欲望了。

    袁枚是个美食家,这一点毋庸置疑。他不仅爱吃,还会吃、有钱吃、讲究吃。他对于饮食的理解,可是一辈子积累下来的。

    乾隆时期,江南的饮食文化是相当繁盛的,而袁枚,正是生在钱塘,长在盛世的一代人。他家境虽然清寒,父亲与叔父却都做着清客幕僚的工作。可以说,虽然自家吃不起,可跟着去一个个宴席上蹭饭吃,也足以使幼年的他接受高级饮食文化的熏陶了。

    而且天才少年袁枚很快就摆脱了随长辈蹭饭吃的尴尬局面——乾隆四年,24岁的他高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学习满文。自此,直到三年后满文考试不及格被外放为官,袁枚一直在京城度日。此时的袁枚已经颇有才名了,此前他曾得人两次保荐博学鸿词科,虽然最终因为各种原因而落榜,却也从侧面证明了他高超的诗词水平。因而,京城大大小小的宴会、雅集总是少不了他的。京城不比江南,追求饮食的清淡精巧,它作为一个海纳全国各地风俗文化的地方,有着各种各样的华贵菜式。这三年,对于南方人袁枚来说,无疑是非常长见识的。也是这段接触北方菜肴的经历,促使他写出了《随园食单》中的“杂牲单”,此篇开篇处如是写道:“牛、羊、鹿三牲,非南人家常时有之之物,然制法不可不知,作‘杂牲单’。”

    由此可见,《随园食单》也颇有海纳百川的野心,纵使不是南人家常食物,只要是自己知道的,也尽要写出来,绝不放过一例美味。

    不过,人终究是要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的——《随园食单》中,虽有“杂牲单”15品,却终究抵不过“点心单”55品之多。可见其南人爱吃点心、善制点心之习性。

    说到“点心单”,笔者不禁想起其中一道名为“颠不棱”的来,此处袁枚作注说,这道点心即为肉饺,而“余到广东,吃官镇台‘颠不棱’甚佳。中用肉皮煨膏为馅,故觉软美。”不仅用软糯肉皮为馅料的做法颇为新颖,前所未闻,似乎其读音也为如今英文中水饺“dumpling”一词的来处提供了依据。

    有人说,袁枚家境清寒,为官又仅仅七年就辞去,回家侍奉母亲,哪里来的钱去购置前江宁织造隋赫德的“隋园”并将其修缮改建成清幽静美、一步一景的“随园”呢?他又是哪里来的钱去悠游山水,吃喝玩乐呢?“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个美食家吮吸的,到底是中华美食,还是民脂民膏呢?

    其实,这一点,不止我们担心,袁枚的父亲也有同样的心情。当年袁枚初为溧水县令时,袁老先生远道而来,担心儿子年少,不能造福地方,就先向乡里打听,结果乡人说“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

    不仅在溧水县如此,其后转迁沭阳、江宁等地,也皆有清名,不仅不贪不腐,还是个带领人民抗击蝗灾、断案清明的能吏。在姚鼐的《袁随园君墓志铭》中记载着这样的事情:“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断的案子都可以当做话本来传唱,可见这位年轻的知县,即使在巨邑江宁也多少有些传奇人物的色彩了。

    那么,话题兜转回来,82岁去时,“田产万金,余银两万”的袁枚到底是哪里来的那么些银钱呢?

    其实很简单,一是生财有道,二是理财有方。

    但凡了解清代文学的,大抵知道袁枚是乾隆三大家之一,他提倡以“性灵”作诗,轻视格律,颇有影响,同时散文作品也相当有名,是当时有名的诗人、散文家。同时他还广收女弟子,蓄养美妓伶童,所做多“滑易”之诗,一言一行,颇能成为街头巷尾无聊之人的口资,在现在,大概会是个绯闻多多的明星知识分子。如此,“上自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其名。”

    《清史稿·袁枚传》中载,袁枚一生著有《随园集》共三十余种,其中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随园诗话》、《随园食单》等等。这些书集不仅名声很大,而且相当畅销,甚至“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名声往往与金钱相伴而行。由于名声卓著,“润笔费”成为了袁枚的主要经济来源。一篇墓志铭可值千金,题跋作序更是值钱。据说扬州某安姓巨富刻书时,以两千金的价格请他题跋。同时,他广收门徒,男女不论,每年的束脩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不仅如此,袁枚还非常善于理财,他绝不坐吃山空,而是在安徽、江北等地广置田宅,为自己的吃喝玩乐提供经济基础,也为宗族立下了偌大基业。

    当然,袁枚最著名的产业还要数“随园”,当年他以官俸三百金将其买下。这个位于金陵西南的精致园林不仅是他呼朋唤友,清谈雅集的地方,更是他做学问,写文章之处。本着与人同乐之心,他从不禁止游人进入自己的私家园林,并且在“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的情况下一待待了50年。

    由是我们可知,袁枚的交游是相当广阔的,与他交往的也不是什么贩夫走卒,因此,各种精致的私家菜令袁枚大饱口福。于是我们经常能在他的《随园食单》中看到诸如“某某家某某物殊为绝美”,“某某家某某物制之最精”这一类的话。

    而每在外尝得美味,袁枚便会尽力打探其做法,令自家厨子去学来,甚至特遣小轿迎别府厨娘过府传授经验。

    经过多年大吃八方的积累,以及自己的思考,袁枚对“吃”的理解可以说已经到了一个近乎“道”的地步。因此,本着让天下美食能传诸后代,为每一个食客所复制的心思,他在诗文唱和之余,写就了这一本《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除序外,共有十四“单”,分别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菜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茶酒单。

    其中可算作总纲的,应为须知单与戒单,这两单中详细记述了袁枚对饮食各方面的认识,将应注意的问题和应避免的行为一一分类,详加记述,可说是集大成者。

    须知单中许多选料做菜的君臣文武之道,既有下里巴人的实践经验又有阳春白雪的理论升华,如今读来,倒颇是有趣。而其中道理,也往往是切中要害,至今仍为真理的。

    如其第一则“先天须知”即谈到:“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资禀。人性下愚,虽孔、孟教之,无益也;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这一串之乎者也,孔孟之道,无非是说对于一品好菜来说,食材的选择至关重要。接下来袁枚还给出实用的“指其大略”,比如:“猪宜皮薄,不可腥臊”、“鲫鱼以扁身白肚为佳,乌背者必倔强于盘中”等等。

    戒单则又不同。这一单中所述多非人之共识,而是针对许多当时的饮食风气,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语义更加诙谐辛辣,对于全不知味、暴殄天物者可以说是毫不留情。譬如“戒耳餐”一则写道“尝见某太守宴客,大碗如缸臼,煮燕窝四两,丝毫无味,人争夸之。余笑曰:‘我辈来吃燕窝,非来贩燕窝也,虽多奚为?如徒夸体面,不如碗中竟放明珠百粒,则价值万金矣,其如吃不得何?’”不知是要多么疼惜那些被糟蹋的食材,痛恨那些只知“耳餐”,不知食物本味的人,才会在人家宴席上说出这样一番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的话来。人常道袁枚任性不羁,随心随性,由此观之,只怕不假。

    除去“须知单”与“戒单”这两单总纲,其他十二单则是分别细细列了诸多食材及其料理方法,偶尔夹杂几句自家感慨,读来倒是实用性多,文学性寡了。不过,要真说其实用,也不尽然。毕竟是文人所著,这份食单与我们现在常见的食谱还是大有不同的。君子远庖厨,纵然老饕抵挡不住美食的诱惑会亲临厨房,怕也只是观摩厨子的功夫,断不会自己动手的。所以,食单中会提到做菜要放的作料,但很少说明要放几两几匙,会说到用什么材料与面粉混合,却不会说到它们各占几分。

    譬如谈及燕窝的炮制方法时,他写道:“先用天泉滚水泡之,将银针挑去黑丝,用嫩鸡汤、好火腿汤、新蘑菇三样汤滚之,看燕窝变成玉色为度。”这到底是说燕窝要经过鸡汤、火腿汤、蘑菇汤的一一熬煮,还是三道汤合而为一地煮来?若是一一熬煮,那么到底是什么时候变为“玉色”为好呢?是三道汤的最后,还是某一道汤中?若是在三道汤的最后,前面两道汤又该以什么颜色掌握火候呢?真是让人费疑猜啊……

    不过,纵使如此,《随园食单》为我们记录下了许多美食制法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起码两百年后的我们在重觅这些美食时,多了一个方向。纵使是一些失去制法的珍馐,也能为如今的我们带来无限灵感。

    袁枚最欣赏一款豆腐,他称之为程立万豆腐,虽然最终没能得到制作方法,他还是把它连同遗憾的心情一起记在了食单里。他说他和朋友到扬州程立万家吃煎豆腐,“精绝无双”。这种豆腐“两面黄干,无丝毫卤汁,微有车鳌鲜味,然盘中并无车鳌及他杂物也。”第二天他把这件事告诉了一位姓查的朋友,查说,我会做,到时候我请你品尝。不久,袁枚如约到查家赴宴,上筷子一夹他便大笑道:你这纯粹是鸡脑、雀脑做的,哪里是真豆腐。你这“豆腐”要比程家的贵十倍,然而肥腻难耐,味道差远了。可惜当时他因妹妹去世必须赶紧回家,没来得及向程询问制作方法。第二年,程立万也死了,这事儿便成了永远的遗憾。

    谈及此处,便不由想起《射雕英雄传》里的一个段子:

    话说丐帮帮主洪七公是个老饕,黄蓉为了让他教郭靖上乘武功,天天变着花样为他做吃食。日日珍馐不断,吃得洪七公眉开眼笑,她却说那些鸡鸭鱼肉远非她最拿手的菜。

    那她的拿手菜是什么呢?原来是炒白菜,蒸豆腐!

    此处金公有一段妙论:“须知真正的烹调高手,愈是在最平常的菜肴之中,愈能显出奇妙功夫,这道理与武学一般,能在平淡之中现神奇,才说的上是大宗匠的手段。”

    且说黄蓉做的那一道蒸豆腐,二十四只白玉小豆腐球拱列盘中,如明月珍珠,尝之咸鲜可口,虽无火腿之形,却得火腿之味,名之日“二十四桥明月夜”。原来是将火腿挖孔,豆腐球填入其中蒸熟,再弃去火腿,单食豆腐,方得其中妙趣。

    程立万豆腐似与“二十四桥明月夜”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惜袁公生得早了些,不然那程立万豆腐或许就不再是一曲绝唱了……

    金庸先生是海宁人,与钱塘人袁枚可以说是共饮一江水的。虽然时间相隔200余年,在对于饮食之道的理解上竟是惊人的相似,甚至将一道菜肴的秘密相传承,不由得让人生出时空错位之感。

    《随园食单》所载,也许不只是一个老饕的饮食经验,也不只是一个文人的清志雅趣。它所承载的,是一脉文明,一脉自远古至今日从不曾断绝、生机盎然的文明。自这份食单诞生之日起,它就不再属于袁枚,它自动归属于这脉文明,以袁枚赋予它的轻灵逍遥、恣意任性将之充实滋养。

    相关热词搜索:随意人生袁枚随园食单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