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网络与课堂相结合的可持续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及其成效

    网络与课堂相结合的可持续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及其成效

    时间:2020-04-08 05:14:0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中山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综合背景,着重介绍了学校采取的各种举措以及所取得的各种成效,藉此证明网络与课堂相结合的英语教学模式既提升了教学效率,促进了自主学习和学习的可持续性,又有利于外语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开展,是一种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促进国际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网络与课堂;可持续性;外语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95(2010)05-0013-0008

    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自2004年9月开始实施网络与课堂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推广“课下学习、课上展示”的理念,努力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外语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正因为秉承这样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改革,近年来,中山大学的英语教学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获得了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高级商务英语》和《大学英语》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与此同时,中山大学深化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通过大学英语较高以上要求阶段的课程建设、外语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和以文化为主要方向的双专业建设,积极探索外语通识教育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同时促进了学校的国际教育。笔者就中山大学近几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以期与全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切磋交流。

    1 改革背景

    中山大学的外语教学改革,有全国共同的大背景,也有缘于学校自身的思考和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最近十年左右时间的全国高校大扩招和教育部主导的全国范围的大中小学外语教学改革,形成了全国共同的外语教学改革大背景。信息时代背景下,生活方式的变化势必带来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化;具有世界眼光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和日益蓬勃发展的国际教育,迫切需要学校教育中加强外语通识教育。

    1.1 高校扩招,师资短缺

    和全国的诸多高校一样,中山大学在新的世纪经历了为期几年的快速扩招。2003年至2006年四年间,本科生的年均招生规模由4000人左右增加至8000人左右,平均每年扩招近1000人。同时,研究生招生在此期间,也呈现出快速增长。截止到2006年,中山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招生增长至5000人左右。2007年开始,中山大学本科生的年均招生规模稳定在8000名左右,研究生招生增长速度也控制在3%以内。然而,尽管公共英语的教学任务快速增长,但是公共英语教师的数量却受到学校整体编制数的影响,因而不可能按照招生数量的增加而同比增加。2003年以来,公共英语教师的数量一直维持在75人左右。2004年,中山大学为了加强学校的直接领导,更好地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推进学校的国际教育和外语通识教育,成立了外语教学中心。外语教学中心作为学校的一级院系,归学校直接领导。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除了负责全校约16000名本科生一、二年级的大学英语教学和约5000名研究生的基础英语

    教学之外,同时负责学校网络教育商务英语专业近2000名学生的专业教学和网络教育非英语专业14000名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因此,外语教学中心的英语教学任务非常繁重。

    1.2 学生入学英语水平提高快,差异大

    伴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称《课程标准》)(教育部,2007)的实施和中学英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山大学本科生的入学英语水平也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然而由于高考压力等客观原因,中学英语教学为追求考试效率多采用功利主义的教学模式,学生入学英语水平的提高更多表现在语言知识和答题能力两方面,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仍然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课程标准》相呼应,《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称《课程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要求高等学校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1)。在教学模式上,《教学要求》提出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因此,该《教学要求》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外语教育改革的蓝图,是实现素质教育和终生教育的有效保障(胡壮麟,2004)。

    1.3 信息时代的生活方式变化引起学习方式的变化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渗透到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方式因此也产生了巨大变化。青年学生在宿舍、在图书馆、实验室等地方,习惯于处处通过网络联系世界、获取信息。学生生活离不开网络、离不开信息技术,他们的学习方式也离不开网络和信息技术。学生生活方式的变化自然引起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学习方式的变化自然需要教学方式要做适当的调整,才能趋利避害。对于网络,学校教育宜疏不宜堵,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获取有用信息,利用网络开展学习交流,而不是放任学生沉溺于网络甚至于为不良信息所害。在网络环境下,学校应该建立一种网络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4 国际教育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伴随着国际化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国内一流重点大学的国际交流和国际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09年,中山大学接受的海外留学生、交换生有1500多名;同样,学校有1000多名学生以留学生、交换生等多种形式到国外著名高校进修学习和开展合作科研。伴随着学校与越来越多的国外高校确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中山大学的国际教育势必会更好更快地跳跃式发展。无论是来自海外的学生还是派往海外高校学习深造的学生都会面临一个数量的激增。国际交流的增强,国际教育的蓬勃发展,交流学生的快速增长,令外语教育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来自海外的学生,除了修读汉语课程以外,其他用外语开设的课程往往太少,他们不能和中国学生同台听课,学习上常常“吃不饱”;另一方面,派往国外高校的学生,往往不能快速适应国外高校的学习和研究,不能很好适应国外的文化,学习上和文化上都“吃不消”。

    1.5 国际认可的外语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概念最先是在美国哈佛大学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提出的(罗索夫斯基,1996)。该概念源于欧洲的自由教育,其成形则在美国,确切地说是美国大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适应性的产物(王生洪,2007)。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学院与大学联合会(AACU)就倡议每个大学生,包括交换生,都应该得到良好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在大学阶段是指对全体学生所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高尚道德的陶冶、个性品质的训练,以及人所共需的一些基本能力的培养。注重文化多元化和国际化,倡导人类的和平与文明也是通识教育向来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总体上来说,通识教育强调教学生“如何做人”,专业教育强调教学生“如何做事”。因此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不悖,相得益彰(黄坤锦,2006)。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是指大学本科阶段非专业教育领域的一种课程设计模式,最早发端于哈佛大学的本科课程设计。哈佛核心课程是哈佛本科课程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核心课程、专业课程、自由选修课程),是一种通识教育课程,体现着哈佛大学一贯的教育宗旨和理想,在美国也极具典型意义。哈佛大学自2005~2006学年开始要求每一位本科学生至少应该在7大领域修习通过8~10门科目为核心课程,每一领域至少应选1门,否则将不能获得相应的学位(孙美花,2010)。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和核心课程设计,为国内外诸多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关热词搜索:教学改革相结合可持续大学英语成效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