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从匿名的声浪中过滤历史的足音

    从匿名的声浪中过滤历史的足音

    时间:2020-04-23 05:17:2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长时间以来,评论界对如何认定中国文学范畴中的宗教文学和有宗教身份的作家、如何在主流文学框架中把握宗教文学的主旨,以及如何营造一个良性的宗教文学阅读环境与评论环境,一直力不从心。阅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一年出版的季玢的《野地里的百合花:论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基督教文学》一书,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部书全面而深刻地展现了新时期以来。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海外华人作家三部分中国基督教文学的面貌,以详略兼得的方法将六大书写形态归类分析,以学理性的命名方式提出中国基督教文学、中国圣经文学、中国灵修文学、中国救赎文学等概念,并以具体的作家创作来求证其存在及意义价值。此书着实为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拓荒之著,引发时人进一步思索与探究。

    关键词:《野地里的百合花》;中国基督教文学;书写形态;精神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63(2011)4-0062-03

    DOI编码:10.3969/j.issn.1008-0163.2011.04.015

    可以说中国文学浩瀚丰富,渊远流长,在世界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已成定论;可以说中国文学派别、中国作家群体,即使因社会与历史原因未能长鸣于世界文坛却也自有其风采;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自文学评论诞生以来,无论是国人,还是海外学者,对中国文学范畴中宗教文学类型以及有宗教身份的作家的认识与论定,一直薄弱;同样,对如何在主流文学框架中把握宗教文学的主旨,如何营造一个良性的宗教文学阅读环境与评论环境,一直力不从心。当像责任编辑李炳青老师一样,“一口气读完”季玢的专著《野地里的百合花:论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基督教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下文简称《野百合花》)的时候。一种松了口气的感觉立时涌上心头。——不错,这是一种期待已久,或者称为久违之后的释然o

    《野百合花》是季玢的博士论文修订稿。从立题到修订出版,历时五年余。阅读此著,时时为闪烁在字里行间的睿智火花、独到见解、谨严学理及清雅的语言所感动。全书是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基督教文学研究所做出的新贡献,是中国基督教文学研究的新亮点,称其具有里程碑式学术价值的评价,毫不为过。

    一、选题:独辟新径,填补空白

    在攻读博士学位前,季玢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戏剧文学,她也期望读博期间在导师、戏剧研究专家朱栋霖教授的指导卞,使自己的戏剧研究更进一步。所以入学不久,她就确定了《西方现代派戏剧与新时期戏剧》的学位论题,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前期的资料准备工作。但是暑期的一次“基督教文化与文学”国际学术会议,使她偶然地“认识了几位基督徒作家,拜读了他们的作品”,而“这些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对个体生命的参悟、苦难生存的体验、生死之维的体察以及对神性世界的渴望”(页269),深深地打动了她。她也从此深深地爱上了它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爱因斯坦的名言在季玢这里再次奏效;更重要的,通过阅读部分基督徒作家的作品,使她诱发了将基督教文学置于大文学史框架中进行评判的构想,而这,又是目前极少有人问津的命题。抱着力趟新路、“读”出点“名堂”的初衷。季玢毅然改弦易张,选择了“新时期以来中国基督教文学研究”作为最终的博士论文课题(页269)。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领域中。

    咬定青山不放松,功夫不负有心人,季玢的努力终见成效。诚如她在“后记”中所说:“通过一年半的努力,我挖掘出包括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以及海外三大板块的共80余位中国基督徒作家。在与15位基督徒作家的书信、电话、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我深深地为他们的信仰的激情、人格的谦卑、终极追问的执著以及渴望被理解、被认同的心情所感动和震撼。走进他们的文学世界,我时常会感受到一种意味深长的价值、无可替代的意义、洋溢爱意的力量和来自灵魂深处的渴求。”而正因为此,她更深刻地感觉到新时期中国基督教文学无疑“是一片蕴藏深厚的土地,一种特殊类型的探索,一个特异新奇的存在。它是精神贫乏时代的一种有意义的表达,是中国文学言说方式和精神世界的补充和升华”(页269-270)。

    对所阅读到的中国基督教文学如此纯情的喜欢与深刻理解。使季玢最终向学界捧献出了这部采铜于山、自铸伟辞、一无依傍而又别开生面的学术新著。这部书以丰富扎实的史料、生动典型的事例、饱蘸深情的笔墨与合乎情理的阐析,为读者描摹了一个新时期中国基督教文学的艺术世界。它是新时期中国基督教文学研究领域鲜活而独特的“这一个”,是“从匿名的嗡嗡声浪中过滤出历史的足音”(福柯语)。它的出版,就像书名,似“野地里默默散发着清香的百合花。静静地闪烁着寂寞的光泽”(页3)。

    ‘野百合花》是在新时期中国基督教文学人文语境与批评语境双重缺失的情况下出现的,它第一次全面而深刻地展现了新时期以来(1978-2005)包括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以及海外华人作家三部分中国基督教文学的真实面貌,书中对新时期中国基督教文学书写形态、精神价值以及人学内质等方面的系统、完整而深人的研究,拓宽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视域,给经常处于精神困境下的当代中国文坛吹进了神性与诗性相交融的春风。它是作者倾情奉献给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的硕果,委实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方法:洋为中用。详略兼得

    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以《旧约全书》、《新约全书》为圣经。资本主义时代,主要分布于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各国。基督教的一个派别曾于唐初(七世纪)传人中国,时称“景教”。天主教曾于元代传人中国,明末又一次传人。清代,沙皇俄国曾派传教士渗入。至鸦片战争前后,新教各宗派便陆续传人中国。基督教传人中国后,自然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日常行为等各个方面。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中国基督教文学应运而生。要研究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文学,作者除了需要具备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丰厚知识素养与功底扎实的学术水平外。还必须具有基督教文化的知识储备及掌握西方学者有关基督教思想和文学研究的理论观点,以此全面观照和阐析新时期中国基督教文学的深沉内蕴,这样才能将中国基督教文学的研究达到多角度、深层次、立体化的理想境界。

    《野百合花》的研究境界,虽为初始阶段,但由于作者勤奋努力,可谓获得了初步的成功,有该著的“参考文献”为证。在著后所列112种参考书目中。有关西方学者的基督教思想与文化类研究著作达58种之多,占全部参考书目一半以上。这种借他山之石以攻玉的。洋为中用”研究方式,极大丰富了本书基督教研究的理论内涵,使得本书涉及到的中国基督教文学研究自然地呈现出亦中亦西、中西合璧的风采。例如作者在第四章。中国救赎文学”中,借助德国学者舍勒关于“没有懊悔心就不可能有对自身的诚实。没有谦卑也就不可能有懊悔心”的观点,结

    合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忏悔”缺少“谦卑和宽容”的“伪忏悔”事实,得出的“真正的忏悔行为必须要有谦卑和宽容的心态”(页164)结论,不仅令人信服,而且给人以论证缜密、中体西用,且水乳交融的阅读感受。这样的例子全书还有许多。而这正是作者能够较为娴熟地运用西方基督教文化理论为中国基督教文化研究增光添彩的可贵之处,也是作者勇于拿来、敢于为我所用的闪光之处。

    《野百合花》在详略方式的处理上也是十分讲究的。作者将中国基督教文学的书写形态归纳为六大类,即:圣经文学、灵修文学、救赎文学、母爱文学、游记文学、大地文学。对于这六种文学形态,作者并未平均用力逐一阐释,而是实事求是、分别对待。将前三种文学形态各设专章详加论述,而将后三种文学形态做较简略的一般性梳理。这是因为,前三种文学形态是最能体现新时期中国基督教文学特征的标志性样式,属于中国基督教文学园地中的新生事物,故而需要花大气力将它们写实论透;后三种文学形态则是中国文学史上已经司空见惯的样式。它们与纯粹的母爱、游记、大地文学样式比起来。只不过多了一层基督教思想的精神内核而已。所以只需略加阐释即可。作者这一辫证而巧妙的详略处理方式。既突出全书的重点,又兼顾一般内容,具有兼而有得的结构之美。此外,在全书所论述的几十位基督教文学作家和理论家中,作者精心选择施玮、北村、汪维藩三位单章节论述,又将程乃珊、海子、丹羽、黄礼孩、鲁西西、史铁生、苇岸、海啸、陈映真、张晓风、刘小枫、朱维之、余杰等人做有重点的分析,同时将其他作家概而论之,使全书点面结合,繁简照应,可以说收到了颇为理想的论析效果。

    三、学理:命名准确,比较论证

    《野百合花》可谓新时期中国基督教文学研究的开山之著,因此,出现新名词、新概念,便很自然。如:中国基督教文学、中国圣经文学、中国灵修文学、中国救赎文学、人学内质、神性、诗性,等等。对于这些名词概念的阐释,作者力求简明、准确、科学,体现出作者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与驾驭语言的能力。例如,关于“基督教文学”的概念,由于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通过全面系统的梳理比较后,最终得出结论:“描述出基督教文学所包含的两种类型:即基督徒作家创作的基督教文学和非基督徒作家创作的非纯正的基督教文学。如果说前者是以文学语言承载了基督信仰之言的话,那么,后者则是以文学语言认同了基督教文化精神。但两者都强调追求一种生命的皈依体验即是作家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达到神圣的境界,一种结束无意义的生活以后重新获得生活意义的充实感、安适感与幸福感。用个体的生命关注和表现大生命气息,这是基督教文学作品的重要特质。”(页15)在这不到两百字的篇幅中。作者从基督教文学的存在类型、表现角色、皈依体验、重要特征等方面,将基督教文学的概念阐释得清清楚楚,其鲜明的学理性也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野百合花》的学理性,还体现在作者分析作品时经常采用的对比方法。通过对比,达到同中见异、异中寓同的艺术效果。第二章“中国圣经文学”中,作者有意识地将海子、北村、施玮兰人对耶稣的体认与表现形态进行比较分析,首先指出他们的共性:“海子、北村和施玮对十字架上的耶稣作出了积极的应答和深度的体验,较为真切地走进了耶稣形象背后的神学意义场域,并把自我纳入上帝和基督的亲密关系之中。”(页102)然后总结他们的不同:“海子虽然不是一个基督徒,但他对《圣经》情有独钟,以至于怀抱《圣经》走向死亡”,他诗歌中充满的往往是“茫然并痛苦着、执著并孤独着的悲凉心境”;北村则以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视角,看到。耶稣有着一张清瘦的脸庞”;而“十字架上的耶稣形象在基督徒作家施玮的笔下得到了集中的表现。……十字架不仅有痛苦和悲伤,也有荣耀之光和浓浓之爱”(页102—105)。如此比较分析,就将作家之间的共性与个性明晰地揭示出来,这对于读者整体把握基督教文学的众生相及其核心意义颇有裨益。

    《野百合花》除了上述三大特色之外,书中的语言也颇值得一提。它是一种清通雅致又不失理性的诗化语言,简单明了而充满诗意。很值得学人借鉴。仅举几小段:“……这些诗节的内容既非哗众取宠,也并不涵括令人咋舌的题材;然而每个句子又都从容不迫地把一种激奋的感受和莫名的感动带给读者,让读者认识到这个作家在日常生活的模糊地带和我们惯有的期待中搅起了一阵阵生命的波澜”(页130);“这是为母爱和分离而哭泣!那细微到让人窒息的感动,让人心衿播曳,久久不能释怀。虽然诗人始终不会相信宗教观念中人死后升入天堂,但他相信灵魂长存,相信爱之永存。而有了母亲,有了爱,我们也只能做一件事情:成为诗人。诗人不仅为母亲祈祷,为人类祈祷,也是为中国诗歌的命运祈祷!”(页131)“中国基督教文学所展示的乃是人类文化和精神大树上的一朵神性之花,从其闪烁、迷离的花影中我们可以依稀辨认出人的上下求索、人的时空漫游、人的心醉神迷、人的超凡脱俗。作为穿越永恒与现实、无限与有限之间的精神飞舟,基督教文化精神表达了人的叹息、惊讶、不安和渴求。而中国基督教文学正是人的神秘感、惊奇感和超越感的具体生动的体现,是人的存在真谛和人盼生命意义的诗性见证。”(页249)“中国基督教文学作家没有像众多学者那样沉溺于两种文化体系、历史意义以及理论概念的纯理性比较所编织的灰色大网,而是把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作为思想的信仰,流动着生命的精神符号。……中国文化与基督教文化成为哺育中国基督教文学的两只丰腴的乳房。”(页251-252)……如此雅美大气的诗化语言,在《野百合花》中犹如开满草坪上的花朵二-样鲜艳夺目,引人人胜。回味无穷。任何时候的语言之美,均源于对学术义理的形象理解和深刻把握。想起时下一些干瘪枯燥、艰涩雷同、毫无生气的八股式学术语言,实在是赏识《野百合花》的文笔。

    不能回避的是,作为一个领域的拓荒之作,《野百合花》的微瑕之处自然难免。比如书的第一章,将中国大陆基督徒作家分为“基督徒职业作家、基督徒非职业作家和基督徒网络作家”三类。这种区分标准就不统一。因为职业与非职业,是以是否有“职业”来区分的,而网络作家则是以发表形式来区分的。这样不尽明朗的分类。容易带来意想不到的混乱。再比如,无论是哪一类型的中国基督教文学,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肯定存在的,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美、自然等内涵在这些作品中是如何与基督教文化融合为一的?它们如何共同起作用?又是如何彰显出中国基督教文学的个性的?等等问题的论析都还显得薄弱。另外,全书对于中国基督教文学的前景展望以及在当下的意义和影响等方面的评析,都还有待进一步探讨。而这些,或许可以成为季玢继续研究和拓展的前提吧。

    几天前,忽在阿上看见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结果公示,季小兵(季玢的别名)的“中国当代基督教文学与新世纪文化建设研究”赫然在列!笔者欣然之余更有对当下日益宽松的人文环境的欣喜。季玢博士正值盛年,笃志向学,时下又进人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师从杨剑龙教授继续进行基督教文学与文化研究。凭借她一以贯之的创新勇气、顽强毅力和进取精神,相信她定能在中国基督教文学研究的园地里收获更新更美的学术硕果!

    作者金红,女,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相关热词搜索:足音声浪过滤匿名历史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