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产业集聚的青岛愿景

    产业集聚的青岛愿景

    时间:2020-05-14 05:20:4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作为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产业集聚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也正成为我国城市向工业化高级阶段迈进中的必然诉求。青岛的诉求亦然强烈。

    2012年7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历时近三年完成的《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发布。在此之前,青岛市也刚刚发布了《全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基地)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虽然两个文件规划指导的范围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指向:通过产业转移、产能的调整和优化,增强产业集聚和区域竞争力。

    《规划》给青岛的工业产业集聚区描绘了一个愿景,只是这个愿景,还需要拨开许多现实的“迷雾”。

    不断变换的概念背后

    自1981年国务院批准在沿海开放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从经济技术开发区到高新技术开发区,再到如今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概念不断变换。包括区域内部的软件园区、动漫产业园、生态产业园、创意文化产业园、信息城等在内,这些时而“改头换面”、时而新冒出的园区和新城名称,把一个城市划分为若干区域,但却标签鲜明。不断变换的概念的背后,则折射着我国城市发展越来越注重的产业集聚趋势。

    通常人们认为,产业聚则城市兴,一个地方只要能聚集大量的企业,这个地方的经济就一定能迅速发展。而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却在一步步地证明,规模可以产生效益,但区域竞争力的强大与否并不单单取决于规模,更取决于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产业质量、创新能力和产业链的完善程度等。

    一直以来,我国大部分城市在产业集聚上走的都是“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外延式战略,青岛也不例外。正如城市在招商引资时,要经历先“引资”、后“选资”的过程一样。对处于工业化初、中级发展阶段的城市而言,外延式的发展思路并不被诟病。但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外延式的发展战略需要向“集约发展,创新驱动”的内涵式战略转变,这样的转变,是青岛工业产业集聚区规划布局的初衷,也是要打造新型工业化城市的青岛的转型思路。

    就产业规模论,根据青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的调查统计,截至2011年底,青岛有一定产业基础和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工业产业集聚园区76个,有规划、尚未形成规模的24个,规划总面积约88367公顷。这100个产业集聚区只占了城市土地总面积的8.3%,但其创造的约6549亿元的工业总产值,却占了青岛工业总产值的51.8%,园区平均产出强度每公顷741.1万元。

    自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来,截至2012年初,我国确定了三批共185家示范基地。截至去年底,青岛有3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批准的4个山东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青岛家电及电子信息、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青岛软件和信息服务是青岛市仅有的3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4个山东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则分别是青岛高新区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船舶制造产业集聚区、城阳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石油化工产业集聚区。

    2015年,青岛计划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扩大为7个,单个产值超过400亿元;山东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12个,单个产值超过300亿元。

    集聚度排第9

    经济学上用来测度产业集聚的方法有很多:集中度、区位熵、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空间基尼系数、EG指数、DO指数等,正如“集中度”计算方法简单,能形象反映产业集聚水平,但却不能反映规模最大地区内部之间产业结构与分布的差别一样,产业集聚区也不是企业简单的集中,而更讲求发展的集约和功能的集合。

    若论工业聚集区集聚度,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成都以74.7%,排在第1位。青岛排名第9,远低于成都的水平。青岛集聚程度偏低的原因,主要在于产业内部“大集中、小分散”现象明显。比如青岛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分散在黄岛、城阳、即墨、胶州、胶南、平度、莱西七个区市,布局的分散削弱了这一产业的集聚度,也使其一直以来都未真正成为城市所期待的主导产业。

    在青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工业园区管理处处长傅绍春看来,“大集中、小分散”的问题应该对症下药、区别对待,同质化程度高的产业,应通过“以大带小”,推动横向整合,提高单个企业产业集聚度。如果差异化程度高,可以引导企业纵向整合,“齐头并进”。

    事实上,除集聚度偏低之外,青岛产业集聚区也存在诸多城市产业集聚区所共有的一系列问题:缺乏统一规划、产业定位不清、土地管理乏力、供需矛盾突出、管理体制不顺、软硬环境不完善等。

    在我国,产业的发展始终脱不开土地问题。集聚区建设初期,“招商引资,土地先行”的模式正是为了尽可能满足投资方对土地的要求,所以造成了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偏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足。傅绍春告诉记者,对于集聚区的土地集约利用,会根据集聚区年度综合评价,动态调整土地政策。比如对于综合评价较差、土地管理混乱的集聚区,将不再新批用地指标,对先期入园但不符合现行产业政策的企业也将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

    青岛产业集聚区突出的问题在于,布局规划滞后和区市集聚区之间的无序竞争。从单个集聚区来看,存在投资项目进入在先,集聚区规划在后的问题,部分集聚区建设以投资者的要求为导向,而投资者经常会超越原有集聚区划定的界限,这就使得集聚区发展丧失了应有的集聚性和稳定性,导致产业定位混乱。

    如何解决100个集聚区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规划》提及的原则是:巩固、整合、调整。在保留33个主导产业突出且空间范围明确的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将处于同一区市、产业相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41个集聚区,整合为17个新的集聚区,而将产值规模较小、产业结构升级困难、与“十二五”规划不相适应、发展潜力不足的26个集聚区,放置在规划之外。调整后的50个规划区将包括28个主导和传统优势产业集聚区,以及2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根据《规划》设定的目标,到2015年,50个集聚区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5300亿元。其中传统优势产业集聚区达到11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达到4300亿元,集聚度由51%提升到65%以上。

    “第三意大利”的启示

    对产业集聚的研究肇始于19世纪末,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各学科对产业集聚在促进技术创新和增强区域竞争力方面的作用进行了重新研究,被引用最多的案例就是以创新性中小企业网络为特征的“第三意大利”和以技术创新为特征的美国硅谷。

    人们熟知美国硅谷,但对“第三意大利”却并不熟悉。“第三意大利”指的是意大利东北部到中部的农业地区,随着20世纪50年代欧洲工业复兴和该地区发展现代化大批量生产工业的希望破灭,中小企业迎来了发展的空间和机遇。传统产业的集聚,使该地区从落后的农业经济最终走向发达的工业经济,并以其成功的发展模式为世界所借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对“第三意大利”企业集聚发展模式的总结是:企业在地理上的靠近性;部门专业化;中小企业为主;在创新基础上的企业间密切合作和激烈竞争;社会文化的同一性;企业间信任和积极的自治组织;支持性的区域和地方政府。

    事实上,更重要的是,“第三意大利”给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集聚提供了一种启示,就是要形成专业化的企业集群和生产协作网络,依靠技术创新保持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竞争力。

    在我国,“产业集聚区”正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词汇。但产业聚并不意味着城市兴,区域竞争力的强大与否,其实并不在于产业集聚区的规模和数量,以及它所布局的是传统产业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在于产业集聚区内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度,在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它们自身的创新能力。

    对此,傅绍春向记者介绍,处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各类企业均能在青岛工业产业集聚区内找到,但从价值链条上看,大多企业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这和我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基本相同。在企业创新能力方面,不同集聚区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家电电子、船舶、高端装备类的产业聚集区技术创新能力要稍强一些。

    目前,产业集聚区已然是青岛招商引资、新项目落地和城区老工业企业搬迁的主要选择地。据统计,2011年集聚区有近500个新项目开工建设,计划投资约700亿元,约300多个项目签约。

    作为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产业集聚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也正成为我国城市向工业化高级阶段迈进中的必然诉求。青岛的诉求亦然强烈。

    相关热词搜索:青岛愿景产业集聚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