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作文大全 > 高中数学教学-三角函数的概念优秀5篇【优秀范文】

    高中数学教学-三角函数的概念优秀5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7-09 16:20:0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高中数学教学-三角函数的概念优秀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教学-三角函数的概念优秀5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数学教学-三角函数的概念优秀5篇

    高中数学教学-三角函数的概念优秀篇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3)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简单应用——重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设计意图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1、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

    1、探究发现任意角a的终边与—a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a的终边与角a+1800或a—1800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a与角a+1800或a—1800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设计意图

    首先应用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问题的设计提问从特殊到一般,从线对称到点对称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一气呵成诱导公式二。同时也为学生将要自主发现、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练习设计为了熟悉公式一,让学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敢于挑战,敢于前进。

    (四)练习

    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三角函数值。

    (五)问题变形

    由sin3000=—sin600出发,用三角的定义引导学生求出sin(—3000),sin1500值,让学生联想若已知sin3000=—sin600,能否求出sin(—3000,sin1500)的值。

    学生自主探究

    1、探究任意角a与角1800—a的三角函数又有什么关系;

    2、探究任意角a与角900+a的三角函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过程的再现是深刻记忆的重要途径,在经历思考问题—观察发现—到一般化结论的探索过程,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深入脑中,此时以类同问题的提出,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重现了探索的整个过程,加深了知识的深刻记忆,对学生无形中鼓舞了气势,增强了自信,加大了挑战。而新知识点的自主探讨,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充满了极大的挑战。彼此相信,彼此信任,产生了师生的默契,师生共同进步。

    展示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诱导公式(三)、(四)

    给出本节课的课题,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设计意图

    标题的后给出,让学生在经历整个探索过程后,还回味在探索,发现的成功喜悦中,猛然回头,哦,原来知识点已经轻松掌握,同时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小结。

    (六)概括升华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口诀:即“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设计意图

    简便记忆公式。

    (七)练习强化

    求下列三角函数的值:(1)sin(—1000);(2)cos(—20400)。

    设计意图

    本练习的设置重点体现一题多解,让学生不仅学会灵活运用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还能养成灵活处理问题的良好习惯。这里还要给学生指出课本中的“负角”化为“正角”是针对具体负角而言的。

    学生练习

    化简:(例题)

    设计意图

    重点加强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综合应用。

    (八)小结

    1、小结使用诱导公式化简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为锐角的步骤。

    2、体会数形结合、对称、化归的思想。

    3、“学会”学习的习惯。

    (九)作业

    1、课本P—27,第1,2,3小题;

    2、附加课外题略。

    设计意图

    加强学生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记忆及灵活应用,附加题的设置有利于有能力的同学“更上一楼”。

    (十)板书设计:(略)

    高中数学教学-三角函数的概念优秀篇2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一:

    任意角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三: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四: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k∈Z)

    cos(2kπ+α)=cosα(k∈Z)

    tan(2kπ+α)=tanα(k∈Z)

    cot(2kπ+α)=cotα(k∈Z)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五:

    利用公式一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六:

    π/2±α及3π/2±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以上k∈Z)

    注意:在做题时,将a看成锐角来做会比较好做。

    高中数学教学-三角函数的概念优秀篇3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说明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中学数学对函数的研究大致分成了三个阶段。

    三角函数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基本初等函数。4.8节是第二章《函数》学习的延伸,也是第四章《三角函数》的核心内容,是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正、余弦函数的图象、三角函数的有关概念和公式基础上进行的,其知识和方法将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良好素材。数形结合是数学研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和解题方法。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的诗句: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可以说精辟地道出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性。

    本节通过对数形结合的进一步认识,可以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另外,三角函数的曲线性质也体现了数学的对称之美、和谐之美。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的知识作用和思想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二)课时安排

    4.8节教材安排为4课时,我计划用5课时

    (三)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考虑了以下几点:

    (1)高一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形象思维在学习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本节要紧紧抓住数形结合方法进行探索;

    (2)本班学生对数学科特别是函数内容的学习有畏难情绪,所以在内容上要降低深难度。

    (3)学会方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本节课着眼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与方法,巩固应用主要放在后面的三节课进行。

    由此,我确定了以下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层面:结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师生共同探索发现正(余)弦函数的性质,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述正、余函数的单调性和对称性,理解体会周期函数性质的研究过程和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

    (2)能力层面:通过在教师引导下探索新知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自学能力,为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情感层面:通过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从抽象到形象的转化过程,体会数学之美,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2.重、难点

    由以上教学目标可知,本节重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正、余函数的性质,在探索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难点是:函数周期定义、正弦函数的单调区间和对称性的理解。

    为什么这样确定呢?

    因为周期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理解上易错;单调区间从图上容易看出,但用一个区间形式表示出来,学生感到困难。

    如何克服难点呢?

    其一,抓住周期函数定义中的关键字眼,举反例说明;

    其二,利用函数的周期性规律,抓住“横向距离”和“k∈Z"的含义,充分结合图象来理解单调性和对称性。

    二、教法分析

    (一)教法说明教法的确定基于如下考虑:

    (1)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内化的东西才能充分外显,只有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他才能灵活应用,所以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2)本节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探索、理解正、余弦函数的性质。教师始终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探索,而不是自己探索、学生观看,所以教师要引导,而且只能引导不能代办,否则不但没有教给学习方法,而且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和倦怠。

    (3)本节内容属于本源性知识,一般采用观察、实验、归纳、总结为主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所以,根据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我采取以问题为解决为中心、启发为主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师点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课堂结构形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教学手段说明:

    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我采取了以下三个教学手段: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整个课堂以问题为线索,带着问题探索新知,因为没有问题就没有发现。

    (2)为便于课堂操作和知识条理化,事先制作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性质表,让学生当堂完成表格的填写;

    (3)为节省课堂时间,制作幻灯片演示正、余弦函数图象和性质,也可以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和连贯。

    三、学法和能力培养

    我发现,许多学生的学习方法是:直接记住函数性质,在解题中套用结论,对结论的来源不理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应用中不能变通和迁移。

    本节的学习方法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为了培养学法,充分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要转换角色,站在初学者的位置上,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共同体验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体验周期函数的研究思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帮助学生发现和总结学习方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伙伴。

    教师要做到:

    授之以渔,与之合作而渔,使学生享受渔之乐趣。因此

    1.本节要教给学生看图象、找规律、思考提问、交流协作、探索归纳的学习方法。

    2.通过本课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交流、合作、类比、归纳的学习能力及数形结合(看图说话)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程序

    指导思想是:两条线索、三大特点、四个环节

    (一)导入

    引出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强调其含义和重要性,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利用数形结合方法来研究,会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采用这样的引入方法,目的是打消学生对函数学习的畏难情绪,引起学生注意,也激起学生好奇和兴趣。

    (二)新知探索主要环节,分为两个部分

    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部分————师生共同研究得出正弦函数的性质

    1.定义域、值域

    2.周期性

    3.单调性(重难点内容)

    为了突出重点、克服难点,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

    (1)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函数性质,充分体现数形结合的重要作用;

    (2)以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反馈课堂信息,使问题成为探索新知的线索和动力,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的积极性将被调动起来。

    (3)单调区间的探索过程是:

    先在靠近原点的一个单调周期内找出正弦函数的一个增区间,由此表示出所有的增区间,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知识认识过程。

    教师结合图象帮助学生理解并强调“距离”(“长度”)是周期的多少倍

    为什么要这样强调呢?

    因为这是对知识的一种意义建构,有助于以后理解记忆正弦型函数的相关性质。

    4.对称性

    设计意图:

    (1)因为奇偶性是特殊的对称性,掌握了对称性,容易得出奇偶性,所以着重讲清对称性。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知识再现过程。

    (2)从正弦函数的对称性看到了数学的对称之美、和谐之美,体现了数学的审美功能。

    5.最值点和零值点

    有了对称性的理解,容易得出此性质。

    第二部分————学习任务转移给学生

    设计意图:

    (1)通过把学习任务转移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就动机,利于学生作自我评价;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促进生生交流,利于教师作反馈评价;

    (3)通过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使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

    (三)巩固练习

    补充和选作题体现了课堂要求的差异性。

    (四)结课

    五、板书说明既要体现原则性又要考虑灵活性

    1.板书要基本体现整堂课的内容与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联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同时不完全按课本上的呈现方式来编排板书。即体现系统性、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启发性、创造性的原则;(原则性)

    2.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灵活性)

    六、效果及评价说明

    (一)知识诊断

    (二)评价说明

    1.针对本班学生情况对课本进行了适当改编、细化,有利于难点克服和学生主体性的调动。

    2.根据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作出适时调整、补充(反馈评价);根据学生课后作业、提问等情况,反复修改并指导下节课的设计(反复评价)。

    3.本节课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知识的建构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思想与情感的设计理念,积极地探索和实践我校的科研课题——努力推进课堂教学结构改革。

    通过这样的探索过程,相信学生能从中有所体会,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会有一定的帮助。希望很久以后留在学生记忆中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方法与思想,是学习的习惯和热情,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结果。

    高中数学教学-三角函数的概念优秀篇4

    三角函数常用公式:(^表示乘方,例如^2表示平方)

    正弦函数 sinθ=y/r

    余弦函数 cosθ=x/r

    正切函数 tanθ=y/x

    余切函数 cotθ=x/y

    正割函数 secθ=r/x

    余割函数 cscθ=r/y

    以及两个不常用,已趋于被淘汰的函数:

    正矢函数 versinθ =1-cosθ

    余矢函数 vercosθ =1-sinθ

    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基本关系式:

    ·平方关系:

    sin^2(α)+cos^2(α)=1

    tan^2(α)+1=sec^2(α)

    cot^2(α)+1=csc^2(α)

    ·积的关系:

    sinα=tanα*cosα

    cosα=cotα*sinα

    tanα=sinα*secα

    cotα=cosα*cscα

    secα=tanα*cscα

    cscα=secα*cotα

    ·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直角三角形ABC中,

    角A的正弦值就等于角A的`对边比斜边,

    余弦等于角A的邻边比斜边

    正切等于对边比邻边,

    三角函数恒等变形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辅助角公式:

    Asinα+Bcosα=(A^2+B^2)^(1/2)sin(α+t),其中

    sint=B/(A^2+B^2)^(1/2)

    cost=A/(A^2+B^2)^(1/2)

    ·倍角公式:

    sin(2α)=2sinα·cosα=2/(tanα+cot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三倍角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半角公式:

    sin(α/2)=±√((1-cosα)/2)

    cos(α/2)=±√((1+cosα)/2)

    tan(α/2)=±√((1-cosα)/(1+cosα))=sinα/(1+cosα)=(1-cosα)/sinα

    ·降幂公式

    sin^2(α)=(1-cos(2α))/2=versin(2α)/2

    cos^2(α)=(1+cos(2α))/2=vercos(2α)/2

    tan^2(α)=(1-cos(2α))/(1+cos(2α))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积化和差公式:

    sinα·cosβ=(1/2)[sin(α+β)+sin(α-β)]

    cosα·sinβ=(1/2)[sin(α+β)-sin(α-β)]

    cosα·cosβ=(1/2)[cos(α+β)+cos(α-β)]

    sinα·sinβ=-(1/2)[cos(α+β)-cos(α-β)]

    ·和差化积公式:

    sinα+sinβ=2sin[(α+β)/2]cos[(α-β)/2]

    sinα-sinβ=2cos[(α+β)/2]sin[(α-β)/2]

    cosα+cosβ=2cos[(α+β)/2]cos[(α-β)/2]

    cosα-cosβ=-2sin[(α+β)/2]sin[(α-β)/2]

    高中数学教学-三角函数的概念优秀篇5

    由解析式研究函数的性质

    常见的考点:

    求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求函数在某区间上的最值,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判定函数的奇偶性,求对称中心,对称轴方程,以及所给函数与y=sinx的图像之间的变换关系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一般要利用三角恒变换公式将函数解析式化为y=Asin(ωx+φ)的形式,然后再求相应的结果即可。

    在这一过程中,一般要先利用诱导公式、二倍角公式、两角和与差的恒等式等将函数化为asinωx+bcosωx形式(其中常见的是两个系数a、b的比为1:1,1:1),然后再利用辅助角公式,化为y=Asin(ωx+φ)即可。

    相关热词搜索:函数高中数学概念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的概念视频讲解高中三角函数的概念教学视频三角函数讲解高中三角函数 高中数学高中三角函数的性质高中数学关于三角函数的知识点总结数学三角函数高中知识点三角函数数学公式 高中高中数学关于三角函数的所有公式高中三角函数的概念视频讲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