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美丽新世界歌曲【《美丽新世界》对《我们》的继承与发展】

    美丽新世界歌曲【《美丽新世界》对《我们》的继承与发展】

    时间:2019-02-11 05:38:4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 《美丽新世界》是一部反乌托邦文学的力作。该书继承并发展了《我们》的反乌托邦小说主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赫胥黎在情节构筑上,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对人性的影响,规模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意识形态上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极权控制,逐渐解构了乌托邦的美妙神话,实现了对现代文化的反讽,树立了该书的反乌托邦
      主题。
      关键词:《美丽新世界》 《我们》 反乌托邦
      
      奥尔德斯 ・赫胥黎(Aldous Huxley, 1894―1963)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小品文作家、社会评论家、剧作家、诗人、神秘主义者。他一生写作了50多部各种类型的作品,《美丽新世界》是赫胥黎最重要的作品,是他艺术创作的巅峰。《我们》《美丽新世界》与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年》被世人公认为20世纪反乌托邦三部曲。《美丽新世界》继承并发展了《我们》的反乌托邦主题。虽然赫胥黎本人从未谈及他的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受到了《我们》的启发,但显而易见的是:两部书都通过传统的力量与自然的人性对乌托邦价值观进行了解构。奥威尔在《评扎米亚京的〈我们〉》一文中就曾不客气地指出:“关于此书,任何人会注意到的第一点是――我相信从来没有人指出过――奥尔德斯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有一部分是取材于此的。”①两部作品都是通过书中的主人公为了自由意志试图逃离伊甸园般的乌托邦社会来解构乌托邦价值观,两个故事也都是发生在距今几个世纪之后的未来世界,描写了人的自然精神对一个绝对理性化的、机械化的、无痛楚的乌托邦社会的反叛。
      苏联作家扎米亚京创作的《我们》写成于1921年,在国内长时间无法发表,1924年在纽约用英文发表,1927年、1929年分别用法文、捷克文、俄文在国外发表,直到1988年才正式在苏联出版。作品让统一编号宇宙飞船设计师Д-503用第一人称“我”的方式记事,讲述了30世纪地球上“大一统王国”的故事,这个故事也就是这本记事录的名称――《我们》。
      小说中,在未来的26世纪,大一统王国用最坚固的、永世长存的玻璃浇铸而成的绿色大墙罩住,从而与树木、禽鸟、动物的自然世界完全隔绝。王国的公民们没有姓名,只有统一的编号――每人有一个字母加数字的号码,辅音是男性,元音是女性。住的是玻璃墙做的透明的平行六面体居室,穿的是清一色的浅蓝制服,一切都按王国制定的《守时戒律表》行动:一天中绝大多数时间几百万人统一行动,一齐起床,一齐开始工作,一齐结束工作,一齐去食堂,而且在同一秒钟,把饭勺送进嘴里,一起嚼50次才能咽进肚里,然后在同一秒钟出去散步,再一齐去讲演厅、一齐回去睡觉,《守时戒律表》中规定了每个人的时间。即便是午饭后一小时的个人活动时间――散步,也是十分严格的集体性的行动:成百上千身着浅蓝色制服的号码们,整整齐齐地四人一排,如沐春风一般,有节奏地在街上走。飞船设计师Д-503本来幸福地、按部就班地生活在这样一个乌托邦社会中,但当他爱上了(在大一统王国里恋爱是一桩罪状)I-330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他的身上出现了一些复古的冲动,Д-503一分为二成一个理性的“我”与一个原始的“我”。原始的“我”一次次帮助I-330实施地下抵抗组织的反叛“大恩主”的计划,并且发现参加反叛的人为数众多。然而,计划泄露Д-503被强制实施手术,术后他交代了全部同党,其中包括I-330。最终,“我”陪同“大恩主”一起面不改色、心平气和地观看I-330被关在一个钟形玻璃罩下接受酷刑。在这个未来的乌托邦社会中,一切都是“我们”,一切都为了“我们”,“我们”是上帝,“我”则是魔鬼,受到放逐,必须根除。
      扎米亚京通过他的反乌托邦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就是维护和保卫与一元论价值观相抗衡的人道主义、个性自由、人性的多样性。他反对一元论思维模式,反对绝对理性主义,甚至反对对生活的任何规范和模式,包括西方资本主义技术统治一切的社会和他想象中的极端的共产主义社会。作者通过主人公Д-503自身(两个自我)的思想矛盾冲突解构了乌托邦价值观中的一元论价值观对人性多样性、个人自由的剥夺和绝对理性主义对传统的抹杀。作者甚至通过描写Д-503对吸烟、喝酒的沉溺来表现与绝对理性主义抗争。书中的主人公Д-503遇到了代表传统的I-330便一见倾心,不能自拔,表现了传统不可磨灭的魅力。
      赫胥黎于1932年创作的《美丽新世界》的故事背景同样设在距今约几个世纪的未来人类社会。这是个由十个世界统治者联合掌管的世界性国家。故事的主人公约翰(John)崇敬地称它为“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而其中的居民则称之为“文明社会(the Civilized Society)”。这里科学高度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们远离战争、疾病和衰老,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在这个“文明社会”之外还存在一些“野人保留区(the Savage Reservation)”,大多是些贫瘠的、不适合开发的土地,由一些原始的印第安部落居住。乌托邦社会的居民可以申请去保留区游览。故事就是由此发生的。一对年轻人伯纳德(Bernard)和列尼娜(Lenina)在去保留区游览时遇上了野人约翰及其母琳达(Linda),通过交谈得知琳达也曾是乌托邦的居民,只是由于在游玩途中不慎坠下山崖才被迫留在保留区并生下了约翰。随后,伯纳德出于自己的目的把琳达母子带回了乌托邦社会。琳达很快就因服用过量的兴奋剂(索麻soma)而死。约翰对乌托邦也逐渐由崇敬发展为厌恶。在与乌托邦激烈冲突之后,他最终因无法忍受这个“文明社会”而自杀身亡。
      与《我们》一脉相承的是,在《美丽新世界》一书中,赫胥黎通过对乌托邦社会中人的孵化与养育两个方面的描写解构了这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社会结构坚如磐石,思想认识整齐划一的“文明社会”。尖锐地指出高速发展的商品经济,以及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对人民的奴役――“这要比用皮靴践踏高明多了”②。而人们的自由也将在“福特主义”的温柔乡内消耗殆尽。其主题思想与《我们》相似,反对一元论价值观,提倡人道主义、个性自由以及人性的多样性。
      赫胥黎一开篇便把该书定格在未来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福特后(After Ford)632年(福特是该社会的创始人,在“文明社会”中地位如同现世的上帝,以他的名字纪元。现实中福特则是现代化流水线的创始人。)的人类社会。赫胥黎以一群学生参观伦敦中区孵化和培育中心(Central London Hatchery And Conditioning Center)为起点逐渐展开了对这个乌托邦的种种制度的解构。从书中描述的等级孵化与孕育过程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福特主义”整齐划一、丧失个性的批判,从而进一步对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进行反思。
      与《我们》相同,这个美丽的新世界同样以“团体、同一、稳定”③为宗旨,并且是建立在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之上的。整个社会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以希腊字母的前五个字母命名。α和β等级是社会的主力和上层,负责社会的智力工作。γ、δ和ε等级是下层,分别穿绿色、黄卡其和黑色的制服。他们做些不需要用脑的、机械的、重复性的体力工作。各阶层之间,尤其是两个上层阶级和三个下层阶级之间,界限分明,相互之间不允许有非工作性的接触。但是,尽管在这个乌托邦里等级制度森严,却没有阶级的对立和冲突,人人都无忧无虑,幸福快乐。其秘诀就在于乌托邦维持社会稳定的孵化培育制度。
      在继承《我们》反乌托邦主题的基础上,《美丽新世界》通过对新世界居民的生育及养育制度的描写推进了主题,使其更加贴近现实,更具有警醒世人的意义。
      在新世界孵化培育制度中,人类不再由父母生养,而是由试管孵化,由社会统一培养。“父亲”、“母亲”这两个词成为污言秽语而为人们所禁忌。培育中心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决定培育人口的多少和种类,也就是说每个受精卵在植入试管之前就已被预设好以后的工作和等级。较低等级的卵细胞经过所谓的波卡诺夫斯基(试管婴儿的创始人)程序(Bokanovsky’s Process)会分裂成“最多96个”④同样的卵细胞。所以在这个乌托邦里随处可见大批一模一样的工人。这样,他们在操纵同样的机器时能达到惊人的一致,既方便了管理,又保证了产品的稳定性。同时由于低等级的工作不需用脑,波氏种群的大脑就先天性地被在试管中定期接受的酒精等药物的滴注和缺氧训练钝化了。而且从试管中的胚胎开始这些“波士种群”就受到了一系列的制约。冷热交替出现,在凉爽的情况下辅以X光照射试管,使一部分“波氏种群”在胚胎期就对凉爽做出恐惧反应。经过这样的制约之后,他们将被送往热带去做各种苦工。“我们制约他们在高温下生气蓬勃。”⑤通过这种方法,使得低等级的种群对艰苦的工作环境,枯燥乏味的工作,难以忍耐的自然环境产生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制约的目的就在于使各阶层的人热爱他们不可逃避的社会命运。”⑥从孵化中心主任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乌托邦的上层社会对于低等级种群的残酷与冷漠,在还没有出生之前,就剥夺了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
      而作为上层阶级的α和β们则不需要波氏程序,根据社会需要,经过一系列基因筛选优化而“制造”的α和β们,具有骄人的外貌,非凡的智力,强健的体魄。他们是乌托邦社会的精英集团,对于这些没有被波氏程序毒害的健康种群,乌托邦则通过一系列的洗脑(brainwash)来完成对他们的思想控制。“他们是α,但即使是α也被充分地制约了。”⑦
      在新世界的养育制度中,统治者们通过条件反射和睡眠教育轻而易举地控制着没有家庭生活,人工制造出来的婴儿们。在从试管孵化出来之后和成人之前,每个人都要被灌输一系列的社会规范,灌输的最主要的方法是将婴儿们送进育婴室――新巴甫洛夫(心理学家,条件反射的创始人)制约室(Infant Nurseries. Neo-Pavlovian Conditioning Room)进行条件反射(conditioning reflex)训练和睡眠教育(sleeping-teaching)。
      条件反射主要是针对低等级的波氏种群的,当身穿卡其色服装的δ等级的孩子们在接触到书本和鲜花时表现出天性中对美好的事物的喜爱的时候,就会被施以恐怖的爆炸声与无情的电击。在双重痛苦的折磨下,“他们的小身体痉挛、僵直;四肢猝然地抽动”⑧。再看到花朵与书本时,婴儿们便恐怖地退缩了。经过几百次重复之后,这种条件反射便牢不可破了,从而形成低阶层种群对花朵、书本等美好事物产生本能的厌恶,终生远离书本和植物。远离书本,低等级的波氏种群被永久剥夺了读与写的能力,从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权利。而远离植物的条件反射,使得他们痛恨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安心于工厂里繁重而又忙碌的工作,安心于恶劣的工作环境。新世界继承了《我们》中大一统社会的整齐划一,但在赫胥黎描述的乌托邦中,低等级的“波氏种群”正如亨利・福特创造的流水线上的汽车的影子。他们有着相同的外貌,相同的爱憎,相同的思想,等级森严。他们是乌托邦运转的基础,国家稳定的核心。“他们是国家火箭机的回转仪,使之稳定而又不出轨。”⑨但是现代流水线非人性的本质对于工人们的创造力与自由选择权利的掠夺却昭然若揭。赫胥黎本人特别强调:“这种福特式的生产,人们已经付出了代价。”⑩这恰恰反映了20世纪的社会现实。
      在强调行动整齐一致的同时,赫胥黎还特别强调了思想上的统一,这集中反映在对睡眠教育的描述当
      中。每个孩子根据等级、性别的不同接受相应的睡眠教育。睡眠教育即在睡眠时通过反复播送录音来对各个种群的人进行洗脑。为了进一步控制乌托邦居民的思想,乌托邦的统治者采用了更加精细、细腻的睡眠教育。运用无理性的语言规范处于成长阶段的居民的行为方式,以及思想模式,灌输给他们基础的阶级意识。所谓的睡眠教学法无疑是对年轻人的成功洗脑。
      在乌托邦中,睡眠教育被认为是最伟大的伦理化和社会化的力量。睡眠教育如同液体封蜡,“封蜡的熔滴更能黏着、包覆、结合它所滴上去的东西,直到最后,岩石变成一堆深红色的粘糊糊的东西了”{11}。由此,每个人自然的天性都被咒语般的睡眠教育和宣传泯灭了。其结果是,在这个乌托邦里每个人都被培育得热爱自己的社会使命。α和β等级的睡眠教育给了他们一种凌驾于其他等级之上的优越感。而其他三个等级的人也被睡眠教育控制了潜意识,在其支配下,极其乐意地从事任何指派给他们的工作,并为自己的现有地位感到知足幸福。“幸福和美德的秘诀在于喜欢你所必须要做的。”{12}赫胥黎所描写的睡眠教育不难使人们联想到现代社会中无休无止的商业广告。从中我们也充分体会到,赫胥黎对现代消费主义的批判,对“福特主义”剥夺人们自由选择权利的批判。赫胥黎的新世界不同于《我们》中充斥着暴力与酷刑的大一统社会,但它充满温情的低语却具有更强大的力量。而21世纪顺从的消费者对名牌商品的热衷与崇拜,对于商业广告的俯首帖耳,无疑证实了赫胥黎的预言:“未来的暴政存在于全民奴役之中,因为人们没有受到胁迫,他们是心甘情愿被奴役的。”{13}赫胥黎创作这本书的目的除了反对乌托邦观念的本身,也警示了时代的趋势。
      “乌托邦似乎比我们以前相信的更有可能实现。目前我们面临的是个更令人焦虑的问题:怎么避免它的最终实现?……乌托邦是可以实现的。世界正朝着乌托邦奔去。但一个新时代可能已经开始。在这个时代,学者和知识阶层可能会设想出一些方法来避免乌托邦的实现,并返回到一个非乌托邦的社会。后者可能不那么完美却更自由。”{14}时代的车轮飞速前进,我们是不是应该停下来认真思考一下我们所面临的新世界到底会是天堂还是地狱呢?
      
      参考文献:
      [1] 乔治・奥威尔.我为什么写作[M]. 董乐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 扎米亚京.我们[M]. 范国恩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3] Nicholas Murray.赫胥黎传[M].夏平、吴远恒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
      [4] Aldous Huxley. Brave New World and Brave New World
      Revisited [M] N. Y.:Harperennial,1965.
      
      ① 乔治・奥威尔:《我为什么写作》,董乐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111页。
      ②⑩{13} Nicholas Murray:《赫胥黎传》,夏平、吴远恒译,文汇出版社2007年版,第240页,第231页,第24页。
      ③④⑤⑥⑦⑧⑨{11}{14} Aldous Huxley:Brave New World and Brave New World Revisited,N.Y.Harperennial,1965,p11,p19,p26,p13,p34,p30,p200,p36,p111,p237.省略

    相关热词搜索:新世界继承美丽发展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