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狂人:功利主义是非观的典型]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

    [狂人:功利主义是非观的典型]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

    时间:2019-02-12 05:43:1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狂人日记》 人物叙述 狂人 功利主义 是非观   摘 要:日记中的人物可分为受害者与害人者,根据与“我”的关系,害人者可分为家庭外的人、家里人和“我”,根据“我”的反应,又可简化为他人和“我”,害人者是他人时,我敢于批判并继续追索害人者,当发现害人者是自己时,“我”停止追索并加入害人者行列,狂人是自私自利的功利主义是非观的产物,是国民劣根性的一个典型。
      
      作为叙事作品,小说离不开人物,“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人物’……的叙事作品是根本不存在的”①。狂人是《狂人日记》研究的一个重点,但现有的研究大多受作者思想拘囿,研究者们始终念念不忘鲁迅的话:“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②进而将狂人视为鲁迅的代言人,认为这“是‘一篇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控诉书”,“是一篇抒谴自我内心苦闷和寂寞的自叙传”③,纠缠于“是人吃人还是礼教吃人”④,耿耿于狂人到底是“真实的狂人”,还是“精神界的战士”,抑或是“患了迫害狂的精神界战士”⑤,认定狂人回归常人世界是因为“启蒙者的话语和思想根本无法进入被启蒙者的世界和思想意识中”⑥,这些都是在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生成的特殊意义,米兰・昆德拉说:“小说就是通过一些想象的人物对存在进行的思考”⑦,如果通过狂人来思考人的存在,那么他就不再是“精神界战士”,不再是“启蒙者”,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真正的狂人”,这样说的依据存在于人物的叙述逻辑中。
      《结构语义学》认为,要想发现意义,先要建立语料集,为此,要先列出《狂人日记》的人物清单,现将他们按照在作品中首次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如下:余、大哥、“我”、赵贵翁、七八个人、一路上的人、其中最凶的一个人、一群小伙子、古久先生、街上的那个女人、女人的儿子、陈老五、家里的人、狼子村的佃户、老头子何医生,李时珍、“年纪不过二十左右”的年轻人,易牙、易牙的儿子、桀纣、徐锡林、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的犯人、生痨病的人、大门外立着的一伙人、妹子、母亲、“我”、没有吃过人的孩子。
      “唯有分解的意义才能被感知”⑧,有些研究者提出过一些据以分节的义素,如常人/狂人、看/被看、吃/被吃、大众/先觉者⑨,但这些义素大多出自研究者的主观判断。由于狂人患的是“迫害狂”,所以把日记部分的人物分成受害者/害人者两类,似乎更为客观。按照狂人的思维,受害者集合包括“我”、女人的儿子、易牙的儿子、徐锡林、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的犯人、妹子,害人者包括赵贵翁、七八个人、一路上的人、其中最凶的一个人、一群小伙子、古久先生、街上的那个女人、陈老五、家里的人、狼子村的佃户、老头子何医生,李时珍、“年纪不过二十左右”年轻人,易牙、桀纣、生痨病的人、大门外立着的一伙人、母亲、“我”。
      害人者虽然很多,但根据狂人的认识,可以将他们分为三节:从赵贵翁到七八个人再到一路上的人,狂人所认定的、可能的害人者从一个人扩展到一群人,从具体的、有名有姓的、个体的人扩展到模糊的、不知姓名的、群体的人;从一路上的人到一群小伙子、古久先生、小孩子、街上的那个女人,害人者从成人群体延伸到了青年群体、孩子群体,从男人延伸到女人,从现实的群体延伸到历史上的群体,这是狂人认识上的第一个高潮,即害人者不是某个人,而是一个包括男女老少、古人今人、熟悉的人和陌生人的群体!我们可以据此把这些人作为第一节,即家庭外的人,相对来说,也是与“我”关系不大的人。
      “我”回到家中才发现以大哥为代表的家里人也可能是害“我”的人,狼子村的佃户让“我”认识到贫穷的、本身受害的人也是害人的人,何医生使“我”发现所谓救人的人原来也是害“我”的人,害人者由群体又回到具体的个体,回到有名有姓、与“我”有密切关系的人!妹子的事使“我”惊愕地发现给“我”以生命的、“我”的母亲也可能是害人的人,这是狂人认识上的第二个高潮,即害人者可能就是家里的人,他们构成害人者的第二节。
      对妹子的事的进一步思索使“我”认识到自己也可能是害人者,在此之前,不管家庭外的人还是家里的人,都是“我”之外的人,现在害人者变成了“我”自己,“我”独自构成害人者的第三节,这是狂人认识上的第三个高潮。可以看到,从家庭外的人到家里人再到“我”,三节受害者与“我”的密切程度是逐渐增加的,即从与“我”关系不大的人到与“我”密切相关的人再到“我”自己。
      作为受害者,“我”有两种选择,接受或不接受迫害,如果“我”选择接受迫害,那么“我”就和女人的儿子、易牙的儿子、徐锡林、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的犯人一样,没有了自己的声音,本文的叙述就不存在了,“我”选择的是不接受迫害,而对害人者的追索、控诉、反抗构成《狂人日记》的内在逻辑线索。但“我”对三节害人者的态度和做法是不同的:对于家庭外的害人者,虽然“我”刚刚认识到自己是受害者,还存在畏惧心理,但是“我”并不屈服,在“我”面对“一路上的人”时,“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面对“一伙小孩子”时,“我”“忍不住大声说:‘你告诉我!’”,“我”甚至敢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不仅如此,“我”还要劝人改正,“偏要对这伙人说,你们可以改了……”;对于家庭内的害人者,由于已经有了一些斗争经验,“我”一往直前:当得知来给“我”看病的何医生是害人者时,“我忍不住,便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自己晓得这笑声里面,有的是义勇和正气”,面对家里来的年轻人,“便自勇气百倍,偏要问他”,致使他逃脱,当得知“大哥”也是害人者时,“我”主动找到他,直斥其害人的本质,劝阻他停止害人,当陈老五试图阻止“我”时,“如何按得住我的口”,即使是“母亲”,“我”也毫不留情地指出她也是害人者。
      但当发现自己也是害人者时,“我”却说:“不能想了!”此前,面对的不管是家庭外的人,还是家里的人,是一个人还是多个人,有名的人还是无名的人、男人还是女人、成人还是孩子、年轻人还是老人、富人还是穷人、古人还是今人、健康人还是病人、常人还是医生、也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我”总是敢于研究一番、揭露一番、批判一番、劝转一番,如今却是“不能想了”,这种与以前截然相反的态度使得害人者“我”与其他两节害人者也构成对立,因为其他两节害人者都是“我”之外的人。
      “我”为什么“不能想了”呢?原因当然是“我”明白了“我”竟是害人者!“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害人者都是“我”的敌人,不成想自己却成了害人的人,在认识到自己也是害人者之前,“我”只是受害者,与害人者截然对立,现在这种二元对立被打破了,“我”不仅是受害者还是害人者,“对自我的探究总是而且必将以悖论式的不满足而告终”⑩,面对归位的困惑,“我”是怎么做的呢?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表面看“我”在反省、揭露自己,有人据此认为“我”达到了“‘我也吃过人’的赎罪的自觉高度”{11},“一个具有赎罪之上的伟大品质”{12},但请注意,“我”说的是“我未必无意之中”,这是在赎罪还是在为自己开脱?笔者认为是后者!如果是赎罪,就应该真心忏悔或者采取行动消除罪恶,狂人说的却是“不能想了”,连想都不想了,何谈忏悔?既然“赴某地候补”,欣然等着加入统治者行列,何谈消除罪恶?简直是助纣为虐!有人说他喊出了“救救孩子”,但是“我们不能从这篇小说的内在逻辑推论出有拯救孩子的实际希望”{13},喊完了空洞的口号,他照样去“候补”,言行相左!有人说“候补”“充分展示了启蒙思想在遭到拒绝和遏制之后失语、退场并向以封建思想意识为核心的传统思想屈服投降的最后结局”{14}。这真是用心良苦的曲解!文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足以使“我”“失语、退场”的“拒绝和遏制”,大哥称“我”为“疯子”,“我”并没有屈服,陈老五想制止“我”,“我”也没让他得逞!其实小说中的人物叙述告诉我们,“我”“赴某地候补”就是因为发现了自己是害人者!因为“迫害狂”总是认为自己受迫害,痊愈则意味着不再这样想了,而狂人正是在发现自己是害人者之后痊愈的,痊愈后才去“候补”的。“赴某地候补”隐喻着他正等着分享害人的利益,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将曾经追索害人者、并向害人者宣战的受害者“我”,施以诬蔑性的称呼:狂人,将其与疯子等同。有人说:“狂人大喊起来,但没有惊醒熟睡的人们,因为大家都知道大嚷的是一个疯子,而狂人最终也发现自己原来是疯子,所以也复归于熟睡的人们”{15},这种认识并不符合作品的内在逻辑,实际是狂人作为受害者对害自己的人大喊起来,结果发现自己也害人,他就不再喊了,谁要再喊,就跟过去的自己一样是疯子。
      多年来,我们一直把狂人作为“精神界的战士”或是“启蒙者”,尽力为他“候补”开脱,但从小说人物叙述的逻辑来看,狂人并不像我们赋予他的形象那样高大,他是中国历史与现实中许许多多“狂人”的代表,这些“狂人”并非病理学上“真正的狂人”,也不是狂妄自大的人,他们是传统文化中自私自利的功利主义是非观的产物,他们虽然知道是非的客观标准,但判断起来总以“我”的利益为转移,对“我”有好处的不对也对,与“我”利益相左的对也不对,正是这种观点的普遍盛行,中国历史上才很少有像哥白尼、布鲁诺那样真正坚持真理的人,多的却是阿谀奉承之人;正是这种观点的巨大影响,我国才陷入历史循环的怪圈,受压迫者固然会反抗,可一旦成为统治者,不仅自己的反抗性消失殆尽,而且还致力于镇压新的反抗者,不管是成功了的朱元璋还是没有成功的洪秀全莫不如此;同时,由于这种观点已深入民族的意识,老百姓中的“狂人”才大有人在,感觉自己吃亏了,就要发牢骚骂娘,甚至动武,一旦自己得到利益了,就心平气和地享用起来。鲁迅先生虽然没有明说狂人身上的国民劣根性,但从小说人物叙述的逻辑来看,“狂人”正是那种持有功利主义是非观的自私自利者的代名词。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吴 云,苏州大学博士生,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现当代小说研究。
      
      ① 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C].张寅德.叙述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4.
      ② 鲁迅.书信180820致许寿裳.鲁迅全集第11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5页.
      ③ 解德枫.《狂人日记》多重意蕴阐释[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3),第47-50页.原文为:“所以《狂人日记》,就其表层的社会意义而言,是一篇‘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控诉书,是一片充满启蒙理性的战斗檄文,是一声骇世惊俗的呐喊;而就其深层的作者的主观心灵投射而言,它又是一篇忏悔的绝望之作,是一篇对启蒙对象和启蒙主体感到双重幻灭的虚无主义小说,是一篇抒谴自我内心苦闷和寂寞的自叙传。”
      ④ 贺亮明.是人吃人还是礼教吃人?―――鲁迅《狂人日记》主题探析[J].职大学报,2006,(3),第59-60页.
      ⑤⑨{15} 薛毅,钱理群.《狂人日记》细读[J].鲁迅研究月刊,1994,(11),第13-21页.对于狂人的认识,文中总结道:“学术界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狂人是一个真实的狂人;二、狂人是一个精神界的战士;三、狂人是一个患了迫害狂的精神界的战士。”
      ⑥{14} 方燕妹.试论鲁迅《狂人日记》的叙事距离.广西大学学报,2007,29(3),第108-111页. 文中说:“综合鲁迅的其他作品才能发现,狂人发狂后形成的独特的精神世界与身在的现实世界存在巨大的鸿沟,即先觉的精神界战士(启蒙者)的世界与话语同被启蒙的庸众世界和话语的根本对立,启蒙者的话语和思想根本无法进入被启蒙者的世界和思想意识中,是狂人与周围世界和人群难以对话、并‘失语’、退场和向旧世界投降的根本原因。”
      ⑦⑩ [捷克]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董强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页.
      ⑧ [法]A.J.格雷马斯.论意――符号学论文集(上册)[M].吴泓缈,冯学俊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69页.
      {11} 乐黛云.国外鲁迅研究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77页.
      {12}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9页.
      {13} [美]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1页.

    相关热词搜索:功利主义狂人是非典型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