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花明楼:历史风烟难掩丽日兰天] 花明楼

    [花明楼:历史风烟难掩丽日兰天] 花明楼

    时间:2019-02-19 05:32:2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编者按:   今年11月24日是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座谈会,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11月27-28日,中共湖南省委在刘少奇同志家乡湖南省长沙市举行了隆重的系列纪念活动。受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委派,本刊社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周勇同志代表重庆市参加了纪念活动,本刊特别发表周勇社长参加湖南省委纪念活动的手记,以纪念这位伟人。
      
      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去少奇家乡花明楼了。这次去我认识了刘少奇的家人,知道了许多过去没有听说过的故事,更加走近了少奇同志,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群众对少奇同志的缅怀和思念。
      
      
      丽日兰天盛况空前
      
      按照组委会的安排,2008年11月28日清晨6时起床、用餐,7点20分就要乘车出发,前往宁乡县花明楼参加纪念活动。前一天晚上,有同志告诉我,前几次纪念活动都遇到天不作美,阴雨绵绵,但愿明天能天随人愿,拨云见日。当第二天6点起床时,我发现,窗外薄雾笼罩,霜花清晰可见,三湘大地,一片寒意。但给人的直观感觉是,今天有希望。
      果然,7时20分我们的车队出发时,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冉冉升起,丽日兰天白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冬日暖阳,既赶走了初冬的寒意,更愉悦了人们的心情。尤其是进入宁乡境内,公路两旁彩旗遍插,少奇同志在天安门上微笑招手的巨幅照片高挂在一块T型广告牌上,两行大字 “一代伟人振华夏,九州赤子仰花明”道出了人民的心里话,让人浑身暖洋洋的。
      9:00纪念座谈会在宁乡县花明楼刘少奇纪念馆举行。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毛致用出席座谈会,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周强主持。广州军区司令员章沁生中将和政委张阳中将,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刘继贤中将、海军副政委邬华扬中将、武警副政委崔景龙少将,以及湖南省、长沙市和宁乡县的领导同志等出席了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刘少奇的儿子、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委刘源等刘少奇亲属,以及身边工作人员。毛泽东的外孙王效芝也出席了会议。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和重庆、河北、陕西、福建、上海、海南以及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刘少奇研究院的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人们满怀深情,争相发言,情意真切,感人至深。刘少奇之子、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委刘源代表亲属发言,他说,“湖南是父亲生命的起点,也是父亲革命生涯的起点,父亲是湖南人民的儿子,也是湖南人民的骄傲。”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高度评价了刘少奇在新中国成立、经济建设、党建思想、法制建设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他说,“我们崇敬伟人、缅怀伟人,就是要学习他的优秀思想、崇高风范和高尚品质,致力推动科学发展,把湖南建设得更加美好。”
      
      10:00刘少奇生平业绩陈列开展仪式在刘少奇纪念馆门楼前进行。一队礼炮整齐地排列在纪念馆前的广场北边,在隆隆的礼炮声中,领导、来宾和亲属共同为展览剪彩。刘少奇纪念馆建于1985年11月,1988年11月24日刘少奇诞辰90周年时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内举办了刘少奇生平业绩陈列。20年来,纪念馆共接待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2000余万人次。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长沙市对馆舍和陈列进行了改造扩建,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成为一座占地5000平方米、展室面积1500平方米的多功能、现代化展馆。改造后的陈列以《伟大的探索者,卓越的领导人》为主题,分为五个部分:“不懈奋斗,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艰辛探索,为了开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殚精竭虑,为了建设一个好的党”、“共和国主席的风采”、“尾声: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重新开放的陈列馆采用声、光、电等现代展览艺术再现了刘少奇波澜壮阔的一生。
      10:45人们来到刘少奇铜像广场,向刘少奇铜像敬献花蓝,然后参加了一场名为“人民的思念”的央视“激情广场”歌会。廖昌永一曲深沉大气的《跟着你》,拉开了歌会的序幕。随后阎维文的《母亲》唱得少奇同志的子孙们泪眼花花。一身戎装的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团长刘斌上台来指挥全体观众面向刘少奇铜像,分别以军礼、队礼和注目礼向这位共和国的主席致以崇高的敬意,然后一曲《当兵的人》荡气回肠、排山倒海。随后,殷秀梅、汤灿、王莹、徐涛等纷纷上台献歌献词,配乐诗朗诵《人民的怀念》,表达着对刘少奇同志的欣然告慰;歌曲《情系人民》讲述了刘少奇同志对人民浓浓的情、深深的爱;童声合唱《爷爷的故事》抒发了全国人民对刘少奇同志的无限追思……
      11月27日,刘少奇生平思想理论研讨会在长沙举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李捷、湖南省委副书记梅克保、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刘继贤和刘少奇同志的女儿刘爱琴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来自全国各地和中央国家机关、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100人出席了会议。开幕式上,李捷着重从党的建设、军事、社会主义建设3个方面阐述了刘少奇同志对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贡献。刘少奇同志的女儿刘爱琴深情缅怀父亲:“父亲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他用自己毕生精力实践了‘做人民的好儿子’的诺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的爱戴。”
      
      同志情谊领袖情怀
      
      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刘少奇同志的光辉业绩、崇高风范、高尚品德,永远铭记在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在花明楼,到处都传诵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央领导同志崇敬和怀念少奇同志的故事。
      1980年2月,党中央召开十一届五中全会,作出了为刘少奇平反的决议。5月,召开了刘少奇追悼大会,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致悼词,他说“刘少奇同志为共产主义事业战斗了一生。他是受到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爱戴的、久经考验的、卓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他高度赞扬刘少奇同志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共产党员,是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所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和思想原则,“是党和人民几十年英勇奋斗的经验结晶,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组成部分”。他深情地说:“历史对新中国的每个创建者和领导者都是公正的,不会忘记任何人的功绩。和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朱德同志一样,刘少奇同志将永远活在我国各族人民的心中。”1981年,刘少奇故居重新开放,邓小平亲自书写了“刘少奇同志故居”牌匾。1987年,得知湖南省委兴建的永久性刘少奇纪念馆竣工,邓小平同志又欣然题写了“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如今,少奇同志、小平同志都已作古,但两块匾额仍悬挂在故居和纪念馆门楼上熠熠生辉,诉说着他们的战友情谊。
      纪念馆的同志告诉我,这些年来,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来过花明楼瞻仰少奇故里。
      1993年3月11日下午4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来到少奇故居。环视着这栋古朴而普通的农舍,他兴致勃勃的说:“这和毛主席的家很像啊!”看到故居的正堂屋里只摆放着具有农家特色的桌凳、神龛等物品,江泽民同志赞许地说:“这样的陈列很好,有乡土气息。”当看到正堂屋左侧墙壁上的一本历书时,他很高兴地说:“这样的文物很有价值,要好好保存。”在刘少奇卧室,他仔细地听着,推推床架,摸摸桌面,体味着少奇同志当年的景况与心志。穿过卧室来到饭堂,讲解员介绍说,这间饭堂是大人和客人吃饭的地方,有客的时候,少奇就和其他妇女小孩一起在厨房吃饭。江总书记听后,很风趣地说:“现在就不同了,男女平等,不用分开吃了。”离开故居,江泽民同志又到纪念馆参观。他在每个展厅,对每样展品,都极为仔细地看,并不时地向讲解员提出一些问题。当介绍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少奇同志代理中共中央主席,主持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时,江泽民同志说,刘少奇同志“不愧是卓越的领导者。”江泽民同志看到陈列的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时说:“我们还要好好地学习。”展览结束时,以大海为背景,用金色的有机玻璃醒目地镶嵌着少奇同志的遗言:“将来,我死了以后,把我的骨灰撒在大海里,像恩格斯一样。大海连着五大洋,我要看着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江总书记连看了几遍,钦佩地说道:“革命先辈真伟大。”参观结束时,江泽民同志题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加强共产党员的修养。”
      2003年10月1日,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4周年纪念日,这一天花明楼又迎来最尊贵的客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
      下午四点半,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陪同下抵达花明楼。总书记微笑着与前来迎接的省、市、县领导一一握手,瞻仰了少奇同志铜像并敬献花篮。
      
      走进故居大门,总书记微笑着和工作人员打招呼:“你们好!你们好!”亲切的问候使故居的工作人员倍感亲切。进入少奇同志卧室,总书记被墙上挂着的少奇同志1961年回乡调查的一组照片深深吸引,特别是看到已63岁的少奇同志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办公的情景,总书记沉默了一会儿,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优良的工作作风所感叹。走进少奇同志父母的卧室,总书记见到陈列的许多原物,细心的问道:“怎么都保存下来了呢?”讲解员介绍说,1961年少奇同志回家进行农村调查,看到当地的社员没有房屋住,就提出将自己的房屋分给农户们居住,当时有6户农民住进了故居,所以故居及屋内的部分物品得以完好保存,总书记听了频频点头。在碓屋,总书记对少奇同志给王光美同志介绍斛桶的照片很感兴趣,细致地看了又看。在烤火屋内,讲解员生动地讲解了梭筒钩的原理和作用并熟练地进行演示,总书记又饶有兴趣地和站在身旁的夫人刘永清同志交谈这个巧妙的发明。
      随后,总书记又来到刘少奇纪念馆。在第一展厅,总书记看到“1913年少奇同志赴宁乡县城第一高等小学读书”的版面时,微笑着说:“这个时候就应该算他离开家乡了噢!”说到少奇同志与何葆贞同志的结合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牵红线时,总书记会心的笑了。在庭院里,总书记仔细地看了看少奇同志生前最喜欢的植物―凤尾竹,对这种植物顽强的生命力大加赞赏。来到尾声部分“与大海同在”,看到“文化大革命”中少奇同志受迫害的照片资料,总书记眉头紧锁着。但看到中共中央为少奇同志郑重平反,并按少奇同志的遗愿将骨灰撒向大海,总书记的眉头舒展开来,表现出一脸的欣慰。
      
      领袖家人凡人家事
      
      婚姻与子女
      少奇同志一生,伟大而朴实,艰难而曲折。少奇同志的家庭,也是世所瞩目的话题。这次在花明楼,听了不少传闻。为此,我特地查阅了《刘少奇年谱》,据记载,他曾有过多次婚姻,养育了9个子女。第一位周氏,是一个农家姑娘,1916年由母亲作主成婚,不久即断绝关系。第二位何葆贞,是一位真纯似火的巾帼英雄,1923年结婚,1934年牺牲,留下二男一女,即长子刘允斌、长女刘爱琴、次子刘允若。第三位谢飞,这是一个渔工的女儿,又是从海外归来的老党员、老红军、老八路,1935年结婚,后分开。第四位王前,一位新四军的护士,1941年3月结婚,后离异,留下一男一女,即次女刘涛、三子刘允真。第六五王光美,一位坚如磐石,忠贞不渝,盛极不骄,败极不惊的大家闺秀,1948年8月在西柏坡结婚,留下一男三女,即三女刘平平(王晴)、四子刘源、四女刘亭、五女刘潇。
      这次在“人民的思念”演唱会上,主持人刘璐披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王光美同志的骨灰将安葬在刘少奇的家乡花明楼炭子冲。
      
      来自俄罗斯的长房长孙
      参加纪念活动,也是刘少奇亲属的大聚会,从纪念座谈会上,我数了一下,共有17位,包括子、孙、曾孙三辈。其中,子女五位:刘爱琴、刘涛、刘允真(刘丁)、刘源、刘亭。在亲属中,其中最抢眼的还是第一次知道并见识的刘少奇长房长孙―来自俄罗斯的阿廖沙。
      阿廖沙的父亲是刘允斌,系刘少奇与何葆贞所生的长子,因此,阿廖沙便是刘少奇的长房长孙。
      刘允斌1925年生于安源,后被送回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刘少奇老家养育。1938年又回到延安刘少奇身边。1939年9月,周恩来去苏联疗伤,按照中央的安排,将刘允斌和刘爱琴带到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学习和生活。后来,刘允斌在苏联考上了大学。1950年,刘允斌在莫斯科与大学同学玛拉・费多托娃结婚。婚后,夫妻感情一直很好,生育了女儿索妮娅(1952)和儿子阿廖沙(1955),小名“苏苏”和“辽辽”。婚后的刘允斌继续攻读学业,于1952年考取莫斯科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攻读核放化专业,1955年,获得副博士学位。后进入莫斯科大学化学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不久,刘少奇给他写信,要求他回祖国工作,妻子玛拉・费多托娃则一再要求刘允斌留在苏联,但最后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国。回国后,刘允斌在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刘允斌对妻儿的感情深厚,曾对刘少奇的机要秘书刘振德说:“我爱我的妻子,但更爱我的祖国。我下决心非回来不可,但玛拉不来,所以两人过着分居生活,我愧对玛拉母子。”在回国与留苏的选择中,刘允斌毅然选择了报效祖国。1958年,玛拉带索妮娅和阿廖沙来中国居住了十余天,回国后与刘允斌离婚。当时,由于中苏关系紧张,玛拉母子与刘允斌失去了联系。“文革”中受到江青一伙的迫害,刘允斌于1967年11月21日在包头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直到1987年,阿廖沙和母亲玛拉才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
      阿廖沙与爷爷见面是在1960年刘少奇访苏之际,那年他才5岁半。据阿廖沙回忆:“那是秋天,家门前突然来了辆豪华的黑色轿车,走下来的老人慈祥亲切,他不仅亲吻我,还送给我玩具和糖果,那次是爷爷留给我的第一次,也是最后的印象。”阿廖沙一直珍藏着爷爷亲吻自己的照片。1987年,刘少奇的长女,也是刘允斌的妹妹刘爱琴费了很大功夫,从来中国探亲访友的莫斯科同学那里打听到了阿廖沙一家的下落,失散多年的亲人终于取得了联系。
      1998年纪念刘少奇诞辰100周年前夕,中方向阿廖沙发出了参加纪念活动的邀请函,可这封邀请函却被俄有关部门扣留了。原来,阿廖沙从父亲刘允斌那里继承了聪明的头脑和爱钻研的个性,他在莫斯科航空学院时成绩非常优异,毕业后分配到国家航天指挥中心工作,以军人身份从事着国防尖端科技研究,而且由于工作出色而多次获得国家奖章。
      根据俄罗斯的规定,在国家机密单位工作的职业军人,必须要等到退役3年后才可以出国。阿廖沙知道后非常焦急,甚至以“侵犯公民通信自由”为由向俄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当一切努力都失败以后,他选择了提前退役,希望中国之行能够早日实现。
      1988年10月,应王光美的邀请,玛拉曾到中国居住了一段时间。1998年初,王光美听说大型文献电视片《刘少奇》摄制组要去俄罗斯采访,那时玛拉已经去世,她便委托摄制组给索尼亚和阿廖沙带去500美元,希望他们能回家看看。
      2003年4月,阿廖沙终于和妻子第一次踏上了回乡之路。第一站到了北京,和奶奶王光美住了几天,深深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接着便直抵湖南老家“认祖归宗”。4月15日,在姑姑刘爱琴、姑父沃宝田的陪同下,阿廖沙和夫人冬妮亚回到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的老家。阿廖沙瞻仰了刘少奇故居和陈列馆,对担任翻译的姑姑刘爱琴问个不停。当得知父亲刘允斌曾在炭子冲住过11年时,阿廖沙眼中充满了激动的泪花。他还将家中保留的珍贵资料、照片送给刘少奇纪念馆珍藏。随后,阿廖沙还到曾祖父、曾祖母墓前祭拜、献花。后来还去了南京雨花台向何葆贞奶奶敬献花圈。同年11月24日,是刘少奇同志诞辰105周年纪念日,阿廖沙和夫人陪同王光美再一次来到花明楼炭子冲参加了纪念活动。
      据花明楼的同志讲,阿廖沙在俄罗斯生活的数十年里,从上中学直到进入工作单位,他都没有在亲属栏中填写过刘少奇、刘允斌的名字。因此,他们家从未对外宣传过这种关系,因此也从未享受过什么特殊的照顾。在那个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克格勃监视他们一家。玛拉出于安全的考虑,带着几岁的儿女躲回了老家。到上小学的时候,阿廖沙改跟母亲姓。阿廖沙表示,“除了考虑安全外,我们也不想炫耀,不想让人知道我们有‘这么伟大的亲属’。”
      阿廖沙虽然跟爷爷只见过一面,但后来回到国内,感受到大家对爷爷刘少奇的评价非常高,使他对爷爷的敬爱之情与日倍增。一块印有刘少奇画像的手表与他形影不离,阿廖沙说,“因为这是刘少奇纪念馆送给我的,我要永远戴着它。”
      这次来花明楼,作为刘少奇长孙的阿廖沙不仅带来了妻子冬妮亚,而且带来了儿子安东和女儿丽达。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次110周年纪念活动是刘少奇一家四代的第一次团聚。
      
      人民领袖人民怀念
      
      出自农民之手的刘少奇雕像
      在刘少奇纪念馆内有一尊少奇同志安神端坐的铜像,高2.16米,重约1吨,生动地表现出共和国主席身居高位而平易近人的风范。这可是一尊不同寻常的铜像。他是河南襄城县十里铺乡的一位52岁的普通农民牛志远捐赠的。
      几十年来,牛志远一直对刘少奇主席怀着深深的敬仰之情,他永远不能忘怀的是少奇同志在河南开封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时光。因此,为了纪念刘少奇诞辰110周年,他耗资10多万元,历时14个月雕铸了这尊铜像。1998年11月13日,他带领自己的四个儿子,花2500元租了一辆车,亲自把这尊铜像送到花明楼。
      然而在运送途中,牛志远突发重病,不得不半路返回,他给刘少奇纪念馆写了一封信,让儿子亲自转交,他说:“孩子护送铜像到刘主席家乡,这是我的心愿。”牛永军等四兄弟千里迢迢,日夜兼程,顺利地将铜像运抵了花明楼,完成了父亲的嘱托。
      从那年(1998)年起,每年在刘少奇诞辰日前后,牛志远都要到花明楼缅怀少奇同志。今年11月22日牛志远又来到刘少奇纪念馆,参加了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书法美术摄影展览。
      
      一张珍藏十三年的刘少奇标准像
      在刘少奇纪念馆内,保存着一张1966年版的刘少奇标准像。从版本的角度讲,不算珍贵。但是,它的故事却非常感人。
      那是1980年2月,中央决定为刘少奇平反。宁乡县花明楼公社炭子冲大队的干部、社员立即就把“文革”中损坏的刘少奇旧居修复得焕然一新。但是,经过“文革”的劫难,要找一张刘少奇像已经难乎其难了。这时,南塘大队会计罗德明便送来了一张1966年版的刘少奇标准像,让大家喜出望外,倍感亲切。说起这张标准像的来历,更让人感慨万千。
      那是1966年,刘少奇遭了千古奇冤,一些人三令五申要烧掉刘少奇的所有画像。罗德明家里挂有刘少奇的标准像,也在需要销毁之列。然后,当他把像取下来时,想起了刘少奇同志关心群众的桩桩好事。1961年春,由于刮“五风”,农村严重缺粮,他一家人用糠粑充饥,野菜塞肚。多亏刘主席回宁乡视察,平息了“五风”,解散了食堂,生产才得以逐步恢复发展,社员生活才逐步得到改善,他一家的日子也越过越好。这样的好主席为什么硬要打倒呢?这样的人民领袖的画像为什么要烧掉呢?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这张像保存下来,留作纪念。
      但是,藏到哪里才安全呢?因为如果一旦被有的人发现,就会大祸临头。想呀想,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把刘主席像夹在毛主席像背后,牢牢地贴在堂屋正墙上。
      到了1974年,罗家堂屋漏雨,加上要改作厨房,罗德明又只好把刘少奇同志的像折得如账页大小,夹藏在旧账本中。这一举动被他爱人邓福兰发现了,便小声地说:“你这个人,真是不怕死哩。”罗德明悄悄地对她说:“只要你不通风报信,谁个晓得我收藏了刘主席的像。”邓福兰想起刘少奇的丰功伟绩,认为丈夫做得对,就帮助他把夹像的账本装进塑料袋,锁到桌柜里。就这样,夫妻俩把这张像珍藏了十三年。这一天终于盼来了!当刘少奇的冤案将被昭雪的消息传来时,罗德明心里高兴得像吃了蜜糖,他听说刘少奇旧居修复,苦于找不到像挂上去,便高高兴兴地献出了这张珍贵的像。
      
      连环画收藏家的纪念
      今年11月24日,苏州连环画收藏家姚嘉康特地赶到宁乡刘少奇纪念馆,将自己收藏的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有关刘少奇的连环画《少奇同志回延安》、《刘少奇的故事》、《刘少奇同志在安源》、《一代伟人连环画:浩气长存的国家主席刘少奇》、《共和国领袖的故事:刘少奇的故事》等十册连环画捐献给纪念馆。姚嘉康在苏州市运河公园管理处工作,10岁起便开始收藏各种连环画,现已收藏各种连环画20000册。他表示,向刘少奇纪念馆捐赠藏品连环画,是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种特别的纪念方式,我将继续收集与刘少奇同志相关的连环画,争取再来捐赠。
      
      巴蜀桂香飘花明
      在去花明楼的车上,有几位说四川话的中年人引起了我的兴趣。一位叫于春元的是四川省委宣传部对外交流中心主任,一位叫于怀刚的是成都兴丰苗圃公司的经理,一位叫于开元的是成都艺术学院的院长。他们于今年11月5日,又自发捐赠了20株桂花树,经过3天时间,行程1500多公里,终于抵达了刘少奇纪念馆,向刘少奇诞辰110周年送上了他们的一份“心意”。他们的捐赠起于2003年11月,刘少奇诞辰105周年时,于春元来到刘少奇纪念馆参观。当时,纪念馆里树木还比较少。回到成都后,于春元与刘少奇纪念馆取得联系,表示要捐赠桂花树。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于春元亲自挑选了桂花树送至侄儿的苗圃,托他栽培。站在纪念馆前,于春元说,今天我们见到了这些年送来的桂花树,这些树都长得很好。明年、后年我们还会再送桂花树过来,希望这些桂花树能给纪念馆带去绿色和花香,带上四川人民的真诚情谊,纪念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刘少奇同志。
      
      质朴纯真《老农言》
      这次去湖南,欣赏到不少的纪念刘少奇的书法美术摄影作品,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首题为《老农言》的七律:
      秋粮又码几楼高,盛世农夫气也豪。满女上班桑塔纳,细孙开口麦当劳。饥肠辘辘批“三自”,喜气洋洋庆“一包”。砸烂大锅才有饭,九公遗泽惠吾曹。
      注:刘少奇排行第九,家乡农民称之为“九公”。

    相关热词搜索:风烟丽日难掩历史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