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时代的赞歌]时代的赞歌朗诵内容

    [时代的赞歌]时代的赞歌朗诵内容

    时间:2019-02-11 05:39:5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初升的太阳》作为大庆创业时期的优秀剧目,不仅是大庆话剧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典型代表。在主题上,从矛盾冲突中歌颂了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新型矿区;在文本话语中,本着政治话语与女性话语的交融;在思想上,深刻反映出大庆创业时期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与战天斗地的豪迈情怀。
      关键词:当代话剧 孙维世 《初升的太阳》 歌颂主题
      
      《初升的太阳》的作者孙维世,原名孙光英,四川南溪县人,是革命烈士孙炳文的女儿。她是新中国话剧最优秀的导演之一,著名的剧作家。1937年到延安,先后在抗大、中央党校、中央马列学院学习。1938年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被选派到苏联学习。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莫斯科东方大学和莫斯科国立戏剧学院。全国解放以后,孙维世一直从事戏剧导演和创作工作。
      从1960年到1963年底大庆油田开始石油会战,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我国石油战线的工人阶级通过自身的努力,开发了大庆油田,结束了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而且还培养、锻炼出一支有技术素质、有组织纪律、能吃苦耐劳、能打硬仗的石油工业队伍。这一时期,在高水平、高速度地拿下了大油田的同时,也孕育产生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这一伟大的历史创业中,英雄的大庆职工家属,坚决贯彻执行了大庆油田党委的矿区建设方针。从“五把铁锹闹革命”开始,到后来95%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家属,都参加了集体劳动。她们积极响应党委的号召,除参加工业生产,还担负起全部农、副业生产的任务,在油田开发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大庆职工家属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964年春天,孙维世等一批艺术家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来到大庆深入生活。在大庆党委领导下,在大庆职工家属热情支持下,特别是在铁人的大力帮助下,1965年创作了五幕话剧《初升的太阳》。这是第一部反映大庆精神的戏剧,成为大庆石油文学的经典之作和大庆石油文学话剧创作的奠基之作,同时,该剧也奠定了孙维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话剧创作的重要地位。
      1966年春由大庆家属演出的《初升的太阳》到北京向中央首长和首都人民汇报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和叶剑英副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热情肯定,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从1965年底到1966年冬,《初升的太阳》先后在大庆及北京、山东等地演出二百余场,读者达二十多万人。而该剧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其具有深刻的歌颂主题,以其特有的大庆精神鼓舞着人们的自立自强意识,而使人们斗志昂扬、奋发向上。
      一、歌颂了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新型矿区
      剧本通过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反映出了大庆家属的斗争生活。我们看到,她们同大庆职工一道,顶着国际压力和国内不同思想的干扰,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创业。她们学习《愚公移山》,就是凭着这种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谱写了家属闹革命的壮丽凯歌。《初升的太阳》的故事戏剧情节,是在“五把铁锹闹革命”的日子之后,虽然革命已有战果,井场打井井然有序、干打垒的房子已经盖了一些,井队工人已陆续安家,但是距离需要还相差甚远;新人新气象、新的精神面貌已经出现,但是落后的思想势力还很顽固……这种种矛盾正是需要以坚持革命而忘我的精神,团结和改造更多的人,进行更艰苦更实际的劳动和斗争才能解决。《初升的太阳》塑造了一系列的先进人物,如郭德英、辛玉红、罗书记等;也写了一系列思想逐渐转变的人物,如林彩英、王主任、铁蛋妈等。他们都是新时代的新人,这新就新在时代精神上。他们都是些踏踏实实地默默奉献地不断革命的人,都是些能够保持并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人――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坚持党的政治思想工作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等等。①如在第四场写的家属们迎着大风收工回来的场景就十分感人,有的拿着铁锹、镐头,有的拿着土筐、扁担。每一个人从外边进来,就带进一股风雪。搓手、跺脚、靠着火墙取暖成为了家属们不自觉的动作。通过人物的话语,我们知道了她们劳动时被风吹个透心凉,往地里撒肥,刮得满脸都是。这些家属们的艰苦劳动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更加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精神,也激发了人们的创业激情。
      
      二、“政治话语”和“女性话语”的交融
      由于时代的原因,《初升的太阳》在主题上还体现为“政治文本”和“女性文本”交融的复合性文本特点。
      所谓政治文本,指关于国家民族命运和重大历史事件的文学书写。新中国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孙维世和亲身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战士、作家一样异常兴奋、欢快,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里,石油战线的新变化,新人新事,新的思想,新的感情,新的矛盾,都使孙维世热情难抑,心潮逐浪,她努力去认识,去挖掘这个时代的主题,去展示这个时代中人们独有的精神面貌和这个时代特有的人与人的关系。她努力去认识、去领会以后,通过《初升的太阳》留下它深深的“印痕”。《初升的太阳》从石油领域进行开拓,创造了一部英雄赞歌、党的赞歌、人民的赞歌,谱写了一部社会主义的颂歌。尽管孙维世留过学,做过“洋学生”,但她在政治信仰、人生信仰、文学信仰上几乎可以说是绝对正统的,并且绝对是真诚的,心甘情愿的。在政治上,她信仰共产主义,甘做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徒,不忘世界观的改造;在人生追求上,她不畏艰难险阻,把工作和事业放在第一位;在文学创作上,她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指南,牢记“二为”方向,不忘作家的职责和使命,从不放任自我。从《初升的太阳》可以看出孙维世在这部剧中所关注的并非妇女问题,而是努力开掘时代主题,反映时代风貌,以描写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和塑造英雄形象为主要任务。《初升的太阳》突出的文学特征不是女性化,而是鲜明的社会时代性。从中可以看出她笔下的“阶级”对立、社会主义建设场面和普通的英雄形象,这并非是作家刻意向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靠近,而体现的是作家本人社会意识、时代意识的强烈和自觉。在平凡中感受、捕捉不平凡,这才是艺术的才能,《初升的太阳》就显示了孙维世不同寻常的思想。其小说创作的政治文本在这里丰富起来。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自20世纪60年代末在欧美兴起,80年代中后期传入我国。评论界从这一新的研究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精彩的“半边天”,使对中国20世纪的女性文学研究第一次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定位。②“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性”和“权”的一字之差,正体现了女性主义在批评策略上的,“性别/政治”的双重设置。③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在这种话语运作中,也是呈现着两种文本形态:一是直接讲述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的政治文本;二是凸显性别特征的性别文本。二者既分立又“融合”,构成了中国20世纪女性文学的主体性内容。从这一观点出发来看孙维世,她也是当时女作家中普遍横跨双重文本的创作者。通过探讨其创作中双重文本的构建,可以揭示孙维世创作的独特意义。
      孙维世在建国后开始更多地深入到广阔的社会现实和澎湃的时代潮流中。她的眼光并未局限于自我,她没有张扬女性主义立场,她的性别文本中流动着最为本色的女性意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无法摆脱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学的制约,无不带着鲜明的社会政治色彩,但人的性意识毕竟是压抑不住的,如同人的性别难以改变一样,客观环境终究掩不住女性与生俱来的文化特征。纵观《初升的太阳》的主人公,是由郭德英等这样的农民、城市平民等组成的女性群象。孙维世将自己在战争年代的切身经历和对新中国的深厚感情注入笔下人物,将个人的思想、阅历浓缩进那个时代广大的女性中,使郭德英、辛玉红、林彩英和铁蛋妈的形象格外真实。《初升的太阳》在题材选择和处理上显示了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致的独特性。首先她注意小、近、软类题材,即使是反映工业战线轰轰烈烈建设的大题材也从“家属”、“后方”这一小侧面、小角度去开掘;选择离自己最近最熟的后勤工作、女性题材入笔,把硬性题材以女性和婉的笔致将其“中和”。
      《初升的太阳》所具有的政治文本与性别文本双重文本的特点,使作品既反映出特殊时期的时代风貌;又因众多的女性书写而丰富了女性形象的画廊。她的这种双重话语在其作品中还实现了话语的有机统一,她把时代文化的主流话语与其作为女性的叙事话语自然地合为一体,把对民族和时代的关注和女性意识的自然流露和谐地呈现于文本中,同时,这双重文本也加大了该剧对大庆石油开发的赞誉,为大庆油田开发建设谱写了一部辉煌的战歌。
      三、通过鲜明的人物群像歌颂大庆精神
      《初升的太阳》中女性群像的刻画细致入微、真实可信,其中有着男女平等或者一般的先进与落后斗争的戏,但它又绝不只限于争权夺势,它除了点明“半边天”的伟大作用,重要的是强调学大庆,首先要学的是大庆人身上闪耀着的大庆精神。
      作者运用准确、鲜明的语言和行动,生动、细致地刻画了人物关系,在不同性格刻画中,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剧本的思想。罗书记的性格是和王主任的对比中表现出来的。罗书记做思想工作总是推心置腹,循循善诱,善于接受群众的好意见。在第五场,王主任说:老罗,我要是有错你就批评吧!罗书记:老王,我批评你啥呀,你干起工作来没二话,哪儿有困难就抢着上,不怕苦,不怕累,顾不上吃,顾不上睡,你哪儿想到过自己呀。大风大浪里,你站得稳,顶得住,不信鬼,不信邪,敢跟敌人斗。咱们这个大油田建设起来是不容易的,克服了多少困难,你可没少出力呀……④老罗的促膝谈心,使王主任心服口服,同时又使一个朴实可亲干部的形象,顿时活跃在观众心间,这不仅把罗书记和王主任的工作方法做了对比,还使他和很多作品中出现的盛气凌人、打官腔的干部,形成鲜明的对照。又如在第二场,王主任和郭德英争论“指导员是干啥的”这场戏,王主任从心往外是一副瞧不起“娘儿们”的架势,左举例右举例,好像讲什么深奥的道理,不多说两句,妇女们就听不懂似的,而郭德英则总是用平静的语调讲着平凡的真理。王主任把做家属的思想政治工作,比喻成拔河,说指导员是进步一方,家属们是落后一方,多亏指导员的不断“拔河”,才有了今天。而郭德英则把指导员和家属们在数量上做了个悬殊的对比,无可辩驳地说明了指导员“拔”不过家属。同时又说明了如果家属都革命,指导员也不用“拔河”了。浅显的几句话,道出了家属们的进步思想。在这场新旧思想观念的冲突中,作者剥笋似的一层层塑造出了郭德英这个家属闹革命的带头人,独具特色地展现了她的觉悟、信念和她的精神气质。还有辛玉红、李师傅、林彩英、铁蛋妈等,性格都很鲜明,角色塑造分寸准确,可见老艺术家驾驭生活的艺术功底。这一台全部由纯粹的业余演员演出的话剧,1965年、1966年和粉碎“四人帮”以后再次演出,都是由大庆油田的家属、职工来完成,这可能也是古今中外话剧史上的创举,它是否证明人民群众,不仅是人民艺术观看者,也是发展人民艺术的创造者和主力军。
      话剧《初升的太阳》以它鲜明的歌颂主题、强烈的感染力、真实的斗争生活,赢得了工农兵读者的赞扬。它使我们看到大庆职工、家属在党的领导下,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顽强斗志和英雄业绩,向我们展示了大庆职工、家属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
      
      ① 刘厚生.时代的风貌――颂《初升的太阳》[J].人民戏剧,1977(6).
      ②③ 王侃.当代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批判[J].社会科学战线,1997(3).
      ④ 孙维世.初升的太阳[J].人民戏剧,1977(5).省略

    相关热词搜索:赞歌时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