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讨论也是交易(二题)】错题也是一种资源

    【讨论也是交易(二题)】错题也是一种资源

    时间:2019-02-14 05:42: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写久了,感到脚有些飘,于是便躲在屋里读书。读久了,又觉得脑袋发闷,于是想谈。找到同好,诘难反驳,才发现大家都在瞎子摸象,似通非通。分手后重读,又读出新的体会。如此反复拉锯,终于截下一段硬木。
      同好不可能常得。一般是各读各的书,话也只有各说各,对答便成了应酬,隔靴搔痒。我们说浪费时间,又说极不经济,其中便包含着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期望。这便是詹姆斯・布坎南在《自由、市场和国家》一书中谈到的公共选择理论思路的出发点。
      布坎南在书中所谈的公共选择,涉及具体的公共利益,其中如选举、制定税率及环保法规等,他指出,这种选择过程实际是一种交易。交易成本要低,个人能享受到制约中的最大利益,公共选择才能体现公共利益,才能稳定。
      我读此书,忽然异想天开,觉得近来出现的各种读书活动,是一种公共选择,那么,读书活动中的知识交流(讨论或对话),也应该是一种交易。J先生不是希望我们去“读”一下这个社会吗?我就选一个读书活动来“读”一下,对照布坎南的理论。此书不是彼书。这是另一种读法了。
      此地有个川西读书周谈活动,每周五搞半天,正儿八经地坐着对话,居然历时半年不衰,有数人每次竟从四五十里外赶来参加,这其中恐怕有些道理。
      讨论也是交易。这说法似乎有自甘堕落的嫌疑。从前我们指责别人的言论,常说:他贩卖的是什么货色!知识一进入市场,便有了铜臭味,低人一等。实际上,能进行贩卖的知识,总有价值,正该拿到市场上来交流,加以检验。如果你没有更好的货色供给买方,人家的货色就不会积压。除非使用搭配的办法,规定天天读之类。但那已经超出了交流的范围。交易必需集市,市场交易,才能降低成本。对话讨论,聚于一堂,可算是以物易物的初级市场吧。
      既为市场,则要定点定时,不能上次这里,下次那里,更不能频频改期,让别人跑空趟,增加交易成本。市场是平等竞争的地方,就不能设高台讲座。不管方桌圆桌,围成一圈,没有上霸位或虎皮交椅。讨论中人人平等。
      市场是开放性的。周谈活动便是广而告之,来去听便,既不问你姓甚名谁,更不打听你档案内容。自动开始,自行结束,乘兴而来,兴尽而归。周谈还坚持只通知不邀请的方针,不管学者、作家或旁听人,都以此对待。来了,欢迎;不来,也好。参加对话,应该是对你有益的活动,而不是要求你作道德上的支持。依赖别人道义支持的读书活动,最终是短命的。公共选择立足点是个人的自由选择。这也是对布坎南理论的一个注释。
      以市场机制为活动准则的川西读书周谈,自然反对非交易行为。在这里发牢骚说气话之类,大家都反对。不是说你不该愤懑,而是说你选错了地方。这里是市场而不是企业。日本一些企业就设有经理偶人,受气职工可以去拳打脚踢,恶骂泄愤。读书周谈不是任何当权者的偶人,绝不承担出气洞的任务。
      那么,讨论中的知识交易是如何进行的呢?不妨把常在者当做坐商,偶尔乘兴者当做流动摊贩。思想交锋则是一种以物易物的活动。旁听者没有货色可亮,静静坐着,充当顾客,一张专注的面孔,对说话人也是一种收入,以刺激思维的活跃。如果能提一个质问,一个诘难,那就是更实在的付出了。问得古怪,也许启发答者,辟开另一条思路,得益非浅。这其中谁赔谁赚一时是算不清楚的。知道的是知识交易在正常进行。
      只要有交易愿望,市场就无法取缔。周谈长在,人数还在稳定地增加。这是为什么?
      也许,形式就是一种内容。
      
      分歧的魅力
      
      我们有了不同的看法,常常坐下来讨论。讨论的结果,是统一了思想。渐渐地,我们忘记了聚集在一起的原因。我们是为了弄清问题,增加知识而来的,结果呢,坐下来就迫不及待地互相折衷,寻找共同点,以便尽快地统一。统一思想成了我们讨论的目的。
      我参加的读书周谈活动,有三条明确的游戏规则。一是讨论不求统一,二是鼓励独到见解,三是尊重个人选择。这种讨论,经常出现的是猜想和反驳,即使把某一问题解决到普遍满意时,解决的过程中也引起许多造成分歧的新问题。因为明确了讨论不求统一,分歧也勿需耽忧。这里甚至有一种分歧的魅力。我了解了一下,参加读书周谈的三十余名常客中,读过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的人,只有三位,而且均未通读。我便是其中之一。大家却不约而同地使用批判的讨论方法,用猜想与证伪来接近真理,这大概也说明读书人思维方式的拓展吧。我对波普尔领会甚浅,但对照周谈的讨论,也就品出了一点《猜想与反驳》的滋味。
      要统一思想,最简便的方法是证实。比如有人提出“文艺将要繁荣”。这个命题在实践方面必将是真的,并且永远不可能被证伪。之所以说是永远,是因为不管多少年后,只要文艺繁荣了,它就是真的。这种陈述信息量最少,根本无法讨论,只能举手赞成。这种讨论将是索然无味的。来时空空,去时也空空。
      如果我们的猜想更为有限制一些。比如,“明年文艺将要繁荣”。它也不可能被证伪,也必将是真的,仍然无用。因为明年任何一地任何一种文艺的繁荣都可以证实它。所以我们的猜想越特殊它就越有可能引起分歧,分歧即反驳,即证伪,也就具有真正的实用价值。比如说有人提出命题:“新写实小说最近两三年将在我国有较大繁荣”,这就很容易引起分歧,讨论也就有了价值。
      即使在此时,也不要陷入统一思想的泥坑。我们很可能以越来越精确的约束,来削减我们的陈述内容。我们很可能在上面那个命题内加上:“如果作家更注意思想的提升,如果他们更加注意典型化问题……”当然,我们的陈述更完备了,我们的思想也统一了,但我们无形中就关上了另两道门。有了典型化,它还叫不叫新写实小说?为什么新写实小说需要思想的提升?如果打开这两道门,我们将会发现另一派风光,引我们涉足其间,发出新的追问。
      这种讨论有些冒险。冒险却又是令人激动的,它要洞察的深度亦要思维独立。“鼓励独到见解”提得好。我理解波普尔一贯坚持认为我们称之为知识的东西,本质上永远是暂时的。但是,波普尔又认为,我们不应该轻易抛弃我们的理论。对理论持以一种非批判态度不可取。在讨论中,“尊重个人选择”,实际上起到了鼓励他更清晰地表明自己看法的作用。
      多少年来,学术讨论运动化,使我们很厌烦被别人来统一思想。逐渐地,我们也养成了忍不住去统一别人思想的习惯。一种浮躁情绪支配着我们。一听到不同意见就表示愤怒。要养成珍视批评的习惯的确不易。川西读书周谈刚开始的几次,也出现过若干愤愤然的尴尬场面。三条标语赫然悬挂于壁,起到了镇定剂的作用。“费厄泼赖”还是要的。最终大家都能心平气和地互相反驳,也能引出更为大胆的猜想。从前,认为“没有共同语言”则无法坐在一起。现在,倒认为“没有共同语言”的讨论,将更有成果。谁说分歧没有魅力?
      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自然不会限定方法。周谈活动证伪法与证实法是并存的,后者不在此文关注之内,略去了。

    相关热词搜索:交易讨论二题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