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试论陶瓷艺术展览活动对中国陶瓷发展的影响

    试论陶瓷艺术展览活动对中国陶瓷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0-03-18 05:11:5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 为了反映现代陶瓷艺术创作状况,培养造就陶瓷艺术创作人才,推动陶瓷产业发展,当下全国的陶瓷艺术展览层出不穷,既让人看到希望,但也留下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展览一方面展示当代陶瓷艺术品,而另一方面又维系着陶瓷产业,如何使陶瓷艺术创新设计作用于陶瓷产业,如何使陶瓷产业真正成为文化产业,还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并作为两个大的命题坚持在实践上的探索。

    关键词 陶瓷艺术展览;陶艺家;产业发展;创新设计

    我国是一个陶瓷古国,又是一个陶瓷制造大国,历史积淀深厚、地域特色鲜明、门类品种众多,陶瓷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戚戚相关。国家和地方陶瓷行业协会致力于促进陶瓷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贸易发展,不断加强行业之间、国际同行间的交流。同时,工艺美术、产品设计和文化创意等行业也积极地开展各种交流活动。与陶瓷相关的展览与评比活动此消彼长、风生水起,对提高我国陶瓷艺术设计水平.促进陶瓷艺术设计队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繁荣我国陶瓷工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方兴未艾的陶瓷艺术展

    随着我国会展经济大踏步进入“成长期”.各地举办的展会活动每年数以万计,而与陶瓷相关的展会每年也有数百项之多,其中不乏材料、技术、装备以及建筑卫生陶、工程陶、耐火材料等与艺术陶瓷无直接关系的展会.因此本文论述的对象定位在日用陶、艺术陶和现代陶艺等有设计创意和审美表现的陶瓷类型上。目前我国从事陶瓷艺术设计的人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各陶瓷产区的陶瓷企业和陶瓷科研院所的专职美术设计人员.二是各艺术院校陶艺专业或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三是从事陶艺创作设计的职业陶艺家。他们每年创作出大量的陶瓷艺术作品.需要有一个展示平台能够相互交流和学习。这样便催生了各种形式的陶瓷艺术展会活动,包括多种类型的博览会、展销会,陶艺作品评比、学术会议和节庆活动等。

    根据对近十年的陶瓷艺术展览活动跟踪研究分析.全国的陶瓷艺术展会活动根据办会宗旨和内容的不同,大体上可分成由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以纯学术交流为主的、陶瓷行业协会主办的兼具学术和商业性质以及由其他机构主办的以商业目的为主的三种类型。

    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的艺术门类中.陶瓷艺术已被单列为一项独立的门类,虽然是一个“小种艺术”,不及中国画、油画、版画和雕塑那样具有庞大的艺术家队伍群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但通过二十余年的努力,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坚强地从其他艺术的夹缝中崛起.其文化身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在传统陶瓷大国有了“话语权”。如果说在第九、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现代陶艺还只是作为设计类作品进入美术展览的话.那么从第十一届起,现代陶艺已被单独列为一种艺术门类而荣登全国最高规格、最具学术水平的美术作品展览殿堂。此外,中国美术家协会还在2012年举办了首届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大展、连续主办了九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邀请展,以及广东现代陶艺学术邀请展等展览。这类陶艺展览注重作品的观念性、实验性和学术性,倡导个性风格多样、陶艺语言突出、陶瓷与其他材料混搭.艺术家群体以各院校艺术专业师生为主.吸引了很多陶艺家和陶艺爱好者参观展览或参加学术研讨会.成为我国现代陶艺创作的风向标。

    纯学术型的展览还有政府文化部门主办的文化创意类比赛,如江苏省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陶瓷艺术设计),中国(无锡)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以及顺德国际工业设计创意博览会等。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陶艺展所不同的是.后者以文化创意和产品设计为切入点,强调设计理念和产品的形态功能,也有严格、规范的作品评比活动.对推动陶瓷企业产品更新换代.繁荣中国设计文化产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经过数十年的积累.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已连续举办了十届全国陶瓷设计创新评比活动.在陶瓷界获得较高的声誉,成为我国陶瓷界一个重要的品牌,其中中国陶瓷艺术大展暨第十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活动于2015年3月在湖南省醴陵市举行.此次活动的主题为“创意·绿色·和谐”,活动的主要内容有:

    (1) 第十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评比。此次活动共收到全国各地(含港、澳、台地区)陶艺作品2 800余件.分为日用陶瓷类、传统陶艺类及现代陶艺类三个部分。前两类作品呈现了对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发展,门类中包含了中国各地的传统陶瓷艺术的精华。第三类作品体现了创作观念和表现语言的多样化.包括艺术院校师生及个体陶艺家的现代陶艺作品.近900件作品获奖.展览反映了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发展的基本现状和最高水平.对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2)“创意·绿色·和谐”学术论坛。论坛共收到研究与论述陶瓷艺术传承与创新、材料与工艺,陶艺教育、行业发展、陶瓷文化方面的论文200余篇,来自行业协会、陶瓷产区、艺术院校、博物馆等一批专家、学者围绕以上问题进行了专业研讨。此外,论坛还对送评的论文进行了评比。

    (3)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作品展览。汇集部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近年的精品力作进行现场展示.供参加活动的陶艺工作者、爱好者观摩学习。

    (4) 生活与艺术陶瓷展销。以醴陵本地一批日用陶瓷生产企业为主.全国共有数十家富有特色的陶瓷生产企业携近年的新产品在活动期间向公众展示,主要以生活礼品陶瓷为主,如餐具、茶具、酒具、咖啡具、陈设陶瓷等。

    (5) 陶瓷生产装备展览。集中展示了一批用于原料、成型、装饰和烧成方面的中小型专业设备。此外,活动期间还有湖南本地的一批商贸活动同时进行。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还先后主办了多届“中国陶瓷产品设计大奖赛”、“12生肖陶瓷大奖赛”、“北流国际陶瓷博览会”、“中国陶瓷琉璃艺术大奖赛”等有关陶瓷艺术新产品的展览比赛活动,对推动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展示陶瓷艺术最新成果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各主要陶瓷产区.各省陶瓷行业协会也持之以恒地不断推出各种与陶瓷艺术相关的展览和评比活动。这些活动以彰显地方特色、宣传本土文化为宗旨,突出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形成了不小的影响力。以江苏省为例,除由宣传和文化部门主办的创意类大赛外.还有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和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主办的相关活动.省陶瓷行业协会成立十余年来,不遗余力地推介江苏陶瓷文化,每年都举办一、二次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陶瓷艺术展览.如:“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展”、“江苏省陶艺新人展”、“江苏省女陶艺家作品展”、“全国陶瓷花盆评比”、“江苏省陶瓷装饰展”、“宜兴陶刻展”、“宜兴均陶作品展”、“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作品展”、“陶都宜兴中外陶艺作品展”等等。

    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每两年主办一次江苏省工艺美术“艺博杯”陶瓷创新作品展暨陶艺论文评比活动,至今已举办了四届,为推动江苏省陶瓷艺术创新发展.提升和增强从业人员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各主要陶瓷产区均设有以陶瓷文化为主体的陶瓷艺术节.一般是每两年举办一次,陶瓷搭台,经贸唱戏,以宣传地方文化和提升地方经济实力。宜兴市在1988年5月即开始举办“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有各种展览和评比活动.在连续举办六届并中断了多年后.又于2013年5月开始举办“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其它如江西景德镇瓷博会、河北唐山陶博会、广东佛山陶博会、山东淄博陶博会等等都举办过“中国高岭土国际陶瓷艺术大赛”、“中国艺术院校陶艺设计大赛”等比赛或展览活动。

    陶瓷艺术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艺术门类.与现代艺术、工艺美术、产品设计、环境设计、民间工艺、文化创意以及书画、茶道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陶瓷能以不同形式融入了各种博览会,如“中国(深圳)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中国(无锡)国际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会”、“中国(青岛)工艺美术博览会”、“中国(广州)国际茶文化与紫砂工艺博览会”、“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等等.这类展会活动一般含有展览展示、技艺表演贸易洽谈、发展论坛、学术交流、产品评比、公益拍卖等活动。

    2 意义深远的陶瓷艺术展

    全国各类型的陶瓷展览活动不管是纯学术的.还是带有商业目的的,都能围绕繁荣中国陶瓷艺术、推动产业发展以及培养和造就陶瓷艺术设计人才这一主线而开展,并取得了以下的效果:

    2.1 检阅创作成果

    通过举办陶瓷展览和评比活动.使国内外知道我国当代的陶瓷艺术创作现状。陶瓷艺术既是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多领域交叉的物质载体。现代陶瓷艺术设计立足文化和艺术,依靠工艺和科技,连接传统和现代,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再是室内的盘盘碗碗和坛坛罐罐,它与园林艺术、装饰艺术、室内外环境艺术包括城市规划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的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评比活动.是对四年来我国陶瓷艺术创作和陶瓷产业发展的一次大检阅。如日用陶瓷作品中的地域特色、原创设计维度、坯釉料技术、窑炉工艺等能让人感受到很多新的变化。从传统陶艺作品中,可看出作者对传承和创新的自信:从现代陶艺作品中,可以读到作者对西方文化和现代精神的融合.对自身传统文脉的诠释以及对当代社会生活的解读。此外,通过展览让陶瓷艺术作品的消费者、收藏者以及社会各方面对陶瓷艺术作品进行选择和评价.这是沟通社会、接触地气的最直接方式。

    2.2 发现存在问题

    很多全国或地区性的陶瓷展览活动.数百件至上千件作品看似红红绿绿、架床叠屋,实际上除了造型、装饰语言还算丰富外,在材质、釉料、烧成、观念等方面都比较单一。原因有设计方面的、工艺技术方面的、陶瓷教育方面的、也有政策与行业管理方面的等等.如产区陶瓷企业设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普遍存在设计观念老化、设计产品陈旧等问题,难以满足现在人们快速变化的多元化审美需求。设计以模仿为主,很少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和创新。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弱化陶瓷设计教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国内100余所高校开设有陶艺专业或陶艺课程.只有清华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少数几所院校依然把陶瓷设计教学作为一个重要方向坚持到今天,这是一个很令人担忧的问题。我国陶瓷产品产出量虽很大,但产品档次较低.产业缺乏后劲和市场竞争力,相比远道的欧美国家或者近邻的日本、韩国等国家,当他们已把陶瓷艺术与本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进行产品研发设计.将陶瓷与生活品质和生活方式融合为一体时.中国的陶瓷还在紧迫欧美国家的步伐.在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碰撞中蹒跚前进。

    2.3 培养设计人才

    在近几年中,参加陶瓷艺术展览活动的艺术家以中青年作者群体为主体,他们大都毕业于高等院校的陶艺、雕塑和设计类专业,具有观念新、见识广的优势,他们通过陶艺作品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现代艺术的关注、对人文精神的感受以及对创新精神的体现。展览中观念的碰撞、艺术语言的运用和工艺材料的开发能让中青年艺术家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和深切的体验。另一方面,陶瓷企业也能从展览中发现优秀人才和好的设计.如2014年江苏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陶瓷艺术设计专项比赛中,就有不少获奖作品是南京艺术学院师生为“台宜陶瓷企业”专门开发设计的陶瓷餐具,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和新颖的审美特点。

    2.4 推动产业发展

    陶瓷艺术创作与创新设计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陶瓷展览活动是为全国从事陶瓷艺术和陶瓷设计的专业工作者和艺术院校师生提供的学习、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为推动中国当代陶瓷文化艺术的发展,提高中国陶瓷产业的综合水平提供动力。四年一届的全国陶瓷创新评比活动每一次均在陶瓷主产地举办.届时各产区的设计人员和院校师生不仅把作品送来现场.还纷纷组织人员到展览现场观摩以及访问当地陶瓷企业和大师工作室,了解当地陶瓷行业的发展情况和产品特色.学习兄弟陶瓷产区在产品研发、设计创新、人才培养及市场营销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2.5 传承传统工艺

    我国的陶瓷艺术具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名窑众多、品类丰富、技艺精深、特色鲜明,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历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具有如此重要历史地位的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我们责无旁贷应该予以很好地保护.使之在今天的现代化条件下得以不断地传承下去。传统陶瓷技艺是我国当代陶瓷艺术发展的基础,是我们现代陶艺工作者的立命之本。景德镇陶艺工作者在尽力彰显以青白釉为代表的颜色釉瓷.以青花瓷为代表的釉下彩瓷,以五彩和粉彩为代表的釉上彩瓷特色以及生产这些瓷器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工艺技法。宜兴陶艺工作者在努力追求紫砂壶创作设计中陈曼生、顾景舟等紫砂大师倡导的精、气、神的至高境界。广东石湾陶塑技艺、浙江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河北磁州窑烧制技艺、福建德化瓷塑技艺、陕西耀州窑烧制技艺等都是各地陶艺工作者在进行有效保护和适度创新的担当。通过各种陶瓷艺术展览,让我们真实感受到各地陶瓷艺术工作者为形成这种合力所付出的努力。

    3 引发思考的陶瓷艺术展

    每当一次新的陶瓷艺术展览即将举办时,关注的人会有很多期许,而当展览落幕时,又会招来百般议论。这些展览的组织者为办好一次展览,付出了很多,但展览效果却不尽相同,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作品本身、设计者、工艺技术、主办方。但是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既要看到其积极的意义与实际效果,也要认真反思、总结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整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

    (1) 陶艺理论研究落后于创作实践。陶瓷艺术界在理论上普遍比较混乱,没有一个清醒的艺术主见和判断的标准,虽然也有一些相关的文章发表,但这些文章大多数是为了功利的需要,能真正静下心来研究、总结问题,并能指导和引领我国陶瓷艺术实践的文章太少了。我国的陶艺理论在国际上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与国内的绘画、书法界理论研究水平相比也显得很低.因此现代陶瓷艺术学术位置的确立应该建立在主流整体文化框架体系中.即在战略高度上加大该学科的建设力度和研究力度。作为传统陶瓷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应该多维度地研究当代生活状态下的陶艺文化发展方向和特点.积极倡导并实施新的陶艺文化发展理念。

    (2) 办展机制尚不健全。一些规模不一的陶艺展览其形式和内容显得单一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适合的办展机制。目前,国内少有固定的陶艺交流展览场所和专业展览策划机构,没有专职的陶艺策展人和陶艺文化推广公司。以对现代陶艺展览较为关注的广东美术馆来说,从整体陶艺展览策划、推广活动、陶艺文化研究等方面来看,其活动影响力极其展览效果仍然局限于圈内的学术交流。另外.用于传统陶瓷展览和收藏的展馆很多,但具有传统陶瓷文化创新性质的策划展览,专门的陶瓷主题性展览以及陶瓷收藏的展览策划和活动基本没有。从中可以发现陶艺策展人的缺失一直是困扰着中国陶瓷文化推广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在展览运作上要从“国际化”陶艺发展的视角去规范各项活动。国际性的交流平台既需要优秀陶艺家的作品介入.也需要更多陶艺理论家的建设性批评意见,还需要通过与国际陶艺组织“官方”或“非官方”机构的协作.开创广泛多样的陶艺文化交流新通道。欧、美、韩、日等国均办过全世界较有影响的大型陶艺展与学术交流活动.借鉴美国陶艺教育年会、IAC国际陶艺大会等国际大型陶艺展会活动经验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与国际陶艺家及组织建立平等对话与交流合作的机制。这些活动的缜密设计、精心组织、丰富内容、全新视野以及社会的广泛参与等等,会给我们很多思考与借鉴。

    (3) 陶艺评选机制缺失,引发陶艺发展方向的迷失与紊乱。目前全国陶艺评比因多种原因使策展人的独立性受到诸多限制,没有独立的学术策展空间.导致在展览评选上存在很多积弊。奖项的评选缺乏一定的客观依据和学术导向,直接导致了评委、评选机构、主办协办机构和陶艺家群体在创作、参展、评选组织等方面的种种情绪。学术性的展览一定要在学术层面上加大公平力度,须知奖项背后可能更多的是代表一种优秀文化的推广,一种文化发展导向,而一些非学术性的展览评比活动.缺乏主题针对性。

    (4) 陶瓷艺术批评失语,导致陶艺展览评比活动的寂静。陶艺批评体系需要快速的介入整个中国陶艺发展的进程之中.只有客观的批评以及规范的批评性机制介入,才能保证陶艺学术及其市场推广发展的活跃性,才能对陶瓷艺术创作现状把握准确,理论成果的确立有助于引发更多的行业管理者、企业经营者和陶艺家在实践中去解决。缺乏批评意识的展览评比活动.无法刺激陶艺文化的真正形成和成长。建立应有的陶艺批评理论体系.要求专业的批评家介入各种陶艺展览活动,全面整合展览信息.并及时反馈意见,以促成各种配套机制的建立。换言之,批评要敢于引导展览、完善展览和规范展览。可喜的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已经关注到这个问题,在2014年举办十二届全国美展进行各画种评选时,试行了派驻专业理论家全程参与策展、评审与报道工作这一新机制,这是陶艺展评活动中的一个新亮点,值得推广。

    (5) 高校和科研机构要有担当。陶瓷界存在的问题是既有学术与产业的相关性,又有各自的独特性。如我们对陶瓷产业中的艺术支撑和文化支撑还很不够.有的产区今天的境况是苍白的和庸俗的繁荣.产品跃不上高端的平台,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还有的产区仍然处于附加值很低的初期阶段。中国大量民间陶瓷产区文化资源优厚,市场前景很大,需要陶艺设计切实的介入生活和市场。院校应该调整专业教学与陶瓷生产之间的关系,科研机构应该引导研究人员多关注应用领域的创新与推广.应该利用院校和科研机构学术资源丰富、资讯发达的优势,寻找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产区生产的最佳组合方式,加强与产区的横向联合,把陶瓷设计教学和陶瓷科研与陶瓷生产实践联系起来,以达到引导市场、培育市场、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的目的。

    (6) 加强对陶艺语言的研究。陶艺文化逐步高端化、学术化以及纯艺术的创作倾向为陶艺更广泛的介入生活对创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要鼓励陶艺家对于新材料、新观念、新手段、新工艺、新媒介的实践与创造,其次是把握好几种关系,即艺术性和时代性的兼顾,全面性和包容性的兼顾.世界性、民族性、地域性及个性的把握等等,更重要的是坚守文化品格和审美特性。陶瓷艺术有自己的语言符号,如何发挥陶土、釉色与烧成的特色是我们永远的命题。陶艺作品可以借鉴绘画、雕塑和其他民间工艺形式,但少数作品直接把古代青铜、砖雕的纹饰全部搬到陶瓷器物上.此种陶艺作品能否代表一种方向,值得我们反思。

    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除了要关注上述问题外.还需要建立国际陶艺文化交流机制、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以及研究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这些不仅是基于中国陶瓷艺术的历史地位和文化身份问题的思考.也是为中国陶瓷大市场快速发展制定的有效策略。

    相关热词搜索:陶瓷中国试论展览影响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