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何日能有中国版的,《萤火虫之墓》

    何日能有中国版的,《萤火虫之墓》

    时间:2020-03-23 05:22:4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近日,日本媒体报道,著名作家野坂昭如因心脏病去世,享年85岁。野坂昭如出生于神奈川县镰仓市,他曾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自身体验为题材,创作出带有半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萤火虫之墓》。1967年,野坂昭如凭借该小说获第58届直木奖(日本国内文学最高奖项),小说后改编为同名反战题材动画电影。

    90年代,这部动画曾经深刻感动中国观众,尽管日本在二战中侵略中国,造成极大伤害,中国观众依旧能够从这部动漫中找到共鸣。与如今泛滥的抗日神剧相比,这部电影描述二战中日本儿童生活困苦,以平民视角展现战争对文明和民生的摧残,让人对战争的厌恶油然而生。

    《萤火虫之墓》一诞生就成为动漫作品反战题材的王者,令人不得不感叹作者的感染力,以及影片制作者的题材驾驭能力。战争,无疑是人类所有竞争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因此,其自身拥有令人着迷的魅力,许多未曾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往往对其充满了憧憬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南北战争中美国南方军司令罗伯特·爱德华·李曾经说过,“幸亏战争如此残酷,否则会有很多人爱上它。”

    毫无疑问,暴力行为中往往蕴含着美学,或者说人类本身就具备欣赏暴力美学的基因。这也是战争片和动作片往往票房不错的原因。然而文艺界存在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往往一场惨烈的战争结束之后,反战作品会大行其道。经历过战争的人,对于苦难和动荡记忆是刻骨铭心的,他们希望通过文艺作品去传递这种感觉,提醒世人要尽量避免战争。

    野坂昭如就是一位经历过二战的日本平民,他的作品传递的价值观之所以能让中国人民也感同身受,正是因为他表达的能让人类产生共鸣的情感。

    事实上,野坂昭如那个时代诞生了大量具有反战思想的文学工作者,比如大名鼎鼎的宫崎骏的作品《风之谷》中,可以看出其对世界大战的反思,以及对冷战时期核武器威胁世界和平的恐惧。

    美国在越战期间乃至结束后,也拍摄了大量具有反战色彩的越战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越战电影就是反战电影的代表。史泰龙的成名之作《第一滴血》的首部作品,即使顶着动作大片的桂冠,本质上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反战片,描述一名特种兵经历残酷战争后的精神异化,以及民众对于参战士兵的偏见和厌恶。近年来,韩国电影也出现了大量反战之作,除了大名鼎鼎的《太极旗飘扬》,还有《高地战》和《共同警备区》等优秀作品问世。

    遗憾的是,中国在二战结束后很少有反战之作诞生。改革开放前由于政治上宣传“备战备荒”以及全民皆兵的人民战争思维,本着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原则,战争电影必须具有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因此在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战争影片中,你丝毫看不到对战争苦难的反思,以及对参与战争者人格异化的描述。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出现了反战主义色彩浓厚的作品,主要集中在对越自卫反击战题材上。《高山下的花环》是中国反战电影的里程碑,除了客观描述战争爆发前某些领导利用职权,希望把自己的子女从前线撤下之外,也在电影中对“文革”期间的军工乱象做了描述。更难得的是,影片尾声还对战争中评定烈士的不公平,以及上级领导机关的官僚作风做出了反思和尖锐的批判。这部电影并未回避问题,而是鞭挞入里直面矛盾,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

    另一部影响范围较小的电影《十五的月亮》同样带有极为浓重的反战主义倾向,这部电影中真正描写战争场面并不多,主要反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后方人民的生活。片中既有工厂领导要求军属执行计生政策,同时前线却传来了其丈夫牺牲的消息;还有后方干部为了迎合领导家属需要,强拆军属住房扩建商店的情景。这些都体现了主创者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可惜的是此类题材作品现在已成绝响。

    抗日神剧流行的今天,战争的形象已经从苦难变为娱乐,至于反思战争,能拍吗?能播吗?有人看吗?

    相关热词搜索:能有何日萤火虫中国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