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张广慧,征服

    张广慧,征服

    时间:2020-04-27 05:21:2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里唯一的导演。

    张广慧,高级经济师,现任山西省国信(集团)投资公司总经理,山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证券业协会理事,山西证券期货业协会会长,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客座教授。

    如今他的声名,已经永远地和一个日期连在了一起:2010年11月15日。

    那天,当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午9时25分开市的钟声响起的时候,宣告着中国A股市场的第6家IPO(首次公开募股)券商——山西证券的挂牌上市,这意味着山两省乃至中两部地区首家通过IPO上市的券商诞生,山西证券当仁不让地成为“山西金融第一股”。

    通悉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大趋势以及转型跨越发展中的山西资本市场的人士,很自然地将山西证券上市这样一个事件赋予里程碑式的意义。

    从信用社的一名会计,到改革开放初期历经阵痛的围企里的财务科长、副经理,再到今天成为山西金融业实现“零突破”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张广慧走过36年……

    有人问张广慧,如果当初年少时面临人生第一次重要选择,没有选择当一名会计,那么今天的他会是怎样的?

    几乎是不假思索,张广慧说,是啊,搞不好跑去当赤脚医生或是老师了,但最后还是会走到金融这条路上来。骨子里喜欢的东西,是永远改变不了的。

    一个人的一生中,面临选择时只能对其中的一个付出承诺

    张广慧的职业经历非常简单,从信用社的会计,到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在他自己眼里只是做着再简单不过的本职工作,却已被业界誉为传奇。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是很特殊的时代。“文革”接近尾声,有事做也许已经是个不错的选择了。1975年去小店区北格信用社当会计,张广慧很大程度是受父亲的影响。作为远近闻名受人尊重的老会计,父亲支持他的选择。张广慧很快就成了业务骨干,连续两年获得太原市人民银行“先进工作者”称号。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张广慧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加了高考。

    张广慧的高考志愿表上,只有一个志愿:山西财经学院。外人看来,此考生颇有破釜沉舟之势。而他的解释是:我是个会计,要上就应该上个最专业的大学。成绩不错的张广慧就这样早早收到了山西财经学院会计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成了恢复高考之后的首批大学生。1982年张广慧大学毕业,来到了太原市塑料公司。

    改革中的太原市塑料公司,正经历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磨合碰撞所产生的阵痛。会计专业毕业的张广慧成了公司的“宝贝”,不仅承担了公司主要的财务工作,还为公司开办了短期财务培训班,为公司培训专业的财会人员。

    “信用社的工作为我打造了坚实的基础,而塑料公司的工作则让我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有了质的飞跃。”张广慧带有总结的意味。

    三十而立。30岁的张广慧成了公司的财务科长,一年后又被提升为副经理。1985年,山西省国信投资(集团)公司的前身山西省信托投资公司筹建期间,张广慧被“挖”来了。

    其时,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张广慧并未和当时的塑料公司经理提出辞职。对于自己全身心付出过的企业,他心有不忍。但经理得知张广慧有更好的发展之后,亲自去考察了新公司的办公环境之后,对张广慧说:“我去考察过了,看着还不错,去吧。要是不如咱们这里,我是肯定不会放你走的。”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证券市场初具雏形。筹建期间的山西省信托投资公司也处于一个由混沌到明晰的状态。张广慧说,有时候,感受不到压力也是一种动力,徘徊摸索的时间里,可以做一些扎实的基础工作,日后肯定会用得上。公司1988年安排张广慧出国考察,看到当时的东京证券交易所后,张广慧印象深刻。或许这次经历潜移默化地促成了1992年山西第一个证券营业部的诞生。

    1992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吸纳异地会员,刚任副总经理的张广慧迅速反应带领团队申报材料并赶赴上海,顺利促成公司成为上交所会员,同年底,山西第一个证券营业部诞生。

    此后,张广慧历任山西省信托投资公司副总经理,兼任山西省信托投资公司证券总部总经理,山西光信物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山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成为了山西证券市场诸多重要历史环节的亲历者与创造者。

    未经反思的事实,不能成为经验:未经反思的知识,不能成为智慧

    时间走到1998年,中国经济史上的一系列重大经济变革,都在这个年份里登场并进而影响经济进程。

    1998年12月,山西省证券公司与人民银行脱钩,增资改制为山西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由1000万元增至2亿元,山西省信托投资公司等6家公司成为它的股东。2001年,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信托和证券也必须分家,因此山西省国信投资(集团)公司开始重新评估资产,把所属信托的证券资产剥离出来,联合太原、阳泉、长治、吕梁4家信托公司剥离出来的证券部分和其他股东,成立了新的山西证券,注册资金增加到10.25亿。

    从此,山西证券从一个小证券公司,变成山西省唯一的一家综合类证券公司,当时拥有营业部18家,服务部25家。

    在2010年的一篇报道中,曾对张广慧有如下的描述:“自有资本市场以来,他作为一个地方金融机构的领导,一直参与证券业务的管理。山西证券的几次重组,从山西第一个证券营业部,到第一次重组的银证分离,到第二次重组的信证分离,每一个环节都是亲历和组织者。”

    不过,一直以稳健扎实著称的张广慧,有时也不按常理出牌,令人诧异。

    2001年到2003年,中国证券业经历了几年漫长熊市的煎熬,不少券商都谨慎地收缩战场,而张广慧带领的山西证券却选择了逆市扩张,增加了10个营业部,全面覆盖山西所有地市,完成了在山西全省的布局。张广慧有自己的理由:“我们认定中国的资本市场,无论如何困难,都是暂时的,长远来看,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多年后的今天看来,张广慧的论断非常准确。以山西证券的上市为例,11月1日一天募集到资金31个亿,已经与山西证券发展22年的净资产相当。资本市场的能量可见一斑。

    2006年,证券市场牛市来临,山西证券进入了收获期,而张广慧在此时提出了规范-创新-上市三步走的战略,令人瞩目。上市,是许多企业家的梦想,是做大企业的最好路径。但历时3年的IPO上市之路,山西证券却走得一波三折。

    当时山西证券其实也有借壳上市的机会,但是张广慧想做的,是要把山西证券做成百年老店,而不是跟风上市。因此,山西证券请来的中介机构是中信,会计事务则由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来做,严格的自律使山西证券在上市前做足了内功,做好了准备。

    山西证券曾把上市目标锁定为2008年,还为此成立了上市工作组,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IPO暂停,令山西证券的上市计划搁浅。2009年,证券市场回暖,山西证券又全力备战,年初虽已将上市材料报入证监会,也没能搭上IPO的幸运之车。2010年,山西证券在9月底获得证监会批准的A

    股IPO发行资格……

    成功上市之后,外界的溢美之词纷至沓来,张广慧说,过程确实难,但现在想想似乎也没那么难。“就像鲤鱼跳龙门。当它认定那个目标的时候,它只有不断地去跳那个龙门,否则,它干吗?除非放弃。上市的过程里遇到了困难,努力克服就是了,放弃了走别的路,未必比这条路好走。”

    维护井壁不塌方和挖井的速度同样重要。

    张广慧重视规则,早在1996年公司就完成了史上第一次管理制度汇编。随着之后的重组、增资,公司规模的逐步扩大,各项业务牌照也逐渐齐全。2003年,为了防范重大决策风险,山西证券成立了投行、自营、经纪、资产管理、创新业务5个经营决策委员会和风险控制委员会,实现了重要业务从立项、审批到运作的“阳光作业”。2004年,山西证券完成了第二次管理制度汇编。

    这两次制度汇编都是根据公司对证券行业的理解主动制定的规章制度。2006年,随着中国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的不断深入,山西证券进行了第三次《管理制度汇编》,结合监管要求和行业经验,对公司管理制度进行了全方位修订。

    张广慧说,作为一个领导者,有时候是规则的制定者,有时候又会是规则的破坏者。在公司里,张广慧在全员大会上公开承诺:我的决策和规章制度有了冲突,按规章制度办。

    和当年的张广慧一样,山西证券的很多副总都是从基层员工选拔上来的,公司高管层的平均服务年限也超过了10年。“其实公司的薪水并不是行业里最高的,但我们的员工在这里做事很踏实。包括高管在内的全员薪酬与公司绩效和个人业绩挂钩以及只要表现出色就有升职机会的选人用人制度,让员工感觉到了公正公平,也就愿意全心全意与公司共同成长。”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坚持到底,就是成功的另一半

    一个财经专家说,2009年至2010年,山西证券为谋求上市,走出了几步棋:与德意志银行合资,成立了专做投行业务的中德证券;控股重庆大华期货有限公司;推出首只集合理财产品——汇通启富1号,打响了资产管理业务第一枪;公司高管带队前往山西省内各大企业调研,寻找合作机会。

    令张广慧记忆深刻的谈判榜单里,与德意志银行合资成立中德证券近两年的艰难磋商,也许可以位列榜首。

    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经常是一下飞机就开始谈判,然后连续作战十几个小时,以求取得有利于己方的结果。但晋商之后人也不会被牵着鼻子走,坚守原则、一向表达意思言简意赅的张广慧在条件谈不拢、双方僵持不下时,也会设法迂回,以达到最佳效果。张广慧希望艺术地达成双方共同的愿景。

    在对峙双方的博弈之中,张广慧深知自己的底牌,也深知对方的需求:作为全球著名的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非常重视投行业务,也做得非常成功,但作为战略考虑,只要能与山西证券合作参与到中国的证券市场运作,就已经是一种成功。因此,虽然山西证券对于与国际一流银行的合作期待已久,但在原则问题上如派驻法人代表等,张广慧有信心据理力争。

    最终,中德证券顺利诞生,且双赢效应迅速显现。

    2009年7月中德证券投入运营后,依托品牌优势和高水准专业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德证券成立当年实现盈利,2010年IPO项目位列国内合资券商之首。

    亚里士多德说过,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张广慧似乎暗合了这个结论,作为山西金融业的元老级人物,他已经习惯于思索总结这个自己付出多年心血的行业,并成文成书:《防范化解信托业金融风险刍议》、《试论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国有股减持的路径选择和创新》、《以股转债多赢发展的思考》、《国有股减持与全流通》等。

    “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这句话剧“立秋”里的台词,张广慧信手拈来。“山西这块土地,有金融的DNA,有着非常好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基础,山西完全有条件做成全国一流的金融省份。”

    头顶着“山西省第一家金融服务业上市企业,同时也是整个中西部第一家IPO上市券商”的名号,山西证券顺其自然地承载了山西经济快速转型跨越发展的梦想。

    在2011年1月18日的山西省委办公厅《工作研究与交流》,全文刊发了张广慧的文章:《加快太原金融中心建设 服务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在山西省大力开展跨越转型的步伐中,张广慧从金融的视角,给省会城市太原提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建议。

    这正如张广慧做房地产业时的想法:格局决定高度。他曾组建了山西最大的中外合资房地产公司——山西光信物业公司,组织兴建了山西国际贸易中心,见到过这座高楼的人喜欢叫它“山西的双子座”,国贸以其建筑成本最低、建筑高度最高(162米)、建筑体量最大(18万平方米)以及省内第一个五星级酒店、第一个五A级智能写字楼成为太原府西街CBD金融中心的地标性建筑。

    张广慧对于把太原打造成金融中心,有着完整的构想。太原金融中心建设不仅有利于全省经济的加速发展,更有利于充分利用民间闲置资本。

    “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十二五规划提出,5年内再造一个新山西,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万亿元,GDP、财政收入翻一番。这个计划很鼓舞人心,也是能实现的,毕竟山西是能源和装备制造基地,而且装备制造方面应该有一批中小企业为其服务,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构。所以,从经济发展来说,山西正面临一个新的高速增长阶段,在整体投资上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身为土生土长的晋商的后代,张广慧把晋商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归结为当时国力的下降。而当下,蒸蒸日上的我国经济为新晋商的发展打开了大门,张广慧看好目前的大环境,也为自己和自己带领的团队锁定了新的征服目标。

    于是释然,山西证券的上市只是一段既有的经历。张广慧,还在路上。

    相关热词搜索:征服张广慧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