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真切动人 真切而生动的历史

    真切动人 真切而生动的历史

    时间:2019-02-08 05:37:5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我偶尔去某大学讲课,顺便调查学生读书的情况。我的问题是这样:谁读过三本以上的法国文学著作?(约四分之一的学生举手)谁读过《红楼梦》?(约五分之一的学生举手)然后,我降低门槛,把调查内容改成《红楼梦》的电视剧,这时举手的多一些了,但仍只是略过半数。
      这是一群文学研究生,将要成为硕士或博士的。他们很诚实,也毫不缺乏聪明。我相信未举手者已做过上百道关于《红楼梦》或法国文学的试题,并且一路斩获高分――否则他们就不可能坐在这里。问题在于,那些试题就是他们的文学?读书怎么成了这么难的事?
      或者此事另有原因:是什么剥夺了他们广泛阅读的自由?
      我不想拍孩子们的马屁,很坦白地告诉他们:即使在三十年前,让很多中学生说出十本俄国文学著作、十本法国文学著作、十本美国文学著作,都是不怎么困难的。我这一说法显然让他们惊诧了、怀疑了、困惑了,一双双眼睛瞪得很大。三十年前?那不正是文化的禁锁和荒芜时期?不正是“文革”的十年浩劫?有人露出一丝讪笑,那意思是:老师你别忽悠我们啦。
      没错,是禁锁,是荒芜,甚至是浩劫,从当时大批青年失学的情况来看的确如此,从当时官方政策主体来看的确如此。但你们注意:一具病体并非尸体,仍有不绝的生命力,包括生命力的逐步恢复和增强。“文革”不过是一场大病来袭,就如同历史上文网森严的旧中国和政教合一的旧欧洲,并不曾冷却民众的精神之血,无法遏制新文化的萌发、繁殖、积聚、壮大以及爆发,直至制度层面的变革。这才是历史真切而生动的过程。我们曾用这种眼光注意过很多复杂局面,包括宗教法庭与牛顿的共存,普鲁士帝制与黑格尔的共存,斯大林铁幕与肖洛霍夫、爱森斯坦、肖斯塔科维奇的共存,为什么独独乐意给“文革”随便贴上一枚标签?是什么人最习惯使用这一类标签?
      中国谚语:知其一,还要知其二。
      【原载2008年6月28日《今 晚报》】
      题图 / “吸” / Andrei

    相关热词搜索:真切生动历史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