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有一座“大山”叫上学难】 张家界北山界大山孩子上学难

    【有一座“大山”叫上学难】 张家界北山界大山孩子上学难

    时间:2019-02-10 05:25:2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在美国从教数十年的老人杨贵平,一位本该享受退休生活的老太太,多年来踏遍中国贵州、云南、宁夏、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十多个省份的贫困农村及学校,调查了“撤校并点”给贫困农村带来的巨大影响,并发出由衷的感慨:“乡土中国走向凋零”。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简称“撤校并点”。这是2001年教育部推出的一项教育改革措施。意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然而实施近十年来,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与原来的初衷相距甚远。被撤并的学校多是边远贫困地区的一村一校,导致的结果是孩子们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长途跋涉,离家住校,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河北省某地的大山中,几十个乡村的中小学旋风般地被裁撤了。孩子们要么从此辍学,要么到几十里外寄宿读书。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在九曲十八弯的岔道口处,保留了惟一一所寄宿制小学,两层简易教学楼,一处沙滩操场,即“岔道口小学”。它负责接收两个乡镇四十多个山村的一至六年级学生。最近的村子离学校有十几里,最远的有五十多里。这里没有生活老师,没有医生,更没有交通工具,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学生饱受煎熬。学校严重缺水,洗脸、洗碗都困难,洗脚、洗澡更是奢望。吃了饭的碗没水洗刷,下一顿接着用;每人一两天才能分到半壶开水。
      学生宿舍是不足二十平米的房子,排列着两层床铺,挤住着十五六个孩子。2009年的冬天异常寒冷,屋里的暖气像奄奄一息的危重病人,孩子们被冻得瑟瑟发抖。楼上厕所上了锁(没水冲),学校指令每人买一个塑料桶放在床边,以解大小便之急。屋子里奇臭难闻,只能白天把门窗打开通风透气。在凛冽的寒冬里,不知这些学生是怎样熬过来的?谁家的孩子在这样的学校能够健康成长?哪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看了不为之动容?
      对此,杨贵平老人充满忧虑:“孩子六七岁就离家住校,在封闭的环境里接受应试教育。可十几年寒窗苦读后,能考上大学的却不到10%,这些孩子很难再回到农村。而离开土地的父母,在城镇找到有稳定收入工作的机会同样渺茫,他们再回农村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这些孩子和父母,以及逐步走向衰落的村庄,其前途在哪里?而这些“学生们变得越来越轻视劳动,不会劳动”。
      有一句民谚说:“房改把全家腰包掏空,教改把二老精神逼疯,医改提前给老人送终。”“撤校并点”带来的连锁反应,使大批学生和家长涌向县城,县城房价、房租高涨。各路“神仙”趁机敛财,甚至打出“民办公助”旗号,采取非常手段,把最好的师资力量调配到私立学校(教师工资由财政发放,高额收费装入私人腰包)。要想上“私立”学校,每年三千多元的学杂费加上生活费等,又是不少的开支。
      山西黄河边的一个小村庄,原有一百多户人家,村里的小学被撤后,孩子要到中心校寄读,仅两年就有三十多个家庭搬走了。搬走的农民离开了家园,土地荒废了,“留下的村民大多是最贫困、最没有办法的”。在撤并过程中,撤并力度最大的恰恰是贫困山区的小学。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曾经指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这些规定早已变成废纸一张,执行过程中更没有监督、检查、纠偏、改过之意。严酷的现实是:一边是“撤校并点”迫使孩子和家长背井离乡,大批校舍闲置、变卖、拆除;一边是集中办学的兴建扩建,大量教师争相涌入城市,教育资源一边倒,免费入学不免费,合理布局不合理,就近入学不就近。上演着一幕幕上学苦、上学难、上学贵、上学背负一座山的悲情连续剧。相反,我们的就业政策却在不厌其烦地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推进新农村建设等。试想一个没有文化、缺乏教育的农村,还奢谈什么建设,还能有多大的发展。我们不禁要问,如此自相矛盾、南辕北辙、脱离实际、急功近利、劳民伤财的“教改”还要持续多久?
      题图/输在“起飞线”/Ajube

    相关热词搜索:大山有一座上学难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