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重庆市渝北区推动群团改革出实招见实效

    重庆市渝北区推动群团改革出实招见实效

    时间:2020-05-13 05:16: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渝北区是重庆群团改革6个试点区县之一。自改革工作启动以来,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市委部署,围绕强“三性”去“四化”总体要求,紧扣都市功能拓展区功能定位,针对全区开发平台多、新兴组织多、创业群体多、流动人口多、建筑工地多、农转城人员多等实际情况,着力在强化政治引领、优化组织体系、创新方式方法、完善工作机制等方面下功夫,积极发挥群团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有力助推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和认可。

    一、聚焦组织覆盖,夯实基层基础

    适应社会化、网格化、网络化深度融合的要求,从单位、社会、网络三个维度对服务对象进行“三次覆盖”,确保群团工作覆盖面达到100%。

    以工会组织为先导,强化单位的群团组织与工作覆盖。开展全区企业大排查大清理,摸清服务对象底数。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工会3203个;在汽摩制造、IT、餐饮等行业建立联合工会291个;按照行业性、区域性,将个体工商户分类纳入民营经济协会等3个社会组织联合工会和社区工会组织,实现工作全覆盖。推动建立全区工会企业和会员动态管理数据库,实行分类动态管理。加强“源头入会、凭证接转、属地管理”的会籍动态管理,农民工会员入会率提高到90%。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依托工会组织及会员基础信息,及时跟进组织建设。

    适应社会化要求,强化镇街、村(社区)区域性的群团组织与工作覆盖。以镇街为中心,以全区352个村(社区)为单位,以群团服务站为载体,将辖区企业职工、单位员工、居民等纳入群团组织进行重新登记和编组,开展服务与自我服务。如:双湖路社区群团服务站,整合辖区群团组织服务对象,组建了健康快乐帮扶队、青年文明先锋队、美丽红颜互助队,做到常态服务随时有、主题活动月月新。

    适应信息化要求,扩大网络联系群团服务群众覆盖面。按照分层分级分类原则,建立群团综合服务QQ(微信)总群60余个、分群2200多个,实现对群团组织和委员(执委)的全覆盖。有计划分步骤建设“渝北群团网”,打通与政务云、群工系统、阳光便民服务等连接通道,使其成为资源整合、数据共享、实时服务、线上线下互动的平台。实施“111”工程,培育了一支核心层、紧密层、外围层人员共同组成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发出好声音22万多条。

    优化队伍结构,壮大群团工作力量。基层一线、新领域新群体等人员在群团组织中常委、委员(执委)、代表的比例分别超过20%、40%、80%。选派11名同志到工青妇区级机关挂(兼)职。新增镇街群团组织专业社工52名。建立“四位一体”联系服务群众和群团组织委员联系网格制度,有效覆盖全区3100多个网格。改革后,工青妇工作力量由2.2万人增加到3.1万人,群团组织由5732个增加到7038个。

    二、聚焦统筹联动,构建党建带群建工作新格局

    针对服务对象身份多样性、需求多元化,从不同层面整合资源,加强联动,有效解决群众的复杂诉求,着眼于推进群团组织在服务群众中由过去“条块分割、单打独斗、体内循环”向“资源整合、联手服务、社会参与”转变,健全党领导群团工作体制机制,形成资源整合联动的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党委抓群团工作的主体责任,坚持区委常委会定期听取群团组织工作汇报,明确党建责任制中党组织对群团工作加强领导的具体内容,做到群团工作在党建工作全局中谋划,在引导中推进,在督促中落实,先后召开10多次常委会和专项小组会议、30多次联席会议和专题会议,及时研究解决群团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党的群团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先后出台了《群团干部管理暂行办法》、《群团工作运行机制》等10多项制度办法和一系列配套文件,推动群团改革有序有效开展。区级层面,整合原职工服务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资源和功能,设立渝北区群团活动中心,集中群团力量为群众服好务。镇街层面,在22个镇街设立党群办,增设专职的群团服务综合岗,并落实了工作人员,综合履行统筹协调、筹备联席会议、组织策划活动等职能职责。村(社区)层面,建立群团服务站,试点增设群团委员,切实提升群团工作的统筹联动能力。整合群团组织力量、志愿服务力量、社会力量,全方位就近及时为群众提供服务。在区、镇街、村(社区)三级服务中心党建窗口中植入群团服务内容,改设为党群服务窗口。探索在工业园区、创客园区、孵化园、专业市场、商圈、楼宇、重大项目工地等区域,以主体服务对象确定牵头群团组织,协同建立集约化、开放式、共享性的15个示范性群团服务站。同时,各镇街、村(社区)、园区、商圈、楼宇、企业的会议室、活动室、阅览室、文化室等资源均向群团组织开放,实现了群团服务场所与党组织活动阵地、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企业职工活动阵地等资源共建共享。形成了“党建带群建、合力服务群众”的良好工作格局。

    三、聚焦创新创业,提升服务发展能力

    紧扣全区创新平台多、创业群體多等区情特征,充分发挥各群团组织自身优势,在“产业创新、百姓创业、环境创优”中汇聚智慧、推动发展,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助推百姓创业“151”工程,全区基本实现了每15个人就拥有一个市场主体的目标,成为了全市一方创新创业热土。

    以平台集聚创新资源。联手在仙桃数据谷、创新经济走廊、感知孵化园、创意公园、空港创业孵化基地等园区建立创新型群团服务站,广泛宣传渝北创新环境、创业政策,及时收集了解企业及创客意见建议,主动服务入驻企业和团队,对接需求,分领域组建导师团队,吸引各方人才来区创新创业。

    以活动激发创新活力。根据创新创业需求,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培训论坛、创业沙龙、专项路演等活动,推动创新创业。仙桃数据谷群团服务站与高校学生会联合开展“样机进高校”活动,先后走进清华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宣传创新创业,引导青年创客来区考察体验。区妇联牵头开展了“渝北好设计”作品征集活动,网络关注达69万人次,征集到创新作品176件,营造了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联合区人社局、区工商分局,每月举办1期创业就业培训班,集中培训2000余人次;联合开展了餐饮行业刀工、数控车工等技能竞赛3场次及职工岗位练兵活动3场次;共评选了“金牌工人”“首席员工”“技术能手”共30名。如再升纤维研究院群团改革示范点,通过开展岗位练兵、技师带徒、技术革新等活动,积极推动研发机构法人化改革。

    以市场化手段促实效。依托全区100亿元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和5.2亿元众创扶持资金,帮助入驻孵化园区的企业争取政策支持,提升市场化融资能力。围绕职工岗位创新,新设立“职工技术创新专项资金”,首期达200万元,支持开展职工创新竞赛35次,孵化项目18个。在群团公益基金中设立了“创新创业”子基金,策划包装推出一批项目。如,实施“新芽计划”培训项目,在11个镇开展电商培训,覆盖260余名农村创业青年,目前已有近100人启动创业项目。依托共青团支部上网行动,收集创新创业类需求177个,已解决132个;引入市级“青锋1+1”创业巡诊、“千人博士团”创业沙龙等服务项目30场次,服务青年3000余人次。

    四、聚焦群众参与,完善闭环机制

    始终将“以群众为中心、让群众当主角、由群众说了算”贯穿改革的全过程,构建形成“群众提出—群众参与—群众评价”的闭环机制。区级群团组织在建立服务对象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各自联系的参评群众数据库,分门别类梳理出群团活动类、评先评优类、维权帮扶类等6类需要群众参与的群团工作内容,并列出目录和清单,明确参与流程和工作程序。

    根据群众需要,定期开展群团工作需求调查和专项活动需求调查,广泛问需于民。通过开展镇街路演、基层群众代表现场评议、网上服务、网络投票等活动,实现“线上线下互动、群众与群团工作人员互动、需求方案几上几下”,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集中群众智慧,组织策划活动。科学设计活动流程和开展方式,合理调整活动开展时间,实行错时开展,方便群众有效参与和全流程参与。

    出台《渝北区群众评价群团工作机制》,采取现场评价、年度需求调查与综合评价、电话评价、网络评价等方式进行问卷评价,采取座谈评价、走访评价、来访评价等方式进行实地评价,采取独立或委托等方式进行第三方评价,分层级、分行业、分领域对群团工作和群团活动效果进行测评,实现活动效果由群众说了算。如,以“小改造大变化”为主轴,创新开展公开征集服务群众策划方案主题活动,通过巡回路演、现场推荐、网上投票,提升了群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第三方调查群众满意率达99.76%。开展团支部书记满意度测评,由全体团员通过“背靠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评议,满意度达96%。

    五、聚焦社会治理,促进和谐稳定

    创新打造网格信息化服务群众平台。以网格化、网络化、社会化“三化”融合为着力点,针对网格中资源共享性和群众互动性较弱的问题,结合渝北“六个一”社会治理体系,以智慧化社区建设为抓手,以群团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区试点建立信息化的网格群团工作室,通过业主手机APP、网格移动终端、互动信息屏、物业管理系统等,将物业、政务、社会化等群众的服务需求汇集到系统,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整合群工系统、群团网站、公安人口管理系统、物业管理系统等资源,按照分层分级的原则,迅速将群众的需求分配到物业、社区、政务这三个平台,按各自的职能职责,快速解决群众的诉求和问题,有效实现了线上互动、线下服务。通过互动信息屏,和物管、社工、志愿者合署办公,实现了物业、社区干部、社会力量的整合,探索建立信息交办、资源整合、公示查询的智能系统。目前,在龙塔街道鲁能五街区和龙山街道天邻风景小区有序推进试点建设。

    促进民主参与民主管理。针对普遍存在的企业不愿谈、职工不敢谈、工会不能谈、工会干部不会谈的“四不”问题,大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进一步完善人社、工会、工商联、企业“三方四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已建工会的非公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动态保持在90%以上,比改革前提高5个百分点。如,武陵路社区美食街群团服务站通过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不仅规范了市场竞争秩序,改善了发展环境,还保障了职工收入,实现了企业和职工双赢。建立了村(社区)议事制度,有序推进了群众参与民主协商、民主管理,促进了村(社区)自治水平的提升。

    加大维权帮扶力度。以区总工会为主体,组建了群团统一的“法律服务团”,为22个镇街各配备了2名专业律师,依托社会化律师队伍,建立律师维权联席会议制度,对劳资纠纷、家庭暴力等引起的维权案件提供免费法律援助。區妇联采取主导代理、协作代理和疏导代理方式,深化妇女信访代理工作,帮助解决妇女反映问题133件;针对当前离婚率趋高的现象,在婚姻登记中心离婚登记处设立调解室,成立2个多月以来,成功调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12起。

    六、聚焦社会服务,延长工作手臂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和社会化方式,接长群团组织手臂、延伸触角、形成链条,积极承接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强化群团组织对社会组织和各类新兴群体中的引导,共同做好服务群众工作。

    以购买社会服务方式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在改革中,区群团组织主动承接了14项政府职能,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能够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事项,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造公益服务新格局。制定《政府购买公益类服务项目清单》,明确了22项服务内容,形成公益服务项目类型多样化、服务主体社会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机制。区总工会新增了困难职工健康检查等9项活动,采取委托、承包、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给社会力量承办。团区委将8项公益类服务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参与项目额度达254万元;建立“群团干部+社工+志愿者”工作队伍,累计动员1万余名志愿者服务社区群众5万余人次。区妇联新增家事学校、困境儿童关爱等服务项目,举办家庭教育405场、为10名有需求的孤儿提供为期1年的心理干预。

    优化引导体系。在社会组织中建立群团组织。通过党建带群建,整合资源,搭建群团组织引导社会组织的孵化平台。拓宽社会化参与渠道,通过发展社区志愿者协会,建立“帮扶协会”“文体协会”“生活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法律诊所”等系列公益服务活动,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广度和深度。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政策支持力度,为社会组织提供“线上线下”互通互联的服务机制,通过项目资助或以奖代补的形式,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针对群团工作社会化动员不足、资金投入单一等问题,坚持多元化募集、专业化管理、项目化运作,成立渝北区群团公益基金,首期筹集2400万元,其中社会捐助1400万元,同时设置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专项资金,发挥了撬动各方力量的杠杆作用。

    改革引导方式。围绕党政所急、群众所需、社会组织所能,坚持分层分类联系服务引导,建立良性竞争的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准确界定群团组织购买服务“买什么”“如何买”。完善对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监督评价机制,建立社会组织的履职清单管理、绩效考评、信用评价、动态调整等制度,形成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通过政策的导向性,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张 波

    相关热词搜索:革出渝北区实招重庆市推动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