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世界经济“去美元化”的理论解读

    世界经济“去美元化”的理论解读

    时间:2020-05-28 05:20:5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美元的国际货币霸主地位有着不可撼动之势,而近一两年来,“去美元化”的浪潮却在国际社会中席卷开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对美元有强烈的不满和抵触情绪,甚至采取了特别措施抵制美元的使用。尽管几乎无人对美元本位制有青睐之情,但外汇市场及私人参与者仍然在使用美元,因为美元其固有的先行者优势使得它根深蒂固的国际货币霸主地位难以被取代。虽说“去美元化”有着逐渐升温之势,国际社会有不少声音反映对“人民币国际化”趋势的信心,但我们始终要认清“去美元化”尚未成熟,任何盲目的“去美元化”措施都为时过早,理性对待这一现象,稳固自身经济才是根本要务。

    [关键词]国际货币;去美元化;人民币国际化;世界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美元国际化也许是历史的偶然,纵然它有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势才达到了后来独步世界的霸主地位,可谁让“时代造就英雄”,我们始终不能否认它的“优秀”。全球性的美元本位制的降生极大促进了国际贸易。自1945年《布雷顿森林协议》签订以来,不管是银行间的国际收支清算,还是政府为达到稳定汇率的目的而进行干预市场的过程中,美元都无疑是最占据分量的货币,是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最主要货币。

    1世界经济的“去美元化”趋势

    如同每枚硬币都有正反两面,任何事情都有好坏之分一样,美元化亦是把双刃剑。从积极层面来看,美元化能够加强国际贸易,加深部分国家与国际市场的合作,并有助于其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美元化还有利于降低外国投资者的汇率风险,带动海外投资。而从消极层面来看,美元化的缺陷却似乎抵消了它的积极影响,刺激着部分国家以“去美元化”作为一项政策目标。关于消极方面的影响,如:美元化限制了货币政策的成效、美元化国家会丧失部分或全部的铸币税、美元化降低了支付的效率(因为外币并非总能适应本国的支付需求)……

    越来越多的国家对美元“一枝独秀”的霸主地位感到不满,显然是因为美元霸权伤害到了他们的本国利益。近一两年,国际社会上“去美元化”的呼声愈来愈高——2013年11月爆发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面对欧美制裁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就是在大宗商品交易中放弃使用美元结算;2014年年中,法国巴黎银行被美国监管机构开出天价罚单,激怒了欧洲银行业;而在同年7月召开的金砖峰会上,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的成立,意味着未来国家间的贷款及应急救助将减少对美元的使用。各种事件仿佛一再向我们暗示着“美元霸权不复当年,世界货币终将改朝换代”,于是乎,“去美元化”顺势而上,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实际上,“去美元化”早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先说“美元化”,“美元化”就是在非美国家、地区大量地使用美元,使其拥有货币的所有或部分功能,并且慢慢替代掉该国的本国货币。反之,去美元化的本质是弱化美元“雄霸天下”的地位,降低美元信用,减弱美元化国家、地区的人民对它的信心,也是对已有货币体系的挑战。尽管当今世界已掀起了一股“去美元化”的热潮,国际社会也已出现了更多的“去美元化”声音,但“去美元化”还未成为必然趋势,我们应当理性看待这个问题。

    2“去美元化”进程尚处于初级阶段

    也许随着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发展,美元的垄断地位会激起更多国家和其他国家金融机构的不满,但就目前而言,“去美元化”尚不成熟。现阶段,大量减少对美元的使用在国际货币体系下所呈现出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都不太理想,“去美元化”这一概念的提出更多是表达了“受害者”对“美元霸权”的抗議,是国际社会想要摆脱“美元困局”的一种强烈渴望,反映出一种对美元的负面情绪,而实质上却改变不了美元的主导地位。

    美元在保持其国际货币核心地位方面有着自己特有的优势,即便其他国家(现如中国)的经济规模超过美国,这些优势也依然存在:①只存在唯一主要的国际货币是一种自然垄断,再引入其他种类货币必将加大各个国家进行国际收支清算的成本。②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领头羊”存在巨大的绝对优势。一旦交易市场的规则建立起来,绝大多数国家银行使用美元作为货币汇兑的媒介,该市场的交易成本就会随着流动性的增加而降低,然后,除绝大多数银行之外的其余银行也就会被吸引过来,主动使用美元。③更进一步地,一旦成为国际货币,美元就成了经济危机时期和金融危机时期的“避风港”,即使危机来自美国,情况也是如此。④只有出现一场灾难性空前的金融事件才可能打破“美元作为先行者,其稳固的国际地位难以被取代”的“魔咒”,尽管“黑天鹅”事件并不是零概率事件。可我们不难发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甚至是更久的时间,美元也曾陷入危机,而最后却能毫发无伤,成功地避免由“繁荣”变为“衰退”的危险。

    再进一步分析“去美元化”,显然还处于尚不成熟的阶段。

    (1)就经济体量而言: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的GDP总量达到了16.19796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一,仍为全球经济总量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欧元区的GDP总量和美国有着旗鼓相当甚至更高一筹之势,但是在欧元区经济复苏疲软、新兴市场普遍压力加大(如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加之美国经济生命力旺盛、自我修复能力强大的情况下,显然美国经济还将继续引导全球经济的增长。

    (2)再看美元现有的国际地位:如果把“美元化”看做是全球经济的一种“病”,那它也属于“慢性病”,毋庸置疑,“去美元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国际意识到过度依赖美元的危险性,欧元区曾表示要改变“美元霸权”的现象,但后来出现的债务危机却让他们措手不及,多个成员国仍像“断不了奶的婴儿”,需要依赖美元进行兑付。

    (3)最后从可替代货币方面来说:尽管有欧元和日渐国际化的人民币,但真正能与美元齐肩并行的货币还没诞生。目前欧元区财政一体化并没什么实质性的进展,还限制了货币统一的有效性发展;而人民币的崛起,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毕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仍处在初期阶段,暂时无法胜任“改写历史”的大任。

    3世界经济“去美元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就目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而言,世界经济的“去美元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背后有三个重要的原因。

    首先,美元的绝对地位没有下降。面对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美国通过大量输出美元来扩大其影响力,从容不迫。在此次危机中,美国虽位于“震中”,却没有削弱美元的霸主地位,反倒提升和延续了美元的影响力。再者,IMF等国际性金融机构也使用美元,这不但在解决美元扩张带来的国内通货膨胀问题上起到良好的疗效作用,还对美国恢复、稳定其金融秩序有利。在过去的10多年里,虽然我们能从官方公开的数据中总结出美元占外汇储备比重下降严重的这样一个结果,但我们应该对“美元的主导地位依旧无人可取代”这一现象保持客观的认知态度,特别是在国际贸易、重大型的金融交易结算中,美元的确是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其次,日元、欧元无法与美元抗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日元升值的势头一直很猛烈,但发展至1995年4月,日元升值成80日元比1美元之后就变得一蹶不振,特别是继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元占官方外汇储备份额逐年削减,出现惨不忍睹的状况。虽说近几年有所好转,但已无力回天,更别说要对抗美元了。欧元诞生以来,打破了美元“一股独大”的尴尬局面,但从长期来看,欧元波动性大,无法挑战美元。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科索沃战争打击了欧元旺盛的气势,而接下去的“9711”事件所造成的恐慌反倒促使欧洲和日本竭力保全美元稳如泰山的地位。

    最后,国际货币之间的角逐还未步入“去美元化”新时期。欧元、日元、人民币或者其他新兴货币,有效刺激着国际货币的市场竞争,大大推动了国际货币市场体系的多元化发展,甚至于改变了官方的外汇储备结构。但这些新崛起的货币,在绝对规模上都无法挑战美元,日渐升温的“去美元化”缺乏实际可行的操作措施。欧元、日元等一直在为“去美元化”做着坚持不懈的努力,但目前仍旧停留在初步设想阶段,没有实质性的作为。总结历史经验,新兴货币在国际货币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很容易丧失自我,还是要小心为妙。

    4世界经济“去美元化”需要的时机和条件

    “去美元化”不能只看表象,还得看内在实质条件,否则只是一股脑热地盲目行动必定会搞垮自身经济。

    首先,业务和技术条件。作为最为强势的国际货币,美元的作用不光是体现在储藏作用上,更多的是在计价、结算业务上,特别要提的是美元还有能力开展汇率、股票以及相关联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等业务。坐拥这些业务,一国本币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提升国际影响力,才能被称为国际货币。

    货币最为要紧的特性之一即是充当等价物,能够让计价、支付、结算等业务运作开来。现如今,若是想要掌握他人信息秘密,通过银行间的国际收支清算等业务绝对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以说这种方式手段称得上是一门系统技术了,而美国掌握银行的违法违规证据也依靠此办法,由此可见建立清算体系的重要性。要想华丽变身为国际货币,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清算体系,方便国家之间的各类业务往来。

    其次,市场条件。誓要成为国际货币,本国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提供庞大进口市场的能力,使得本国贸易逆差而他国贸易顺差。这样,在以本币为贸易往来业务的计价结算货币的前提下,他国大量持有本国货币,便能顺水推舟地实现本币的国际化。欧洲和中国一向寻求贸易顺差,但分析当前实际情况,在之后的5年甚至是10年,巨大的贸易逆差必将是欧洲难以承受的,而中国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去接受贸易逆差。面对巨大的贸易逆差,若是中国无法接受它,那么人民币的输出问题该何去何从?如何进行人民币国际化的宏伟计划,又怎样做到“去美元化”呢?

    相比于美元,欧元可靠又便捷的投资渠道要少得多,再说人民币,其与美元、欧元相比就更不够分量。由此看来,人民币目前的阶段是不足以被委以“去美元化”的大任的,或许欧元还略有希望。

    要让本币在国际上占据重要地位,首要的就是要做到国家的政治格局与经济态势的稳定,然后保证本币持续的可升值空间和稳定性,使利率在一个很低的状态下,至少達到足以抗衡美元的一个水平状态。而后,本币的信用等级才能被提高,本币的使用才会更加普遍。若是本币的资金成本过高,而其在资本输出方面也占不了上风,那么“去美元化”就是一个理论空壳。

    5“去美元化”背景下的人民币国际化策略

    在“去美元化”持续升温之时,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速。2013年以来,无论是跨境贸易中的人民币结算,还是在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上,人民币在海外的动作频频。显然,国际社会对美元的不满以及呼吁“去美元化”的热情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新机遇,但我们应理性对待这个新机遇。

    鉴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我们有理由相信人民币有望成为“未来之星”,我们也期待人民币在将来能够成为相对强势的货币。诚然目前中国经济仍有不少问题,但中国还是展现出很强的应对能力。也正因如此,才有更多国家愿意与中国签订本币货币互换协议,离岸人民币市场才得以兴起。但我们还要清楚看到的是,即便中国现已拥有世界第二的经济体量和全球第一的出口量,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仍处于萌芽阶段。国际货币最基本的特征——可自由兑换还未实现,而且离岸市场人民币回流问题尚待理清,在还没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国内利率市场化仍未形成等情况下,人民币仍然不太可能与美元平分秋色。打个比方来说,人民币还处于长身体的少儿时代,而美元处于壮年,我们不可有美元与人民币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认知,更不可认为二者会打“你死我亡”的国际货币霸主地位争夺战。国际社会上掀起的“去美元化”的浪潮是挑战、是机遇,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有利因素,但这绝不意味着“去美元化”就等同于“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的国际化应该坚持自己的步调,逐步觅得市场的认可,保持稳步前行。

    总的来说,当前“去美元化”在国际社会中虽热热闹闹,但仍只是小火星。“去美元化”跻身世界热门话题榜至多是反映出国际社会对美国的强烈不满,但这并没有给予美元在经济金融业务上以震天撼地的冲击或者说是足以打垮美元。毕竟,短期内的美国是世界各国难以赶超的实力派对象,且也暂未出现可“挑大梁”的“希望之星”,如欧元自降生后就备受困扰,而日元的国际化道路更是荆棘满布。更需注意的是,“去美元化”不可与“人民币国际化”简单地划上等号,它们二者之间的联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密切,而人民币国际化也尚未成熟,过分激进的人民币国际化热情总会导致弊大过利的不良情况。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民币国际化也算是恰逢其时,有望大有作为:一方面我们可以就此减少过于依赖美元的风险与成本,另一方面我们可着手构建与经济相应的金融体系,随之奋力成为国际货币市场中的“佼佼者”。无论如何,我们对待“去美元化”应该秉持一种静观其变、见招拆招的态度,稳稳当当走好我们的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不要盲目而胡乱行动,否则只会得不偿失。(指导老师:李秀辉)

    相关热词搜索:世界经济解读理论美元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